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模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048750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塑模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塑模件成型,具体地,涉及一种塑模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待塑模件在高温下吹塑成型,生产时,为节省空间,一般将待塑模件卷制成筒状,待塑模件收集的越多,筒状的直径越大。然而,待塑模件吹塑成型后在高温下仍然容易变形,因此,为防止高温成型后的待塑模件再次变形,一般在待塑模件的周边上设置塑模装置,该种塑模装置的塑模空间固定,当待塑模件收集较多时,即筒状的直径变大时,该种塑模装置因受到塑模空间的限制,不能较好的给待塑模件塑性,甚至会破坏待塑模件。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随着待塑模件收集量变化且还能够较好的用于待塑模件塑性的塑模装置。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塑模装置,所述塑模装置包括支撑架和多个型模;所述型模的一端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支撑架,另一端紧密接触待塑模件的外侧面;多个所述型模相互配合围在所述待塑模件的周边,且所述型模能够挤压所述待塑模件。
[0005]优选地,所述支撑架包括上环、下环和多个支撑杆,所述待塑模件依次贯穿所述上环和所述下环;所述支撑杆的一端固接于上环,另一端固接于所述下环;所述型模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支撑杆上。
[0006]优选地,多个所述支撑杆相平行,且沿所述上环的周向方向或所述下环的周向方向等间隔的设置。
[0007]优选地,多个所述型模设置在同一平面上。
[0008]优选地,所述型模包括弹簧、套筒和模头,所述模头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套筒的侧面上,另一端紧密接触所述待塑模件的外侧面,多个所述模头相互配合围在所述待塑模件的周边;所述套筒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支撑杆的侧面上;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固接于所述套筒和所述模头,且保持拉伸状态。
[0009]优选地,所述模头包括延伸段和连接段;所述延伸段的一端紧密接触所述待塑模件的外侧面,另一端固接于所述连接段的一端,所述连接段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套筒,且所述连接段和所述延伸段之间形成一个夹角,所述夹角朝向所述待塑模件。
[0010]优选地,所述延伸段与所述待塑模件紧密接触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光滑层。
[0011]优选地,所述延伸段设置为圆弧状,且所述圆弧状的弧度与所述待塑模件的外侧面相配合。
[0012]优选地,所述支撑杆的长度设置为能够调节。
[0013]优选地,所述支撑杆包括固接于所述下环的第一支杆和固接于所述上环的第二支杆,且所述第一支杆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杆;所述第二支杆在竖直方向上能够调节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杆的位置。
[0014]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型膜相互配合围在待塑模件的周边,且每个型膜的一端都紧密接触在待塑模件的外侧面上。当待塑模件的收集量增加时,即:当待塑模件卷制成的筒状的直径增大时,每个型膜与筒状接触的一端会随着筒状直径的增大自由的向偏离筒状的方向运动,从而当筒状直径增大时,多个型膜仍然能够用于给待塑模件塑性,不会损坏待塑模件。
[0015]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6]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7]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塑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8]附图标记说明
[0019]1、上环2、下环
[0020]3、支撑杆4、套筒
[0021]5、连接段6、延伸段
[0022]7、待塑模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0024]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上、下、左、右、内、外”等包含在术语中的方位词仅代表该术语在常规使用状态下的方位,或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的俗称,而不应视为对该术语的限制。
[002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塑模装置,如图1所示,该塑模装置包括支撑架和多个型模;所述型模的一端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支撑架,另一端紧密接触待塑模件7的外侧面;多个所述型模相互配合围在所述待塑模件7的周边,且所述型模能够挤压所述待塑模件7。本实用新型的宗旨是提供一种当待塑模件7收集量发生变化时,仍然能够用于待塑模件7塑性的塑模装置,该种塑模装置主要包括支撑架和多个型膜,多个型膜的一端都可拆卸地连接在支撑架上,另一端都和待塑模件7的外侧面紧密接触。当待塑模件7的收集量逐渐增加时,即:当待塑模件7卷制成的筒状直径逐渐增大时,多个型膜相互配合围在筒状的周边上,此时,每个型膜与筒状接触的一端会随着筒状直径的增大自由的向偏离筒状的方向运动,从而当筒状直径增大时,多个型膜仍然能够用于给待塑模件7塑性,使得待塑模件7不向偏离筒状的方向运动;当然地,当筒状的直径逐渐减少时,每个型膜与筒状接触的一端会随着筒状直径的逐渐减少自由的向偏向筒状的方向运动,这样,待塑模件7不会凌乱。
[0026]此处,当多个型膜设置在同一平面上时,则多个型膜相互配合围成一个塑模空间,此时塑模空间的大小能够随筒状直径的增大而增大,随筒状直径的减小而减小。即:当待塑模件7的收集量增加时,待塑模件7在多个型膜的作用下不会向偏离筒状的方向运动,达到给待塑模件7塑性的目的。当多个型膜设置在多个平面上时,多个型膜与筒状接触的一端会随着筒状直径的增大自由的向偏离筒状的方向运动,多个型膜围在筒状的周边上,从而,当待塑模件7的收集量增加时,待塑模件7在多个型膜的作用下不会向偏离筒状的方向运动。达到给待塑模件7塑性的目的。
[0027]需要说明的是,多个型膜的一端可拆卸地连接在支撑架上,另一端紧密接触筒状的外侧面。这里,当筒状的直径增大时,型膜与筒状接触的一端能够向偏离筒状的方向自由运动的实现方式有多种,型膜的远离筒状的一端可拆卸地连接在支撑架上,这里的可拆卸连接可以为转动连接,即:型膜能够围绕支撑架转动,本领域人员应该理解的是,型膜会上安装有用于固定支撑架和型膜相对位置的定位件,以使得型膜能够紧密接触待塑模件7。此处,筒状的直径会随着待塑模件7收集量的增加而增大,但是当筒状的直径在较小范围内增大时,不需要调整型膜和支撑架的相对位置。当筒状直径在较大范围内发生变化时,实时调整定位件以达到调整型膜和支撑架相对位置的目的。
[0028]在本实用新型中,为尽可能将该塑模装置用于待塑模件7塑性,所述支撑架包括上环1、下环2和多个支撑杆3,所述待塑模件7依次贯穿所述上环I和所述下环2 ;所述支撑杆3的一端固接于上环1,另一端固接于所述下环2 ;所述型模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支撑杆3上。优选情况下,所述型模包括弹簧、套筒4和模头,所述模头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套筒4的侧面上,另一端紧密接触所述待塑模件7的外侧面,多个所述模头相互配合围在所述待塑模件7的周边;所述套筒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