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气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20927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一种油气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体回收装置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油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老百姓几乎家家都有一辆小汽车,这就造成了汽油消耗量迅速增加。由于汽油具有较强的挥发性,在汽油储存过程中会挥发出大量的油气。这些挥发出的油气不仅导致了能源浪费,而且还存在着污染环境以及易爆炸的安全隐患,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为了控制汽油在储存中排放的油气,国家环保总局于2007年发布了GB20950《储油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明确规定各地储油库应在要求时限内安装进行油气回收改造并安装油气回收设备。目前,我国的大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储油库已经按要求完成了油气回收改造,并安装了油气回收设备。采用单一的冷凝工艺油气回收效率很低,而且排放的废气中油气含量较高,不仅污染了环境而且造成了汽油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油气处理装置,来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

具体的方案为:一种油气处理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储油罐,储油罐顶部的油气出口通过连通管连接真空泵Ⅰ,真空泵Ⅰ通过连通管连接有用于冷凝液化油气的冷凝过渡罐,冷却过渡罐可以对部分较小的油雾或者大分子油气进行第一阶段的冷却液化,冷凝过渡罐底部通过连通管连接有真空泵Ⅱ,真空泵Ⅱ通过连通管与储油罐连接;

所述的冷凝过渡罐内壁上设置有盘管,盘管用于与冷凝过渡罐内的油气油雾混合物进行热交换,所述盘管的入口连通有冷却机组,冷却机组与盘管的出口连通,所述的盘管与冷却机组形成闭路循环;

所述盘管的入口还连通有加热锅炉,加热锅炉也与盘管的出口连通,所述的盘管与加热锅炉形成闭路循环。

所述的冷却机组、加热锅炉以及盘管内的流通介质为导热油。

所述的储油罐顶部的油气出口处设置有用于拦截大分子油雾的油雾捕集器,油雾捕集器采用高通量、高拦截能力的纤维材料制作,储油罐内的油雾在上升过程中被油雾捕集器拦截慢慢凝聚成大油滴,最终因重力从新落回到储油罐内。

所述的冷凝过渡罐顶部通过连通管连接有真空泵Ⅲ,真空泵Ⅲ通过连通管连接有冷凝器,冷凝器进行第二阶段的冷却液化,冷却强度较大,冷凝器通过连通管连接有真空泵Ⅳ,真空泵Ⅳ通过连通管与储油罐连接。

所述的冷凝器与真空泵Ⅳ之间连接有油气分离器,油气分离器是将液化油滴进行油气分离。

所述的油气分离器通过连通管还连接有至少两个油气脱附塔,油气脱附塔通过连通管连通有真空泵Ⅴ,真空泵Ⅴ通过连通管与冷凝过渡罐顶部连通。

所述的油气脱附塔还连通有排气口,排气口用于排放经由油气脱附塔的废气。

所述的油气脱附塔的吸附材料为活性炭,油气混合气的吸附力不同,实现油气和空气的分离。油气通过活性炭吸附材料,油气组分吸附在吸附剂表面,然后再经过减压脱附或蒸汽脱附,富集的油气用真空泵抽吸到冷凝过渡罐中再进行液化,而活性炭等吸附剂对空气的吸附力非常小,未被吸附的尾气经排气口排放,减少了尾气对空气的污染。

所述的真空泵Ⅰ、真空泵Ⅱ、真空泵Ⅲ、真空泵Ⅳ以及真空泵Ⅴ均为干式真空泵。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油气和油雾经过油气捕集器、冷凝过渡罐、冷凝器、油气分离器以及油气脱附塔可以提高油气的回收率,并且也可以对尾气进行处理,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油气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冷凝过渡罐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油雾捕集器,2.储油罐,3.真空泵Ⅱ,4.真空泵Ⅳ,5.油气分离器,6.冷凝器,7.阀门,8.油气脱附塔,9.冷凝过渡罐,10.排气口,11.真空泵Ⅴ,12.真空泵Ⅲ,13.盘管,14.真空泵Ⅰ,15.连通管,16.冷却机组,17.加热锅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一种油气处理装置,包括储油罐2,储油罐2顶部的油气出口通过连通管15连接真空泵Ⅰ14,真空泵Ⅰ14通过连通管15连接有用于冷凝液化油气的冷凝过渡罐9,冷凝过渡罐9底部通过连通管15连接有真空泵Ⅱ3,真空泵Ⅱ3通过连通管15与储油罐2连接;所述的冷凝过渡罐9内壁上设置有盘管13,所述盘管13的入口连通有冷却机组16,冷却机组16与盘管13的出口连通,所述的盘管13与冷却机组16形成闭路循环;所述盘管13的入口还连通有加热锅炉17,加热锅炉17也与盘管13的出口连通,所述的盘管13与加热锅炉17形成闭路循环。所述的冷却机组16、加热锅炉17以及盘管13内的流通介质为导热油。所述的储油罐2顶部的油气出口处设置有用于拦截大分子油雾的油雾捕集器1。所述的冷凝过渡罐9顶部通过连通管15连接有真空泵Ⅲ12,真空泵Ⅲ12通过连通管15连接有冷凝器6,冷凝器6通过连通管15连接有真空泵Ⅳ4,真空泵Ⅳ4通过连通管15与储油罐2连接。所述的冷凝器6与真空泵Ⅳ4之间连接有油气分离器5。所述的油气分离器5通过连通管15还连接有两个油气脱附塔8,油气脱附塔8通过连通管15连通有真空泵Ⅴ11,真空泵Ⅴ11通过连通管15与冷凝过渡罐9顶部连通。所述的油气脱附塔8的吸附材料为活性炭。所述的油气脱附塔8还连通有排气口10。所述的真空泵Ⅰ14、真空泵Ⅱ3、真空泵Ⅲ12、真空泵Ⅳ4以及真空泵Ⅴ11均为干式真空泵。

