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剂蒸发器的制造方法_5

文档序号:9438542阅读:来源:国知局
70]第I通路33a及第2通路33b在中间罐部33内沿中间罐部33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第I通路33a及第2通路33b绕中间罐部33的长度方向的轴螺旋状地延伸。其结果,在中间罐部33的外侧表面,第I通路33a及第2通路33b沿中间罐部33的长度方向交替地出现。
[0171]第I通路33a提供将来自第I集合部连通部31a的制冷剂引导向第2分配部连通部32b的通路。第2通路33b提供将来自第2集合部连通部31b的制冷剂引导向第I分配部连通部32a的通路。
[0172]第I集合部连通部31a、第2分配部连通部32b及中间罐部33的第I通路33a构成第I连通部。第I集合部连通部31a提供第I连通部的制冷剂的入口。第2分配部连通部32b提供第I连通部的制冷剂的出口。
[0173]第2集合部连通部31b、第I分配部连通部32a及中间罐部33的第2通路33b构成第2连通部。第2集合部连通部31b提供第2连通部的制冷剂的入口。第I分配部连通部32a提供第2连通部的制冷剂的出口。
[0174]第I通路33a及第2通路33b沿中间罐部33的长度方向、即沿制冷剂的流向螺旋状地回旋。换言之,划分形成第I通路33a及第2通路33b的壁面螺旋状地推移。从别的观点看,划分形成第I通路33a及第2通路33b的壁面沿制冷剂的流向倾斜,以沿流向而反转的方式推移。
[0175]由未图示的膨胀阀减压后的低压制冷剂如图10的箭头所示,供给给制冷剂蒸发器I。制冷剂从形成于第IAD罐部22的一端的制冷剂的入口 22a导入第IAD罐部22的内部。制冷剂在作为最初的分配罐的第IAD罐部22内被分割成2份。制冷剂在第IAD芯部21a中下降,且在第2AD芯部21b中下降。制冷剂在第IAD芯部21a中下降后,流入第I集合部23a。制冷剂在第2AD芯部21b中下降后,流入第2集合部23b。制冷剂从第I集合部23a经由第I集合部连通部31a流入第I通路33a。制冷剂从第2集合部23b经由第2集合部连通部31b流入第2通路33b。
[0176]图14通过箭头表示中间罐部33内的制冷剂流的一例。经由第2集合部连通部31b的制冷剂流入第2通路33b。划分形成第2通路33b的分隔部件35提供沿流向回旋的壁面。由此,在第2通路33b内流动的制冷剂一边回旋一边流动。其结果,抑制第2通路33b内的制冷剂的气体成分与液体成分的分尚,即抑制气液分尚。最终,制冷剂从第I分配部连通部32a流出。
[0177]无论以何种姿势设置制冷剂蒸发器1,都能够得到调换部30内的制冷剂的旋回流。因此,不依赖制冷剂蒸发器I的设置姿势,就能抑制制冷剂的成分分离。如图所示,在使调换部30位于制冷剂蒸发器I的下部的方式设置制冷剂蒸发器I的情况下,螺旋状的第I及第2通路33a、33b搅拌制冷剂,因此有利于抑制液体成分的滞留。
[0178]制冷剂从第I通路33a经由第2分配部连通部32b流入第2分配部13b。制冷剂从第2通路33b经由第I分配部连通部32a流入第I分配部13a。制冷剂从第2分配部13b上升到第2AU芯部lib。制冷剂从第I分配部13a上升到第IAU芯部11a。制冷剂从第2AU芯部IIb流入第IAU罐部12的内部。制冷剂从第IAU芯部IIa流入第IAU罐部12的内部。由此,制冷剂在作为最后的集合罐的第IAU罐部12内被统合成一个流体。制冷剂从形成于第IAU罐部12的一端的出口 12a流出到制冷剂蒸发器I的外部。之后,制冷剂供给到未图示的压缩机的吸入侧。
[0179]根据该实施方式,扭转部35c使制冷剂一边回旋一边流动。在调换部30中制冷剂一边回旋一边流动。因此,抑制调换部30内的制冷剂的成分分离。其结果,抑制AU芯部11的制冷剂成分的分布。进一步,抑制AU芯部11的温度分布。
[0180](第5实施方式)
[0181]该实施方式是以先前的实施方式变为基础方式的变形例。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具有多个扭转部35c的分隔部件35。在该实施方式中,采用图15所示的分隔部件235来代替。
[0182]分隔部件235在中央部具有一个扭转部235c。扭转部235c通过扭转角度180度以使正面235a与反面235b反转的方式而形成。根据该结构,在扭转部235c中调换第I通路33a与第2通路33b。根据该结构,第I通路33a的一半定位成与第I集合部23a相对。另外,第I通路33a的剩余的一半定位成与第2分配部13b相对。同样的,第2通路33b的一半定位成与第2集合部23b相对。另外,第2通路33b的剩余的一半定位成与第I分配部13a相对。
