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78344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冷凝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适合在例如搭载于汽车上的汽车空调中使用的冷凝器。
背景技术
在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所谓“冷凝器”的术语除了通常的冷凝器以外,还包含具有冷凝部及过冷却部的过冷式冷凝器。另外,在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上下、左右是指图1及图2的上下、左右。作为例如汽车空调的冷凝器,公知有这样的冷凝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并列状地配置的多个热交换管、和与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连接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集液箱,由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上下并列地设有三个,构成各热交换通路的全部热交换管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相同的,并且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不同的,其中,在左右任意一端部侧分体地设置有第一集液箱, 连接有构成下端的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第二集液箱,连接有构成除下端的热交换通路以外的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第二集液箱被配置在第一集液箱之上,第一集液箱的粗细度与第二集液箱的粗细度相比极大,并且,在第一集液箱内配置有干燥剂,由此第一集液箱具有利用重力使气液分离且积存液体的作为储液器的功能,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及与第二集液箱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的长度相等,并且第一热交换管的第一集液箱侧的端部及第二热交换管的第二集液箱侧的端部位于同一垂直线上,所有的热交换通路成为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参照日本实开平3-31266号公报)。在上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中,由于为了有效地进行在第一集液箱内的气液分离, 需要使第一集液箱的内容积比第二集液箱大相当多,所以第一集液箱的粗细度比第二集液箱的粗细度大相当多,因此存在为配置冷凝器需要大的空间的问题。另外,通常,在冷凝器的附近配置有其他设备,但根据所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第一集液箱成为其他设备的障碍。例如,通常在汽车空调用的冷凝器的通风方向下游侧配置有散热器,但根据所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第一集液箱成为散热器设置的障碍,在发动机室内会产生浪费的空间,无法实现空间节省。而且,由于在第一集液箱的大致全长的范围内连接有热交换管,所以会存在气液分离性能不充分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冷凝器,该冷凝器即使在附近配置有其他设备的情况下与上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相比也不容易成为其他设备的障碍。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由以下的方式构成。1) 一种冷凝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并列状地配置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热交换管、与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连接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集液箱、和配置在上下方向相邻的热交换管彼此之间且被钎焊在热交换管上的散热片,由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上下并列地设有三个以上,构成各热交换通路的所有的热交换管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相同的,并且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不同的,其中,在左右任意一端部侧设置有第一集液箱,其与构成包含下端的热交换通路在内且连续地并列的至少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连接;第二集液箱,其与第二热交换管连接,该第二热交换管构成与由连接在第一集液箱上的第一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相比设置在上方的热交换通路,第一集液箱与第二集液箱相比配置在左右方向外侧,并且第一集液箱的上端与第二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第一集液箱具有利用重力使气液分离且积存液体的功能,在俯视观察时第一集液箱配置在从第二集液箱沿通风方向错开的位置,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及与第二集液箱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以同一垂直线为弯曲中心向同方向弯曲。2)如上述1)所述的冷凝器,其中,由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中的上端的热交换通路、和由与第二集液箱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是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由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中的除了上端的热交换通路以外的热交换通路是使制冷剂过冷却的制冷剂过冷却通路。3)如上1)所述的冷凝器,其中,在第一集液箱上连接有构成至少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在第二集液箱上连接有构成至少一个热交换通路的第二热交换管。