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20569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流体压缩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压缩机。

背景技术:
在滚动转子式压缩机中,为了降低其吐油率来提高压缩机和空调性能,主要通过设计电机定转子结构、壳体高度及转子上方的挡油板结构来实现。前两者通过改变冷媒从电机下方到上方的流通面积和流向,从而改变冷媒的流速,使冷媒慢慢吸附在结构表面。然而,现有技术中,对冷媒的流道设计不合理,仅有电机与壳体之间唯一通道,忽视了转子内部的冷媒流动通道。当冷媒中润滑油浓度较高时,混合物从电机下方到达上方的流向只有一种,直接从排气口排出,起不到降低吐油率的作用。目前,挡油板结构大多数采用旋风式挡油板,即在压缩机内部上方制造旋转气流,将冷媒甩向壳体内壁,使冷媒中的润滑油吸附在壳体内壁。然而,这种挡油板结构虽然显著降低吐油率,但本身工艺较复杂不易制造,增加了成本,且在旋转过程中存在较大风阻,增加了压缩机功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缩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降低压缩机的吐油率的方法使压缩机的功耗较大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定子铁芯和转子铁芯,且定子铁芯环绕转子铁芯设置,转子铁芯上设置有沿其轴向设置的流通孔,压缩机还包括:第一挡板,第一挡板包括底板部和设置在底板部上侧的挡油侧沿,第一挡板与转子铁芯的上端面相对设置,使从流通孔流出的冷媒经底板部后冷媒中携带的润滑油碰撞到挡油侧沿上形成油滴回落到转子铁芯的下方。进一步地,第一挡板还包括筒壁部,筒壁部的一端与底板部连接,筒壁部的另一端与挡油侧沿连接;其中,挡油侧沿的延伸方向朝向筒壁部的外侧倾斜形成倒锥形结构。进一步地,底板部的靠近转子铁芯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止挡凸起,第一止挡凸起沿底板部的周向延伸。进一步地,第一止挡凸起为多个,且多个第一止挡凸起沿底板部的周向和/或径向布置。进一步地,底板部的靠近转子铁芯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环形凸起,第一环形凸起与转子铁芯的上端面抵接。进一步地,底板部上设置有外漏孔,筒壁部上设置有泄油孔,且压缩机还包括:第二挡板,第二挡板设置在筒壁部的筒腔内,且第二挡板与底板部相对设置,使从外漏孔流入筒壁部的筒腔内的冷媒碰撞到第二挡板后形成油滴并从泄油孔回落到转子铁芯的下方。进一步地,第二挡板的靠近底板部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止挡凸起,第二止挡凸起沿第二挡板的周向延伸。进一步地,第二止挡凸起为多个,且多个第二止挡凸起沿第二挡板的周向和/或径向布置。进一步地,第二挡板的靠近底板部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环形凸起,第二环形凸起的端部与底板部抵接。进一步地,底板部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第二挡板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孔,转子铁芯上设置有第三连接孔,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和转子铁芯通过穿过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和第三连接孔的铆钉连接。进一步地,压缩机还包括第一平衡板和第二平衡板,第一平衡板安装在转子铁芯的上侧,第二平衡板安装在转子铁芯的下侧,且第一平衡板和第二平衡板设置在转子铁芯的轴线的相对的两侧。进一步地,流通孔沿转子铁芯的轴向螺旋延伸。本发明中的压缩机包括设置在转子铁芯上端的第一挡板,且第一挡板包括底板部和挡油侧沿,这样,从转子铁芯的流通孔流出的冷媒经底板部的止挡后从其底面流出,并到达挡油侧沿,冷媒与挡油侧沿的下端面碰撞后形成油滴,油滴最终从挡油侧沿的下端面滴下,落回转子铁芯的下侧。