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06093发布日期:2018-10-19 20:53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电磁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家电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电磁炉。



背景技术:

电磁炉具有功率大、清洁、不污染环境、便于携带等优点,越来越受到用户的欢迎,成为厨房家电的主力产品。电磁炉主要包括:壳体及微晶面板,微晶面板设置在壳体的顶部。壳体内设有线圈盘作为电加热元件。

电磁炉的加热原理为:线圈盘通电后向外发射电磁波,电磁波穿过微晶面板表面的锅具所产生的涡流能够促使锅具自身的原子产生振动而发热。锅具发出的热量中一部分用于来加热锅具内的食物,另一部分向四周辐射,再一部分通过微晶面板传导至壳体内部。

为了对电磁炉的加热过程进行控制,通常在电磁炉内设置测温器件和控制器,测温器件将检测到的温度数据发送给控制器,以使控制器对温度进行判断和分析后对加热功率和加热时间进行控制。目前,测温器件的设置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测温器件设置在线圈盘附近,但由于微晶面板多采用隔热材料制成,锅具的温度通过微晶面板传导直至被测温器件检测后,检测到的温度与锅具的温度差距较大,若根据该温度对加热过程进行控制会降低控制准确度,较容易产生糊锅、干烧等现象。其二,将测温器件设置在微晶面板的表面,与锅具直接接触,虽然能够提高测温实时性且能提高控制准确度,但势必要在微晶面板上开孔,导致了在使用过程中,微晶面板表面的液体或油污会从开孔进入到壳体内部,影响了电磁炉的使用安全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在壳体内设置有防水件,防水件与测温器件之间形成导流通道,并在壳体的底部开设排水孔,以使从微晶面板的开孔进入壳体的液体沿导流通道流动至排水孔,并从排水孔排出。但是,已有的方案中,防水件都设置为围成筒状结构的防水围筋,为了与防水围筋配合形成导流通道,需要对测温器件的结构进行较为复杂的设计,例如:在测温器件的主体上设置与防水围筋配合的结构,或在测温器件的主体上增设导流壳体等方式,进而增大了测温器件制造过程的复杂程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防水件与测温器件之间的配合结构造成测温器件的结构过于复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测温器件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顶部的面板,所述面板开设有供测温器件穿过的测温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对应所述测温孔设置有导流件,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排液孔;

所述导流件包括:筒状的导流围筋和设置于所述导流围筋围设空间内的筒状的引导围筋,所述引导围筋与导流围筋之间通过连接件相连;所述连接件上设置有导流孔;所述引导围筋与导流围筋之间的间隙与所述导流孔形成导流通道,以使从所述测温孔进入壳体的液体沿所述导流通道流动至排液孔,并从排液孔排出。

如上所述的电磁炉,所述导流围筋的顶部贴近所述面板的内表面。

如上所述的电磁炉,所述导流围筋的顶部与面板之间设置有密封装置。

如上所述的电磁炉,与测温器件相连的导线穿设在所述引导围筋围设的空间内。

如上所述的电磁炉,所述测温器件与壳体之间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穿设在所述引导围筋围设的空间内。

如上所述的电磁炉,所述导流围筋包括:第一导流筋和连接在所述第一导流筋底端的第二导流筋,所述第一导流筋和第二导流筋形成台阶状结构。

如上所述的电磁炉,所述第一导流筋和第二导流筋均为圆筒状,且同轴设置。

如上所述的电磁炉,所述第二导流筋的轴线与所述测温孔的轴线共线,且所述第二导流筋的内径大于所述测温孔的孔径。

如上所述的电磁炉,连接件与第二导流筋相连。

如上所述的电磁炉,所述引导围筋为圆台筒状结构,所述引导围筋朝向所述面板的顶端外径小于所述引导围筋背离所述面板的底端外径。

如上所述的电磁炉,所述引导围筋顶端的外径小于测温孔的孔径。

如上所述的电磁炉,所述连接件为环状的连接平台。

如上所述的电磁炉,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用于固定线圈盘的线圈盘支架,所述导流围筋固定在线圈盘支架上。

