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造粒机的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22711阅读:497来源:国知局
一种造粒机的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冷却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造粒机的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造粒机的冷却设备一般采用水冷,常用的冷却方法一般通过在模头部位设置一进水口,再模头内部进行降温处理;这种内部降温的方法主要问题在于冷却温度非常难以控制,往往物料温度降低的同时伴随着整个模头的温度也同时降温,严重时会导致模头出料孔阻塞且物料表面不光滑等现象;物料温度降低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时会出现切料机构粘刀现象,给生产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还有另一种传统方法为先对挤出的条料进行冷却,再对物料打断造粒,其方法也是大多企业内选用的冷却方法,不过其冷却箱非常站车间场地;且物料降温后需要对其做干燥处理,一般使用风机对物料进行吹干,此干燥方法会造成车间地面潮湿难以打扫。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造粒机的冷却装置的结构简单、方便实用,模头内部冷却速度快且不会影响到物料熔融区,切料机构不会出现粘刀现象,改善了车间环境。

一种造粒机的冷却装置,包括动力机构、通身、加热机构、模头、切料机构、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动力机构从左向右依次设置通身、模头和切料机构,所述加热机构设置在通身上,所述进水口设置在模头上端,所述出水口设置在模头下端;所述模头包括有高温板、出料管和外壁,所述高温板从左向右依次设置有保温层、隔离板、冷却层和出料板,所述高温板、保温层、隔离板、冷却层和出料板被外壁包裹,所述出料管劲向依次贯穿高温板、保温层、隔离板、冷却层和出料板,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与冷却层连接。

优选的,还包括有控制器、感应器和闸阀,所述闸阀设置在进水口上,所述感应器设置在冷却层内,所述感应器和闸阀,通过数据线与控制器相连。

优选的,所述模头中设置有若干个出料管。

优选的,所述保温层的厚度为5mm至15mm,所述冷却层的厚度为10mm至50mm。

优选的,所述保温层内设置有保温棉。

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造粒机的冷却装置通过增加冷却层和保温层,在由隔离板将冷却层和保温层隔离,使冷却层降温时其冷却效果无法影响到模头高温部分,达到熔融物料快速冷却,快速挤出摸头的效果,提高生产效率。

(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造粒机的冷却装置的结构简单、方便实用,模头内部冷却速度快且不会影响到物料熔融区,切料机构不会出现粘刀现象,改善了车间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造粒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模头剖面立体图;

图3为模头爆炸图;

1-动力机构,2-通身,3-加热机构,4-模头,5-切料机构,6-进水口,7-出水口,8-出料板,9-冷却层,10-隔离板,11-保温层,12-高温板,13-出料管,14-外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实施例1

一种造粒机的冷却装置,包括动力机构1、通身2、加热机构3、模头4、切料机构5、进水口6和出水口7,所述动力机构1从左向右依次设置通身2、模头4和切料机构5,所述加热机构3设置在通身2上,所述进水口6设置在模头4上端,所述出水口7设置在模头4下端;所述模头4包括有高温板12、出料管13和外壁14,所述高温板12从左向右依次设置有保温层11、隔离板10、冷却层9和出料板8,所述高温板12、保温层11、隔离板10、冷却层9和出料板8被外壁14包裹,所述出料管13劲向依次贯穿高温板12、保温层11、隔离板10、冷却层9和出料板8,所述进水口6和出水口7与冷却层9连接,还包括有控制器、感应器和闸阀,所述闸阀设置在进水口6上,所述感应器设置在冷却层9内,所述感应器和闸阀,通过数据线与控制器相连,所述模头4中设置有若干个出料管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造粒机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层11的厚度为5mm至15mm,所述冷却层9的厚度为10mm至50mm,所述保温层11内设置有保温棉。

当造粒机将熔融物料挤压入模头4中的高温板12后,熔融物料再进入保温层11,再熔融物料进入隔离板10后熔融物料开始初步冷却,当初步冷却的物料进入冷却层9后熔融物料开始凝固,当开始凝固的物料进入出料板8后挤出模头4,其物料快速成型,成型后的物料被切料机构5剪切造粒;控制器接收到冷却层9内的温度感应器感应的温度后,控制器控制闸阀开关控制进水口6的水的流速,使冷却层9降温效果一直保持降温效果,通过保温层11内设置保温棉,保温棉可以降低冷却层9的温度影响到高温板12,使熔融物料不会出现提前凝固现象;根据不同挤出物料的直径控制冷却层9的厚度,其控制在10mm至50mm之间。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其只是作为范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