4) 一种冷凝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并列状地配置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热交换管、与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连接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集液箱、和配置在上下方向相邻的热交换管彼此之间且被钎焊在热交换管上的散热片,由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上下并列地设有两个以上,构成各热交换通路的所有的热交换管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相同的,并且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不同的,其中,在左右任意一端部侧设置有第一集液箱,其与构成下端的热交换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连接;第二集液箱,其与构成除了下端的热交换通路以外的热交换通路的第二热交换管连接,第一集液箱与第二集液箱相比配置在左右方向外侧,并且第一集液箱的上端与第二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第一集液箱具有利用重力使气液分离且积存液体的功能,在俯视观察时第一集液箱配置在从第二集液箱沿通风方向错开的位置,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及与第二集液箱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以同一垂直线为弯曲中心向同方向弯曲。5) 一种冷凝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并列状地配置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热交换管、与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连接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集液箱、和配置在上下方向相邻的热交换管彼此之间且被钎焊在热交换管上的散热片,由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上下并列地设有两个以上,构成各热交换通路的所有的热交换管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相同的,并且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不同的,其中,在左右任意一端部侧设置有第一集液箱,其与构成上端的热交换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连接;第二集液箱,其与构成除了上端的热交换通路以外的热交换通路的第二热交换管连接,第一集液箱与第二集液箱相比配置在左右方向外侧,并且第一集液箱的下端与
5第二集液箱的上端相比位于下方,第一集液箱具有利用重力使气液分离且积存液体的功能,在俯视观察时第一集液箱配置在从第二集液箱沿通风方向错开的位置,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及与第二集液箱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以同一垂直线为弯曲中心向同方向弯曲。6)如上4)或幻所述的冷凝器,其中,所有的热交换通路是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7)如上1)、4)或幻所述的冷凝器,其中,在上下两端的热交换管的外侧配置有散热片并且散热片被钎焊在热交换管上,在上下两端的散热片的外侧配置有侧板并且侧板被钎焊在散热片上,侧板以与第一及第二热交换管的弯曲中心相同的垂直线为弯曲中心,向与第一及第二热交换管相同的方向弯曲。8)如上述7)所述的冷凝器,其中,在侧板的靠第一及第二集液箱侧的端部的部分,形成有向侧板的弯曲方向相反侧开口的切口,成为第一及第二热交换管以及侧板的弯曲中心的垂直线存在于侧板的切口的范围内。9) 一种冷凝器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上述1)、4)或幻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对第一集液箱、第二集液箱、第一热交换管、第二热交换管及散热片钎焊之后,使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及与第二集液箱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以同一垂直线为弯曲中心向同方向弯曲。10) 一种冷凝器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上述7)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对第一集液箱、第二集液箱、第一热交换管、第二热交换管、散热片及侧板钎焊之后,使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与第二集液箱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以及侧板以同一垂直线为弯曲中心向同方向弯曲。11) 一种冷凝器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上述8)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在侧板的靠应与第一及第二集液箱连接侧的端部的部分,预先形成向侧板应弯曲方向相反侧开口的切口,对第一集液箱、第二集液箱、第一热交换管、第二热交换管、散热片及侧板钎焊之后,使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与第二集液箱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以及侧板以存在于侧板的切口的范围内的同一垂直线为弯曲中心向侧板的切口开口侧的相反侧弯曲。