[0183]根据该结构,在第I通路33a的中央,分隔部件235具有扭转部235c。由此,在第I通路33a中能够使制冷剂回旋。同样的,在第2通路33b的中央,分隔部件235具有扭转部235c。由此,在第2通路33b中能够使制冷剂回旋。
[0184](第6实施方式)
[0185]该实施方式是以先前的实施方式变为基础方式的变形例。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具有角度180度的扭转部35c的分隔部件35。在该实施方式中,采用如图16、图17及图18所示的分隔部件335来代替。
[0186]分隔部件335在其中央具有角度90度的扭转部335d。此外,分隔部335在其一方的端部具有角度90度的扭转部335e。扭转部335e位于中间罐部33的端部。其结果,第I通路333a被定位成仅在中间罐部33的端部与第2AU芯部11b、即第2分配部13b相对。换言之,第I通路333a与第2分配部13b被定位成仅在远离入口 22a的端部能够相互连通。
[0187]在第I集合部23a与第I通路333a之间设有连通路。在第2集合部23b与第2通路333b之间设有连通路。在第I分配部13a与第2通路333b之间设有连通路。在第2分配部13b与第I通路333a之间设有连通路。
[0188]在图17中,剖面线表示制冷剂流量较少的小流量的液体成分的分布。如图所示,液体成分在入口 22a的附近容易流入芯部21。经由第IAD芯部21a的制冷剂经由第I通路333a,从第2分配部13b的端部供给。其结果,在第2AU芯部Ilb中,能够使较多的液体成分向远离入口 22a的部位流动。此外,经由扭转部335d、335e的制冷剂被抑制制冷剂成分的分离。通过抑制制冷剂成分的分离,从而能够在第2AU芯部Ilb的端部得到更良好的制冷剂分布。其结果,能够以与第2AD芯部21b中所生成的液体成分较少的范围重叠的方式在第2AU芯部Ilb中生成液体成分较多的范围。
[0189]在图18中,剖面线表示制冷剂流量较多的大流量的液体成分的分布。在大流量中,在AD芯部21和AU芯部11双方中都能得到良好的制冷剂分布。并且,分隔部件335具有角度90度的扭转部335d、335e,因此能够一边抑制压力损失,一边提供如上所述的良好的制冷剂分布。
[0190](第7实施方式)
[0191]该实施方式是以先前的实施方式变为基础方式的变形例。在该实施方式中,采用如图19所示的分隔部件435。
[0192]分隔部件435具有多个扭转部435f。多个扭转部435f在分隔部件435的长度方向上分散地配置。分隔部件435在其长度方向的多个不同的位置具有扭转了规定的角度的扭转部435f。扭转部435f的位置和扭转角度被设定成能够得到规定的制冷剂成分的混合效果。
[0193](第8实施方式)
[0194]该实施方式是以先前的实施方式变为基础方式的变形例。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中间罐部33划分形成有两个通路33a、33b。在该实施方式中,取而代之,分隔部件535将筒状部件34的内部划分成三个以上的通路533a、533b、533c、533d。
[0195]在图20中,分隔部件535是由板状部件来提供的,该板状部件具有提供四个分隔的十字型截面。分隔部件535具有多个扭转部。根据该结构,中间罐部33提供四个通路533a-533d0
[0196]根据该结构,能够将芯部11、21区划成三个分区以上。具体而言,能够将AD芯部21区划成四个分区,将AU芯部11区划成四个分区。
[0197]这样的结构能够使制冷剂在芯部11、21的不同的分区、即沿空气的流向不重叠的分区流动。并且,三个以上的分区能够选择多样的组合。
[0198]例如,能够采用图21、图22、图23及图24所图示的组合中的任意一个。在它们中,采用区划成四个分区的芯部511、521。调换部530a在两端提供平行的连通,在中央提供交叉的连通。调换部530b提供以点对称调换多个区分的方式使所有的通路交叉的连通。调换部530c提供在芯部511、521的一半进行调换、在剩余一半也进行调换的并列的交叉连通。调换部530d在中央提供平行的连通,在两端提供交叉的连通。
[0199]分隔部件535以提供所选择的连通关系的方式设定其扭转部的位置、扭转部的数量、扭转部的扭转角度。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在被区划成三个以上的多个分区的AU芯部11中提供所希望的制冷剂分布。
[0200]取代该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具有提供三个分隔的Y字型截面的分隔部件以提供三个通路。同样的,也可以采用提供五个分隔的截面形、提供六个分隔的截面形(*型)等具有提供多个分隔的截面的分隔部件。
