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03154阅读:380来源:国知局
冷凝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将来自蒸汽轮机的蒸汽凝结而生成冷凝水的冷凝器。



背景技术:

在蒸汽轮机系统中,利用锅炉使燃料燃烧,将产生的燃烧气体的热能传递至锅炉水,由此产生蒸汽,利用过热器加热该蒸汽而形成过热蒸汽,利用该过热蒸汽使涡轮旋转,从而驱动发电机进行发电。使涡轮旋转而做功后的蒸汽在冷凝器中例如作为冷却水与海水进行热交换而进行冷却,由此蒸汽凝结而变回冷凝水,通过冷凝水泵返回锅炉。

冷凝器构成为具有与涡轮的排出口连通的容器,在该容器内沿水平方向配设有由多个供冷却水流通的冷却管构成的冷却管组。并且,从涡轮排出的蒸汽被导入至冷却管组,在该蒸汽与各冷却管内的冷却水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蒸汽被凝结而成为冷凝水。

在这样的冷凝器中,作为轴流式冷凝器,例如有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冷凝器。该专利文献1的冷凝器采用全密集型,在形成为中空形状的容器中设置有由沿与回旋流的蒸汽的流入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的多个冷却管构成的冷却管组,在该冷却管组中,多个冷却管以大致均衡的间隔配置。另外,作为溢流(down flow)型冷凝器,有下述专利文献2记载的冷凝器。该专利文献2的冷凝器的冷却管装置构成为,以水平托盘作为边界由上部管组与下部管组构成冷却管组,在内部设置空气移动通路,并且在上部管组与下部管组之间设置有空气冷却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7810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018845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的冷凝器中,冷却管组呈大致圆形的形状,在冷却管组的上半部凝结的冷凝水向冷却管组的下半部下落,因此用于使蒸汽凝结的有效面积减少,担心凝结性能降低。另外,由于绕到冷却管组的后方的蒸汽进入冷却管组的后半部,因此蒸汽流发生逆流,在这方面也担心凝结性能降低。另外,由于专利文献2的冷凝器是溢流型,因此在用作轴流式冷凝器的情况下,难以得到同等的凝结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解决了上述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实现了凝结性能提高的冷凝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冷凝器的特征在于,具有:容器,其沿第一水平方向而被导入蒸汽;冷却管组,其通过在所述容器的内部沿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交叉的第二水平方向配置有多个冷却管而构成为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较长;中空部,其在所述冷却管组的内部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形成;非凝结气体排出部,其在所述冷却管组中的蒸汽的流动方向的下游端部沿所述第二水平方向配置,且在所述中空部侧具有开口部;以及分隔构件,其从所述非凝结气体排出部的开口部侧朝向所述中空部侧开放。

因此,沿第一水平方向导入到容器内的蒸汽从冷却管组的上部以及下部进入内部向中空部流动。此时,蒸汽通过与多个冷却管接触而进行热交换,被冷却而凝结,成为冷凝水并下落。另一方面,蒸汽冷却而产生的非凝结气体被分隔构件引导而通过开口部向非凝结气体排出部聚集并向外部排出。由于冷却管组构成为在蒸汽的流动方向上较长,在内部沿蒸汽的流动方向形成有中空部,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蒸汽与冷却管的接触,并且适当地分离非凝结气体,其结果是,能够实现凝结性能的提高。另外,由于非凝结气体排出部配置于冷却管组中的蒸汽的流动方向的下游端部,因此能够容易地连接用于从非凝结气体排出部排出非凝结气体的配管,能够简化构造并降低制造成本。

在本发明的冷凝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凝结气体排出部形成为中空形状,除了一个面以外的面被所述冷却管组包围,所述一个面与蒸汽通路面对并且与所述容器的内壁面对置地配置。

因此,由于非凝结气体排出部被冷却管组包围,从而不存在从冷却管组朝向外侧的突出物,能够防止蒸汽流的紊乱,另外,由于非凝结气体排出部的一个面与容器的内壁面对置,从而能够容易地配置将聚集于非凝结气体排出部的非凝结气体向容器的外部排出的排出配管,能够简化构造。

在本发明的冷凝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构件具有:沿所述第二水平方向配置并且基端部与所述非凝结气体排出部的上部连结的上分隔板;以及沿所述第二水平方向配置并且基端部与所述非凝结气体排出部的下部连结的下分隔板,所述上分隔板与所述下分隔板各自的前端部与所述中空部连通。

因此,通过使构成分隔构件的上分隔板以及下分隔板与中空部连通,从而能够利用上分隔板与下分隔板适当地将残存于中空部的非凝结气体向非凝结气体排出部引导。

在本发明的冷凝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分隔板朝向所述中空部侧以规定的倾斜角度向上方延伸。

因此,通过上分隔板向上方倾斜,从而使附着于上分隔板的上面部的冷凝水沿上分隔板的上面部流动,并通过非凝结气体排出部的上面部向冷却管组的外侧流动而落下,从而能够防止冷凝水在上分隔板、非凝结气体排出部的上面部滞留,并且能够防止冷凝水向冷却管组附着。

在本发明的冷凝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分隔板与所述下分隔板配置为朝向所述中空部侧而间隔增大。

因此,由于上分隔板与下分隔板的间隔向中空部侧而增大,因此从中空部朝向非凝结气体排出部的流路变窄,非凝结气体的流动速度上升,故而能够将非凝结气体高效地向非凝结气体排出部引导。

在本发明的冷凝器中,其特征在于,在从所述非凝结气体排出部向所述中空部侧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配置有阻挡板,该阻挡板与所述开口部对置,并且与所述上分隔板以及所述下分隔板均隔开规定间隙。