根据上述1) 4)的冷凝器,在左右任意一端部侧设置有第一集液箱,其与构成包含下端的热交换通路在内且连续地并列的至少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连接;第二集液箱,其与第二热交换管连接,该第二热交换管构成与由连接在第一集液箱上的第一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相比设置在上方的热交换通路,第一集液箱与第二集液箱相比配置在左右方向外侧,并且第一集液箱的上端与第二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第一集液箱具有利用重力使气液分离且积存液体的功能,在俯视观察时第一集液箱配置在从第二集液箱沿通风方向错开的位置,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及与第二集液箱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以同一垂直线为弯曲中心向同方向弯曲,因此,通过使第一集液箱的上端例如向上方延伸到第二集液箱的上端附近,与上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相比,能够在第一集液箱的粗细度与第二集液箱的粗细度相比不会变大的情况下,使第一集液箱的内容积成为能够有效地进行气液分离的大小。因此,能够使用于配置冷凝器的空间比上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小。尤其是,即使在汽车空调用的冷凝器的通风方向下游侧配置有散热器的情况下,也由于第一集液箱配置在第二集液箱的左右方向外侧且沿通风方向错开的位置,并且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及与第二集液箱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以同一垂直线为弯曲中心向同方向弯曲,所以第一集液箱不会成为散热器设置的障碍,不会在发动机室内产生浪费的空间。其结果是,能够实现空间节省。另外,由于在与第一集液箱中的连接有热交换管的部分相比的上方存在较大的空间,所以基于重力的气液分离效果非常好。根据上述2、的冷凝器,由于制冷剂从构成位于下端的制冷剂冷凝通路的多个热交换管流入第一集液箱内,并在第一集液箱内使气液分离,所以能够抑制压力下降的发生以防止液相制冷剂的再气化。另外,根据上述2)的冷凝器,由于制冷剂从构成位于下端的制冷剂冷凝通路的多个热交换管流入第一集液箱内,并在第一集液箱内使气液分离,所以能够在第一集液箱内高效率地进行气液分离。即,在构成制冷剂冷凝通路的多个热交换管中的上侧的热交换管内,有气相成分多的气液混相制冷剂流动,同样地在下侧的热交换管内,有液相成分多的气液混相制冷剂流动,由于这些气液混相制冷剂以不混合的状态流入第一集液箱内,所以能够高效率地进行气液分离。根据上述幻的冷凝器,在左右任意一端部侧设置有第一集液箱,其与构成上端的热交换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连接;第二集液箱,其与构成除了上端的热交换通路以外的热交换通路的第二热交换管连接,第一集液箱与第二集液箱相比配置在左右方向外侧,并且第一集液箱的下端与第二集液箱的上端相比位于下方,第一集液箱具有利用重力使气液分离且积存液体的功能,在俯视观察时第一集液箱配置在从第二集液箱沿通风方向错开的位置,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及与第二集液箱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以同一垂直线为弯曲中心向同方向弯曲,因此,制冷剂从构成位于上端的热交换通路的多个热交换管流入第一集液箱内,并在第一集液箱内使气液分离,从而能够在第一集液箱内高效率地进行气液分离。即,在构成上端的热交换通路的多个第一热交换管中的上侧的第一热交换管内,有气相成分多的气液混相制冷剂流动,同样地在下侧的第一热交换管内,有液相成分多的气液混相制冷剂流动,由于这些气液混相制冷剂以不混合的状态流入第一集液箱内,所以能够高效率地进行气液分离。另外,通过使第一集液箱的上端例如向上方延伸到第二集液箱的上端附近,与上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相比,能够在第一集液箱的粗细度与第二集液箱的粗细度相比不会变大的情况下,使第一集液箱的内容积成为能够有效地进行气液分离的大小。因此,能够使用于配置冷凝器的空间比上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小。尤其是,即使在汽车空调用的冷凝器的通风方向下游侧配置有散热器的情况下,也由于第一集液箱配置在第二集液箱的左右方向外侧,并且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及与第二集液箱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以同一垂直线为弯曲中心向同方向弯曲,所以第一集液箱不会成为散热器设置的障碍,不会在发动机室内产生浪费的空间。其结果是,能够实现空间节省。另外,由于在与第一集液箱中的连接有热交换管的部分相比的上方有空间存在,所以基于重力的气液分离效果非常好。而且,上述1)、4)及幻的冷凝器,如上述9)的方法那样,是通过对第一集液箱、第二集液箱、第一热交换管、第二热交换管及散热片钎焊之后,使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及与第二集液箱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以同一垂直线为弯曲中心向同方向弯曲而制造的,该情况下,与在第一集液箱、第二集液箱、第一热交换管、第二热交换管以及散热片的钎焊之前使第一及第二热交换管弯曲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单地进行集液箱、热交换管及散热片的预组装。上述7)的冷凝器,如上述10)的方法那样,是通过对第一集液箱、第二集液箱、第一热交换管、第二热交换管、散热片以及侧板钎焊之后,使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与第二集液箱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以及侧板以同一垂直线为弯曲中心向同方向弯曲而制造的,该情况下,与在第一集液箱、第二集液箱、第一热交换管、第二热交换管、散热片以及侧板的钎焊之前使第一及第二热交换管和侧板弯曲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单地进行集液箱、热交换管、散热片及侧板的预组装。上述8)的冷凝器,如上述11)的方法那样,是通过在侧板的靠应与第一及第二集液箱连接侧的端部的部分,预先形成向侧板应弯曲方向相反侧开口的切口,对第一集液箱、 第二集液箱、第一热交换管、第二热交换管、散热片以及侧板钎焊之后,使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与第二集液箱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以及侧板以存在于侧板的切口的范围内的同一垂直线为弯曲中心向侧板的切口开口侧的相反侧弯曲而制造的,该情况下, 与在第一集液箱、第二集液箱、第一热交换管、第二热交换管、散热片以及侧板的钎焊之前使第一及第二热交换管和侧板弯曲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单地进行集液箱、热交换管、散热片及侧板的预组装。