[0201](第9实施方式)
[0202]该实施方式是以先前的实施方式变为基础方式的变形例。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板状的分隔部件。如图25所示,也可以采用管状的分隔部件来代替。
[0203]在该实施方式中,调换部30具有中间罐部33。中间罐部33具有筒状部件634和配置于该筒状部件634中的带槽管635。设置于筒状部件34的内部的带槽管635提供分隔部件。
[0204]带槽管635具有沿其筒状的壁面螺旋状地延伸的单条的槽635g。在槽635g与槽635g之间形成有螺旋状地延伸的峰635h。峰635h与筒状部件的内表面接触。槽635g通过使带槽管635的壁变形而形成。由此,在带槽管635的外表面形成槽635g。在带槽管635的内表面形成与槽635g对应的螺旋状的内凸条。槽635g以容易形成与集合部23a、23b及分配部13a、13b的连通的方式以规定的间距而形成。
[0205]带槽管635在其内部提供第I通路633a。带槽管635通过该槽635g提供第2通路633b。例如,第I集合部23a和第2分配部13b连通于第I通路633a。该连通能够由贯通筒状部件634和带槽管635的开口或管提供。第2集合部23b和第I分配部13a连通于第2通路633b。该连通能够由仅贯通筒状部件634的开口或管提供。
[0206]槽635g通过其槽635g自身提供形成于筒状部件34与螺旋管635之间的通路中的扭转部。此外,槽635g通过向螺旋管635内突出,从而提供螺旋管635内的通路中的扭转部。
[0207]根据该结构,在第I通路633a流动的制冷剂通过螺旋状的内凸条一边回旋一边流动。因此,抑制第I通路633a内的制冷剂成分的分离。另外,在第2通路633b流动的制冷剂在螺旋状延伸的槽635g内流动,因此一边回旋一边流动。因此,抑制第2通路633b内的制冷剂成分的分离。
[0208]也可以采用具有3条、4条这样多条的槽的带槽管来代替该实施方式。
[0209](其他实施方式)
[0210]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如下各种各样的变形。
[0211](I)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相对于一个第2制冷剂流出口 24b设置两个第I制冷剂流入口 14a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只要第I制冷剂流入口 14a的数量比第2制冷剂流出口 24b的数量多,可以设置任意个。
[0212](2)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将第2制冷剂流入口 14b与第I制冷剂流入口 14a同样地配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设置一个第2制冷剂流入口 14b。另外,也可以设置多个第2制冷剂流入口 14b,且设置一个第I制冷剂流入口 14a。
[0213](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如下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作为制冷剂蒸发器1,从送风空气的流向观察时,以第IAU芯部Ila及第IAD芯部21a重合的方式配置,且以第2AU芯部Ilb及第2AD芯部21b重合的方式配置,但不限于此。作为制冷剂蒸发器1,也可以是从送风空气的流向观察时,以第IAU芯部Ila及第IAD芯部21a的至少一部分重合的方式配置,或以第2AU芯部Ilb及第2AD芯部21b的至少一部分重合的方式配置。
[0214](4)如上述的实施方式那样,优选将制冷剂蒸发器I的AU蒸发部10配置于AD蒸发部20的送风空气的流向X的上游侧,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AU蒸发部10配置于AD蒸发部20的送风空气的流向X的下游侧。
[0215](5)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由多个管111、211和翅片112、212构成各芯部11、21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仅由多个管111、211构成各芯部11、21。另外,在由多个管111、211和翅片112、212构成各芯部11、21的情
当前第5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