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散热装置的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87615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散热装置的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燃烧器,特别涉及一种带散热装置的燃烧器。



背景技术:

燃烧器,特别是预混式燃烧器,主要安装在换热器的燃烧室中,通过燃烧器燃烧产生热能与换热器中的换热主体进行交换热交换;目前市场上的燃烧器的燃烧层面上的总孔隙率一般为12%左右,因为燃烧层面上的孔隙率过大时,会导致燃烧器表面热强度过大,导致燃烧器将出现高温,回火,变形等异常问题,从而为保证燃烧器的燃烧强度,从而增加燃烧器的体积或者高度是常见的手段,从而导致换热器的体积也增大,具有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缺陷,提供一种孔隙率高、燃烧强度大,且能够保证不会过热损坏的燃烧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带散热装置的燃烧器,包括燃烧器主体和散热装置,所述燃烧器主体与散热装置相连接,所述燃烧器主体具有燃气供应室,或者与散热装置配合形成燃气供应室,所述燃烧器主体包括燃烧层面,所述燃烧层面为表面带燃烧孔的金属板,所述带燃烧孔的金属板的总孔隙率为14%~70%。

通过上述设置,14%~70%的孔隙率的燃烧层面能够提供更大的燃烧强度,同时为保证燃烧器不会过热损坏,通过与燃烧器主体相连接的散热装置的散热装置,能够有效的减低燃烧器主体的温度,从而有效避免燃烧器过热损坏。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散热装置具有供流体流动的流体通道,所述流体通道内流动有液体,用于与燃烧器主体进行热交换,冷却燃烧器主体。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散热装置为间隔环绕设置在燃烧器主体上的散热片。

以上为散热装置的两种结构,分别通过冷却液强制冷却燃烧器主体,通过散热片增加散热效率,提高燃烧器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带燃烧孔的金属板的总孔隙率为20%~30%。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燃气供应室的内部设置有气流分配器,所述气流分配器的结构与燃烧层面的结构相适配,为带出气孔的金属板结构,所述气流分配器与燃烧层面呈间隙设置。

通过上述设置,通过气流分配器的分流作用,使燃烧层面上的燃烧更加充分。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燃烧器主体为圆筒形结构,所述带燃烧孔的金属板封闭围合形成燃烧器主体的筒壁,所述带燃烧孔的金属板为燃烧器主体的燃烧层面;

所述气流分配器设置在燃烧器主体内,所述气流分配器为带出气孔的金属板围合形成的筒状结构。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燃烧器主体还包括端盖,所述端盖封盖所述燃烧器主体的一端开口。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端盖上设置有燃烧辅助孔。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燃烧器主体的横截面为矩形,所述带燃烧孔的金属板为弧面板且密封设置于所述燃烧器主体的一端开口;

所述带出气孔的金属板为与所述带燃烧孔的金属板结构相适配的第二弧面板结构。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燃烧器主体为球形结构,所述带燃烧孔的金属板为一端具有开口的第一球形薄壳体结构;

所述带出气孔的金属板为与第一球形薄壳体结构相适配的第二球形薄壳体结构,所述第二球形薄壳体间隙设置在第一球形薄壳体内。

以上为燃烧器主体为圆筒形结构、矩形以及球形结构的三种情况。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带燃烧孔的金属板和带出气孔的金属板均为不锈钢板。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燃烧层面的50%以上具有大于或者等于14%的孔隙率,其中,燃烧层面5%~50%具有低于14%的孔隙率。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燃烧层面上的燃烧孔按分组排布,组与组之间呈间隔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结构简单、体积小巧,燃烧层面上的孔隙率高,燃烧效率高;同时通过散热装置流体通道内流动的流体与燃烧器主体进行热交换散热,从而保证高燃烧强度的前提下,燃烧器不会过热损坏,保证了燃烧器的使用寿命和使用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燃烧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圆筒形);

图2是燃烧器的剖视图(圆筒形);

图3是燃烧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矩形);

图4是图3剖视图;

图5是燃烧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散热片、圆筒形);

图6是燃烧器立体结构示意图(散热片、矩形)。

结合附图在其上标记以下附图标记:

1、燃烧器主体;11、燃气供应室;12、燃烧层面;121、燃烧孔;13、端盖;14、气流分配器;141、出气孔;15、支架;151、中央燃气进口;2、散热装置;21、流体通道;22、散热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本发明一种带散热装置的燃烧器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包括燃烧器主体1和散热装置2,所述燃烧器主体1与散热装置2相连接,所述散热装置2用于给燃烧器主体1进行散热降温,使燃烧器主体1保持在一个较恒定的温度,避免燃烧器主体1温度过高损坏;所述燃烧器主体1中空具有燃气供应室11,或者与散热装置2配合形成燃气供应室11,所述燃气供应室11内设置有气流分配器14,所述气流分配器14为带有出气孔141的金属板结构,用于将燃气分配、供应到燃烧主体上进行燃烧;所述燃烧器主体1包括燃烧层面12,所述燃烧层面12为带有燃烧孔121的金属板,所述燃烧层面12的总孔隙率为14%~70%,进一步优选燃烧层面12的总孔隙率为20%~30%,带燃烧孔121的金属板优选为不锈钢板。

