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剂蒸发器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438542阅读:来源:国知局
集合部连结部件31b的制冷剂引导向第I分配部连结部件32a的制冷剂流通路。
[0094]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I集合部连结部件31a、第2分配部连结部件32b、中间罐部33中的第I制冷剂流通路33a构成第I连通部。另外,第2集合部连结部件31b、第I分配部连结部件32a、中间罐部33中的第2制冷剂流通路33b构成第2连通部。
[0095]接着,根据图6对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蒸发器I中的制冷剂流进行说明。
[0096]如图6所示,由膨胀阀(省略图示)减压后的低压制冷剂如箭头A所示从形成于第IAD罐部22的一端侧的制冷剂导入口 22a导入罐内部。导入第IAD罐部22的内部的制冷剂如箭头B所示在AD芯部21的第IAD芯部21a中下降,且如箭头C所示在AD芯部21的第2AD芯部21b中下降。
[0097]在第IAD芯部21a中下降后的制冷剂如箭头D所示流入第2AD罐部23的第I制冷剂集合部23a。另一方面,在第2AD芯部21b中下降后的制冷剂如箭头E所示流入第2AD罐部23的第2制冷剂集合部23b。
[0098]流入第I制冷剂集合部23a的制冷剂如箭头F所示经由第I集合部连结部件31a流入中间罐部33的第I制冷剂流通路33a。另外,流入第2制冷剂集合部23b的制冷剂如箭头G所示经由第2集合部连结部件31b流入中间罐部33的第2制冷剂流通路33b。
[0099]流入第I制冷剂流通路33a的制冷剂如箭头H1、箭头H2所示经由两个第2分配部连结部件32b流入第2AU罐部13的第2分配部13b。另外,流入第2制冷剂流通路33b的制冷剂如箭头I 1、箭头12所示经由两个第I分配部连结部件32a流入第2AU罐部13的第I分配部13a。
[0100]流入第2AU罐部13的第2分配部13b的制冷剂的如箭头J所示在AU芯部11的第2AU芯部Ilb中上升。另一方面,流入第I分配部13a的制冷剂如箭头K所示在AU芯部11的第IAU芯部Ila中上升。
[0101]在第2AU芯部Ilb中上升后的制冷剂及在第IAU芯部Ila中上升后的制冷剂分别如箭头L、M所示流入第IAU罐部12的罐内部,如箭头N所示从形成于第IAU罐部12的一端侧的制冷剂导出部12a导出到压缩机(图示略)吸入侧。
[0102]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蒸发器I中,在第I分配部13a设置有多个使来自第2AD芯部21b的制冷剂流入该第I分配部13a的第I制冷剂流入口 14a。因此,与设置有一个第I制冷剂流入口 14a的情况相比,能够使从最远离第I制冷剂流入口 14a的管111的端部到第I制冷剂流入口 14a的距离变短。
[0103]如上所述,第I制冷剂流入口 14a与管111端部的距离越短,制冷剂的压力损失越小,流入该管111的制冷剂量越多。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蒸发器I与设有一个第I制冷剂流入口 14a的制冷剂蒸发器I相比,从最远离第I制冷剂流入口 14a的管111的端部到第I制冷剂流入口 14a的距离变短,因此流入该管111的制冷剂量变多。
[0104]由此,能够使流入构成第IAU芯部Ila的各管111的制冷剂量的不均匀变小,因此能够抑制在第IAU芯部Ila中液相制冷剂被不均匀地分配。因此,能够抑制制冷剂蒸发器I中的被冷却流体的冷却性能的降低。
[0105]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两个第I制冷剂流入口 14a在第I分配部13a中的管111层积方向的中心线C的一侧与另一侧各配置一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第I制冷剂流入口 14a相对于第I分配部13a中的管111层积方向的中心线C对称地配置。
[0106]更详细而言,两个第I制冷剂流入口 14a分别设置于第I分配部13a的管层积方向上的靠近制冷剂导出部12a侧的端部和第I分配部13a的管层积方向上的远离制冷剂导出部12a侧的端部。
[0107]换言之,将构成第IAU芯部Ila的多个管111与两个第I制冷剂流入口 14a中的最靠近配置的制冷剂流入口 14a之间的距离设为制冷剂入口间距离时,管Illa的制冷剂入口间距离Ia与管Illb的制冷剂入口间距离Ib大致相等,管Illa是相对于两个第I制冷剂流入口 14a中的一第I制冷剂流入口 14a(图纸左侧)的制冷剂入口间距离最大的管,管Illb是相对于另一第I制冷剂流入口 14a(图纸右侧)的制冷剂入口间距离最大的管。
