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转式压缩及抽气机械的转缸技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8137阅读:3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回转式压缩及抽气机械的转缸技术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变容式机械,按国际专利分类表列入FO4C-17、18、19及FO4D-17中。
现有的回转滑片式压缩机,旋片真空泵,真空一压缩两用气泵都是只有转子绕自身轴线的转动,而气缸则是固定不转动的。以回转滑片式压缩机为例,其结构横剖面如图1所示,其中(1)为气缸,(2)为滑片,(3)为排气孔口,(4)为转子,(5)为吸气孔口。回转滑片式压缩机的转子(4)偏心地配置在气缸(1)内,转子(4)上开有若干纵向凹槽,在凹槽中装有能沿径向自由滑动的若干滑片(2)。在原动机驱动下转子(4)旋转时,滑片(2)受离心力的作用从转子槽中甩出,其端部紧贴在气缸(1)的内园上。相邻滑片与气缸内园及转子外园所围成的面积,随着转子的旋转,该面积周期性地由小变大,由大变小;相应的由两端端板所包围的空间容积亦周期性地由小变大,由大变小。在气缸(1)的周向的恰当位置配置吸气孔口(5)及排气孔口(3),就实现输送气体并提高气体(蒸汽)压力的目的。
这种结构的缺点是滑片(2)端部与固定不动的气缸(1)之间的相对滑动速度很大(高达20米/秒),其间又有相当大的作用力,致使机器的摩擦功率损失大,滑片(2)端部或气缸(1)内园面磨损严重。
在现有的旋片真空泵和真空一压缩两用气泵中也存在上述缺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滑片端部的摩擦功率损失,减少相应的磨损,从而提高机器的连续运转期限,同时保留现有机器的所有特点。
本发明提出了回转滑片式压缩机、旋片真空泵和真空一压缩两用气泵转子绕自身轴线旋转的同时,也使气缸绕其自身轴线转动(本发明称其为转缸)来实现提高可压缩性介质(气体、蒸汽)压力的新技术。
以回转滑片式压缩机为例,实现本发明的一种结构如图2所示,其中(2)为滑片,(4)为转子,(6)为机体,(7)为转缸,(8)为右端板吸气孔口,(9)为左端板排气孔口,(10)为左端板,(11)为右端板。在转子(4)上开有若干纵向凹槽,内置相应数量的滑片(2)。转子(4)偏心地配置在转缸(7)内。转缸(7)外园柱面与机体(6)内园柱面间有一定的径向间隙。左端板(10)、右端板(11)与转子(4)及转缸(7)之间有一定的轴向间隙。在充分润滑的条件下,当压缩机转子(4)在原动机驱动下旋转时,作用在滑片(2)上的离心力迫使其紧贴在转缸(7)的内园柱面上,在滑片(2)与转缸(7)间的摩擦力的带动下,转缸(7)以其外园柱面作为轴颈在机体(6)内绕自身轴线旋转。此时,由两相邻滑片(2)、转缸(7)内园柱面、转子(4)外园柱面及左端板(10)、右端板(11)所包围的空间容积,周期性地由小变大、由大变小。在左端板(10)、右端板(11)的恰当位置分别开有左端板排气孔口(9)、右端板吸气孔口(8)(在图2的横剖面图上以虚线绘出),这样就能实现压送气体,提高气体(蒸汽)压力必须的吸气、压缩和排气过程。
本发明提出的回转式压缩及抽气机械的转缸技术,由于设置了一个转缸(7),使滑片(2)与转缸(7)内园柱面间的相对运动速度较现有机器大大下降(其平均速度降低了4/5),同时将原固体间的接触或半干摩擦转变为液体(油)滑动摩擦(或滚动摩擦-采用滚动轴承时),使摩擦功率损失及相应的磨损都大为下降,从而改善了现有回转滑片式压缩机、旋片真空泵、真空-压缩两用气泵的主要缺陷。
本发明的特点就是采用绕自身轴线作旋转运动的转缸(7),同时采用轴向左端板排气孔口(9)、右端板吸气孔口(8)。转缸(7)的支承可以在转缸(7)的外园柱面上,也可以在其内园柱面上。支承的形式,可以采用滚动轴承,也可以将转缸作为轴颈(或轴承)的滑动轴承形式。
经研制及试验表明,本发明提出的转缸技术能够实现,并达到预期的目的及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回转滑片式压缩机或旋片真空泵,或真空一压缩两用气泵,其结构中都有一个可绕自身轴线转动的转子(4),还有滑片(2)其特征在于①有一个可绕自身轴线转动的转缸(7)。②在左端板(10)上开有左端板排气孔口(9),在右端板(11)上开有右端板吸气孔口(8)。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其特征在于转缸(7)的支承可以在它的外园柱面上,也可以在它的内园柱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
1和2所述,其特征在于转缸(7)的支承的形式可以是滚动轴承形式也可以将转缸作为轴颈的滑动轴承形式。
专利摘要
本发明提出了在回转滑片式压缩机、旋片真空泵、真空—压缩两用气泵中使气缸和转子同时绕各自轴线转动来实现提高可压缩性介质(气体、蒸汽)压力的新技术。由于设置了一个转动的气缸(简称转缸),使滑片端部的相对运动速度平均降低了4/5。从而降低了上述机械的滑片端部摩擦功率损失和相应的磨损,节省了能耗并极大地提高了这类机械的连续运转期限。
文档编号F04C18/344GK86101726SQ86101726
公开日1987年9月23日 申请日期1986年3月13日
发明者邓定国, 胥晋, 何文志, 董子林 申请人:西安交通大学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