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倾斜容量控制阀的可变容量式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20285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倾斜容量控制阀的可变容量式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结构,该结构用来将容量控制阀安装到可变容量式压缩机上,在该压缩机中通过汽缸孔中的活塞的往复运动,冷却剂从汽缸孔排出到后壳体内的排出室中,并且从后壳体中的吸入室吸入到汽缸孔内,与此同时,通过容量控制阀用来调节控制压力室内的压力,以便控制压缩机的排放量。
在未审查的日本专利公开文本(Kokai)第8-338364中公开的一种可变容量式压缩机中,根据在曲柄箱中的压力和吸入压力区中的吸入压力之间的压差来改变排放量。通过将冷却剂从作为排出压力区的排出室引入到曲柄箱中,并且将冷却剂从曲柄箱输送到作为吸入压力区的吸入室中,以此来调节曲柄箱中的压力。用来控制排放量的电磁阀位于压力供应通道内,以便将冷却剂从排出室供送到曲柄箱内,当螺线管通电时,电磁阀的阀元件偏压到阀关闭位置。这适合根据预定的舱室温度与检测到的舱室温度相对比来选择供给电磁阀的电流值。预定的舱室温度和检测到的舱室温度的温差越大,供给的电流值越大,因此电磁阀开度减小。开度越小,旋转斜盘的倾角越大,因此,排放量增加。
容量控制电磁阀安装到后壳体上,该后壳体内设有吸入室和排出室,容量控制电磁阀布置成从后壳体的圆周壁向外伸展,这种布置阻碍了压缩机安装到用来安装压缩机的物体上。特别是,当压缩机作为空调器的一部分安装到车辆上时,限制了用来安装压缩机的空间,因此要求电磁阀从后壳体的圆周壁向外的伸展减至最小。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变容量式压缩机,其中容量控制阀从后壳体的圆周壁向外的伸展减至最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变容量式压缩机,它包括机体,该机体包括具有汽缸孔的汽缸体,和后壳体,该后壳体与所述汽缸体连接,并具有与所述汽缸孔连通的排出室和吸入室,所达后壳体具有圆周壁和在与所述汽缸体相对的侧面上的外端表面;布置在汽缸孔内并可往复运动的活塞,以便所述活塞向所述后壳体的运动使冷却剂从所述汽缸孔排放到所述排出室内,并且所述活塞离开所述后壳体的运动使冷却剂从所述吸入室吸入到所述汽缸孔;具有一条轴线的可旋转的驱动轴;由所述驱动轴驱动的运动传递装置,它用来将驱动轴的旋转运动转换成活塞的往复运动;控制压力室,该控制压力室通过冷却剂供应通道与排出压力区相连,并通过冷却剂出口通道与吸入压力区相连;和容量控制阀,该容量控制阀在相对于一个平面倾斜的位置安装到后壳体上,所述平面垂直于可旋转驱动轴的轴线,所述容量控制阀布置在所述冷却剂供应通道和所述冷却剂出口通道的其中之一内,以便控制所述控制压力室内的压力,从而控制所述压缩机的容量。
这种容量控制阀的倾斜布置对于限制容量控制阀从圆周壁向外伸展十分有效。
最好,可变容量式压缩机还包括与所述后壳体成整体或位于所述后壳体上的安装件,它用来将所述压缩机安装到准备安装所述压缩机的一个物体上,所述安装件沿所述后壳体的外端表面布置,所述容量控制阀具有一个近端和一个远端,该近端布置在所述后壳体的所述圆周壁附近,所述远端靠近可旋转驱动轴的轴线布置,所述容量控制阀倾斜,因此从所述远端至所述后壳体的外端表面的距离大于从所述近端至所述后壳体的外端表面的距离,并且,从所述可旋转驱动轴的轴向看去,所述容量控制阀与所述安装件相交。
由于所述结构使容量控制阀与安装件相交,容量控制阀插入后壳体的深度增加。这种结构有助于阻止容量控制阀从后壳体的圆周壁向外伸展。
最好,所述安装件与所述可旋转驱动轴的所述轴线垂直相交,且所述容量控制阀的一部分布置在所述安装件之下。