如上所述的电磁炉,所述壳体的底壁内表面设有筒状的阻挡围筋,所述阻挡围筋的内径大于导流围筋底端的外径。

如上所述的电磁炉,所述阻挡围筋的顶端高于所述导流围筋的底端。

如上所述的电磁炉,所述排液孔的外缘设有导流斜面,以使液体能够沿着导流斜面流至排液孔。

如上所述的电磁炉,所述壳体的底壁内表面设有支架,所述支架位于所述阻挡围筋围设的空间内;所述弹性件抵顶在测温器件与支架之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电磁炉面板上开设用于容纳测温器件的测温孔,在壳体内设置导流件,该导流件包括筒状的导流围筋和设置于导流围筋围设空间内的筒状的引导围筋,引导围筋与导流围筋之间通过连接件相连,连接件上设置有导流孔,引导围筋与导流围筋之间的间隙及导流孔形成导流通道,从测温孔进入壳体内的液体被引导围筋和导流围筋引导至导流通道内,并从排液孔排出,能够达到较好的排液效果,避免液体残留在电磁炉壳体内,而且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不需要对测温器件进行较为复杂的设计,降低了对测温器件的要求,各种结构的测温器件能够直接应用在电磁炉上,适应性较强。而且,在电磁炉中零部件的制造过程中,导流件和测温器件能够各自独立进行并行设计和制造,缩短了整体制造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俯视图;

图2为图1中A-A截面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B区域的放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中导流件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中导流件的立体图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中导流件的立体图二;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电磁炉中导流件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电磁炉中导流件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壳体; 11-底壁;

12-排液孔; 13-阻挡围筋;

14-支架; 15-斜面;

2-面板; 21-测温孔;

22-加热区; 23-操控区;

3-测温器件; 31-第一搭接部;

32-第二搭接部; 4-导流件;

41-导流围筋; 411-第一导流筋;

412-第二导流筋; 413-过渡平台;

42-引导围筋; 43-连接件;

431-导流孔; 432-导流柱;

44-导流通道; 5-弹性件;

6-线圈盘支架。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实用新型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炉,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液体会从微晶面板的开孔进入电磁炉壳体内而影响使用安全的问题。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俯视图,图2为图1中A-A截面的剖视图,图3为图2中B区域的放大视图。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于壳体1顶部的面板2,面板2开设有供测温器件3穿过的测温孔21。壳体1的底壁设有排液孔12。

壳体1内设置有导流件4,导流件4设置在与测温孔21对应的位置处。导流件4包括:导流围筋41和引导围筋42,导流围筋41和引导围筋42均为筒状结构,且引导围筋42设置在导流围筋41围设的空间内。引导围筋42与导流围筋41之间通过连接件43相连,连接件43上设置有导流孔431。引导围筋42与导流围筋41之间的间隙与导流孔431形成导流通道44,以使从测温孔21进入壳体1的液体沿导流通道44流动至排液孔12,并从排液孔12排出。

其中,壳体1可以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与下壳体可拆卸连接。面板2可以为微晶面板,固定在上壳体的顶部。从图3的视图角度来看,顶部指的是壳体1的上端。或者,面板2还可以与上壳体为一体结构。

上壳体与下壳体围成一个容纳空间,风机、线圈盘、控制器以及其它器件均设置在该容纳空间中。面板2上设置有加热区22和操控区23,加热区22位于线圈盘的正上方,用于承载锅具;操控区23位于加热区22的一端,操控区23设置有开关键、加热键、功率设置键、定时设置键等操控按键,操控区23还设置有显示器件,用于显示温度、功率或时间。

面板2上开设有测温孔21,测温孔21可位于加热区22的中心。如图1所示,加热区22为圆形区域,测温孔21位于加热区22的中心。测温孔21可以为圆孔或方孔。

测温器件3的主体为圆柱体或长方体,当测温孔21为方孔时,测温器件3可以为圆柱体或长方体,若为圆柱体,其中心线与测温孔21的中心线重合;若为长方体,其沿长边方向的中心线与测温孔21的中心线重合。当测温孔21为圆孔时,测温器件3可以为圆柱体,其中心线与测温孔21的中心线重合。优选的,测温孔21为圆孔,测温器件3的主体为圆柱体,测温孔21的直径略大于测温器件3的主体的外径,以减小测温孔21侧壁与测温器件3之间的间隙,减少从该间隙进入壳体1内的液体量。

