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辅机的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227342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辅机的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辅机的驱动装置,其利用两个驱动源中的某个驱动搭载于车辆上的辅机。
【背景技术】
[0002]当前,已知一种车辆用辅机的驱动装置,其将带轮和传动带作为传递机构而使压缩机等辅机驱动,该带轮分别设置在发动机曲轴、电动机输出轴和压缩机驱动轴上,该传动带卷挂在各带轮之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 2019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4]但是,作为现有的车辆用辅机的驱动装置,成为所有的辅机及驱动源由同一个传动带.带轮驱动的结构。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即所有的辅机及驱动源始终连动旋转,不必要的驱动源或辅机的摩擦成为驱动负载而施加,从而导致能量损失的增加。
[0005]本发明就是着眼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辅机的驱动装置,其在进行辅机的驱动时,不仅抑制摩擦负载,还可以进行有效的驱动源的选择,从而可以抑制能量损失。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前提是:本发明的车辆用辅机的驱动装置具有至少一个辅机,该至少一个辅机由第I驱动源和第2驱动源中的某个驱动源驱动。
[0007]在该车辆用辅机的驱动装置中,在第I驱动源所具有的旋转轴、第2驱动源所具有的旋转轴以及辅机所具有的旋转轴上,分别连结滚轮。在多个与旋转轴分别连结的滚轮之间所形成的间隙位置处,分别配置惰轮。并且设置有滚轮对选择机构,该滚轮对选择机构通过使惰轮向滚轮接触方向移动,从而从多个滚轮中选择经由惰轮传递动力的滚轮对。
[0008]发明效果
[0009]由此,通过利用滚轮对选择机构使惰轮向滚轮接触方向移动,而从多个滚轮中选择出经由惰轮传递动力的滚轮对。
[0010]因此,例如,在利用第I驱动源驱动辅机时,如果在第I驱动源和辅机之间形成驱动传递路径,则第2驱动源从该驱动传递路径分离。即,不必要的驱动源或辅机的摩擦不会成为驱动负载而施加。另外,作为辅机的驱动源,可以选择第I驱动源和第2驱动源中的更有效的一个。
[0011]这样,成为利用惰轮的向接触方向的移动而选择传递动力的滚轮对的结构,由此在进行辅机的驱动时,不仅抑制摩擦负载,还可以进行有效的驱动源的选择,因而可以抑制能量损失。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车辆用辅机的驱动装置的整体系统图。
[0013]图2A是表示在实施例1的车辆用辅机的驱动装置中,由滚轮对选择机构的凸式凸轮进行的滚轮对选择切换的滚轮未接触剖面图。
[0014]图2B是表示在实施例1的车辆用辅机的驱动装置中,由滚轮对选择机构的凸式凸轮进行的滚轮对选择切换的滚轮接触剖面图。
[0015]图3A是表示在实施例1的车辆用辅机的驱动装置中,由滚轮对选择机构的凹式凸轮进行的滚轮对选择切换的滚轮未接触剖面图。
[0016]图3B是表示在实施例1的车辆用辅机的驱动装置中,由滚轮对选择机构的凹式凸轮进行的滚轮对选择切换的滚轮接触剖面图。
[0017]图4是表示在实施例1的车辆用辅机的驱动装置中,选择第I驱动传递模式时的由电动机产生的发动机起动作用的作用说明图。
[0018]图5是表示在实施例1的车辆用辅机的驱动装置中,选择第I驱动传递模式时的由发电机产生的发电作用的作用说明图。
[0019]图6是表示在实施例1的车辆用辅机的驱动装置中,选择第2驱动传递模式时的由发动机产生的发电&空调驱动作用的作用说明图。
[0020]图7是表示在实施例1的车辆用辅机的驱动装置中,选择第3驱动传递模式时的由发动机产生的空调驱动作用的作用说明图。
[0021]图8是表示在实施例1的车辆用辅机的驱动装置中,选择第4驱动传递模式时的由电动机产生的空调驱动作用的作用说明图。
[0022]图9是表示在实施例2的车辆用辅机的驱动装置中,由主电动机产生的空调驱动作用的作用说明图。
[0023]图10是表示在实施例2的车辆用辅机的驱动装置中,由副电动机产生的空调驱动作用的作用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基于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1及实施例2,对实现本发明的车辆用辅机的驱动装置的最佳方式进行说明。
[0025]实施例1
[0026]首先,对结构进行说明。
[0027]将实施例1中的车辆用辅机的驱动装置的结构分为[整体系统结构]和[滚轮对选择结构]而进行说明。
[0028][整体系统结构]
[0029]图1表示实施例1的车辆用辅机的驱动装置。下面,基于图1对整体系统结构进行说明。