安装件与旋转轴线垂直相交,这样将后壳体的外端表面平分成两部分。安装件将后壳体的外端表面通常分成两部分,因此很难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供容量控制阀插入后壳体内。容量控制阀的倾斜布置有效的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便将容量控制阀插入到后壳体内,同时安装件与旋转轴线垂直相交。
最好,可变容量式压缩机还包括直冷却剂吸入通道,该直冷却剂吸入通道布置在后壳体内,且与吸入室连接,所述冷却剂吸入通道布置在所述安装件的一侧,所述容量控制阀布置在所述安装件的另一侧。
最好,所述吸入室位于后壳体内的径向中心区域,且所述排出室环绕所述吸入室,其中所述容量控制阀包括阀元件,用于所述阀元件的电驱动装置和压力传感器,该压力传感器具有与所述吸入室连通的压力敏感室,和压力敏感元件,该压力敏感元件可响应所述压力敏感室内的压力变化而移动,所述压力传感器布置在所述容量控制阀的所述远端的一侧上,所述压力传感器起作用,因此所述压力敏感室内的压力会聚成对应于所述电驱动装置的驱动力的压力值。电驱动装置最好包括螺线管。
容量控制阀的倾斜布置使容量控制阀的远端大大伸进吸入室内,这样压力敏感开口扩大,该压力敏感开口使压力敏感室与吸入室连通。这种扩大的压力敏感开口提高了压力传感器的敏感度。
最好,可变容量式压缩机还包括前壳体,在与所述后壳体相对的一侧上,该前壳体与所述汽缸体连接,所述前壳体和所述汽缸体形成所述控制压力室;所述运动传递装置,该运动传递装置包括旋转斜盘,该旋转斜盘布置在所述控制压力室内,并且可轴向移动和倾斜地连接到所述可旋转的驱动轴上;转子,该转子与所述可旋转的驱动轴连接,并铰接在所述旋转斜盘上,以便使旋转斜盘与可旋转的驱动轴一起旋转;和布置在旋转斜盘与活塞之间的滑瓦。
下面参见附图,通过优选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将更清楚,其中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压缩机的后视图;图2是沿图1的II-II线截取的压缩机的截面图;图3是压缩机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图4是沿图1的IV-IV线截取的压缩机的截面图;图5是沿图2的V-V截取的压缩机的截面图;图6是沿图2的VI-VI截取的压缩机的放大截面图;图7是排放双位阀的截面图;和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压缩机的截面图。
下面参见图1-7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它表示安装在车辆上的可变容量式压缩机。
如图2所示,可变容量式压缩机包括一个机体,该机体包括一个汽缸体11、一个前壳体12和一个后壳体17。旋转轴13由前壳体12和汽缸体11支撑,并承受来自车辆发动机(未表示)的旋转驱动力。前壳体12形成一个控制压力室(曲柄箱)121。旋转斜盘14由控制压力室121内的旋转轴13支撑,因此旋转斜盘14可相对于旋转轴13轴向移动和倾斜。旋转斜盘14具有一个中心孔14a,该中心孔14a具有弯曲内壁。旋转斜盘14通过提供的转子300和铰301可随旋转轴13一起旋转。弹簧302偏压旋转斜盘14。一些汽缸孔111(在本实施例中为6个)布置在汽缸体11的周边区域内,并穿过该汽缸体,而且围绕旋转轴13。活塞15容纳在各汽缸孔111内。通过旋转斜盘14和滑瓦16,驱动轴13的旋转运动转换成活塞15的向前/向后的往复运动。
后壳体17通过阀板18,阀成形板19和20,以及止动器成形板21固定在汽缸体11上。汽缸体11,前壳体12和后壳体17通过一些螺钉10(本实施例中为6个)相互固定。后壳体17内限定了一个吸入室22和一个排出室23。如图1和4所示,后壳体17具有一个端壁24。吸入室22和排出室23由环形间壁25分隔,该环形间壁25从后壳体17的端壁24垂直伸展,因此,如图5和6所示,吸入室22位于中部区域,排出室23位于周围区域并环绕吸入室22。
如图6所示,吸入口181位于间壁25的内侧上的阀板18内,该间壁25形成吸入室22的侧壁,吸入口181对应于各汽缸孔111。排出口182位于间壁25的外侧上的阀板18内,并对应于各汽缸孔111。吸入阀191位于阀成形板19内,而排出阀201位于阀成形板20内。吸入阀191使吸入口181开闭,排出阀201使排出口182开闭。
