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叠型联管箱、热交换器和空气调节装置的制造方法_5

文档序号:9476015阅读:来源:国知局
,流入第I板状构件21的流路21C并被折返,流入第2传热管7。通过了第2传热管7的制冷剂,流入第I板状构件21的流路21B。流入了第I板状构件21的流路21B的制冷剂流入形成在第3板状构件23上的流路23D而被混合。被混合了的制冷剂通过第2板状构件22的流路22B流出到制冷剂配管。
[0189]<热交换器的使用状态>
[0190]以下,对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的使用状态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0191]图26是表示应用了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的图。
[0192]如图26所示,热源侧热交换器54和负载侧热交换器56中的至少一方使用热交换器I。热交换器I被连接成,在热交换器I作为蒸发器而发挥作用时,制冷剂从层叠型联管箱2的分配流路12A流入第I传热管4,制冷剂从第2传热管7流入层叠型联管箱2的汇流流路12B。S卩,在热交换器I作为蒸发器而发挥作用时,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从制冷剂配管流入层叠型联管箱2的分配流路12A,气体状态的制冷剂从第2传热管7流入层叠型联管箱2的汇流流路12B。此外,在热交换器I作为冷凝器而发挥作用时,气体状态的制冷剂从制冷剂配管流入层叠型联管箱2的汇流流路12B,液体状态的制冷剂从第I传热管4流入层叠型联管箱2的分配流路12A。
[0193]另外,热交换器I被配设成,在热交换器I作为冷凝器而发挥作用时,第I传热管4与第2传热管7相比,成为由热源侧风扇57或负载侧风扇58产生的气流的上游侧(上风侧)。即,从第2传热管7向第I传热管4的制冷剂的流动和气流成为相向的关系。第I传热管4的制冷剂与第2传热管7的制冷剂相比,成为低温。由热源侧风扇57或负载侧风扇58产生的气流,热交换器I的上游侧比热交换器I的下游侧温度低。其结果,特别是能够以流过热交换器I的上游侧的低温的气流使制冷剂过冷却(所谓SC化),提高冷凝器性能。另外,热源侧风扇57和负载侧风扇58,既可以设于上风侧,也可以设于下风侧。
[0194]<热交换器的作用>
[0195]以下,对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的作用进行说明。
[0196]在热交换器I中,在第I板状体11上形成多个折返流路11C,除了连接多个第I传热管4之外,还连接多个第2传热管7。例如也能够使热交换器I的主视状态下的面积增加而增加热交换量,但是在该情况下,内置热交换器I的壳体会大型化。此外,也能够减小散热片6的间隔,使散热片6的个数增加而增加热交换量,但是在该情况下,从排水性、着霜性能、抗尘性的观点出发,难以使散热片6的间隔小于约1_,有时热交换量的增加变得不充分。另一方面,如热交换器I那样,在使传热管的列数增加的情况下,能够不改变热交换器I的主视状态下的面积、散热片6的间隔等而使热交换量增加。若传热管的列数为2列,则热交换量增加至约1.5倍以上。另外,传热管的列数也可以设为3列以上。此外,还可以改变热交换器I的主视状态下的面积、散热片6的间隔等。
[0197]此外,仅在热交换器I的一侧设置联管箱(层叠型联管箱2)。为了增加热交换部的安装体积,热交换器I例如以沿着内置热交换器I的壳体的多个侧面的方式折弯地配设的情况下,因在传热管的每列其弯曲部的曲率半径不同,所以在传热管的每列端部会偏离。如层叠型联管箱2那样,在仅在热交换器I的一侧设置联管箱(层叠型联管箱2)的情况下,即使在传热管的每列端部会偏离,也仅对齐一侧的端部即可,如实施方式I的热交换器那样,与在热交换器I的两侧设置联管箱(层叠型联管箱2、联管箱3)的情况相比,设计自由度、生产效率等提高。特别是也能够在接合了热交换器I的各构件之后折弯热交换器1,生广效率进一步提尚。
[0198]此外,在热交换器I作为冷凝器而发挥作用时,第I传热管4与第2传热管7相比位于上风侧。如实施方式I的热交换器那样,在热交换器I的两侧设置联管箱(层叠型联管箱2、联管箱3)的情况下,难以通过对传热管的每列赋予制冷剂的温度差来提高冷凝器性能。特别是在第I传热管4和第2传热管7是扁平管的情况下,由于与圆管不同,弯曲加工的自由度低,所以难以通过使制冷剂的流路变形来实现对传热管的每列赋予制冷剂的温度差。另一方面,如热交换器I那样,在第I传热管4和第2传热管7连接于层叠型联管箱2的情况下,必然会在传热管的每列产生制冷剂的温度差,能够不使制冷剂的流路变形而简易地实现制冷剂的流动和气流相向的关系。
[0199]以上,说明了实施方式I?实施方式3,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例如也能够组合各实施方式的全部或一部分、各变形例等。
[0200]附图标记的说明
[0201]I热交换器、2层叠型联管箱、2A制冷剂流入部、2B制冷剂流出部、2C制冷剂流入部、2D制冷剂流出部、2E制冷剂折返部、3联管箱、3A制冷剂流入部、3B制冷剂流出部、4第I传热管、5保持构件、6散热片、7第2传热管、11第I板状体、IlA第I出口流路、IlB第2入口流路、IlC折返流路、12第2板状体、12A分配流路、12B汇流流路、12a第I入口流路、12b分支流路、12c混合流路、12d第2出口流路、21第I板状构件、21A?21C流路、22第2板状构件、22々、228流路、23、23 — 1、23 — 2第 3 板状构件、23A ?23D、23A — I ?23A —3、23D—I?23D —3流路、23a、23b贯穿槽的端部、23c直线部、23d、23e直线部的端部、23f开口部、23g、23h连接部、23i开口部的中心、23j、23k有底槽的端部、231贯穿孔、24、24 — I?