[0030]实施例1的车辆用辅机的驱动装置适于用混合动力车辆,如图1所示,搭载有发动机I (第I驱动源)、电动机/发电机2 (第2驱动源)和压缩机3 (辅机)。并且,作为驱动传递要素的滚轮,具有发动机滚轮4、电动机/发电机滚轮5和压缩机滚轮6。作为选择驱动传递路径的惰轮具有第I惰轮7、第2惰轮8和第3惰轮9。并且具有滚轮对选择机构10,该滚轮对选择机构10在选择驱动传递路径时,使各惰轮7、8、9向径向移动。
[0031]所述压缩机3,在进行车室内的空气调节的空调系统中,对热介质进行压缩,由发动机I和电动机/发电机2中的某个驱动源驱动。
[0032]所述发动机滚轮4与发动机I的曲轴11 (旋转轴)连结。所述电动机/发电机滚轮5与电动机/发电机2的电机轴12 (旋转轴)连结。所述压缩机滚轮6与压缩机3的压缩机轴13 (旋转轴)连结。如图1所示,这些滚轮4、5、6的直径相同,可旋转地两端支撑在圆环状的轮架箱14上。并且,在以设置于滚轮对选择机构10的致动器15(参照图2及图3)的选择器轴16 (旋转轴)作为中心轴O的圆周上,等间隔(间隔120° )地配置。在各滚轮4、5、6中的相邻两个滚轮之间形成的周向间隙,成为比惰轮7、8、9的直径稍小的尺寸。
[0033]所述第I惰轮7配置于在发动机滚轮4和电动机/发电机滚轮5之间形成的周向间隙内。所述第2惰轮8配置于在发动机滚轮4和压缩机滚轮6之间形成的周向间隙内。所述第3惰轮9配置于在电动机/发电机滚轮5和压缩机滚轮6之间形成的周向间隙内。
[0034]如图1所示,这些惰轮7、8、9的直径相同,能够沿着在轮架箱14上开口的第I长孔14a、第2长孔14b、第3长孔14c径向移动地分别配置在周向间隙内。
[0035]所述滚轮对选择机构10,是通过使惰轮向滚轮接触方向移动,而从三个滚轮4、5、6中选择滚轮对的机构,该滚轮对经由惰轮7、8、9中的某一个或两个传递动力。
[0036][滚轮对选择结构]
[0037]图2表示在实施例1的车辆用辅机的驱动装置中,由滚轮对选择机构的凸轮进行的滚轮对的选择切换,图3表示由凹式凸轮进行的滚轮对的选择切换。下面,基于图1?图3,对滚轮对选择结构进行说明。
[0038]所述滚轮对选择机构10具有凸式凸轮17 (凸轮)及凹式凸轮18 (凸轮),它们将由致动器15产生的旋转运动变换为惰轮7、8、9的径向移动。并且,凸式凸轮17及凹式凸轮18构成为,其一体地设置在选择器轴16上,通过利用致动器15对凸式凸轮17及凹式凸轮18的旋转角位置进行变更,从而选择传递动力的滚轮对。
[0039]如图1所示,作为所述第I惰轮7,可旋转地支撑第I惰轮7的第I轴承支撑部71设置为,可从在轮架箱14上开口的第I长孔14a的内径位置沿径向移动至外径位置。并且,第I轴承支撑部71的内径侧与凸式凸轮17抵接,第I轴承支撑部71的外径侧由第I弹簧72向内径方向预紧。该第I惰轮7在位于第I长孔14a的内径位置时保持为与滚轮对4、5不接触,在位于第I长孔14a的外径位置时与滚轮对4、5接触。S卩,第I惰轮7通过向径向外侧移动而进行滚轮接触。
[0040]如图1所示,作为所述第2惰轮8,可旋转地支撑第2惰轮8的第2轴承支撑部81设置为,可从在轮架箱14上开口的第2长孔14b的内径位置沿径向移动至外径位置。并且,第2轴承支撑部81的内径侧与凸式凸轮17抵接,第2轴承支撑部81的外径侧由第2弹簧82向内径方向预紧。该第2惰轮8在位于第2长孔14b的内径位置时保持为与滚轮对4、6不接触,在位于第2长孔14b的外径位置时与滚轮对4、6接触。S卩,第2惰轮8通过向径向外侧移动而进行滚轮接触。
[0041]如图1所示,作为所述第3惰轮9,可旋转地支撑第3惰轮9的第3轴承支撑部91设置为,可从在轮架箱14上开口的第3长孔14c的内径位置沿径向移动至外径位置。并且,第3轴承支撑部91的内径侧与凹式凸轮18抵接,第3轴承支撑部91的外径侧由第3弹簧92向内径方向预紧。该第3惰轮9在位于第3长孔14c的外径位置时保持为与滚轮对5、6不接触,在位于第3长孔14c的内径位置时与滚轮对5、6接触。S卩,第3惰轮9通过向径向内侧移动而进行滚轮接触。
[0042]如图1所示,所述凸式凸轮17成为扇形形状凸轮,在扇形的主要位置上连接选择器轴16,将由致动器15产生的旋转运动变换为第I惰轮7及第2惰轮8的径向移动。艮P,如图2A所示,在与第I轴承支撑部71的内径侧抵接的凸式凸轮17的凸轮直径为小径,第I惰轮7位于内径位置时,与滚轮对4、5不接触。另一方面,如图2B所示,如果与第I轴承支撑部71的内径侧抵接的凸式凸轮17的凸轮直径为大径,第I惰轮7从内径位置向外径位置沿径向移动,则与滚轮对4、5接触。相同地,在与第2轴承支撑部72的内径侧抵接的凸式凸轮17的凸轮直径为小径,第2惰轮8位于内径位置时,与滚轮对4、6不接触。另一方面,如果与第2轴承支撑部72的内径侧抵接的凸式凸轮17的凸轮直径为大径,第2惰轮8从内径位置向外径位置沿径向移动,则与滚轮对4、6接触。
[0043]如图1所示,所述凹式凸轮18设为在外周部18a的圆周上的一个部位形成有凹部18b的圆板状凸轮,在圆板的中心位置上连接选择器轴16,将由致动器15产生的旋转运动变换为第3惰轮9的径向移动。S卩,如图3A所示,在与第3轴承支撑部73的内径侧抵接的凹式凸轮18的凸轮直径为大径(外周部18a),在第3惰轮9位于外径位置时,与滚轮对5、6不接触。另一方面,如图3B所示,如果与第3轴承支撑部73的内径侧抵接的凹式凸轮18的凸轮直径为小径(凹部18b)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