因此,通过与开口部对置地配置阻挡板,从中空部向非凝结气体排出部流动的非凝结气体在通过上分隔板以及下分隔板与阻挡板的间隙时,流动速度上升,因此能够将非凝结气体高效地向非凝结气体排出部引导,另外,在非凝结气体含有蒸汽时,能够通过与冷却管之间的接触而使该蒸汽凝结。

在本发明的冷凝器中,其特征在于,沿所述上分隔板的上面设置有上气体流路,并且沿所述下分隔板的下面设置有下气体流路,所述上气体流路以及所述下气体流路均与所述中空部连通。

因此,绕冷却管组侵入到内部的蒸汽通过与冷却管接触而凝结,产生的非凝结气体通过上气体流路以及下气体流路向中空部移动,能够适当地将非凝结气体向中空部引导。

在本发明的冷凝器中,其特征在于,沿所述上分隔板的上面设置有上气体流路,并且沿所述下分隔板的下面设置有下气体流路,在所述上气体流路以及所述下气体流路与所述中空部之间均配置有所述冷却管。

因此,绕过冷却管组侵入到内部的蒸汽通过与冷却管接触而凝结,产生的非凝结气体通过上气体流路以及下气体流路向中空部移动,在该非凝结气体含有蒸汽时,能够通过与冷却管之间的接触而使该蒸汽凝结。

在本发明的冷凝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分隔板以及所述下分隔板在前端部设置有向彼此接近的方向弯折的上引导部以及下引导部。

因此,绕过冷却管组侵入到内部的蒸汽通过与冷却管接触而凝结,产生的非凝结气体通过上气体流路以及下气体流路向中空部移动,此时,在非凝结气体含有蒸汽时,能够利用上引导部以及下引导部防止蒸汽向上分隔板与下分隔板之间流入。

在本发明的冷凝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部在下部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以规定间隔配置有多个接收容器。

因此,通过在中空部的下部配置多个接收容器,能够抑制蒸汽凝结而产生的冷凝水的落下而向冷却管附着,并且能够实现上下方向的蒸汽的流动,抑制凝结性能的降低。

在本发明的冷凝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组、所述中空部、所述非凝结气体排出部以及所述分隔构件设置为上下线对称的形状。

因此,通过采用上下线对称的形状,能够使上下区域中的凝结性能均匀化。

在本发明的冷凝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组相对于所述中空部被划分成上冷却管组与下冷却管组,所述上冷却管组的铅垂方向的厚度设定为比所述下冷却管组的铅垂方向的厚度厚。

因此,在蒸汽朝向冷却管组流动时,产生的冷凝水向下方落下并附着于下冷却管组的冷却管,但由于上冷却管组的厚度比下冷却管组的厚度厚,因此能够利用上冷却管组的冷却管使更多的蒸汽凝结,提高凝结性能。

在本发明的冷凝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凝结气体排出部形成为中空形状,从所述冷却管组突出,与蒸汽通路面对并且与所述容器的内壁面对置地配置。

因此,通过使非凝结气体排出部从冷却管组向外侧突出,能够增加冷却管的根数,提高凝结性能,另外,由于非凝结气体排出部的一个面与容器的内壁面对置,从而能够容易地配置将聚集于非凝结气体排出部的非凝结气体向容器的外部排出的排出配管,能够简化构造。

在本发明的冷凝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部朝向所述冷却管组中的蒸汽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而逐渐变细。

因此,通过从蒸汽适当地分离非凝结气体,并高效地向非凝结气体排出部引导,能够实现凝结性能的提高。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冷凝器,由于设置在第一水平方向上较长的冷却管组、在冷却管组的内部沿第一水平方向形成的中空部、配置在冷却管组中的蒸汽的流动方向的下游端部的非凝结气体排出部、以及从非凝结气体排出部的开口部侧向中空部侧开放的分隔构件,因此能够实现凝结性能的提高,并能够简化构造,降低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凝器的冷却管组的简图。

图2是冷却管组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3是将冷凝器的一部分切开而得到的侧视图。

图4是将冷凝器的一部分切开而得到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凝器的冷却管组的变形例的简图。

图6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凝器的冷却管组的变形例的简图。

图7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凝器的冷却管组的变形例的简图。

图8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冷凝器的冷却管组的主要部分的简图。

图9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冷凝器的冷却管组的主要部分的简图。

图10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冷凝器的冷却管组的简图。

图11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冷凝器的冷却管组的变形例的简图。

图12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冷凝器的冷却管组的变形例的简图。

图13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冷凝器的冷却管组的变形例的简图。

图14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冷凝器的冷却管组的简图。

图15是示出第六实施方式的冷凝器的冷却管组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冷凝器的适当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并不通过该实施方式限定本发明,另外,在有多个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组合各实施方式而构成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

[第一实施方式]

图3是将冷凝器的一部分切开而得到的侧视图,图4是将冷凝器的一部分切开而得到的俯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说明中,第一水平方向X指的向容器导入蒸汽的方向,第二水平方向Y指的是与该第一水平方向X正交(交叉)的方向。

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凝器是装配于蒸汽轮机的轴流型冷凝器。该冷凝器如图3以及图4所示那样,容器11形成为中空的箱型形状,在第一水平方向X的一端部设置有流入口12,在该流入口12经由中间壳体13而连结有未图示的蒸汽轮机的排气室14。因此,来自蒸汽轮机的回旋流的蒸汽S向排气室14排出,经由中间壳体13从流入口12向容器11沿第一水平方向X流入。