[0108]由此,能够使流入构成第IAU芯部Ila的各管111的制冷剂量的不均匀更小,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第IAU芯部Ila中液相制冷剂被不均匀地分配。
[0109]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I分配部连结部件32a及第2分配部连结部件32b各设有两个。由此,与各连结部件32a、32b各设有一个的制冷剂蒸发器I相比,能够在一个分配部连结部件32a、32b中分别降低每单位面积的制冷剂的质量流量。因此,各分配部连结部件32a、32b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变小,因此能够使被冷却流体的冷却性能提高。
[0110]然而,在设有一个第I制冷剂流入口 14a的制冷剂蒸发器I的情况下,从第I制冷剂流入口 14a流入的制冷剂的流速上升,因而容易受到流动的惯性力的影响。因此,制冷剂流量越多,向远离第I制冷剂流入口 14a侧流动的制冷剂流量越多,液相制冷剂的分配的不均匀越大。
[0111]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第I制冷剂流入口 14a的数量(具体为两个)比第2制冷剂流出口 24b的数量(具体为一个)多。由此,能够使流入第I分配部13a的制冷剂的流速降低,因此能够抑制因流动的惯性力导致的制冷剂分配性的恶化。
[0112]在此,在构成第IAU芯部Ila的多个管111中,将配置于最远离制冷剂导出部12a的部位的管称为导出部最远管lllf。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导出部最远管Illf的制冷剂入口间距离If比构成第IAU芯部Ila的多个管111中的导出部最远管Illf以外的管111的制冷剂入口间距离短。
[0113]由此,能够抑制从第I制冷剂流入口 14a通过各管111到达制冷剂导出部12a的各制冷剂流路中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的不均匀,因此能够抑制制冷剂分配性的恶化。
[011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第2制冷剂流入口 14b也与第I制冷剂流入口 14a同样地配置,即分别设置于第I分配部13a的管层积方向上的靠近制冷剂导出部12a侧的端部和第I分配部13a的管层积方向上的远离制冷剂导出部12a侧的端部。因此,在第2AU芯部Ilb中,也与第IAU芯部Ila相同,能够抑制液相制冷剂被不均匀地分配。
[0115](第2实施方式)
[0116]接着,基于图7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第2实施方式与上述第I实施方式相比,第I制冷剂流入口 14a及第2制冷剂流入口 14b的配置不同。
[0117]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I制冷剂流出口 14a在第2AU罐部13的第I分配部13a的管层积方向两端部的内侧部分隔开间隔地设置有两个。
[0118]在此,将构成第IAU芯部Ila的多个管111中的距第I制冷剂流入口 14a的距离最长的管111称为最远管11 lg,将距该第I制冷剂流入口 14a的距离最近的管称为最近管Illho另外,将构成第IAU芯部Ila的多个管111中的配置于距制冷剂导出部12a最近的部位的管称为导出部最近管llle。
[0119]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第I流入口 14a以构成第IAU芯部Ila的所有管111与第I制冷剂流入口 14a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的方式配置。具体而言,将从最近管Illh到该第I制冷剂流入口 14a的距离设为La,将从最远管Illg到该第I制冷剂流入口 14a的距离设为Lb,将最近管Illh的位于第I分配部13a内部的部分的长度设为Ld时,两个第I流入口14a配置于满足La € Lb € La+Ld的关系的位置。
[0120]由此,能够使构成第IAU芯部Ila的管111的制冷剂入口间距离的最大值变小,因此能够使流入各管111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的不均匀变小。因此,能够抑制第IAU芯部Ila中液相制冷剂被不均匀地分配。
[012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出部最近管Ille的制冷剂入口间距离Ie比构成第IAU芯部Ila的多个管111中的除导出部最近管Ille以外的管111的制冷剂入口间距离长。
[0122]由此,能够抑制从第I制冷剂流入口 14a通过各管111到达制冷剂导出部12a的各制冷剂流路中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的不均匀,因此能够抑制制冷剂分配性的恶化。
