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活塞冷却系统及摩托车发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147458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活塞冷却系统及摩托车发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活塞冷却系统及摩托车发动机,其中系统包括:主轴颈上轴承座,所述主轴颈上轴承座设置于上曲轴箱上;设置于所述主轴颈上轴承座上的喷油阀组件,所述主轴颈上轴承座设置有流通机油的油道,所述喷油阀组件设置有进油口,所述油道与所述进油口相接;分别与所述喷油阀组件相接的第一喷嘴和第二喷嘴,所述喷油阀组件内的机油可分流至所述第一喷嘴和所述第二喷嘴,所述第一喷嘴对应发动机的第一活塞,所述第二喷嘴对应发动机的第二活塞。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摩托车发动机活塞冷却系统简化了布置结构,提高了发动机低速时机油压力,同时保证了连杆的自身强度不受影响。
【专利说明】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活塞冷却系统及摩托车发动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活塞冷却系统及摩托车发动机。
【背景技术】
[0002]随着发动机的工作,发动机活塞所承受的热负荷将逐渐提升;为了有效的降低活塞的热负荷,保证活塞工作的可靠性,目前大多数发动机内都设置有活塞冷却系统,通过活塞冷却系统可对活塞进行冷却,起到降低活塞热负荷的目的。
[0003]由于双缸发动机的特殊性,双缸发动机内设置有两个活塞,因此如何对双缸发动机内的两个活塞进行冷却,成为一个颇受关注的问题。目前对双缸发动机的活塞进行冷却的方式为:在双缸发动机的每个活塞对应的连杆上设置一套喷油装置,通过每个连杆上的喷油装置对相应的活塞进行间歇式冷却。然而这种活塞冷却方式需要安装至少两套喷油装置,其实现双缸发动机的活塞冷却所需结构较为复杂,且属于间歇式冷却,冷却效果较差,发动机低速运行时活塞热负荷较低,不需要喷油冷却,此时仞然对活塞喷油,从而降低了低速运行时发动机机油压力;同时,在连杆上设置喷油装置将会影响连杆的自身强度,存在影响发动机的正常工作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活塞冷却系统及摩托车发动机,以解决现有活塞冷却系统存在结构复杂,冷却效果差,低速运行时对活塞进行喷油冷却导致发动机油压力偏低,且影响连杆的自身强度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活塞冷却系统,包括:
[0007]主轴颈上轴承座,所述主轴颈上轴承座设置于上曲轴箱上;
[0008]设置于所述主轴颈上轴承座上的喷油阀组件,所述主轴颈上轴承座内设置有流通机油的油道,所述喷油阀组件设置有进油口,所述油道与所述进油口相接;
[0009]分别与所述喷油阀组件相接的第一喷嘴和第二喷嘴,所述喷油阀组件内的机油可分流至所述第一喷嘴和所述第二喷嘴,所述第一喷嘴对应发动机的第一活塞,所述第二喷嘴对应发动机的第二活塞。
[0010]其中,所述喷油阀组件包括:
[0011]与所述油道相接的进油口 ;
[0012]设置于所述进油口的进油端的堵头;
[0013]阻油件;
[0014]与所述阻油件相接的弹簧;所述弹簧处于初始形变状态下,所述阻油件置于所述堵头的末端,以阻塞机油流入所述油道;所述弹簧处于开启形变状态下,所述阻油件与所述堵头的末端保持一定距离,以释放进油通道,使得机油流入所述油道;[0015]设置于所述油道的末端的与所述第一喷嘴相接的第一分油口,和与所述第二喷嘴相接的第二分油口。
[0016]其中,所述阻油件为钢球。
[0017]其中,所述活塞冷却系统还包括:
[0018]主油道,所述主油道内流有经发动机油泵泵出的机油;
[0019]主轴颈下轴承座,所述主轴颈下轴承座设置于下曲轴箱上;
[0020]所述主轴颈下轴承座设置有与所述主油道相通的油孔,所述油孔与所述油道相对,以将所述油孔内的机油流入所述油道内。
[0021]其中,所述活塞冷却系统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主轴颈上轴承座上的喷嘴压板,所述第一喷嘴和所述第二喷嘴设置于所述喷嘴压板上;所述喷嘴压板,所述第一喷嘴和所述第二喷嘴通过所述喷油阀组件固定在所述主轴颈上轴承座上。
[0022]其中,所述主油道设置于所述下曲轴箱上。
[002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摩托车发动机,包括上述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活塞冷却系统。