容器11在内部沿第二水平方向Y配设有四个冷却管组21、22、23、24,该第二水平方向Y与从流入口12流入的回旋流的蒸汽S的流入方向(第一水平方向X)大致正交。该四个冷却管组21、22、23、24沿铅垂方向以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配置。各冷却管组21、22、23、24由在容器11内沿第二水平方向Y配设的多个冷却管构成,各冷却管的端部被容器11的各侧壁11a支承,中间部被多个管支承板11b支承。并且,冷却管组21、22、23、24的各冷却管的端部与设置于各侧壁11a的外侧的入口水室25以及出口水室26连通。入口水室25连结有冷却水供给管27,出口水室26连结有冷却水排出管28。另外,容器11在后壁11c的外侧设置有空气室29,蒸汽冷却而产生的空气(非凝结气体)在容器11内聚集。空气室29连结有空气排出管30。

因此,冷却水C在从冷却水供给管27向入口水室25供给时流入冷却管组21、22、23、24的各冷却管。该冷却水C通过各冷却管向出口水室26流出,并通过冷却水排出管28而排出。此时,蒸汽S通过与冷却管组21、22、23、24的各冷却管接触而进行热交换。即,蒸汽S冷却并凝结而成为冷凝水W,然后下落并贮存在容器11的底部。另一方面,蒸汽S冷却而产生的非凝结气体G聚集在空气室29中,通过空气排出管30向外部排出。

以下,对冷却管组21、22、23、24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各冷却管组21、22、23、24采用大致相同的结构,因此仅对冷却管组21尤其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凝器的冷却管组的简图,图2是冷却管组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冷却管组21通过多个冷却管31沿第二水平方向(纸面正交方向)配置并且以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平行配置,从而形成为在第一水平方向X上较长,且朝向蒸汽S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形成为尖细形状。即,冷却管组21设定为第一水平方向X的长度比铅垂方向的高度(厚度)大的尺寸。冷却管31是具有规定外径的圆筒管,在铅垂方向上对置的冷却管31以在水平方向上错开规定距离的方式配置。即,邻接的三个冷却管31形成底边沿水平方向的正三角形,从而该三角形的高度比宽度小。

冷却管组21在内部沿第一水平方向X形成有中空部32。该中空部32具有设置在蒸汽S的流动方向(第一水平方向X)的下游侧的第一中空部32a、以及设置为从第一中空部32a向蒸汽S的流动方向(第一水平方向X)的上游侧延伸的第二中空部32b。第一中空部32a形成为梯形剖面(三角形剖面),沿冷却管31的长边方向(第二水平方向)设置。第二中空部32b形成为朝向蒸汽S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逐渐变细的棒形状,沿冷却管31的长边方向(第二水平方向)设置。第一中空部32a与第二中空部32b连通。

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在冷却管组21中的蒸汽的流动方向的下游端部沿第二水平方向配置。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是形成为矩形剖面的中空形状的箱体,具有前面部33a、后面部33b、上面部33c以及下面部33d。并且,后面部(一个面)33b以外的前面部33a、上面部33c以及下面部33d被冷却管组21包围,后面部(一个面)33b向外部露出。即,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配置为后面部(一个面)33b从冷却管组21面向蒸汽通路侧,与容器11的后壁11c的内壁面对置。

另外,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在中空部32侧的前面部33a形成有开口部34。该开口部34呈圆形且是贯通前面部33a的贯通孔,在第二水平方向以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配置。需要说明的是,开口部34既可以在第二水平方向上设置有1列,但也可以设置2列以上,形状也不限于圆形,也可以是方形,此外也可以是狭缝。

分隔构件35从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的开口部34侧朝向中空部32侧开放。该分隔构件35由上分隔板36与下分隔板37构成。上分隔板36沿第二水平方向配置,基端部与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的前面部33a的上部连结。下分隔板37沿第二水平方向配置,基端部与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的前面部33a的下部连结。并且,上分隔板36与下分隔板37各自的前端部与中空部32连通。

上分隔板36朝向中空部32侧以规定的倾斜角度向上方延伸。下分隔板37朝向中空部32侧以规定的倾斜角度向下方延伸。因此,分隔构件35配置为上分隔板36与下分隔板37的间隔(距离)朝向中空部32侧而增大。即,上分隔板36具有固定在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的前面部33a的上部的倾斜部36a、以及与倾斜部36a连结且与中空部32连通的水平部36b。另外,下分隔板37具有固定在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的前面部33a的下部的倾斜部37a、以及与倾斜部37a连结且与中空部32连通的水平部37b。因此,对于分隔构件35,通过各倾斜部36a、37a上下对置,从而上分隔板36与下分隔板37的间隔朝向中空部32侧而逐渐增大,通过各水平部36b、37b上下对置,从而上分隔板36与下分隔板37的间隔相同。

另外,分隔构件35(上分隔板36与下分隔板37)从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朝向中空部32侧开放,前端部与中空部32的第一中空部32a连通。中空部32除了第一中空部32a以及第二中空部32b之外还设置有第三中空部32c。第三中空部32c设置为与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的前面部33a面对。需要说明的是,多个冷却管31中的邻接的冷却管彼此全部隔开相同尺寸即规定间隙而以等间隔配置,中空部32(32a、32b、32c)指的是邻接的冷却管31彼此的间隙、或者冷却管31与其他构件(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分隔构件35等)的间隙,其他构件彼此的间隙是设定为比规定间隙大的区域。

这样构成的冷却管组21、中空部32、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以及分隔构件35相对于水平的中心线O1设置为上下线对称的形状。特别是,冷却管组21相对于位于中心线O1上的中空部32被划分成冷却管组上部区域21A与冷却管组下部区域21B,冷却管组上部区域21A与冷却管组下部区域21B的厚度(高度)设定为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连结管38的一端部与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的后面部33b连结,另一端部与配置在容器11的外部的空气室29连结。空气排出管30安装有真空泵39。因此,通过使真空泵39工作,从而能够经由空气排出管30、空气室29、连结管38使负压作用于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