冷却剂入口通道30位于后壳体17的端壁24内。如图2所示,冷却剂入口通道30具有一个内侧壁301,一个外侧壁302和一个连通孔303。冷却剂入口通道30的内侧壁301突出伸向吸入室22和排出室23,外侧壁302从端壁24的外端表面向外突出。冷却剂入口通道30从后壳体17的圆周壁31伸展越过排出室23,连通孔303与吸入室22连通。
如图1,2和4所示,容纳室28位于后壳体17的端壁24内。如图4所示,容纳室28具有一个内侧壁281和一个外侧壁282。容纳室28的内侧壁281突伸靠近吸入室22和排出室23,容纳室28的外侧壁282从端壁24的外端表面向外突出。冷却剂入口通道30的延伸部分与容纳室28的内侧壁281相交。内侧壁281和外侧壁282的近端部分(轴向外端部分)从后壳体17的圆周壁31向外伸展。
构成吸入压力区的吸入室22内的冷却剂经过吸入口181吸入到汽缸孔111内,并且在活塞15向后运动期间打开吸入阀191。汽缸孔111内的冷却剂从汽缸孔111经过排出口182排出到构成排出压力区的排出室23内,并且在活塞15向前运动期间打开排出阀201。排出阀201的开度受止动器成形板21上的止动器211限制。排出室23内的冷却剂通过外冷却剂回路32再循环,并经过冷却剂入口通道30返回到吸入室22,该外冷却剂回路32包括冷凝器33,膨胀阀34和蒸发器35。
如图7所示,排出截止阀52位于排出通道51内。排出截止阀52包括以滑动方式容纳在排出通道51内的管形阀体521,一个挡圈522,该挡圈522与排出通道51的内壁连接,和一个压缩弹簧523,该压缩弹簧523置于挡圈522和阀体521之间。阀体521使阀孔511开闭,并且压缩弹簧523偏压阀体521,以便用来关闭阀孔511。迂路512位于排出通道51的内壁上,并且处于阀孔511和挡圈522之间的一个位置,还与排出通道51连接。迂路512形成了排出通道51的一部分。一个开口524位于管形阀体521的圆周表面上。当阀体521处于如图7所示的打开位置时,排出室23内的冷却气体经过阀孔511、迂路512、开口524和管形阀体521流出到外冷却剂回路32内。如果阀体521使阀孔511闭合,则避免了排出室23内的冷却气体流出到外冷却剂回路32。
容量控制电磁阀27容纳在容纳室28内,容量控制阀27布置在冷却剂供应通道26内,该冷却剂供应通道26使排出室23与控制压力室121连接。冷却剂供应通道26将排出室23内的冷却剂输送到控制压力室121。容量控制阀27的螺线管39由控制器(未表示)来控制并通电和断电,控制器控制容量控制阀27,因此根据由舱室温度传感器(未表示)检测到的舱室内的温度来达到车辆内的预定舱室温度,该预定舱室温度由舱室温度调节装置(未表示)预先调节。
如图4所示,容量控制阀27具有一个压力传感器36,该压力传感器36包括用作压力敏感元件的膜盒361,一个压力敏感弹簧362和一个压力敏感室363。吸入室22的内部压力(吸入压力)作用在压力敏感室362上,进而作用在膜盒361上。吸入室22内的吸入压力反映热负荷。容量控制阀27具有一个阀元件37和一个阀孔38,容量控制阀27是冷却剂供应通道26的一部分。阀元件37与膜盒361结合,以便开关阀孔38。膜盒361内的大气压力和压力敏感弹簧362的弹力在打开阀孔38的方向上作用在阀元件37上。容量控制阀27还具有一个螺线管39,该螺线管39包括一个定子铁芯391,一个线圈392和一个电枢铁芯393。在通电后线圈392受到激励,因此定子铁芯391吸引电枢铁芯393。即,螺线管39的电磁驱动力偏压阀元件37,以便抵抗在阀打开方向上作用的弹簧40的弹力,并关闭阀38。弹簧41朝定子铁芯391偏压电枢铁芯393。阀孔38的开度由螺线管39产生的电磁力,弹簧41的弹力,弹簧40的弹力和压力传感器36的偏压力之间的平衡来确定,且容量控制阀27根据输送到螺线管39的电流值来控制吸入压力。
