塑胶模具浇口套冷却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8876阅读:644来源:国知局
塑胶模具浇口套冷却机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型涉及塑胶模具的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塑胶模具浇口套冷却机构, 特别涉及其浇口套冷却水路的构造。



背景技术:

浇口套是模具在注塑过程中,主流道流经的区域,是塑料进入模具的初始区域,此区域的注塑压力最大,温度最高,因此造成主流道固化冷却速度最慢。

模具的主流道冷却,是模具注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模具生产的时候主流道的冷却时间直接影响总体的注塑成型周期,主流道不能充分冷却,往往造成成型周期的延长。

常规的冷却装置,直接装置在与浇口套相邻的模仁上,冷却效果差很多,造成主流道冷却时间远远大于产品冷却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塑胶模具浇口套冷却机构,冷却机构直接作用于浇口套上,避免了因冷却水路设置在模仁上造成热损失。冷却水路设置环绕在浇口套上,直接冷却浇口套上的主流道,比常规的冷却装置,本新型冷却机构可将主流道冷却时间缩短40%左右,有效的缩短了注塑成型周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塑胶模具浇口套冷却机构,它包括模具A板,以及位于模具A板型腔内的模仁,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A板内纵向开设有一腔体,所述模具A板内横向开设有一组第一水路,该组第一水路一端与模具A板的腔体连通,上述模仁内纵向开设有模仁腔体,该模仁腔体与上述腔体呈同心状,模具A板与模仁的接触面设有第一密封圈,浇口套的上部位于上述腔体内,浇口套的下部位于上述模仁腔体内,浇口套与腔体内壁的配合处设有第二密封圈,浇口套上部外壁与腔体内壁之间形成0.5mm-1mm的第一间隙,浇口套下部的上段外壁与模仁腔体内壁之间形成第二间隙,浇口套下部的下段外壁与模仁腔体内壁之间设有第三密封圈,模仁内横向设有一组第二水路,该组第二水路一端与上述第二间隙连通。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塑胶模具浇口套冷却机构,其具备如下技术效果:1.结构冷却效果明显,有效缩短注塑成型周期,降低生产成本;2.拆装方式简单,可在模具的外表面直接拆装;3.稳定可靠,本技术方案中浇口套是一组独立水路,可使浇口套温度可控,注塑成型生产平稳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浇口套结构示意图。

图3为浇口套俯视图。

其中:

1、模具A板;

2、模仁;

3、第一水路;

4、腔体;

5、模仁腔体;

6、第一密封圈;

7、浇口套;

8、第二密封圈;

9、第一间隙;

10、第二间隙;

11、第三密封圈;

12、第二水路

13、环状槽;

14、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进行描述;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塑胶模具浇口套冷却机构,它包括模具A板1,以及位于模具A板1型腔内的模仁2,其区别于现有技术在于:所述模具A板1内纵向开设有一腔体4,所述模具A板1内横向开设有一组第一水路3,该组第一水路3一端与模具A板1的腔体4连通,上述模仁2内纵向开设有模仁腔体5,该模仁腔体5与上述腔体4呈同心状,模仁腔体5呈倒圆锥台状,模具A板1与模仁2的接触面设有第一密封圈6,浇口套7的上部位于上述腔体4内,浇口套7的下部位于上述模仁腔体5内,浇口套7的中心设有流道14,浇口套7与腔体4内壁的配合处设有第二密封圈8,浇口套7上部外壁与腔体4内壁之间形成0.5mm-1mm的第一间隙9,浇口套7下部的上段外壁与模仁腔体5内壁之间形成第二间隙10,浇口套7下部的下段外壁与模仁腔体5内壁之间设有第三密封圈11,模仁2内横向设有一组第二水路12,该组第二水路12一端与上述第二间隙10连通。

在具体实施时,所述浇口套7靠近下端的外壁上开设有环状槽13,上述第三密封圈11设置于该环状槽13内。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只局限于上述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