另外,冷却管组21设置有承接凝结并向下方落下的冷凝水的托盘40。该托盘40在冷却管组21的下方沿第二水平方向配置,在端部连结有未图示的冷凝水排出管。需要说明的是,该托盘40虽优选设定为与冷却管组21的第一水平方向X相同的长度,但由于落下的冷凝水比蒸汽S的流动进一步向下游侧流动,因此也可以省略或减短前端部侧。

在此,对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凝器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当来自蒸汽轮机的回旋流的蒸汽S从流入口12沿第一水平方向X流入容器11时,该蒸汽S到达各冷却管组21、22、23、24而与多个冷却管31接触。于是,通过在该蒸汽S与各冷却管31内的冷却水C之间进行热交换,蒸汽S被冷却而凝结,形成为冷凝水W并积存在容器11的下部。

此时,如图1以及图2所示,蒸汽S相对于冷却管组21中的冷却管组上部区域21A从上方流入,相对于冷却管组下部区域21B从下方流入。在此,由于冷却管组上部区域21A与冷却管组下部区域21B的厚度相同,因此能够在两者中生成大致均等的冷凝水。即,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通过真空泵39的工作而作用有负压,利用分隔构件35对中空部32作用有吸引力。因此,蒸汽S通过冷却管组21向中空部32内移动,在此期间与冷却管31接触,被冷却而凝结。

并且,蒸汽在通过冷却管组21向中空部32内移动时被冷却而产生冷凝水,从而形成非凝结气体G。向各中空部32a、32b移动的非凝结气体G被分隔构件35引导而向第三中空部32c移动,通过开口部34向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聚集,通过连结管38以及空气室29利用空气排出管30向外部排出。

这样,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凝器中设置有:容器11,其沿第一水平方向X被导入蒸汽S;冷却管组21、22、23、24,其通过在容器11的内部沿第二水平方向Y平行地配置多个冷却管31而构成为在第一水平方向X上较长;中空部32,其在冷却管组21、22、23、24的内部沿第一水平方向X形成;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其在冷却管组21、22、23、24中的蒸汽S的流动方向的下游端部沿第二水平方向Y配置,且在中空部32侧具有开口部34;以及分隔构件35,其从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的开口部34侧朝向中空部32侧开放。

因此,导入到容器11内的蒸汽S从冷却管组21、22、23、24的上部以及下部进入内部并流向中空部32。此时,蒸汽S通过与多个冷却管31接触而进行热交换,被冷却并凝结,形成为冷凝水W而下落。另一方面,蒸汽S冷却而产生的非凝结气体G被分隔构件35引导,通过开口部34聚集于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然后向外部排出。由于冷却管组21、22、23、24构成为在蒸汽S的流动方向上较长,且在内部沿蒸汽S的流动方向形成有中空部32,因此高效地进行蒸汽S与冷却管31的接触,并且能够适当地分离非凝结气体G,其结果是,能够实现凝结性能的提高。另外,由于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配置在冷却管组21、22、23、24中的蒸汽S的流动方向的下游端部,因此能够容易地连接用于从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排出非凝结气体G的配管,能够简化构造并降低制造成本。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凝器中,将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设为中空形状,利用冷却管组21、22、23、24包围除后面部33b以外的部分,使后面部33b与蒸汽通路面对并与容器11的内壁面对置地配置。因此,通过使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被冷却管组21、22、23、24包围,从而不存在从冷却管组21、22、23、24朝向外侧的突出物,能够防止蒸汽S的流动的紊乱,另外,由于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的后面部33b与容器11的内壁面对置,从而能够容易地配置将聚集于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的非凝结气体G向容器11的外部排出的空气排出管30,能够简化构造。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凝器中,作为分隔构件35而设置基端部与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的上部连结的上分隔板36、以及基端部与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的下部连结的下分隔板37,使上分隔板36与下分隔板37的前端部与中空部32连通。因此,能够利用上分隔板36与下分隔板37将残存于中空部32的非凝结气体G适当地引导至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凝器中,使上分隔板36朝向中空部32侧以规定的倾斜角度向上方延伸。因此,使附着于上分隔板36的上面部的冷凝水W沿上分隔板36的上面部流动,通过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的上面部向冷却管组21、22、23、24的外侧流动并下落,由此能够防止冷凝水W在上分隔板36、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的上面部滞留,并且能够抑制冷凝水W向冷却管组21、22、23、24附着。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凝器中,配置为使上分隔板36与下分隔板37的间隔朝向中空部32侧而增大。因此,从中空部32朝向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的流路变窄,非凝结气体G的流动速度上升,故而能够将非凝结气体G高效地引导至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凝器中,将冷却管组21、22、23、24、中空部32、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以及分隔构件35设置为上下线对称的形状。因此,能够使冷却管组21、22、23、24的上下区域中的凝结性能均匀化。

需要说明的是,设置在冷却管组21、22、23、24的内部的中空部32、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分隔构件35的形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图5~图7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凝器的冷却管组的变形例的简图。

如图5所示,冷却管组21通过将多个冷却管31沿第二水平方向(纸面正交方向)配置并且以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平行配置,从而构成为在第一水平方向X上较长。冷却管组21在内部沿第一水平方向X形成有中空部32。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在冷却管组21中的蒸汽的流动方向的下游端部沿第二水平方向配置。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是矩形剖面且呈中空形状的箱体,在中空部32侧的前面部33a形成有开口部34。该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配置在相对于冷却管组21的水平的中心线O1靠上方规定高度H1的位置。

分隔构件41从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的开口部34侧朝向中空部32侧开放。该分隔构件41由上分隔板42以及下分隔板43构成。上分隔板42沿第二水平方向配置,基端部与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的前面部33a的上部连结。下分隔板43沿第二水平方向配置,基端部与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的前面部33a的下部连结。并且,上分隔板42与下分隔板43各自的前端部与中空部32连通。