测温器件3的顶部向外围延伸出第一搭接部31,第一搭接部31可搭接在面板2的上表面。测温器件3的底部向外延伸出第二搭接部32,第二搭接部32可搭接在面板2的下表面。通过第二搭接部32能够使测温器件3不能够向上移动至脱离面板2,采用第一搭接部31能够使得测温器件3不能向下掉落至脱离面板2。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电磁炉面板上开设用于容纳测温器件的测温孔,在壳体内设置导流件,该导流件包括筒状的导流围筋和设置于导流围筋围设空间内的筒状的引导围筋,引导围筋与导流围筋之间通过连接件相连,连接件上设置有导流孔,引导围筋与导流围筋之间的间隙及导流孔形成导流通道,从测温孔进入壳体内的液体被引导围筋和导流围筋引导至导流通道内,并从排液孔排出,能够达到较好的排液效果,避免液体残留在电磁炉壳体内,而且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不需要对测温器件进行较为复杂的设计,降低了对测温器件的要求,能够适应于多种结构的测温器件。而且,在电磁炉中零部件的制造过程中,导流件和测温器件能够各自独立进行并行设计和制造,缩短了整体制造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上述导流围筋41的顶端可以与面板2接触,也可以固定连接在面板2上,或者与面板2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为了避免液体沿着面板2的表面横向流动,可以将导流围筋41的顶端与面板2固定连接,且可采用密封胶、密封圈等密封材料将导流围筋41与面板2之间密封。或者,导流围筋41的顶端与面板2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在导流围筋41与面板2之间增设其它的连接部件,该连接部件与面板2之间固定连接且进行较好的密封处理。或者,导流围筋41的顶端贴近面板2的内表面,并在导流围筋41与面板2之间设置密封胶或密封圈等密封结构。本实施例中,导流围筋41的顶端与面板2固定连接,且二者之间采用密封胶进行密封。

与测温器件3相连的导线穿设在引导围筋42围设的空间内。由于液体被引导围筋42和导流围筋41引导在导流通道44内,导流通道44位于引导围筋42的外部,因此,与测温器件3相连的导线不会与液体接触,避免了因导线与液体接触发生腐蚀或短路的问题出现。

进一步的,在测温器件3与壳体1之间还设有弹性件5,弹性件5穿设在引导围筋42围设的的空间内,则弹性件5也不会与液体接触,避免了因与液体接触而发生生锈等问题出现。

具体的,弹性件5抵接在壳体1的底壁11与测温器件3之间,弹性件5具体可以为柱状弹簧,其轴线与测温器件3的中心线重合。当面板2上未放置锅具时,仅有测温器件3的重力作用对弹性件5施加压力,弹性件5压缩并处于压力与反弹力平衡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测温器件3中的第一搭接部31的底面与面板2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当面板2上放置锅具时,锅具对测温器件3施加向下的压力,推动测温器件3向下移动,且促使弹性件5进一步压缩。弹性件5的弹性势能增大,其对测温器件3施加向上的反弹力促使测温器件3能够与锅具的底面贴紧,以实现精确测温,进而提高温控精度。

对于上述导流围筋41和引导围筋42的形状,上述导流件4中的导流围筋41为筒状结构,其可以为圆筒、方形筒、圆台形筒、棱台形筒等结构。引导围筋42也为筒状结构,其可以为圆筒、方形筒、圆台形筒、棱台形筒等结构。导流围筋41与引导围筋42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导流围筋41为方形筒,而引导围筋42为圆筒;或者,导流围筋41为方形筒,引导围筋42也为方形筒。由于本实施例中的测温孔31为圆孔,因此,可将导流围筋41设置为圆筒或圆台筒,引导围筋42也为圆筒或圆台筒,二者的中心线与测温孔31的中心线重合。

对于上述导流围筋41和引导围筋42的设置位置,导流围筋41朝向面板2的顶端内径大于测温孔21的孔径,以使导流围筋41连接至测温孔21外围的面板2的内表面。引导围筋42朝向面板2的顶端外径小于测温孔21的孔径,优选的,引导围筋42朝向面板2的顶端外径小于测温孔21的孔径,更进一步小于测温器件3主体的外径,以使测温器件3与测温孔21之间的间隙全部落入引导围筋42与导流围筋41之间的导流通道44内,则从测温孔21流入的液体能够进入导流通道44内,而不会进入引导围筋42所围设的空间内,也不会进入导流围筋41的外部,避免了液体与壳体1内其他器件接触进而产生腐蚀、短路等问题出现。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中导流件的剖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中导流件的立体图一,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中导流件的立体图二。如图3至图6所示,具体的,将引导围筋42设置为圆台筒状结构,其侧壁厚度均匀。引导围筋42中外径较小的一端作为顶端,朝向面板2的方向,外径较大的一端作为底端,朝向壳体1的底壁的方向。引导围筋42的底端与连接件43相连。

连接件43可以为环状结构,其上开设有导流孔431。或者,连接件43也可以为间隔设置在导流围筋41和引导围筋42之间的多个连接结构,各连接结构之间的间隙作为导流孔431。

