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吹除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流发生器格栅吹除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船舶、潜艇等行业的冷却系统广泛采用自流冷却技术,自流发生器是实现冷却水自流运行的关键设备,当自流式冷却水系统运行时,海水中的杂质易进入自流发生器及系统管路,从而造成堵塞,甚至损坏冷却水泵等系统设备。
通过在自流发生器的进口设置过滤格栅来对海水中的杂质进行过滤,但由于过滤格栅的表面积较大,易附着海生物,在使用较长的时间后,容易导致海生物的堵塞,影响自流发生器的自流冷却效果;而且海水中还存在有塑料袋等悬浮物杂质,悬浮物杂质易贴附在过滤格栅表面,从而造成堵塞,影响自流冷却效果。为了防止堵塞过滤格栅,一般会在过滤格栅附近设置有空气吹除装置,通过空气吹除装置来对过滤格栅进行吹除,防止海生物的附着以及过滤格栅的堵塞。已有的过滤格栅吹除装置吹除方向单一,无法对过滤格栅进行全面的吹除。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流发生器格栅吹除装置,能够对过滤格栅进行全面的吹除。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流发生器格栅吹除装置,所述自流发生器格栅吹除装置包括与送风系统相连的吹除管,所述吹除管向所述格栅延伸,所述吹除管靠近所述格栅的一端设有吹除口,所述吹除口处设有一组出风通道,所述一组出风通道包括多个出风通道,且同一组内至少两个所述出风通道以不同角度朝向所述格栅设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同一组内每一个出风通道均以不同角度朝向所述格栅设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吹除管远离所述吹除口的一端连接一环形腔体,所述环形腔体连接一吹除进口管,所述吹除进口管通过一穿舱管件连接于所述进风系统。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自流发生器格栅吹除装置还包括一绕所述格栅设置的吹除环,所述出风通道设于所述吹除环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自流发生器格栅吹除装置设有多个吹除管,所述吹除环上设有组数与所述吹除管数量对应的出风通道,每一个吹除管均由所述环形腔体延伸至所述吹除环上相应组的出风通道处。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格栅吹除装置采用螺栓安装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格栅吹除装置材料采用双相不锈钢。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吹除管与吹除环之间设有环氧胶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的一种自流发生器格栅吹除装置,设置拥有多个出风通道的吹除口,且出风通道的角度不同,可以在不同角度上对格栅进行吹除,能够对格栅进行全面的吹除,使吹除更有效,大大降低了杂质的附着。
(2)在吹除环上设置多个吹除口可以从不同方位对格栅进行吹除,进一步将增加吹除效果。
(3)格栅吹除装置为螺栓固定,便于对格栅吹除装置进行拆卸维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具有吹除装置的自流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吹除装置部分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吹除装置环形腔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吹除管,2-吹除环,21-吹除口,22-出风通道,3-格栅,4-环形腔体,5-吹除进口管,6-穿舱管件,7-环氧胶泥。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自流发生器格栅吹除装置,自流发生器格栅吹除装置包括一与送风系统相连的吹除管1,吹除管1向自流发生器的格栅3延伸,该吹除管1靠近格栅3的一端设有吹除口21,吹除口21处设有一组出风通道22,一组出风通道22包括多个出风通道22,且同一组内至少两个出风通道22都以不同角度朝向格栅3设置,优选于同一组内每一个出风通道22均以不同角度朝向所述格栅3设置,该吹除装置可以在不同角度上对格栅3进行吹除,能够对格栅3进行全面的吹除,使吹除更有效,大大降低了杂质的附着,该自流发生器格栅吹除装置同时也可兼做加药管路,对格栅进行防海生物溶液喷涂,所述格栅吹除装置采用螺栓固定,便于对格栅吹除装置进行拆卸维修,格栅吹除装置材料采用双相不锈钢。
参见图2、图3所示,在吹除管1远离吹除口21的一端连接有一环形腔体4,该环形腔体4连接有一吹除进口管5,该吹除进口管5通过一穿舱管件6连接于进风系统。
自流发生器格栅吹除装置还包括一绕着格栅3设置的吹除环2,吹除管1与吹除环2之间还设有环氧胶泥7,可以避免电位差腐蚀,出风通道22设置于该吹除环2上,自流发生器格栅吹除装置设有多个吹除管1,在吹除环2上设有组数与该吹除管1数量相对应的出风通道22,每一个吹除管1均由环形腔体4延伸至吹除环2上相对应组的出风通道22处,可以进一步的增加对格栅3的吹除效果,优选的为自流发生器格栅吹除装置设有四个吹除管1,在吹除环2上设有四组出风通道22,四组该出风通道22均匀的分布于吹除环2上,通过设置一个环形腔体4来连接多个吹除管1,可以只使用一个吹除进口管5来对多个吹除管1进行送风,减少穿舱管件6的数量。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