上分隔板42朝向中空部32侧水平地延伸。下分隔板43在朝向中空部32侧以规定的倾斜角度向下方延伸之后水平地延伸。因此,分隔构件41配置为上分隔板42与下分隔板43的间隔(距离)朝向中空部32侧而增大。另外,分隔构件41(上分隔板42与下分隔板43)从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朝向中空部32侧开放,前端部与中空部32连通。

另外,如图6所示,冷却管组21通过将多个冷却管31沿第二水平方向(纸面正交方向)配置并且以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平行配置,从而构成为在第一水平方向X上较长。冷却管组21在内部沿第一水平方向X形成有中空部44。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在冷却管组21中的蒸汽的流动方向的下游端部沿第二水平方向配置。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是矩形剖面且呈中空形状的箱体,在中空部44侧的前面部33a形成有开口部34。

分隔构件35从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的开口部34侧朝向中空部44侧开放。该分隔构件35由上分隔板36与下分隔板37构成。上分隔板36在朝向中空部44侧以规定的倾斜角度向上方延伸之后水平地延伸。下分隔板37在朝向中空部44侧以规定的倾斜角度向下方延伸之后水平地延伸。因此,分隔构件35设置为上分隔板36与下分隔板37的间隔(距离)朝向中空部44侧而增大。另外,中空部44延伸至端部被上分隔板36与下分隔板37夹在中间的区域。并且,下分隔板37在与中空部44的端部对置的位置形成有排水孔45。

另外,如图7所示,冷却管组21通过将多个冷却管31沿第二水平方向(纸面正交方向)配置并且以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平行配置,从而构成为在第一水平方向X上较长。冷却管组21在内部沿第一水平方向X形成有中空部32。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在冷却管组21中的蒸汽的流动方向的下游端部沿第二水平方向配置。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是矩形剖面且呈中空形状的箱体,在中空部32侧的前面部33a形成有开口部34。

分隔构件35从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的开口部34侧朝向中空部32侧开放。该分隔构件35由上分隔板36与下分隔板37构成。上分隔板36在朝向中空部32侧以规定的倾斜角度向上方延伸之后水平地延伸。下分隔板37在朝向中空部32侧以规定的倾斜角度向下方延伸之后水平地延伸。因此,分隔构件35配置为上分隔板36与下分隔板37的间隔(距离)朝向中空部32侧而增大。另外,在中空部32的下部,多个接收容器46以在第一水平方向X上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沿第二水平方向配置。该多个接收容器46承接蒸汽S与冷却管组上部区域21A的冷却管31接触而生成的冷凝水W并向外部排出,能够抑制蒸汽S凝结而产生的冷凝水W的落下所导致的朝向冷却管组上部区域21A的冷却管31的附着,并且能够实现上下方向的蒸汽S的流动,抑制凝结性能的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作为冷凝器的作用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实施方式2]

图8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冷凝器的冷却管组的主要部分的简图。需要说明的是,对具有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功能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冷凝器中,如图8所示,冷却管组21通过将多个冷却管31沿第二水平方向(纸面正交方向)配置并且以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平行配置,从而构成为在第一水平方向X上较长。冷却管组21在内部沿第一水平方向X形成有中空部32。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在冷却管组21中的蒸汽的流动方向的下游端部沿第二水平方向配置。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是矩形剖面且呈中空形状的箱体,在中空部32侧的前面部33a形成有开口部34。

分隔构件35从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的开口部34侧朝向中空部32侧开放。该分隔构件35由上分隔板36与下分隔板37构成。上分隔板36在朝向中空部32侧以规定的倾斜角度向上方延伸之后水平地延伸。下分隔板37在朝向中空部32侧以规定的倾斜角度向下方延伸之后水平地延伸。因此,分隔构件35配置为上分隔板36与下分隔板37的间隔(距离)朝向中空部32侧而增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有阻挡板51,该阻挡板51在从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向中空部32侧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与开口部34对置,并且与上分隔板36以及下分隔板37隔开规定间隙。该阻挡板51形成为铅垂,沿第二水平方向配置,在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开口部34)之间配置有冷却管31。另外,阻挡板51在上端与上分隔板36的下面之间设置有上通路52,并且在下端与下分隔板37的上面之间设置有下通路53。

另外,沿上分隔板36的上面设置有上气体流路54,并且沿下分隔板37的下面设置有下气体流路55,上气体流路54以及下气体流路55与中空部32连通。上气体流路54设置在上分隔板36的倾斜部36a以及水平部36b的上方。另一方面,下气体流路55设置在下分隔板37的倾斜部37a以及水平部37b的下方。

在此,上通路52以及下通路53、上气体流路54以及下气体流路55例如是具有比相互邻接的冷却管31彼此的间隙大的间隙的通路以及流路。具体而言,上气体流路54以及下气体流路55设置在上分隔板36以及下分隔板37的外侧,上分隔板36以及下分隔板37的外面与冷却管31的间隙设定为比上分隔板36以及下分隔板37的内面与冷却管31的间隙大。

因此,蒸汽S到达冷却管组21,与多个冷却管31接触,从而在蒸汽S与各冷却管31内的冷却水C之间进行热交换,蒸汽S被冷却而凝结,成为冷凝水W。此时,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通过真空泵的工作而作用有负压,利用分隔构件35对中空部32作用有吸引力。因此,蒸汽S在通过冷却管组21向中空部32内移动之后,一边在上分隔板36与下分隔板37之间与冷却管31与接触一边向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侧移动。另一方面,从冷却管组21的后部流入的蒸汽S到达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的外侧以及上分隔板36以及下分隔板37的外侧。然后,蒸汽S在此期间与冷却管31接触而凝结,通过上气体流路54以及下气体流路55向中空部32移动。之后,蒸汽S与前述相同地一边在上分隔板36与下分隔板37之间与冷却管31接触一边向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侧移动。