随着输送的电流值增加,阀的开度减小,以便降低从排出室32输送到控制压力室121的冷却剂流量。由于控制压力室121内的冷却剂经过冷却剂出口通道29流出到吸入室22,控制压力室121内的压力下降。旋转斜盘14的倾角取决于作用在活塞15一端上的控制压力室121内的压力与作用在活塞15的另一端上的吸入压力之间的压差。因此,旋转斜盘14的倾角变大,以增加排出量。排出量的增加导致吸入压力降低。相反,如果输送的电流值下降,阀的开度增加,以便增加从排出室23输送到控制压力室121的冷却剂的流量。因此,控制压力室121内的压力增加,以减小旋转斜盘14的倾角,这导致排出量降低。排出量的降低使吸入压力增加。
如图2所示,如果输送到螺线管39的电磁变为零,阀的开度变为最大,以便使旋转斜盘14的倾角最小。当旋转斜盘14的倾角减至最小时,排出压力很低。选择压缩弹簧523的弹力,以便在上述状态下,在排出截止阀52上游的排出通道51的区域内的压力低于在排出截止阀52下游的区域内的压力与压缩弹簧523的弹力之和。因此,当旋转斜盘14的倾角变为最小时,阀体521使阀孔511闭合,以阻止冷却剂在外冷却剂回路内循环。如果冷却剂的循环受阻,降低热负荷的操作停止。
旋转斜盘14的最小倾角略大于零度。由于旋转斜盘14的最小倾角不是零度,即使在旋转斜盘的倾角处于最小状态下,冷却气体继续从汽缸孔111排出到排出室23。从汽缸孔111排出到排出室23的冷却气体经过冷却剂供应通道26流入控制压力室121。在控制压力室121内的冷却气体经过冷却剂出口通道29流入吸入室22,与此同时,吸入室22内的冷却气体吸入到汽缸孔111内,然后排出到排出室23。即,当旋转斜盘的倾角最小时,在压缩机内经过排出室23,冷却剂供应通道26,控制压力室121,冷却剂出口通道29,限定了吸入压力区的吸入室22和汽缸孔111构成了一个循环通路。在排出室23,控制压力室121和吸入室22之间产生了压差。因此,冷却气体经过上述循环通路循环,并且与冷却气体一起流动的润滑剂润滑压缩机的内部。
当电流再次输送到螺线管39时,阀的开度变小,以降低控制压力室121的内部压力。这样,旋转斜盘14的倾角从最小倾角开始增加。当旋转斜盘14的倾角从最小倾角开始增加时,在排出通道51内的排出截止阀52的上游的压力超过了排出截止阀52下游的压力与压缩弹簧523的弹力之和。因此,如果旋转斜盘14的倾角大于最小倾角,阀孔511打开,以便使排出室23内的冷却气体流出到外冷却剂回路32。
如图2所示,安装件42和43分别与前壳体12的圆周壁的上部分和下部分形成整体。安装件42和43分别具有垂直于附图平面开孔的螺钉孔421和431。螺钉孔421和431相互平行。从图1,2和3中显然可见,在后壳体17的外端表面,安装件44与后壳体17的端壁24形成整体。螺钉孔441位于安装件44内,并垂直于旋转轴线131,且平行于螺钉孔421和431。
如图1所示,安装件42,43和44通过紧固螺钉45,46和47紧固到车辆发动机的凸台48,49和50上,该紧固螺钉45,46和47分别插入螺钉孔421,431和441。
如图4所示,容纳室28相对于旋转轴线131倾斜布置。即,适合使容纳在容纳室28内的容量控制阀27的中心轴271与垂直于旋转轴线131的平面S之间的夹角(不为零。容纳室28的远端在螺钉孔441或安装件44下方伸展,因此容纳室28的远端离开后壳体17的端壁24的外端表面,这由在旋转轴13的旋转轴线131的方向上从后壳体17的端壁24的外端表面可见。由图4和5清晰可见,容纳室28的远端的内侧壁281布置在吸入室22内,压力传感器36布置在容纳室28的远端。压力敏感室363通过内侧壁281上的压力敏感开口283与吸入室22连通。
第一实施例包含下列效果。
(1-1)通常包括螺线管39的容量控制阀27的部分的外径大于包括压力传感器36的容量控制阀27的部分的外径。如图4中的点划线所示,如果容量控制阀27不相对于平面S倾斜,该平面S垂直于旋转轴线131,那么容量控制阀27的远端布置在托架44的螺钉孔441下方,与此同时容纳室28的内侧壁281从排出室23突出伸到汽缸体11。尽管在旋转轴线131的方向上,后壳体17长度的延长可避免其突出,但这会导致压缩机尺寸扩大。如图5的点划线所示,通过使容量控制阀27的远端不在安装件44的螺钉孔441下方伸展,这样有可能避免压缩机尺寸扩大,这时容量控制阀27不倾斜。然而,布置成垂直于旋转轴13的旋转轴线131的安装件44将端壁24的外端表面通常平分成两个相等的区域,其缺点在于如果容量控制阀27不在螺钉孔441下方伸展,容量控制阀27的远端在横向上远远离开后壳体17的径向中心(即旋转轴线131)。在这种偏离布置中,有可能使容量控制阀27具有足够的插入深度,因此容量控制阀27的近端在横向上离开后壳体17的圆周壁31大大伸展。