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散热装置2为具有流体通道21的结构,所述流体通道21内流动有冷却液,通过冷却液与燃烧器主体1进行热交换,强制降低燃烧器主体1的温度;或者散热装置2为间隔环绕设置在燃烧器主体1上的散热片22结构,通过散热片22增加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率,从而强化燃烧器主体1的散热效果,从而使燃烧器主体1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温度,避免损坏。

实施例一

本发明一种带散热装置2的燃烧器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燃烧器主体1为圆筒形结构,包括燃烧层面12和端盖13,所述燃烧层面12为带燃烧孔121的金属板,优选由不锈钢或者铜制成,所述带燃烧孔121的金属板封闭围合形成燃烧器主体1的筒壁,形成燃烧器主体1的燃烧层面12,所述燃烧层面12上的燃烧孔121总孔隙率为14%~50%;所述气流分配器14设置在燃气供应室11内,气流分配器14的结构与燃烧层面12的结构相适配,为带有出气孔141的金属板且围合形成圆筒形结构,优选由不锈钢或者铜制成,设置在燃烧层面12的内侧与燃烧层面12呈间隙设置;所述端盖13与燃烧层面12的上端相连接,所述端盖13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无孔的内凹或者外凸或者平坦的板体结构,也可以在板体上设置有燃烧辅助孔,用于辅助燃烧。

所述散热装置2具有供流体流动的流体通道21,为封闭的圆环状结构,套设在燃烧器主体1的外侧与燃烧器主体1相连接,优选设置在燃烧器主体1的底端,所述散热装置2的环面内设置有流体通道21,能够强制流体通道21内的流体环绕燃烧器主体1流动进行换热,通过热交换能够有效减低燃烧器主体1的温度,从而保证燃烧器不会过热损坏;优选的,所述散热装置2的流体通道21可以与换热器的换热流路相连通。

如图2所示,燃烧器主体1还包括支架15,燃烧层面12以及气流分配器14的下端连接在支架15,支架15呈圆环形结构设置,在支架15的中部形成中央燃气进口151,供应燃气进入燃气供应室11,所述散热装置2套设在燃烧层面12外侧,安装在支架15上。

燃烧器主体1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支架15,当没有支架15时,所述散热装置2直接与燃烧层面12的下端相连接。

实施例二

本发明一种带散热装置2的燃烧器如图3、图4所示,所述燃烧器主体1的横截面为矩形,所述燃烧器主体1包括燃烧层面12,所述燃烧层面12为带燃烧孔121的金属板,优选由不锈钢或者铜制成,所述燃烧层面12封盖于所述燃气供应室11的一端,优选为弧面结构,所述燃烧孔121分布燃烧层面12上,总孔隙率为14%~70%;所述气流分配器14设置在燃气供应室11内且位于带燃烧孔121的金属板的下方,气流分配器14为与带燃烧孔121的金属板结构相适配的第二弧面板结构,所述气流分配器14的板体上设置有出气孔141。

所述散热装置2具有流体通道21,所述散热装置2为矩形的封闭结构,所述散热装置2设置在燃烧器主体1的外侧,流体通道21沿着矩形外轮廓设置,从而流体通道21能够强制流体环绕燃烧器主体1与燃烧器主体1进行热换,能够有效降低燃烧器主体1的温度,保证燃烧器不会过热损坏。

如图4所示,所述燃烧器主体1还包括支架15,所述支架15为罩体结构,所述支架15的中部设置有中央燃气进口151,所述支架15与燃烧层面12配合形成燃气供应室11。

实施例三

所述燃烧器主体1为球形结构,所述带燃烧孔121的金属板为一端具有开口的第一球形薄壳体结构,构成燃烧器主体1的燃烧层面12,所述燃烧层面12上的燃烧孔121总孔隙率为14%~70%;所述气流分配器14为带出气孔141的金属板,所述气流分配器14为与第一球形薄壳体结构相适配的第二球形薄壳体结构呈间隙设置在第一球形薄壳体内,所述散热装置2与第一球形薄壳体的开口端相连接。

在实施例一、实施二和实施三中的燃烧层面12上的燃烧孔121按分组排布,燃烧孔121在一个区域内呈密集分布形成一个集散单元,集散单元之间呈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集散单元之间设置有分隔带。

在此需要说明,散热装置2与燃烧器主体1结合的结构不受实施例的限制,可以两两任意结合,作为新的实施例,在此不一一列举。

所述燃烧层面12的50%以上具有大于或者等于14%的孔隙率,其中,燃烧层面12的5%~50%具有低于14%的孔隙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结构简单、体积小巧,燃烧层面12上的孔隙率高,燃烧效率高;同时通过散热装置2流体通道21内流动的流体与燃烧器进行热交换散热,从而保证高燃烧强度的前提下,燃烧器不会过热损坏,保证了燃烧器的使用寿命和使用稳定性。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