而且,由于在第一集液箱、第二集液箱、第一热交换管、第二热交换管、散热片以及侧板的钎焊之后,使第一及第二热交换管和侧板以存在于侧板的切口的范围内的同一垂直线为弯曲中心向同方向弯曲,所以能够防止钎焊在侧板上的散热片的大的变形。根据上述9)的冷凝器的制造方法,与在第一集液箱、第二集液箱、第一热交换管、 第二热交换管及散热片的钎焊之前使第一及第二热交换管弯曲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单地进行集液箱、热交换管及散热片的预组装。根据上述10)的冷凝器的制造方法,与在第一集液箱、第二集液箱、第一热交换管、第二热交换管、散热片及侧板的钎焊之前使第一及第二热交换管和侧板弯曲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单地进行集液箱、热交换管、散热片及侧板的预组装。根据上述11)的冷凝器的制造方法,与在第一集液箱、第二集液箱、第一热交换管、第二热交换管、散热片及侧板的钎焊之前使第一及第二热交换管和侧板弯曲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单地进行集液箱、热交换管、散热片及侧板的预组装。而且,由于在对第一集液箱、第二集液箱、第一热交换管、第二热交换管、散热片及侧板的钎焊之后,使第一及第二热交换管和侧板以存在于侧板的切口的范围内的同一垂直线为弯曲中心向同方向弯曲,所以能够防止钎焊在侧板上的散热片的大的变形。

图1是具体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冷凝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全体结构的主视图。图2是示意地表示图1的冷凝器的主视图。图3是图1的A-A线放大向视图。图4是沿图1的B-B线放大剖视图。图5是表示制造图1的冷凝器的方法的一工序的与图3相当的图。图6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冷凝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主视图。图7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冷凝器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以通风方向下游侧(图1的纸面里侧、图3及图4的上侧)为前, 以其相反侧为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所谓“铝”的术语,除了包含纯铝以外,还包含铝合金。而且,所有附图中相同部分及相同部件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图1具体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冷凝器的全体结构,图2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冷凝器。在图2中省略了各热交换管的图示,并且还省略了波纹状散热片、侧板、制冷剂入口部件及制冷剂出口部件的图示。另外,图3及图4表示图1的冷凝器的主要部分的结构, 图5表示制造图1的冷凝器的方法的一工序。在图1中,冷凝器1具有以使宽度方向朝向前后方向且使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的状态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铝制扁平状热交换管2A、2B ;与热交换管2A、 2B的左右两端部通过钎焊连接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三个铝制集液箱3、4、5 ;配置在相邻的热交换管2A、2B彼此之间及上下两端的外侧且被钎焊在热交换管2A、2B上的铝制波纹状散热片6A、6B ;配置在上下两端的波纹状散热片6A、6B的外侧且被钎焊在波纹状散热片6A、6B 上的铝制侧板7,由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2A、2B构成的热交换通路P1、P2、P3、P4 上下并列地设有三个以上,这里设有四个。将四个热交换通路从上方起按顺序称为第一 第四热交换通路P1、P2、P3、P4。构成各热交换通路P1、P2、P3、P4的所有的热交换管2A、2B 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相同的,并且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2A、2B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不同的。热交换管2A、2B的左右两端部在穿过形成于集液箱3、4、5上的管贯通孔的状态下被钎焊在集液箱3、4、5上。如图1及图2所示,在冷凝器1的左端侧分体地设置有第一集液箱3,通过钎焊连接有构成包含下端的热交换通路在内且连续地并列的至少两个热交换通路、这里是第三及第四热交换通路P3、P4的热交换管2A ;第二集液箱4,通过钎焊连接有构成第一及第二热交换通路PI、P2的热交换管2B。这里,与第一集液箱3连接的热交换管2A是第一热交换管,与第二集液箱4连接的热交换管2B是第二热交换管。此外,将配置在相邻的第一热交换管2A彼此之间及下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与下侧侧板7之间的波纹状散热片6A称为第一波纹状散热片,将配置在相邻的第二热交换管2B彼此之间及上端的第二热交换管2B与上侧侧板7之间的波纹状散热片6B称为第二波纹状散热片。第一集液箱3和第二集液箱4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大致相等,但第一集液箱3的水平截面积比第二集液箱4的大。第一集液箱3被配置在与第二集液箱4相比的左侧(左右方向外侧),第一集液箱3的左右方向的中心比第二集液箱4的左右方向的中心更位于左右方向外侧,并且第一集液箱3的前后方向的中心比第二集液箱4的前后方向的中心更位于通风方向上游侧(后侧)。因此,第一集液箱3配置在第二集液箱4的左右方向外侧且向通风方向错开的位置,第一集液箱3和第二集液箱4在俯视观察时以不会重合的方式错开。 另外,第一集液箱3的上端比第二集液箱4的下端位于上方,这里位于与第二集液箱4的上端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第一集液箱3具有利用重力使气液分离且积存液体的作为储液部的功能。即,第一集液箱3的内容积是如下这样的内容积流入第一集液箱3内的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液相为主体的混相制冷剂通过重力而积存在第一集液箱3内的下部,并且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气相成分通过重力而积存在第一集液箱3内的上部,由此只有液相为主体的混相制冷剂流入第四热交换通路P4的第一热交换管2A内。