容量控制阀27相对于平面S的倾斜布置使容量控制阀27的远端在安装件44的螺钉孔441的下方伸展。容量控制阀27的远端在螺钉孔441的下方伸展的这种布置使容量控制阀27的远端接近后壳体17的径向中心(旋转轴线131),并且延长了容量控制阀27的插入深度。因此,对于限制容量控制阀27从后壳体17的圆周壁31向外突出来说,容量控制阀27相对于平面S的倾斜布置十分有效,该平面S垂直于旋转轴线131伸展。
(1-2)吸入室22位于后壳体17的径向中心侧,排出室23环绕吸入室22。紧邻容量控制阀27的远端布置的压力传感器36工作,因此压力敏感室363内的吸入压力会聚成对应于螺线管39的驱动力的一个预定的压力值,该螺线管39构成电驱动装置。压力传感器36根据吸入室22的吸入压力起作用。容量控制阀27的倾斜布置使容纳室28的远端的内侧壁281向吸入室22的中心大大前伸。如果内侧壁281的远端向吸入室22的中心大大前伸,暴露在吸入室22中的内侧壁281的远端的面积增加,以便扩大压力敏感开口283,该压力敏感开口283使压力敏感室363与吸入室22连接。较大的压力敏感开口283能够迅速地将吸入室22中的压力变化传递到压力敏感室363,以便于压力传感器36响应。
(1-3)吸入室22具有一个功能,即用来消除吸入脉动,因此吸入室22越大,消除吸入脉动的效果越好。具有较大面积的压力敏感开口283有助于吸入室22消除吸入脉动的功能。
(1-4)如图4所示,环形通道261和262位于容纳在容纳室28内的容量控制阀27的圆周表面与容纳室28的壁281和282之间。环形通道261和262构成冷却剂供应通道26的一部分。通道263使排出室23与环形通道261连接,通道264使环形通道262与压控室121连接。环形通道261和262相互连接。环形通道261和262的宽度越宽,环形通道261和262与通道263和264的连接越容易。根据能够使容量控制阀27的插入长度延伸的本实施例,有可能增加容量控制阀27的整体长度,因此可获得较宽的环形通道261和262,与此同时限制容量控制阀27从后壳体17的圆周壁31向外突出。
(1-5)冷却剂入口通道30笔直地引导冷却剂从压缩机外侧的外冷却剂回路32进入到压缩机内的吸入室22内,该冷却剂入口通道30消除在压缩机内的吸入通道内的压力损失,该吸入通道从压缩机外侧伸展到吸入室22。在从压缩机外侧延伸到吸入室22的吸入通道内的压力损失的消除有助于冷却剂平稳吸入到汽缸孔111内,以便提高冷却剂的容积效率。突出伸向吸入室22的容纳室28的内侧壁281与冷却剂入口通道30的延长部分相交,因此,从冷却剂入口通道30流入到吸入室22内的冷却剂通过内侧壁281偏折流动到阀板18。内侧壁281使冷却剂偏折流动的作用有助于冷却剂从冷却剂入口通道30的出口303平稳地流动到吸入口181,其中当内侧壁281更靠近吸入室22的中心时,偏折流动作用更有效。容量控制阀27的倾斜布置有助于冷却剂从冷却剂入口通道30的出口303平稳地流动到吸入口181。
下面参见图8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其中用相同的数字标记来表示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或类似的部件。
本实施例缺少第一实施例中使用的排出截止阀52,该排出截止阀52使容量控制阀27进一步接近旋转轴线131。因此,容量控制阀27的插入长度比第一实施例中长,以便降低容量控制阀27的近端从后壳体17的圆周壁31向外的突出程度。
本发明中,可以考虑下列变化。
(1)在旋转轴线131的方向上,从后壳体17的端壁24看去,使容量控制阀27在冷却剂入口通道30下方伸展。
(2)本发明可采用一种可变容量式压缩机,它在冷却剂出口通道29内设有一个容量控制阀,以便使冷却剂从控制压力室121排出到吸入室22。
(3)本发明可采用一种可变容量式压缩机,它包括例如作为单容量控制阀的三通阀,以便控制冷却剂从排出室输送到控制压力室,并控制冷却剂从控制压力室排出到吸入室。
(4)本发明可采用一种可变容量式压缩机,它设有一种容量控制阀,该容量控制阀不具有电驱动装置。