[0024]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摩托车发动机活塞冷却系统将喷油阀组件设置在了主轴颈上轴承座上,主轴颈上轴承座内设置油道为喷油阀组件提供冷却用机油,通过与喷油阀组件相连的第一喷嘴对第一活塞进行冷却,通过与喷油阀组件相连的第二喷嘴对第二活塞进行冷却,从而实现了多缸发动机的活塞冷却;相比现有技术需要在每个活塞对应的连杆上设置一套喷油装置,通过每个连杆上的喷油装置对相应的活塞进行间歇式冷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使用一套喷油装置对各活塞进行冷却,减少了机械零件布置,简化了活塞冷却系统的结构布置,并连续对两缸活塞进行喷油,同时不需要在连杆设置零部件来进行活塞的冷却,保证了连杆的自身强度不受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活塞冷却系统简化了布置结构,冷却效果较好,同时保证了连杆的自身强度不受影响。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摩托车发动机活塞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弹簧处于初始形变状态下的喷油阀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弹簧处于开启形变状态下的喷油阀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摩托车发动机活塞冷却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摩托车发动机活塞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摩托车发动机活塞冷却系统可以包括:主轴颈上轴承座1,喷油阀组件2,第一喷嘴3和第二喷嘴4 ;
[0032]其中,主轴颈上轴承座I设置于上曲轴箱5上,为上曲轴箱5的主轴颈轴承座,主轴颈上轴承座I上可以设置有流通机油的油道101 ;
[0033]喷油阀组件2设置于主轴颈上轴承座I上,喷油阀组件2上可以设置进油口 21,进油口 21可与油道101相接,以使油道101内的机油可以流入进油口 21,进入喷油阀组件2内;
[0034]第一喷嘴3和第二喷嘴4分别与喷油阀组件2相接,喷油阀组件2内的机油可分流至第一喷嘴3和第二喷嘴4,第一喷嘴3对应第一活塞6,通过第一喷嘴3流出的机油可对第一活塞6进行冷却,第二喷嘴4对应第二活塞7,通过第二喷嘴4流出的机油可对第二活塞7进行冷却;第一活塞6为多缸发动机的其中一个活塞,第二活塞7为多缸发动机的另
一个活塞。
[003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摩托车发动机活塞冷却系统将喷油阀组件设置在了主轴颈上轴承座上,主轴颈上轴承座内设置油道以为喷油阀组件提供冷却用机油,通过与喷油阀组件相连的第一喷嘴对第一活塞进行冷却,通过与喷油阀组件相连的第二喷嘴对第二活塞进行冷却,从而实现了多缸发动机的活塞冷却;相比现有技术需要在每个活塞对应的连杆上设置一套喷油装置,通过每个连杆上的喷油装置对相应的活塞进行间歇式冷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使用一套喷油装置对各活塞进行冷却,减少了机械零件布置,简化了活塞冷却系统的结构布置,并连续对两缸活塞进行喷油,同时不需要在连杆上设置零部件来进行活塞的冷却,保证了连杆的自身强度不受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活塞冷却系统简化了布置结构,连续冷却活塞效果更好,同时保证了连杆的自身强度不受影响。
[0036]图2示出了喷油阀组件的一种可选结构,可参照。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喷油阀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2,喷油阀组件可以包括:进油口 21,油道22,堵头23,阻油件24,弹簧25,第一分油口 26,和第二分油口 27 ;
[0037]其中,进油口 21与油道101相接,油道101内的机油可流入进油口 21 ;
[0038]油道22与进油口 21相接,进油口 21流入的机油将流入油道22 ;
[0039]堵头23设置于油道22的进油端,进油端为贴近进油口 21的一端,堵头23可以贴着油道22的侧壁环形设置;
[0040]阻油件24设置于油道22内,阻油件24可选为钢球;弹簧25设置于油道22内并与阻油件24相接,当弹簧25处于初始形变状态时,阻油件24将置于堵头23的末端,如图2所示,从而堵塞住油道22阻塞机油流入油道22内;当弹簧25处于开启形变状态下时,阻油件24在机油压力的作用下将被推入油道22内,使得阻油件24与堵头23保持一定距离,如图3所示,从而释放油道22的进油通道,使得机油能够深入油道内;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弹簧25的是否发生形变主要由阻油件24所受的机油压力决定;
[0041]第一分油口 26设置于油道22的末端并与第一喷嘴3相接,在机油深入油道22内时,机油可由第一分油口 26分流至第一喷嘴3,从而实现第一喷嘴3对第一活塞6的冷却;第二分油口 27设置于油道22的末端并与第二喷嘴4相接,在机油深入油道22内时,机油可由第二分油口 27分流至第二喷嘴4,从而实现第二喷嘴4对第二活塞7的冷却。
[0042]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摩托车发动机活塞冷却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和图4所示,图4所示摩托车发动机活塞冷却系统在图1所示基础上,还可以包括:喷嘴压板8,主油道9,主轴颈下轴承座10 ;
[0043]其中,喷嘴压板8设置于主轴颈上轴承座I上,为使得第一喷嘴3和第二喷嘴4的设置更为牢固,第一喷嘴3和第二喷嘴4可设置于喷嘴压板8上,而喷嘴压板8,第一喷嘴3和第二喷嘴4可通过喷油阀组件2固定在主轴颈上轴承座I上;