本实施例中,连接件43为环状的连接平台,其安装方向与水平面平行。连接件43的内壁与引导围筋42的底端相连,连接件43的外壁与导流围筋41相连。连接件43上设有导流孔431,导流孔43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以上,沿圆周均匀排布。本实施例中,连接件42上设置有四个导流孔431,沿连接件43的圆周均匀排布。

导流围筋41具体包括:圆筒状的第一导流筋411和圆筒状的第二导流筋412,第一导流筋411和第二导流筋412同轴设置,第二导流筋412的内径d2小于第一导流筋411的内径d1、且第二导流筋412的外径d4小于第一导流筋411的外径d3,第一导流筋411和第二导流筋412的厚度可以相同。第一导流筋411的顶端与面板2的内表面相连,第一导流筋411的底端通过过渡平台413与第二导流筋412的顶端相连,以使第一导流筋411、第二导流筋412和过渡平台413形成台阶状结构。第二导流筋412的内径大于测温孔21的孔径。使得测温孔21与测温器件3之间的间隙落入导流通道44内,则从测温孔21进入壳体1的液体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能够直接掉落在导流通道44内,或者能够沿着面板2的内表面流动并向下掉落至导流通道44内,或者沿着测温器件3的外表面滑动并掉落至导流通道44内。

上述过渡平台413可以平行于水平面,也可以与水平面呈设定角度,以使液体能够沿着过渡平面413流向导流孔431。

连接件44的外壁可以连接至第一导流筋411,也可以连接至第二导流筋412,本实施例中,连接件44的外壁连接至第二导流筋412。

对于设置在连接件43上的导流孔431,可以为直接在连接件43上进行钻孔而得到的,也可以在钻好的通孔位置处设置朝向壳体1底壁凸起的导流柱432,导流柱432内设置有与通孔同轴且孔径相同的内孔,内孔与通孔构成导流孔431。

进一步的,导流柱432设置为圆台筒状结构,其朝向壳体1底壁方向的端部的外径较小,且导流柱432的端部可以与排液孔12正对,以使液体能够直接进入排液孔12。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对壳体1的底壁11进行适当的改进。如图2和图3所示,在底壁11的内表面设有圆筒状的阻挡围筋13,阻挡围筋13的内径大于第二导流筋412的外径。导流孔431在底壁11上的投影在阻挡围筋13围设的区域内,避免了从导流孔431流出的液体进入阻挡围筋13的外部。排液孔12设置于阻挡围筋13围设的区域内,优选位于围设区域的中心。

进一步的,阻挡围筋13的顶端高于第二导流筋412的底端,以使从导流孔431流出的液体能够全部进入阻挡围筋13围设的空间内。

进一步的,排液孔12的外缘设有导流斜面,以使液体能够沿着导流斜面流至排液孔12。具体的,将阻挡围筋13围设而成的圆形区域内的底壁11的内表面设为斜面15。其实现方式可以为:沿着圆形区域的圆心到边缘的方向,底壁11的厚度逐渐增大,形成该斜面15,以使液体沿着该斜面流向排液孔12。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壳体1内设置有线圈盘支架6,用于固定线圈盘。导流围筋41可固定在线圈盘支架6上。

进一步的,还可以在底壁11的内表面设置支架14,支架14具体位于阻挡围筋14围设的圆形区域内。弹性件5抵顶在测温器件3与支架14之间。具体的,弹性件5的底端可以固定连接在支架14中朝向面板2的顶面上,或者,若弹性件5为柱形弹簧,也可以套设在支架14上。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提供又一种导流件4的实现方式。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电磁炉中导流件的剖视图。如图7所示,与实施例一所提供的导流件4的不同之处在于导流围筋41的结构不同。

本实施例中,导流围筋41为圆筒状,其顶端外径D1与底端外径D3相同,顶端内径D2与底端内径D4相同。或者,导流围筋41的底端外径小于顶端外径。连接件43的外壁与导流围筋41的下部相连。

导流围筋41顶端的内径大于测温孔21的孔径,导流围筋41与引导围筋42之间形成导流通道44。

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导流件4的其余部分可参照实施例一来实现,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提供另一种导流件4的实现方式。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电磁炉中导流件的剖视图。如图8所示,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所提供的导流件4的不同之处在于导流围筋41的结构不同。

本实施例中,导流围筋41为圆台筒状,其顶端外径D1大于底端外径D3,顶端内径D2大于底端内径D4。连接件43的外壁与导流围筋41的下部相连。

导流围筋41顶端的内径大于测温孔21的孔径,导流围筋41与引导围筋42之间形成导流通道44。

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导流件4的其余部分可参照实施例一来实现,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