在冷凝器1的右端部侧配置有与构成第一 第四热交换通路Pl P4的所有的热交换管2A、2B连接的第三集液箱5。第三集液箱5的横截面形状与第二集液箱4相同。第三集液箱5内被设置在第一热交换通路Pl和第二热交换通路P2之间的高度位置处及第三热交换通路P3和第四热交换通路P4之间的高度位置处的铝制分隔板8、9划分成上侧集液部U、中间集液部12和下侧集液部13。第一热交换通路Pl的第二热交换管2B的左端部连接在第二集液箱4上,其右端部连接在第三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11上;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第二热交换管2B的左端部连接在第二集液箱4上,其右端部连接在第三集液箱5 的中间集液部12上;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第一热交换管2A的左端部连接在第一集液箱3 上,其右端部连接在第三集液箱5的中间集液部12上;第四热交换通路P4的第一热交换管 2A的左端部连接在第一集液箱3上;其右端部连接在第三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13上。而且,由第二集液箱4、第一集液箱3中的与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第一热交换管 2A连接的部分、第三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11及中间集液部12、以及第一 第三热交换通路Pl P3形成使制冷剂冷凝的冷凝部1A,由第一集液箱3中的与第四热交换通路P4的第一热交换管2A连接的部分、第三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13及第四热交换通路P4形成使制冷剂过冷却的过冷却部1B,第一 第三热交换通路Pl P3成为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并且第四热交换通路P4成为使制冷剂过冷却的制冷剂过冷却通路。在构成冷凝部IA的第三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11上形成有制冷剂入口 14,在构成过冷却部IB的第三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13上形成有制冷剂出口 15。而且在第三集液箱5上接合有与制冷剂入口 14连通的制冷剂入口部件16及与制冷剂出口 15连通的制冷剂出口部件17。在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和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下端的第二热交换管2B之间,配置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铝制中间部件18,该中间部件18与这些热交换管2A、2B离开且与两热交换管2A、2B大致平行。在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和中间部件18之间配置有第一波纹状散热片6A并且第一波纹状散热片6A 被钎焊在第一热交换管2A及中间部件18上,在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下端的第二热交换管 2B和中间部件18之间配置有第二波纹状散热片6B并且第二波纹状散热片6B被钎焊在第二热交换管2B及中间部件18上。中间部件18的左右两端部位于接近第一集液箱3及第三集液箱5的位置且不插入第一集液箱3及第三集液箱5内。作为中间部件18,使用与第二热交换管2B相同结构的管。由于中间部件18的两端部不插入第一集液箱3内及第三集液箱5内,所以能够使用与第二热交换管2B相同结构的管。侧板7的两端部在被插入到第二集液箱4及第三集液箱5内的状态下被钎焊在第二集液箱4及第三集液箱5上。在侧板7的靠第二集液箱侧的端部的部分,形成有向前侧开口的切口 19(参照图3)。这里,如图3及图4所示,与第一集液箱3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2A、与第二集液箱 4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2B、侧板7及中间部件18分别在靠第一集液箱3及第二集液箱4的部分以存在于侧板7的切口 19的范围内的同一垂直线0为弯曲中心向同方向、这里是后方弯曲。第一热交换管2A、第二热交换管2B、侧板7及中间部件18的弯曲部h、2b、7a、18a 分别与不弯曲的部分位于同一水平面内。另外,在相邻的第一热交换管2A彼此之间及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与中间部件18之间存在的第一波纹状散热片6A、以及在相邻的第二热交换管2B彼此之间及下端的第二热交换管2B与中间部件18之间存在的第二波纹状散热片6B的左端部存在于相邻的第一热交换管2A的弯曲部加彼此之间及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的弯曲部加与中间部件18的弯曲部18a之间、以及相邻的第二热交换管2B的弯曲部2b彼此之间及下端的第二热交换管2B的弯曲部2b与中间部件18的弯曲部18a之间。冷凝器1是通过以下的方法制造的。S卩,首先,使用笔直的第一及第二热交换管2A、2B和具有切口 19并且笔直的侧板 7,并将包含它们在内的所有部件一并钎焊,由此制成冷凝器半成品20。在该冷凝器半成品 20中,如图5所示,第一热交换管2A、第二热交换管2B以及具有切口 19的侧板7都是笔直的。另外,侧板7的切口 19是笔直的。之后,使该冷凝器半成品20,即第一热交换管2A、第二热交换管2B、侧板7、中间部件18、第一波纹状散热片6A及第二波纹状散热片6B以存在于侧板的切口 19的范围内的同一垂直线0为弯曲中心向后方弯曲。这样,制造成冷凝器1。冷凝器1与压缩机、膨胀阀(减压器)及蒸发器一起构成冷冻循环,作为汽车空调搭载在车辆上。此时,如图3及图4的点划线所示,在冷凝器1的通风方向下游侧,通常配置有散热器R。该情况下也是同样地,由于第一集液箱3配置在第二集液箱4的左右方向外侧且沿通风方向错开的位置,并且第一热交换管2A、第二热交换管2B、侧板7及中间部件 18以同一垂直线0为弯曲中心向同方向弯曲,所以第一集液箱3及第二集液箱4不会成为散热器R设置的障碍,不会在发动机室内产生浪费空间。在上述构成的冷凝器1中,被压缩机压缩而成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入口部件16及制冷剂入口 14流入第三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11内,并于在第一热交换通路Pl的第二热交换管2B内向左侧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二集液箱4内。