然后,向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侧移动后的蒸汽S通过与冷却管31接触而进一步进行凝结,绕过阻挡板51后通过上通路52与下通路53,从而流速上升。之后,蒸汽S最后以高速与冷却管31,大部分成为空气非凝结气体G,从开口部34向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内聚集。

这样,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冷凝器中设置有:冷却管组21,其由多个冷却管31构成;中空部32,其在冷却管组21的内部沿第一水平方向X形成;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其配置在冷却管组21中的蒸汽S的流动方向的下游端部,且在中空部32侧具有开口部34;分隔构件35,其从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的开口部34侧朝向中空部32侧开放;以及阻挡板51,其在从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向中空部32侧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与开口部34对置,并且与上分隔板36以及下分隔板37隔开规定间隙配置。

因此,通过冷却管组21向中空部32移动后的蒸汽S被分隔构件35引导而向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侧移动。此时,从中空部32流向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的蒸汽S(非凝结气体G)绕过阻挡板51而通过上通路52与下通路53,从而流速上升,以高速与冷却管31接触,大部分成为空气非凝结气体G,从开口部34向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聚集。其结果是,能够实现凝结性能的提高。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冷凝器中,沿上分隔板36的上面设置有上气体流路54,并且沿下分隔板37的下面设置有下气体流路55,使上气体流路54以及下气体流路55与中空部32连通。因此,绕冷却管组21向内部流入的蒸汽S与冷却管31接触而凝结,一部分凝结的蒸汽S通过上气体流路54以及下气体流路55向中空部32移动,能够适当地将已产生的非凝结气体G向中空部32引导。

[实施方式3]

图9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冷凝器的冷却管组的主要部分的简图。需要说明的是,对具有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功能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

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冷凝器中,如图9所示,冷却管组21通过将多个冷却管31沿第二水平方向(纸面正交方向)配置并且以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平行配置,从而构成为在第一水平方向X上较长。冷却管组21在内部沿第一水平方向X形成有中空部32。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在冷却管组21中的蒸汽的流动方向的下游端部沿第二水平方向配置。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是矩形剖面且呈中空形状的箱体,在中空部32侧的前面部33a形成有开口部34。

分隔构件35从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的开口部34侧朝向中空部32侧开放。该分隔构件35由上分隔板36与下分隔板37构成。上分隔板36在朝向中空部32侧以规定的倾斜角度向上方延伸之后水平地延伸。下分隔板37在朝向中空部32侧以规定的倾斜角度向下方延伸之后水平地延伸。因此,分隔构件35配置为上分隔板36与下分隔板37的间隔(距离)朝向中空部32侧而增大。

阻挡板51在从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向中空部32侧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与开口部34对置,并且与上分隔板36以及下分隔板37隔开规定间隙配置。在该阻挡板51与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开口部34)之间配置有冷却管31,在该阻挡板51与上分隔板36之间设置有上通路52,在该阻挡板51与下分隔板37之间设置有下通路53。

另外,沿上分隔板36的上面设置有上气体流路54,并且沿下分隔板37的下面设置有下气体流路55。虽然该上气体流路54以及下气体流路55向中空部32侧延伸,但在它们与中空部32之间配置冷却管31。另外,上分隔板36以及下分隔板37在前端部设置有向彼此接近的方向弯折的上引导部56以及下引导部57。该上引导部56以及下引导部57以靠近冷却管31的方式设置。

因此,蒸汽S到达冷却管组21并与多个冷却管31接触,从而在蒸汽S与各冷却管31内的冷却水C之间进行热交换,蒸汽S被冷却而凝结,成为冷凝水W。此时,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通过真空泵的工作而作用有负压,利用分隔构件35对中空部32作用有吸引力。因此,蒸汽S在通过冷却管组21向中空部32内移动之后,一边在上分隔板36与下分隔板37之间与冷却管31接触一边向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侧移动。另一方面,从冷却管组21的后部侵入的蒸汽S到达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的外侧、以及上分隔板36和下分隔板37的外侧。然后,蒸汽S在此期间与冷却管31接触而凝结,通过上气体流路54以及下气体流路55向中空部32移动,但在从上气体流路54以及下气体流路55向中空部32移动时再次与冷却管31接触而凝结。之后,蒸汽S与前述相同地一边在上分隔板36与下分隔板37之间与冷却管31接触一边向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侧移动。

此时,通过上引导部56以及下引导部57来防止在上气体流路54以及下气体流路55中移动的蒸汽S朝向上分隔板36以及下分隔板37的内面侧掠过。然后,向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侧移动后的蒸汽S与冷却管31接触而进一步进行凝结,绕过阻挡板51后通过上通路52与下通路53,从而流速上升。之后,蒸汽S最后以高速与冷却管31接触,大部分成为空气非凝结气体G,从开口部34向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内聚集。

这样,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冷凝器中设置有:冷却管组21,其由多个冷却管31构成;中空部32,其在冷却管组21的内部沿第一水平方向X形成;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其配置在冷却管组21中的蒸汽S的流动方向的下游端部,且在中空部32侧具有开口部34;分隔构件35,其从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的开口部34侧朝向中空部32侧开放;以及上气体流路54和下气体流路55,其分别沿着上分隔板36的上面沿下分隔板37的下面,在上气体流路54以及下气体流路55与中空部32之间配置有冷却管31。

因此,通过冷却管组21向中空部32移动的蒸汽S被分隔构件35引导而向非凝结气体排出部33侧移动。此时,绕冷却管组21向内部流入的蒸汽S通过与冷却管31接触而凝结,产生的非凝结气体G通过上气体流路54以及下气体流路55向中空部32移动,在该非凝结气体G含有蒸汽S时,能够通过与冷却管31的接触而使该蒸汽S凝结。其结果是,能够实现凝结性能的提高。