本发明中的压缩机可使冷媒从压缩机的电机上方回流到电机下方,增加了冷媒的行程;并且,转子铁芯的上方非旋风式挡板的设计,在不产生风阻的同时起到了极好的挡油效果,防止润滑油从压缩机内排出,有效降低压缩机吐油率,提高机组性能,降低了压缩机的功耗。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中的转子铁芯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2中的装置铁芯的俯视图;图4示出了图1中的第一挡板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5示出了图1中的第二挡板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壳体;20、定子铁芯;30、转子铁芯;31、流通孔;32、第三连接孔;33、磁钢放置孔;34、中心孔;40、第一挡板;41、底板部;42、挡油侧沿;43、筒壁部;44、第一止挡凸起;45、第一环形凸起;46、外漏孔;47、泄油孔;48、第一连接孔;50、第二挡板;51、第二止挡凸起;52、第二环形凸起;53、第二连接孔;60、铆钉;71、第一平衡板;72、第二平衡板;81、第一隔板;82、第二隔板;91、电机线圈;92、磁钢;93、上法兰;94、消音器;95、曲轴。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压缩机,请参考图1至图5,该压缩机包括壳体10和设置在壳体10内的定子铁芯20和转子铁芯30,且定子铁芯20环绕转子铁芯30设置,转子铁芯30上设置有沿其轴向设置的流通孔31,压缩机还包括:第一挡板40,第一挡板40包括底板部41和设置在底板部41上侧的挡油侧沿42,第一挡板40与转子铁芯30的上端面相对设置,使从流通孔31流出的冷媒经底板部41后冷媒中携带的润滑油碰撞到挡油侧沿42上形成油滴回落到转子铁芯30的下方。本发明中的压缩机包括设置在转子铁芯30上端的第一挡板40,且第一挡板40包括底板部41和挡油侧沿42,这样,从转子铁芯30的流通孔31流出的冷媒经底板部41的止挡后从其底面流出,并到达挡油侧沿42,冷媒与挡油侧沿42的下端面碰撞后形成油滴,油滴最终从挡油侧沿42的下端面滴下,落回转子铁芯30的下侧。本发明中的压缩机可使冷媒从压缩机的电机上方回流到电机下方,增加了冷媒的行程;并且,转子铁芯30的上方非旋风式挡板的设计,在不产生风阻的同时起到了极好的挡油效果,防止润滑油从压缩机内排出,有效降低压缩机吐油率,提高机组性能,降低了压缩机的功耗。优选地,第一挡板40还包括筒壁部43,筒壁部43的一端与底板部41连接,筒壁部43的另一端与挡油侧沿42连接;其中,挡油侧沿42的延伸方向朝向筒壁部43的外侧倾斜形成倒锥形结构。这样设置可以比较有效地对冷媒形成遮挡作用。优选地,底板部41的靠近转子铁芯3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止挡凸起44,第一止挡凸起44沿底板部41的周向延伸。为了使经流通孔31出来的冷媒一部分从第一挡板40的底板部41的底面平行流出,设计有若干段第一止挡凸起44。为保证挡油效果,第一止挡凸起44的高度必须合理设计,为了不产生风阻,第一止挡凸起44设计为弧形。优选地,第一止挡凸起44为多个,且多个第一止挡凸起44沿底板部41的周向和/或径向布置。优选地,底板部41的靠近转子铁芯3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环形凸起45,第一环形凸起45与转子铁芯30的上端面抵接。在本申请中,通过设置第一环形凸起45可以限制冷媒从曲轴95尾端上方直接流出,其高度等于第一止挡凸起44与第一隔板81的高度之和。在本申请中,压缩机包括第一隔板81和第二隔板82,第一隔板81设置在第一挡板40和转子铁芯30之间,第二隔板82设置在转子铁芯30的下侧。优选地,底板部41上设置有外漏孔46,筒壁部43上设置有泄油孔47,且压缩机还包括:第二挡板50,第二挡板50设置在筒壁部43的筒腔内,且第二挡板50与底板部41相对设置,使从外漏孔46流入筒壁部43的筒腔内的冷媒碰撞到第二挡板50后形成油滴并从泄油孔47回落到转子铁芯30的下方。通过设置外漏孔46和泄油孔47,可以比较方便地润滑油进入筒壁部43的筒腔内,并从筒腔内流出。优选地,第二挡板50的靠近底板部4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止挡凸起51,第二止挡凸起51沿第二挡板50的周向延伸。通过设置第二止挡凸起51,有利于使润滑油从第二挡板50上流下。第二止挡凸起51使经外漏孔46的冷媒从第二挡板50的底面平行流出。