流入了第二集液箱4内的制冷剂于在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第二热交换管2B内向右侧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三集液箱5的中间集液部12内。流入了第三集液箱5的中间集液部12内的制冷剂于在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第一热交换管2A内向左侧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一集液箱 3内。流入了第一集液箱3内的制冷剂是气液混相制冷剂,该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液相为主体的混相制冷剂通过重力而积存在第一集液箱3内的下部,并进入第四热交换通路P4 的第一热交换管2A内。进入了第四热交换通路P4的第一热交换管2A内的液相为主体的混相制冷剂于在第一热交换管2A内向右侧流动期间被过冷却后,进入第三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13内,并通过制冷剂出口 15及制冷剂出口部件17流出,经由膨胀阀被输送给蒸发器。另一方面,流入了第一集液箱3内的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气相成分积存在第一集液箱3内的上部。图6及图7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冷凝器的其他实施方式。此外,图6及图7示意性地表示冷凝器,省略了各热交换管的图示,并且还省略了波纹状散热片、侧板、制冷剂入口部件及制冷剂出口部件的图示。在是图6所示的冷凝器30的情况下,由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2A、2B构成的热交换通路PI、P2上下并且地设有两个。将两个热交换通路从上方起按顺序称为第一 第二热交换通路P1、P2。构成各热交换通路P1、P2的所有的热交换管2A、2B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相同的,并且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2A、2B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不同的。构成第一热交换通路Pl的热交换管2B的左右两端部通过钎焊连接在第二集液箱 4及第三集液箱5上。构成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热交换管2A的左右两端部通过钎焊连接在第一集液箱3及第三集液箱5上。因此,构成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热交换管2A是第一热交换管,构成第一热交换通路Pl的热交换管2B是第二热交换管。而且,由第一 第三集液箱3 5以及第一及第二热交换通路Pl、P2形成使制冷剂冷凝的冷凝部30A,第一及第二热交换通路PI、P2,即所有的热交换通路成为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在构成冷凝部30A的第二集液箱4的上端部形成有制冷剂入口 31,在第一集液箱 3的下端部形成有制冷剂出口 32。而且,在第二集液箱4接合有与制冷剂入口 31连通的制冷剂入口部件(省略图示),同样地在第一集液箱3接合有与制冷剂出口 32连通的制冷剂出口部件(省略图示)。在图6所示的冷凝器30中,在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和第一热交换通路Pl的下端的第二热交换管2B之间,配置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中间部件18,该中间部件18与这些热交换管2A、2B离开且与两热交换管2A、2B大致平行。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和中间部件18之间配置有第一波纹状散热片6A并且第一波纹状散热片6A被钎焊在第一热交换管2A及中间部件18上,在第一热交换通路Pl的下端的第二热交换管2B和中间部件18之间配置有第二波纹状散热片 6B并且第二波纹状散热片6B被钎焊在第二热交换管2B及中间部件18上。其他结构与图1 图4所示的冷凝器相同。在图6所示的冷凝器30中,被压缩机压缩而成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入口部件及制冷剂入口 31流入第二集液箱4内,并于在第一热交换通路Pl的第二热交换管2B内向右侧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三集液箱5内。流入了第三集液箱5内的制冷剂于在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第一热交换管2A内向左侧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一集液箱 3内。流入了第一集液箱3内的制冷剂是气液混相制冷剂,该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液相为主体的混相制冷剂通过重力而积存在第一集液箱3内的下部,并通过制冷剂出口 32及制冷剂出口部件流出,并经由膨胀阀被输送给蒸发器。另一方面,流入了第一集液箱3内的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气相成分积存在第一集液箱3内的上部。在是图7所示的冷凝器40的情况下,由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2A、2B构成的热交换通路PI、P2上下并列地设有两个。将两个热交换通路从下方起按顺序称为第一 第二热交换通路P1、P2。构成各热交换通路P1、P2的所有的热交换管2A、2B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相同的,并且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2A、2B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不同的。第一集液箱3的下端比第二集液箱4的上端更位于下方,第一集液箱3具有气液分离功能。构成第一热交换通路Pl的热交换管2B的左右两端部通过钎焊连接在第二集液箱 4及第三集液箱5上。构成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热交换管2A的左右两端部通过钎焊连接在第一集液箱3及第三集液箱5上。因此,构成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热交换管2A是第一热交换管,构成第一热交换通路Pl的热交换管2B是第二热交换管。