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冷凝器中,在上分隔板36以及下分隔板37的前端部设置有向彼此接近的方向弯折的上引导部56以及下引导部57。因此,绕冷却管组21侵入内部的蒸汽S通过与冷却管31接触而凝结,产生的空气G通过上气体流路54以及下气体流路55向中空部32移动,此时,在空气G含有蒸汽S时,能够通过上引导部56以及下引导部57防止蒸汽向上分隔板36与下分隔板37之间流入。

[实施方式4]

图10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冷凝器的冷却管组的简图。需要说明的是,对具有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功能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

在第四实施方式的冷凝器中,如图10所示,冷却管组61通过将多个冷却管31沿第二水平方向(纸面正交方向)配置并且以规定间隔的方式平行配置,从而构成为在第一水平方向X上较长,且朝向蒸汽S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形成为尖细形状。即,冷却管组61的第一水平方向X的长度设定为比铅垂方向的高度(厚度)大的尺寸。冷却管组61在内部沿第一水平方向X形成有中空部62。该中空部62具有设置在蒸汽S的流动方向(第一水平方向X)的下游侧的第一中空部62a、以及从第一中空部62a向蒸汽S的流动方向(第一水平方向X)的上游侧延伸设置的第二中空部62b。第一中空部62a形成为沿铅垂方向的剖面形状,第二中空部62b形成为沿水平方向的剖面形状,第一中空部62a与第二中空部62b连通。

非凝结气体排出部63在冷却管组61中的蒸汽S的流动方向的下游端部沿第二水平方向配置。非凝结气体排出部63是矩形剖面且呈中空形状的箱体,在中空部62侧形成有开口部64。冷却管组61的水平的中心线O11配置在相对于中空部62的水平的中心线O12向上方偏离规定高度H11的位置。因此,冷却管组61相对于位于中心线O12上的中空部62被划分成冷却管组上部区域61A与冷却管组下部区域61B,且设定为冷却管组上部区域61A比冷却管组下部区域61B厚(高)。另外,非凝结气体排出部63配置在相对于冷却管组61的水平的中心线O11向上方偏离规定高度H12的位置。

分隔构件65从非凝结气体排出部63的开口部64侧朝向中空部62侧开放。该分隔构件65由上分隔板66与下分隔板67构成。上分隔板66沿第二水平方向配置,基端部与非凝结气体排出部63的上部连结。下分隔板67沿第二水平方向配置,基端部与非凝结气体排出部63的下部连结。并且,上分隔板66与下分隔板67各自的前端部与中空部62连通。

上分隔板66朝向中空部62侧水平延伸。下分隔板67在朝向中空部62侧以规定的倾斜角度向下方延伸之后水平延伸。因此,分隔构件65配置为上分隔板66与下分隔板67的间隔(距离)朝向中空部62侧而增大。

因此,蒸汽S到达冷却管组61而与多个冷却管31接触,从而在蒸汽S与各冷却管31内的冷却水C之间进行热交换,蒸汽S冷却而凝结,成为冷凝水W。此时,非凝结气体排出部63通过真空泵的工作而作用有负压,利用分隔构件65对中空部62作用有吸引力。因此,蒸汽S在通过冷却管组61向中空部62内移动之后,一边在上分隔板66与下分隔板67之间与冷却管31接触一边向非凝结气体排出部63侧移动。然后,向非凝结气体排出部63侧移动后的蒸汽S通过与冷却管31接触而进一步进行凝结,大部分成为非凝结气体G,从开口部64向非凝结气体排出部63内聚集。

这样,在第四实施方式的冷凝器中,将冷却管组61相对于中空部62划分成冷却管组上部区域61A与冷却管组下部区域61B,将冷却管组上部区域61A的铅垂方向的厚度设定为比冷却管组下部区域61B的铅垂方向的厚度厚。

因此,在蒸汽S向冷却管组61流动时,产生的冷凝水向下方落下并附着于下冷却管组下部区域61B的冷却管31,但由于上冷却管组上部区域61A的厚度比下冷却管组下部区域61B的厚度更厚,因此能够利用上冷却管组上部区域61A的冷却管31使更多的蒸汽S凝结,能够提高凝结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冷却管组61、中空部62、非凝结气体排出部63、分隔构件65的形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图11~图13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冷凝器的冷却管组的变形例的简图。

如图11所示,冷却管组21通过将多个冷却管31沿第二水平方向(纸面正交方向)配置并且以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平行配置,从而构成为在第一水平方向X上较长。冷却管组21在内部沿第一水平方向X形成有中空部62。非凝结气体排出部63在冷却管组21中的蒸汽S的流动方向的下游端部沿第二水平方向配置,且在中空部62侧形成有开口部64。冷却管组21的水平的中心线O1配置在相对于中空部62的水平的中心线O21向上方偏离规定高度H21的位置。因此,冷却管组21相对于位于中心线O21的中空部62被划分成冷却管组上部区域21A与冷却管组下部区域21B,设定为冷却管组上部区域21A比冷却管组下部区域21B厚(高)。另外,非凝结气体排出部63配置于相对于冷却管组21的水平的中心线O1向上方偏离规定高度H12的位置。

分隔构件65从非凝结气体排出部63的开口部64侧朝向中空部62侧开放。该分隔构件65由上分隔板66与下分隔板67构成。上分隔板66的基端部与非凝结气体排出部63的上部连结,朝向中空部62侧水平延伸。下分隔板67的基端部与非凝结气体排出部的下部连结,在朝向中空部62侧以规定的倾斜角度向下方延伸之后水平延伸。并且,上分隔板66与下分隔板67各自的前端部与中空部62连通。