具体的工作过程为,储油罐2内充斥着油气和油雾,打开真空泵Ⅰ14,油气和油雾会被抽入到油雾捕集器1中,此时,大分子油雾会被拦截,逐渐凝聚成油滴,然后从新落入储油罐2中,而油气会穿过油雾捕集器1,被抽入到冷凝过滤罐中,然后打开加热锅炉17,增加气压,然后关闭加热锅炉17的阀门7,打开冷却机组16,开始对冷凝过渡罐9内的油气进行冷却降温(通过盘管13的热交换),此时会有少量的油气液化成油滴,然后慢慢在冷凝过渡罐9内聚集,等聚集到一定量的时候,打开真空泵Ⅱ3将聚集的油滴一次性从新充入到储油罐2中,然而还会有部分油气未被液化,进入冷凝器6中进行第二次液化,冷凝器6温度大约在-85℃左右,绝大部分油气会被液化,然后流入到油气分离器5中进行过滤处理,然后得到的油液通过真空泵Ⅳ4充入到储油罐2中,被分离出来的混合气体进入到油气脱附塔8内进行脱附,由于油气脱附塔8内的活性炭在吸收油气时会有一个饱和上限,首先打开一个油气脱附塔8对应的阀门7,开始对混合气体中的残留油气进行吸附,当到达饱和后,关闭对应阀门7,开启真空泵Ⅴ11,将吸附的油气抽取到冷凝过渡罐9中从新进行冷却,同时,开启另一个油气脱附塔8的阀门7,使另一个油气脱附塔8继续工作,最后脱附后的混合气体经排气口10排入到大气中。

实施例2

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一种油气处理装置,包括储油罐2,储油罐2顶部的油气出口通过连通管15连接真空泵Ⅰ14,真空泵Ⅰ14通过连通管15连接有用于冷凝液化油气的冷凝过渡罐9,冷凝过渡罐9底部通过连通管15连接有真空泵Ⅱ3,真空泵Ⅱ3通过连通管15与储油罐2连接;所述的冷凝过渡罐9内壁上设置有盘管13,所述盘管13的入口连通有冷却机组16,冷却机组16与盘管13的出口连通,所述的盘管13与冷却机组16形成闭路循环;所述盘管13的入口还连通有加热锅炉17,加热锅炉17也与盘管13的出口连通,所述的盘管13与加热锅炉17形成闭路循环。所述的冷却机组16、加热锅炉17以及盘管13内的流通介质为导热油。所述的储油罐2顶部的油气出口处设置有用于拦截大分子油雾的油雾捕集器1。所述的冷凝过渡罐9顶部通过连通管15连接有真空泵Ⅲ12,真空泵Ⅲ12通过连通管15连接有冷凝器6,冷凝器6通过连通管15连接有真空泵Ⅳ4,真空泵Ⅳ4通过连通管15与储油罐2连接。所述的冷凝器6与真空泵Ⅳ4之间连接有油气分离器5。所述的油气分离器5通过连通管15还连接有三个油气脱附塔8,油气脱附塔8通过连通管15连通有真空泵Ⅴ11,真空泵Ⅴ11通过连通管15与冷凝过渡罐9顶部连通。所述的油气脱附塔8的吸附材料为活性炭。所述的油气脱附塔8还连通有排气口10。所述的真空泵Ⅰ14、真空泵Ⅱ3、真空泵Ⅲ12、真空泵Ⅳ4以及真空泵Ⅴ11均为干式真空泵。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是本实用新型的全部实施例,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除说明书所述技术特征外,其余技术特征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技术,为了突出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特点,上述技术特征在此不再赘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