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燃油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37645阅读:333来源:国知局
简易燃油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油管,特别是涉及一种简易燃油管。



背景技术:

汽车燃油管是汽车上连接于油箱和发动机之间用于输送燃油的管路构件,由于汽车内部空间限制,燃油管结构取决于布管空间,因此在加工时需要对燃油管进行多次弯折。但是现阶段的燃油管达不到技术要求,具有结构设计不合理,工艺复杂,耗费材料,加工效率低、加工精度不高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简易燃油管,其使用方便,耐高温性能好,防污性能好,结构简单,安全性能高,绝缘性能好。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简易燃油管,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第一不导电接头、塑胶管道、第二不导电接头、第一旋转夹、第二旋转夹、橙色身份标签、第一安全锁扣、第二安全锁扣,塑胶管道两端分别与第一不导电接头、第二不导电接头相连,第一旋转夹、第二旋转夹、橙色身份标签都固定在塑胶管道上,第二旋转夹位于第一旋转夹和橙色身份标签之间,第一安全锁扣固定在第一不导电接头上,第二安全锁扣固定在第二不导电接头上;塑胶管道内依次设有流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过滤器,塑胶管道上设有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第一滤网位于第一安全锁扣的侧面,第二滤网位于第二安全锁扣的侧面;

橙色识别标签包括零件宽度标签、零件号标签、序列数据库标签、零件名称标签,零件宽度标签位于零件号标签左侧,零件号标签位于零件名称标签上方,序列数据库标签位于零件宽度标签和零件名称标签之间,零件名称标签位于零件宽度标签右侧。

优选地,所述橙色识别标签采用聚脂薄膜标签纸。

优选地,所述第一旋转夹与第二旋转夹的大小相同。

优选地,所述第一不导电接头采用的材质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优选地,所述第二不导电接头采用的材质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优选地,所述塑胶管道的形状为圆柱形。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使用方便,耐高温性能好,防污性能好,结构简单,安全性能高,绝缘性能好,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简易燃油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橙色身份标签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简易燃油管包括第一不导电接头1、塑胶管道2、第二不导电接头3、第一旋转夹4、第二旋转夹5、橙色身份标签、第一安全锁扣105、第二安全锁扣106,塑胶管道2两端分别与第一不导电接头1、第二不导电接头3相连,第一旋转夹4、第二旋转夹5、橙色身份标签都固定在塑胶管道2上,第二旋转夹5位于第一旋转夹4和橙色身份标签之间,第一安全锁扣105固定在第一不导电接头1上,第二安全锁扣106固定在第二不导电接头3上;塑胶管道内依次设有流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过滤器,塑胶管道2上设有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第一滤网位于第一安全锁扣的侧面,第二滤网12位于第二安全锁扣106的侧面。

橙色识别标签包括零件宽度标签61、零件号标签62、序列数据库标签63、零件名称标签64,零件宽度标签61位于零件号标签62左侧,零件号标签62位于零件名称标签64上方,序列数据库标签63位于零件宽度标签61和零件名称标签64之间,零件名称标签64位于零件宽度标签61右侧。

橙色识别标签采用聚脂薄膜标签纸,这样增强防污、耐高温性能。

第一旋转夹4与第二旋转夹5的大小相同,这样方便使用。

第一不导电接头1采用的材质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这样增强绝缘线和耐磨性。

第二不导电接头3采用的材质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这样增强绝缘线和耐磨性。

塑胶管道2的形状为圆柱形,这样增强通风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第一安全锁扣、第二安全锁扣分别用于控制第一不导电接头、第二不导电接头的连接,这样安全性能高,绝缘性能好。塑胶管道耐高温性能好,防污性能好。第一旋转夹、第二旋转夹都用于连接外部元件并同时固定塑胶管道,这样结构简单,方便使用。橙色身份标签用于增强醒目性。零件宽度标签、零件号标签、序列数据库标签、零件名称标签都用于标示零件参数信息,方便使用。第一不导电接头、第二不导电接头提高绝缘性能。流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及时了解原油的流量、温度、压力等信息。过滤器及时进行过滤杂质等,提高防污性能。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进行初步过滤,防止杂质进入管道内,进一步提高防污性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使用方便,耐高温性能好,防污性能好,结构简单,安全性能高,绝缘性能好。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