而且,由第一 第三集液箱3 5以及第一及第二热交换通路Pl、P2形成使制冷剂冷凝的冷凝部40A,第一及第二热交换通路PI、P2,即所有的热交换通路成为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在构成冷凝部40A的第二集液箱4的下端部形成有制冷剂入口 41,在第一集液箱 3的下端部形成有制冷剂出口 42。而且,在第二集液箱4接合有与制冷剂入口 41连通的制冷剂入口部件(省略图示),同样地在第一集液箱3接合有与制冷剂出口 42连通的制冷剂出口部件(省略图示)。在图7所示的冷凝器40中,在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下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和第一热交换通路Pl的上端的第二热交换管2B之间,配置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中间部件18,该中间部件18与这些热交换管2A、2B离开且与两热交换管2A、2B大致平行。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下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和中间部件18之间配置有第一波纹状散热片6A并且第一波纹状散热片6A被钎焊在第一热交换管2A及中间部件18上,在第一热交换通路Pl的上端的第二热交换管2B和中间部件18之间配置有第二波纹状散热片 6B并且第二波纹状散热片6B被钎焊在第二热交换管2B及中间部件18。其他结构与图1 图4所示的冷凝器相同。在图7所示的冷凝器40中,被压缩机压缩而成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入口部件及制冷剂入口 41流入第二集液箱4内,并于在第一热交换通路Pl的第二热交换管2B内向右侧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三集液箱5内。流入了第三集液箱5内的制冷剂于在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第一热交换管2A内向左侧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一集液箱 3内。流入了第一集液箱3内的制冷剂是气液混相制冷剂,该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液相为主体的混相制冷剂通过重力而积存在第一集液箱3内的下部,并通过制冷剂出口 42及制冷剂出口部件流出,经由膨胀阀被输送给蒸发器。另一方面,流入了第一集液箱3内的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气相成分积存在第一集液箱3内的上部。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图6及图7所示的冷凝器30、40中也是同样地,与第一集液箱3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2A、与第二集液箱4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2B、侧板7、中间部件18、 第一波纹状散热片6A及第二波纹状散热片6B在靠第一集液箱3及第二集液箱4的部分以存在于侧板7的切口 19的范围内的同一垂直线为弯曲中心向同方向、这里是向后方弯曲。 第一热交换管2A、第二热交换管2B、侧板7及中间部件18的弯曲部分别与不弯曲的部分位于同一水平面内。此外,在图6及图7所示的冷凝器30、40中,在第二集液箱4和第三集液箱5之间,由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第二热交换管2B构成的热交换通路上下并列地设有两个也可以。在第二集液箱4和第三集液箱5之间设有偶数的热交换通路的情况下,在第三集液箱5的下端部形成有制冷剂入口,并在第二集液箱4内及第三集液箱5内设置适当数量的集液部。另外,在第二集液箱4和第三集液箱5之间设有奇数的热交换通路的情况下,在第二集液箱4的下端部形成有制冷剂入口,并在第二集液箱4内及第三集液箱5内设置适当数量的集液部。此外,在上述全部的冷凝器1、20、30中,在第一集液箱3内配置干燥剂、气液分离部件及过滤器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工业实用性本实用新型的冷凝器适用于搭载在汽车上的汽车空调。
权利要求1.一种冷凝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并列状地配置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热交换管、与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连接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集液箱、和配置在上下方向相邻的热交换管彼此之间且被钎焊在热交换管上的散热片,由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上下并列地设有三个以上,构成各热交换通路的所有的热交换管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相同的,并且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不同的,其特征在于,在左右任意一端部侧设置有第一集液箱,其与构成包含下端的热交换通路在内且连续地并列的至少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连接;第二集液箱,其与第二热交换管连接,该第二热交换管构成与由连接在第一集液箱上的第一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相比设置在上方的热交换通路,第一集液箱与第二集液箱相比配置在左右方向外侧,并且第一集液箱的上端与第二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第一集液箱具有利用重力使气液分离且积存液体的功能,在俯视观察时第一集液箱配置在从第二集液箱沿通风方向错开的位置, 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及与第二集液箱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以同一垂直线为弯曲中心向同方向弯曲。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由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中的上端的热交换通路、和由与第二集液箱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是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由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中的除了上端的热交换通路以外的热交换通路是使制冷剂过冷却的制冷剂过冷却通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一集液箱上连接有构成至少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在第二集液箱上连接有构成至少一个热交换通路的第二热交换管。
