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焙烧炉的炉底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253527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一种焙烧炉的炉底门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焙烧炉的炉底门组件,属于旧砂再生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铸件生产国家。据统计:每生产It铸件要排放It废砂,并且要加入It新砂,而我国铸造厂的现状是:铸造车间的旧砂排放量占固体废物总排放量首位达70%之多。因此,对旧砂进行再生回用,不仅可以节约宝贵的新砂资源,减少旧砂抛弃引起的环境污染,还可节省成本,减少新砂的购置费和运输费,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旧砂再生已成为现代化铸造车间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0003]旧砂再生的方法很多,根据其再生原理可分为以下四大类:干法再生、湿法再生、热法再生及化学法再生。其中焙烧炉是热法再生的主要设备,其结构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再生砂的质量,然而传统结构的焙烧炉的效果并不理想,而焙烧炉的炉底门组件是焙烧炉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用来对焙烧炉的底部做进一步密封保护,现有技术中的炉底门组件的结构布局由于过于简单,结构性能较为一般,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炉底门组件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焙烧炉的炉底门组件,其布局合理,结构性能较强,从而可进一步提升焙烧炉的性能。
[0005]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焙烧炉的炉底门组件,包括炉底门,所述炉底门的上部边缘具有密封槽,所述密封槽底部密封铺设有隔热层,所述隔热层上抵接有支撑框,所述炉底门的下部边缘固定连接有直角压板,所述支撑框延伸出所述密封槽并与所述直角压板顶部持平,所述直角压板上设有螺栓调整槽。
[0006]进一步地,所述炉底门为长方形,所述炉底门的两个长边侧分别焊接三个直角压板,所述炉底门的两个短边侧分别焊接两个直角压板。
[0007]进一步地,所述隔热层为编织石棉绳。
[0008]本发明所述的焙烧炉的炉底门组件,包括炉底门,所述炉底门的上部边缘具有密封槽,所述密封槽底部密封铺设有隔热层,所述隔热层上抵接有支撑框,所述炉底门的下部边缘固定连接有直角压板,所述支撑框延伸出所述密封槽并与所述直角压板顶部持平,所述直角压板上设有螺栓调整槽。这种结构的焙烧炉的炉底门组件,其布局合理,结构性能较强,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焙烧炉的性能。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发明所述一种焙烧炉的炉底门组件一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图;
图2为图1中P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一种焙烧炉的炉底门组件一具体实施例中的未与炉底封板连接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0]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1]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焙烧炉的炉底门组件,包括炉底门1,所述炉底门I的上部边缘具有密封槽11,所述密封槽11底部密封铺设有隔热层2,所述隔热层2上抵接有支撑框3,所述炉底门I的下部边缘固定连接有直角压板4,所述支撑框3延伸出所述密封槽11并与所述直角压板4顶部持平,所述直角压板4上设有螺栓调整槽41。
[0012]所述螺栓调整槽41内设有贯穿的螺杆42,所述螺杆42与焙烧炉的炉底封板5焊接固定。所述螺杆42的下部螺纹连接有拧紧螺母43。所述支撑框3及所述直角压板4与所述炉底封板5相抵接。
[0013]所述炉底门I为长方形,所述炉底门I的两个长边侧分别焊接三个直角压板4,所述炉底门I的两个短边侧分别焊接两个直角压板4。所述直角压板4的数量共为十个。所述隔热层2为编织石棉绳。
[0014]以上所述仅为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焙烧炉的炉底门组件,包括炉底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底门的上部边缘具有密封槽,所述密封槽底部密封铺设有隔热层,所述隔热层上抵接有支撑框,所述炉底门的下部边缘固定连接有直角压板,所述支撑框延伸出所述密封槽并与所述直角压板顶部持平,所述直角压板上设有螺栓调整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焙烧炉的炉底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底门为长方形,所述炉底门的两个长边侧分别焊接三个直角压板,所述炉底门的两个短边侧分别焊接两个直角压板。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焙烧炉的炉底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为编织石棉绳。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焙烧炉的炉底门组件,包括炉底门,所述炉底门的上部边缘具有密封槽,所述密封槽底部密封铺设有隔热层,所述隔热层上抵接有支撑框,所述炉底门的下部边缘固定连接有直角压板,所述支撑框延伸出所述密封槽并与所述直角压板顶部持平,所述直角压板上设有螺栓调整槽。这种结构的焙烧炉的炉底门组件,其布局合理,结构性能较强,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焙烧炉的性能。
【IPC分类】F27D1-18
【公开号】CN104567417
【申请号】CN201310503099
【发明人】杨福康
【申请人】无锡市康晖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4月29日
【申请日】2013年10月24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