优选地,第二止挡凸起51为多个,且多个第二止挡凸起51沿第二挡板50的周向和/或径向布置。优选地,第二挡板50的靠近底板部4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环形凸起52,第二环形凸起52的端部与底板部41抵接。通过设置第二环形凸起52,可以限制冷媒从曲轴95尾端上方直接流出。优选地,第二环形凸起52的高度与第二止挡凸起51的高度相同。优选地,底板部41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48,第二挡板50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孔53,转子铁芯30上设置有第三连接孔32,第一挡板40、第二挡板50和转子铁芯30通过穿过第一连接孔48、第二连接孔53和第三连接孔32的铆钉60连接。这样设置可以比较方便地实现第一挡板40、第二挡板50和转子铁芯30之间的连接。优选地,压缩机还包括第一平衡板71和第二平衡板72,第一平衡板71安装在转子铁芯30的上侧,第二平衡板72安装在转子铁芯30的下侧,且第一平衡板71和第二平衡板72设置在转子铁芯30的轴线的相对的两侧。优选地,流通孔31沿转子铁芯30的轴向螺旋延伸。为了使冷媒由电机下方到达上方,设计了带微螺旋角度的流通孔31,该流通孔31外形不限于圆形和腰形,在硅钢片上制作好通孔后经叠片冲压得到。为了使冷媒流向由下往上,转子铁芯30压入曲轴95的方向必须与螺旋角度的方向相对应。在本申请中,通过设置带螺旋角度的流通孔31,在曲轴95运转过程中,转子铁芯30下方将形成相对低压区,冷媒从壳体10与定子铁芯20之间的空隙往下方流动,从而形成循环,增加了冷媒的行程,使润滑油逐渐附着在其经过的各零件表面。在本申请中,为了在不增加风阻前提下有效降低吐油率,本申请设计了一种带微螺旋角度流通孔的转子组件及挡板组件。冷媒从电机下方,通过转子组件的流通孔31的作用被带到转子组件的第一挡板40的下方。然后被分为两路,冷媒碰撞高速旋转的第一挡板40后将有部分附着在其上,然后到达挡板组件上方。而转子下方由于转子组件的作用形成相对低压,电机上方的冷媒从电机和壳体之间的切边区域流到电机下方,然后再次循环。冷媒将在这样的循环中不断将润滑油附着在流经的电机、壳体及泵体组件上,从而达到降低吐油率的目的。如图2和图3所示,转子铁芯30通过曲轴95冷压孔与曲轴95冷压,转子铁芯30上包含铆钉孔(第三连接孔32)及放置磁钢92的磁钢放置孔33,转子铁芯30内设置有中心孔34。转子铁芯30上方、下方分别设计有第一隔板81和第二隔板82,两个隔板用于固定磁钢。第一隔板81上方安装第一挡板40。如图3所示,第一挡板40外圈设计有一定角度倾斜的翻边(挡油侧沿),考虑到挠度的存在,该角度需合理设计使第一挡板40外圈与电机线圈91的距离不能过大(间距过大挡油效果低)或过小(有刮蹭危险)。第一挡板40设计有使另一部分冷媒分流至第二挡板50的外漏孔46。为保证挡油效果,所述外漏孔46与任一流通孔31不在同一垂直面上,且数量不限于图中所示。第一挡板40的侧面设计有若干泄油孔47。第二挡板50的外径必须稍小于第一挡板40的筒壁部43的内径,以便于安装。第一平衡板71安装于第二挡板50上,第二平衡板72安装于第二隔板82上。冷媒流向说明:从消音器94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到达电机下方,经转子铁芯30上的微螺旋角度流通孔31进入铁芯,到达了第一挡板40下方,开始分流。一部分冷媒经第一挡板40底面流出,到达第一挡板40的外圈翻边(挡油侧沿42),与之碰撞形成油滴;另一部分经错开角度的外漏孔46到达第二挡板50下方,并从第二挡板50外圈和第一挡板40内圈之间的间隙流出。冷媒与高速旋转的第二挡板50碰撞后,形成油滴,并收集在第一挡板40内,经第一挡板40侧面泄油孔47排出,返回压缩机内部下方空间。优选地,第一隔板81、第二隔板82、第一挡板40、第二挡板50为弱导磁材质。优选地,压缩机还包括上法兰93,上法兰93套设在曲轴95上。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根据本申请设计的转子流通孔,可使冷媒从电机上方回流到电机下方,增加冷媒行程;而转子上方非旋风式挡板的设计,关键在于采用两层挡板,且设计有台阶高度和翻边,不产生风阻的同时起到了极好的挡油效果,防止润滑油从压缩机内排出,有效降低压缩机吐油率,提高机组性能,降低两器功耗。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