[0044]可选的,可在主轴颈上轴承座I的轴承座主轴孔内朝上打油道孔和螺纹孔,先在喷嘴压板8上安装设置第一喷嘴3和第二喷嘴4,然后通过喷油阀组件2将喷嘴压板8,第一喷嘴3和第二喷嘴4固定在该螺纹孔内,同时将第一喷嘴3和第二喷嘴4分别与喷油阀组件2相接;而油道101与进油口 21相接,油道101内的机油流入进油口 21 ;
[0045]主轴颈下轴承座10设置于下曲轴箱12上,主轴颈下轴承座10设置有与主油道9相通的油孔110,油孔110与101油道相对,油孔110内的机油可流入油道101内。
[0046]结合图2、图3和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摩托车发动机活塞冷却系统的工作过程可以是:发动机油泵泵出机油,油泵泵出的机油将滤芯过滤后流入主油道,然后经主轴颈下轴承座10上设置的油孔110流至主轴颈轴上承座I上的油道101,油道101内的机油通过进油口 21流入油道22内,若流入油道22内的机油压力达到阈值,则说明发动机处于高速运行,机油可将阻油件24从堵头23的末端推开,使得弹簧25发生形变,则机油可流入油道22内,流入油道22的机油通过第一分油口 26将机油分流至第一喷嘴3,从而实现第一喷嘴3对第一活塞6的冷却,流入油道22的机油通过第二分油口 27将机油分流至第二喷嘴4,从而实现第二喷嘴4对第二活塞7的冷却;若流入油道22内的机油压力无法达到阈值,则说明发动机处于怠速运行,阻油件24将置于堵头23的末端,弹簧处于正常形变状态,第一喷嘴3和第二喷嘴4不往外喷油,此时发动机活塞热负荷较低,不需对第一活塞6和第二活塞7进行冷却,从而保证了低速运行时发动机机油的压力不致过低。
[004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摩托车发动机活塞冷却系统简化了布置结构,同时保证了连杆的自身强度不受影响。
[004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摩托车发动机,包括上述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活塞冷却系统;该摩托车发动机可以是多缸发动机,如双缸发动机。
[0049]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活塞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轴颈上轴承座,所述主轴颈上轴承座设置于上曲轴箱上; 设置于所述主轴颈上轴承座上的喷油阀组件,所述主轴颈上轴承座内设置有流通机油的油道,所述喷油阀组件设置有进油口,所述油道与所述进油口相接; 分别与所述喷油阀组件相接的第一喷嘴和第二喷嘴,所述喷油阀组件内的机油可分流至所述第一喷嘴和所述第二喷嘴,所述第一喷嘴对应发动机的第一活塞,所述第二喷嘴对应发动机的第二活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塞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油阀组件包括: 与所述油道相接的进油口; 设置于所述进油口的进油端的堵头; 阻油件; 与所述阻油件相接的弹簧;所述弹簧处于初始形变状态下,所述阻油件置于所述堵头的末端,以阻塞机油流入所述油道;所述弹簧处于开启形变状态下,所述阻油件与所述堵头的末端保持一定距离,以释放进油通道,使得机油流入所述油道; 设置于所述油道的末端的与所述第一喷嘴相接的第一分油口,和与所述第二喷嘴相接的第二分油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活塞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油件为钢球。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活塞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主油道,所述主油道内流有经发动机油泵泵出的机油; 主轴颈下轴承座,所述主轴颈下轴承座设置于下曲轴箱上; 所述主轴颈下轴承座设置有与所述主油道相通的油孔,所述油孔与所述油道相对,以将所述油孔内的机油流入所述油道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塞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主轴颈上轴承座上的喷嘴压板,所述第一喷嘴和所述第二喷嘴设置于所述喷嘴压板上;所述喷嘴压板,所述第一喷嘴和所述第二喷嘴通过所述喷油阀组件固定在所述主轴颈上轴承座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活塞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油道设置于所述下曲轴箱上。
7.—种摩托车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活塞冷却系统。
【文档编号】F01P3/08GK203547871SQ201320472858
【公开日】2014年4月16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2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2日
【发明者】赖国贵, 袁章平, 杨志球, 党向元, 张淑坤 申请人: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