4.一种冷凝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并列状地配置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热交换管、与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连接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集液箱、和配置在上下方向相邻的热交换管彼此之间且被钎焊在热交换管上的散热片,由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上下并列地设有两个以上,构成各热交换通路的所有的热交换管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相同的,并且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不同的,其特征在于,在左右任意一端部侧设置有第一集液箱,其与构成下端的热交换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连接;第二集液箱,其与构成除了下端的热交换通路以外的热交换通路的第二热交换管连接,第一集液箱与第二集液箱相比配置在左右方向外侧,并且第一集液箱的上端与第二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第一集液箱具有利用重力使气液分离且积存液体的功能,在俯视观察时第一集液箱配置在从第二集液箱沿通风方向错开的位置,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及与第二集液箱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以同一垂直线为弯曲中心向同方向弯曲ο
5.一种冷凝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并列状地配置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热交换管、与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连接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集液箱、和配置在上下方向相邻的热交换管彼此之间且被钎焊在热交换管上的散热片,由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上下并列地设有两个以上,构成各热交换通路的所有的热交换管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相同的,并且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不同的,其特征在于,在左右任意一端部侧设置有第一集液箱,其与构成上端的热交换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连接;第二集液箱,其与构成除了上端的热交换通路以外的热交换通路的第二热交换管连接,第一集液箱与第二集液箱相比配置在左右方向外侧,并且第一集液箱的下端与第二集液箱的上端相比位于下方,第一集液箱具有利用重力使气液分离且积存液体的功能,在俯视观察时第一集液箱配置在从第二集液箱沿通风方向错开的位置,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及与第二集液箱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以同一垂直线为弯曲中心向同方向弯曲ο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有的热交换通路是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
7.如权利要求1、4或5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在上下两端的热交换管的外侧配置有散热片并且散热片被钎焊在热交换管上,在上下两端的散热片的外侧配置有侧板并且侧板被钎焊在散热片上,侧板以与第一及第二热交换管的弯曲中心相同的垂直线为弯曲中心,向与第一及第二热交换管相同的方向弯曲。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在侧板的靠第一及第二集液箱侧的端部的部分,形成有向侧板的弯曲方向相反侧开口的切口,成为第一及第二热交换管以及侧板的弯曲中心的垂直线存在于侧板的切口的范围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冷凝器。在冷凝器(1)的左端部侧设有第一集液箱(3),与第二及第三热交换通路(P2、P3)的第一热交换管(2A)连接;第二集液箱(4),与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第二热交换管(2B)连接,并且前者设置在后者的左右方向外侧且沿通风方向错开的位置,使第一集液箱(3)的上端与第二集液箱(4)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第一集液箱(3)具有使气液分离并积存液体的功能。与第一集液箱(3)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2A)、与第二集液箱(4)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2B)、以及侧板(7)以同一垂直线(O)为弯曲中心向同方向弯曲。该冷凝器(1)适用于搭载在汽车上的汽车空调。
文档编号F25B39/04GK202002403SQ20112006205
公开日2011年10月5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9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10日
发明者濑野善彦, 藤井隆行, 铃木新吾, 鸨崎和美 申请人: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