另外,如图12所示,冷却管组21通过将多个冷却管31沿第二水平方向(纸面正交方向)配置并且以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平行配置,从而构成为在第一水平方向X上较长。冷却管组21在内部沿第一水平方向X形成有中空部71。非凝结气体排出部63在冷却管组21中的蒸汽S的流动方向的下游端部沿第二水平方向配置,且在中空部71侧形成有开口部64。中空部71的中心线O22的前端部侧配置为相对于冷却管组21的水平的中心线O1以规定角度θ1向下方倾斜。因此,冷却管组21相对于位于中心线O22上的中空部71被划分成冷却管组上部区域21A与冷却管组下部区域21B,冷却管组上部区域21A设定为比冷却管组下部区域21B厚(高)。

另外,如图13所示,冷却管组21通过将多个冷却管31沿第二水平方向(纸面正交方向)配置并且以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平行配置,从而构成为在第一水平方向X上较长。冷却管组21在内部沿第一水平方向X形成有中空部72。非凝结气体排出部63在冷却管组21中的蒸汽S的流动方向的下游端部沿第二水平方向配置,且在中空部72侧形成有开口部64。中空部72的前端部侧在相对于冷却管组21的水平的中心线O1以规定角度θ2向下方倾斜之后水平延伸。并且,冷却管组21的水平的中心线O1配置在相对于中空部72的水平的中心线O23向上方偏离规定高度H23的位置。因此,冷却管组21相对于位于中心线O23的中空部72被划分成冷却管组上部区域21A与冷却管组下部区域21B,冷却管组上部区域21A设定为比冷却管组下部区域21B厚(高)。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这些结构的作为冷凝器的作用与第四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实施方式5]

图14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冷凝器的冷却管组的简图。需要说明的是,对具有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功能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

在第五实施方式的冷凝器中,如图14所示,冷却管组21通过将多个冷却管31沿第二水平方向(纸面正交方向)配置并且以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平行配置,从而构成为在第一水平方向X上较长。冷却管组21在内部沿第一水平方向X形成有中空部32。非凝结气体排出部81在冷却管组21中的蒸汽的流动方向的下游端部沿第二水平方向配置。非凝结气体排出部81是矩形剖面且呈中空形状的箱体,在中空部32侧形成有开口部82。该非凝结气体排出部81从冷却管组21向外侧突出,与蒸汽通路面对,并且与容器的内壁面对置地配置。

分隔构件83从非凝结气体排出部81的开口部82侧朝向中空部32侧开放。该分隔构件83由上分隔板84与下分隔板85构成,前端部与中空部32连通。

这样,在第五实施方式的冷凝器中,非凝结气体排出部81形成为中空形状,从冷却管组21向外侧突出,与蒸汽通路面对,并且与容器的内壁面对置地配置。

因此,通过使非凝结气体排出部81从冷却管组21向外侧突出,能够增加冷却管31的根数从而提高凝结性能,另外,通过使非凝结气体排出部81的一个面与容器的内壁面对置,能够容易地配置将聚集于非凝结气体排出部81的非凝结气体向容器的外部排出的空气排出管,能够简化构造。

[实施方式6]

图15是示出第六实施方式的冷凝器的冷却管组的简图。需要说明的是,对具有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功能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

在第六实施方式的冷凝器中,如图15所示,冷却管组21通过将多个冷却管31沿第二水平方向(纸面正交方向)配置并且以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平行配置,从而构成为在第一水平方向X上较长。冷却管组21在内部沿第一水平方向X形成有中空部91。非凝结气体排出部92在冷却管组21的铅垂方向的上部沿第二水平方向配置。非凝结气体排出部92是矩形剖面且呈中空形状的箱体,在中空部91(下方)侧形成有开口部93。

分隔构件94从非凝结气体排出部92的开口部93侧朝向中空部91侧开放。该分隔构件94由第一分隔板95与第二分隔板96构成。分隔构件94配置为第一分隔板95与第二分隔板96的间隔(距离)朝向中空部91侧而增大。

这样,在第六实施方式的冷凝器中设置有:冷却管组21,其通过将多个冷却管31沿第二水平方向平行配置而构成为在第一水平方向X上较长;中空部91,其在冷却管组21的内部沿第一水平方向X形成;非凝结气体排出部92,其在冷却管组21的上部沿第二水平方向配置且在中空部91侧具有开口部93;以及分隔构件94,其从非凝结气体排出部92的开口部93侧朝向中空部91侧开放。

因此,蒸汽S从冷却管组21的上部以及下部向内部进入并向中空部91流动。此时,蒸汽S通过与多个冷却管31接触而进行热交换,被冷却而凝结,成为冷凝水W。另一方面,蒸汽S冷却而产生的非凝结气体G被分隔构件94引导,通过开口部93向非凝结气体排出部92聚集,并向外部排出。由于冷却管组21构成为在蒸汽S的流动方向上较长,在内部沿蒸汽S的流动方向形成有中空部91,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蒸汽S与冷却管31的接触,并且适当地分离非凝结气体G,其结果是,能够实现凝结性能的提高。另外,由于非凝结气体排出部92配置在冷却管组21的上部,因此能够容易地连接用于从非凝结气体排出部92排出非凝结气体G的配管,能够简化构造并降低制造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冷却管组的形状不限于各实施方式,优选为通过将多个冷却管沿第二水平方向配置并且以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平行配置而构成为在第一水平方向上较长,且朝向蒸汽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形成为尖细形状。

附图标记说明

11 容器

12 流入口

21、22、23、24、61 冷却管组

31 冷却管

32、44、62、71、72、91 中空部

33、63、81、92 非凝结气体排出部

34、64、82、93 开口部

35、41、65、94 分隔构件

36、42、66 上分隔板

37、43、67 下分隔板

45 排水孔

46 接收容器

51 阻挡板

52 上通路

53 下通路

54 上气体流路

55 下气体流路

56 上引导部

57 下引导部

95 第一分隔板

96 第二分隔板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