如上面详细所述,根据本发明,由于容量控制阀相对于一个平面倾斜,该平面垂直于压缩机的旋转轴的旋转轴线,与已有技术相比,有可能限制容量控制阀从后壳体的圆周壁向外突出。
权利要求
1.一种可变容量式压缩机,它包括机体,该机体包括具有汽缸孔的汽缸体,和后壳体,该后壳体与所述汽缸体连接,并且后壳体具有与所述汽缸孔连通的排出室和吸入室,所述后壳体还具有圆周壁和在与所述汽缸体相对的侧面上的外端表面;布置在汽缸孔内并可往复运动的活塞,以便所述活塞向所述后壳体的运动使冷却剂从所述汽缸孔排放到所述排出室内,并且,所述活塞离开所述后壳体的运动使冷却剂从所述吸入室吸入到所述汽缸孔;具有一条轴线的可旋转的驱动轴;由所述驱动轴驱动的运动传递装置,它用来将驱动轴的旋转运动转换成活塞的往复运动;控制压力室,该控制压力室通过冷却剂供应通道与排出压力区相连,并通过冷却剂出口通道与吸入压力区相连;和容量控制阀,该容量控制阀在相对于一个平面倾斜的位置安装到后壳体上,所述平面垂直于可旋转驱动轴的轴线,所述容量控制阀布置在所述冷却剂供应通道和所述冷却剂出口通道的其中之一内,以便控制所述控制压力室内的压力,从而控制所述压缩机的容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与所述后壳体成整体或位于所述后壳体上的安装件,它用来将所述压缩机安装到准备安装所述压缩机的一个物体上,所述安装件沿所述后壳体的外端表面布置,所述容量控制阀具有一个近端和一个远端,该近端布置在所述后壳体的所述圆周壁附近,所述远端靠近可旋转驱动轴的轴线布置,所述容量控制阀倾斜,因此从所述远端至所述后壳体的外端表面的距离大于从所述近端至所述后壳体的外端表面的距离,并且,从所述可旋转驱动轴的轴向看去,所述容量控制阀与所述安装件相交。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件与所述可旋转驱动轴的所述轴线垂直相交,且所述容量控制阀的一部分布置在所述安装件之下。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直冷却剂吸入通道,该直冷却剂吸入通道布置在后壳体内,且与吸入室连接,所述冷却剂吸入通道布置在所述安装件的一侧,所述容量控制阀布置在所述安装件的另一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入室位于后壳体内的径向中心区域,且所述排出室环绕所述吸入室,其中所述容量控制阀包括阀元件,用于所述阀元件的电驱动装置,和压力传感器,该压力传感器具有与所述吸入室连通的压力敏感室,和压力敏感元件,该压力敏感元件可响应所述压力敏感室内的压力变化而移动,所述压力传感器布置在所述容量控制阀的所述远端的一侧上,所述压力传感器起作用,因此,所述压力敏感室内的压力会聚成对应于所述电驱动装置的驱动力的压力值。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驱动装置包括螺线管。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前壳体,在与所述后壳体相对的一侧上,该前壳体与所述汽缸体连接,所述前壳体和所述汽缸体形成所述控制压力室;所述运动传递装置,该运动传递装置包括旋转斜盘,该旋转斜盘布置在所述控制压力室内,并且可轴向移动和倾斜地连接到所述可旋转的驱动轴上;转子,该转子与所述可旋转的驱动轴连接,并铰接在所述旋转斜盘上,以便使旋转斜盘与可旋转的驱动轴一起旋转;和布置在旋转斜盘与活塞之间的滑瓦。
全文摘要
可变容量式压缩机包括一个旋转斜盘和活塞,以便实施压缩作用。旋转斜盘的倾斜布置由控制压力室内的压力控制,排出压力区内的冷却剂引入到该控制压力室内。控制压力室内的压力由容量控制阀控制,该容量控制阀在相对于一个平面倾斜的位置安装在后壳体上,该平面垂直于可旋转驱动轴的轴线。
文档编号F04B27/14GK1261129SQ00101128
公开日2000年7月26日 申请日期2000年1月18日 优先权日1999年1月18日
发明者山田清宏, 川口真广, 木村一哉, 熊泽伸吾 申请人: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