[012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第2制冷剂流入口 14b也与第I制冷剂流入口 14a同样地配置,即,以构成第2AU芯部Ilb的所有管111与第2制冷剂流入口 14b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的方式配置。因此,在第2AU芯部Ilb中,也与第IAU芯部Ila相同,能够抑制液相制冷剂被不均匀地分配。
[0124](第3实施方式)
[0125]接着,基于图8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第3实施方式与上述第I实施方式相比,第I制冷剂流入口 14a及第2制冷剂流入口 14b的配置不同
[0126]如图8所示,两个第I制冷剂流入口 14a配置于第I分配部13a的管111的层积方向的中心线C的一侧(图纸右侧)。另外,在第I分配部13a的该中心线C的另一侧(图纸)设有作为调整在第I分配部13a内流动的制冷剂流量的流量调整单元的节流板15。
[0127]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I分配部13a中,从两个第I制冷剂流入口 14a流入的制冷剂在通过节流板15时扩散,因此能够使第I分配部13a的制冷剂的分配性提高。因此,在第IAU芯部Ila中能够抑制液相制冷剂被不均匀地分配。
[012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第2制冷剂流入口 14b也与第I制冷剂流入口 14a相同的配置,即,配置于第2分配部13b的管111的层积方向的中心线C的一侧(图纸右侧)。进一步,在第2分配部13b中,也在该中心线C的另一侧(图纸)配置有节流板15。因此,第2AU芯部Ilb也与第IAU芯部Ila相同,能够抑制液相制冷剂被不均匀地分配。
[0129](第4实施方式)
[0130]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制冷剂蒸发器I设置于调整车辆的室内的温度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制冷剂蒸发器I是冷却向室内吹送的空气的冷却用热交换器。制冷剂蒸发器I是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的低压侧热交换器。制冷剂蒸发器I从向室内吹送的空气吸热来使制冷剂、即液相制冷剂蒸发。向室内吹送的空气是在制冷剂蒸发器I的外部流动的被冷却流体。
[0131]制冷剂蒸发器I是制冷循环的结构部件之一。制冷循环能够具备未图示的压缩机、散热器、膨胀器等结构部件。例如,制冷循环是在散热器与膨胀器之间具有受液器的接收循环。
[0132]在图9中,示意性地图示了制冷剂蒸发器I。在图10中图示了制冷剂蒸发器I的多个结构部分。在图中,省略了芯部11、21的管llc、21c及翅片lld、21d的图示。
[0133]如图所示,制冷剂蒸发器I具备两个蒸发部10、20。两个蒸发部10、20相对于空气的流向、即被冷却流体的流向X串联配置于上游侧和下游侧。配置于空气流向X的上游侧的空气上游蒸发部10也称为空气上游蒸发部10。以下,将空气上游蒸发部10称为AU蒸发部10。配置于空气流向X的下游侧的蒸发部20也称为空气下游蒸发部20。以下,将空气下游蒸发部20称为AD蒸发部20。
[0134]相对于制冷剂的流向,两个蒸发部10、20也配置于上游侧和下游侧。制冷剂在流过AD蒸发部20后,流到AU蒸发部10。在从制冷剂的流向观察的情况下,将AD蒸发部20称为第I蒸发部,将AU蒸发部10称为第2蒸发部。AD蒸发部20相对于制冷剂的流向配置于上游,因此也称为制冷剂上游蒸发部20。AU蒸发部10相对于制冷剂的流向配置于下游,因此也称为制冷剂下游蒸发部10。制冷剂蒸发器I提供作为整体使制冷剂的流向与空气的流向相对的对流热交换器。
[0135]AU蒸发部10及AD蒸发部20的基本的结构相同。AU蒸发部10具有用于热交换的芯部11及配置于芯部11的两端的一对罐部12、13。AD蒸发部20具有用于热交换的芯部21及配置于芯部21的两端的一对罐部22、23。
[0136]将AU蒸发部10中的芯部11称为AU芯部11。将AD蒸发部20中的芯部21称为AD芯部21。另外,AU蒸发部10中的一对罐部12、13具备配置于上方侧的第IAU罐部12和配置于下方侧的第2AU罐部13。同样的,AD蒸发部20中的一对罐部22、23具备配置于上方侧的第IAD罐部22与配置于下方侧的第2AD罐部23。
[0137]AU芯部11及AD芯部21具备多个管llc、21c和多个翅片lld、21d。AU芯部11及AD芯部21由层积体构成,该层积体中,多个管11c、21c与多个翅片lld、21d交替层积配置。多个管Ilc将一对罐部12、13之间连通。多个管21c将一对罐部22、23之间连通。多个管llc、21c在图中沿上下方向延伸。多个翅片lld、21d配置
当前第3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