24—5两侧包覆材、24A?24C流路、25板状构件、25A、25B流路、26凸部、27凹部、51空气调节装置、52压缩机、53四通阀、54热源侧热交换器、55节流装置、56负载侧热交换器、57热源侧风扇、58负载侧风扇、59控制装置。
【主权项】
1.一种层叠型联管箱,其特征在于, 该层叠型联管箱具备: 第I板状体,形成有多个第I出口流路;以及 第2板状体,层叠于上述第I板状体,形成有使从第I入口流路流入的制冷剂分配地流出到上述多个第I出口流路的分配流路, 上述分配流路包括分支流路,该分支流路具有与重力方向垂直的直线部, 在上述分支流路中,上述制冷剂从上述直线部的两端之间流入,经由该两端,从多个端部流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型联管箱,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分支流路中,上述制冷剂从与上述直线部垂直的方向流入。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叠型联管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板状体具有形成有沿层叠方向贯穿的流路的至少I个板状构件, 上述分支流路是上述贯穿的流路的、除了上述制冷剂流入的区域和上述制冷剂流出的区域以外的区域由与上述板状构件邻接地层叠的构件闭塞而成的流路。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型联管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分支流路的上述多个端部,是与上述直线部相比位于上侧的端部和与上述直线部相比位于下侧的端部。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型联管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分支流路的上述多个端部是2个。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型联管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分支流路的上述多个端部的排列方向沿着上述多个第I出口流路的排列方向。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层叠型联管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第I出口流路的排列方向与重力方向交叉。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型联管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I入口流路是多个。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型联管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分支流路的上述直线部的、从上述制冷剂流入的区域的中心分别到该直线部的上述两端为止的流路的长度,是该流路的水力当量直径的I倍以上。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型联管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分支流路是上述制冷剂向上述第I板状体所在的一侧流出的分支流路、和上述制冷剂向上述第I板状体所在的一侧的相反侧流出的分支流路。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层叠型联管箱,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板状构件上形成有该板状构件固有的凸部。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层叠型联管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凸部被插入形成在与上述板状构件邻接地层叠的构件上的流路中。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型联管箱,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I板状体上形成有多个第2入口流路, 在上述第2板状体上形成有汇流流路,该汇流流路使从上述多个第2入口流路流入的制冷剂汇流并流入第2出口流路。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型联管箱,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I板状体上形成有使流入的制冷剂折回并流出的多个折返流路。15.—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该热交换器具备: 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型联管箱;以及 分别与上述多个第I出口流路连接的多个第I传热管。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I板状体上形成有供通过了上述多个第I传热管的上述制冷剂流入的多个第2入口流路, 在上述第2板状体上形成有汇流流路,该汇流流路使从上述多个第2入口流路流入的上述制冷剂汇流并流入第2出口流路。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I板状体上形成有多个折返流路,该多个折返流路在入口侧分别连接有上述多个第I传热管,且使从该多个第I传热管流入的上述制冷剂折回并流出, 该热交换器还具备多个第2传热管,该多个第2传热管连接于上述多个折返流路各自的出口侧和上述多个第2入口流路各自。18.根据权利要求15?17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传热管是扁平管。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I出口流路的内周面朝向上述第I传热管的外周面逐渐扩大。20.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空气调节装置具备根据权利要求15?19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 在上述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而发挥作用时,上述分配流路使上述制冷剂流出到上述多个第I出口流路。21.—种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空气调节装置具备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热交换器, 在上述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而发挥作用时,上述分配流路使上述制冷剂流出到上述多个第I出口流路, 在上述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而发挥作用时,上述第I传热管与上述第2传热管相比,位于上风侧。
【专利摘要】本发明的层叠型联管箱(2)具备形成有多个第1出口流路(11A)的第1板状体(11)、以及层叠于第1板状体(11),形成有使从第1入口流路(12a)流入的制冷剂分配地流出到多个第1出口流路(11A)的分配流路(12A)的第2板状体(12),分配流路(12A)包括具有与重力方向垂直的直线部的分支流路(12b),在分支流路(12b)中,制冷剂从直线部的两端之间流入,经由该两端,从多个端部流出。
【IPC分类】F28F9/02
【公开号】CN105229404
【申请号】CN201380076558
【发明人】松田拓也, 石桥晃, 冈崎多佳志, 松井繁佳, 望月厚志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6年1月6日
【申请日】2013年5月15日
【公告号】CN203798237U, EP2998682A1, US20160076824, WO2014184917A1
当前第5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