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颈轴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36313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轴颈轴承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支持旋转机械的旋转轴的轴颈轴承装置。
背景技术
旋转机械所使用的轴颈轴承被组装为,轴承的中心轴与旋转轴的中心 轴平行。但是,在旋转时由于载荷的方向或旋转轴的变形等,有时产生轴 承的中心轴与旋转轴的中心轴错开为不平行的状态即不对准。并且,当旋 转载荷作用时,有时例如产生以轴承的中心轴与旋转轴的中心轴的交点为 顶点的圆锥状的振摆回转。当成为这中运转状态时,可能在轴承的滑动端 部发生一端接触导致的损伤(摩擦烧伤)。因此,为了防止上述那样的旋转轴
等的损伤,至今公布了各种技术。图11~图13是表示现有的轴颈轴承装置 的剖面构造的图。
在日本特开平9-25932号公报中公开了图11所示的轴颈轴承装置300。 该轴颈轴承装置300具备背面为凸型球面的轴承301;和与该轴承301的 球面滑动的、表面为凹型球面的轴承台302。并且,在该轴颈轴承装置300 中,在运转中旋转轴303倾斜时,双方球面滑动并追随旋转轴303而轴承 301自动调心。
在日本特开平5-32797号公报中公开了图12所示的轴颈轴承装置320。 该轴颈轴承装置320为,在与旋转轴323滑动的轴承321的滑动面上,具 备由滑动性优良的树脂类复合材料构成的滑动层322。通过成为该构造,在 发生滑动轴323的一端接触的情况下,也防止滑动轴323的磨损和摩擦烧 伤,能够作为大型轴承使用。并且,在日本特开2001-173659号公报中公开 了如下技术在椭圆轴承中,在轴承321的轴承滑动面上的除去一部分以 外的区域上设置滑动层322。
在日本特开2004-197890号公报中公开了图13所示的轴颈轴承装置330。该轴颈轴承装置330是一直以来作为自动调心性优良的轴承而被一般 使用的倾斜垫轴承。倾斜垫331由枢轴332等支持为能够向圆周方向及轴 向倾斜,能够容易地追随旋转轴333的倾斜。
如上所述,在现有的轴颈轴承装置中,虽然提出了追随运转时的旋转 轴倾斜而防止轴承损伤的技术,但还存在如下的课题。
在图ll所示的轴颈轴承装置中存在的问题为,在轴承所负荷的载荷较 大的情况下,球面间的摩擦力过大,轴承难以倾斜,追随性变差。因此, 当不对准量增加时,发生旋转轴与轴承的一端接触,旋转轴和轴承的表面 有可能损伤(摩擦烧伤)。
并且,在图12所示的轴颈轴承装置中,轴承侧的磨损随时间发展,轴 承的特性逐渐下降,滑动面上的润滑油膜的形成变得困难。当不形成润滑 油膜时,发生摩擦热导致的异常的温度上升,由于超过树脂的耐热温度而 滑动层劣化,有时旋转轴与轴承的表面接触而造成损伤。并且,在椭圆轴 承中,在轴承滑动面上的除去一部分以外的区域上设置滑动层的情况下, 存在的问题为,润滑油运动的区域变大,润滑油的搅拌造成能量损失,或 难以对于不对准进行间隙调整等。
并且,在图13所示的轴颈轴承装置中,例如在用作为大容量灯泡水轮 发电机那样的高载荷、低转速用的轴承的情况下,存在由于载荷而对于旋 转轴的倾斜难以发挥本来的自动调心性的问题。并且,还存在如下问题 由于滑动面被分割为多个而负荷性能比圆筒型轴承差,难以形成足够的润 滑油膜,轴承尺寸变得很大等。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2593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5-3279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173659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4-1978卯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轴颈轴承装置,即使在大载荷、低 转速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在运转中发生的旋转轴的倾斜导致的轴承或旋转轴的损伤等,能够充分适用为大直径化的旋转轴的轴承。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轴颈轴承装置,在支承旋转轴的轴 承的上半轴承上具备上半衬垫,在下半轴承上具备下半衬垫,其特征在于, 沿着上述下半轴承的内周面的圆周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地配设有多个上述下 半衬垫,该多个下半衬垫中的1个配置在旋转轴的铅直下方。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轴颈轴承装置,在支承旋转 轴的轴承的上半轴承上具备上半衬垫,在下半轴承上具备下半衬垫,其特 征在于,在上述旋转轴的轴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具备多列衬垫列,在该各 衬垫列中多个下半衬垫中的1个配置在旋转轴的铅直下方;该衬垫列为沿 着上述下半轴承的内周面的圆周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多个上述下半衬 垫而形成的。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轴颈轴承装置的与旋转轴垂直的剖 面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轴颈轴承装置的与旋转轴水平的剖 面(图1的A-A剖面)的图。
图3是表示下半衬垫与下半轴承部的内周面之间隔着衬里时的、下半 轴承部的与旋转轴水平的剖面的图。
图4是表示与油膜压力分布的偏心角e对应地设置下半衬垫时的轴颈 轴承装置的与旋转轴垂直的剖面的图。
图5是表示与油膜压力分布的偏心角e对应地设置下半衬垫时的轴颈
轴承装置的与旋转轴垂直的剖面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轴颈轴承装置的与旋转轴垂直的剖 面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轴颈轴承装置的与旋转轴水平的剖 面(图6的B-B剖面)的图。
图8是表示从上方观察下半轴承部时的下半轴承部的润滑油流动情况 的图。图9是表示从旋转轴侧观察配置在轴颈轴承主体的内周面上的上半衬 垫以及下半衬垫时的形状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图9的C-C剖面的图。
图11是表示现有的轴颈轴承装置的剖面构造的图。
图12是表示现有的轴颈轴承装置的剖面构造的图。
图13是表示现有的轴颈轴承装置的剖面构造的图。
符号说明
10 轴颈轴承装置;20上半轴承部;21上半衬垫;21a、 31a表面 层;21b、 31b基体材料;30下半轴承部;31下半衬垫;31a、 31b、
35衬里;40轴颈轴承主体;50旋转轴;W 重力方向载荷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轴颈轴承装置10的与旋转轴50垂 直的剖面的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轴颈轴承装置10的与旋 转轴50水平的剖面(图1的A-A剖面)的图。图3是表示在下半衬垫31与 下半轴承部30内周面之间隔着衬里35时的、下半轴承部30的与旋转轴50 水平的剖面(轴向剖面)的图。
如图1所示,轴颈轴承装置10构成为,具备由在内周面上具备上半衬 垫21的上半轴承部20和在内周面上具备下半衬垫31的下半轴承部30构 成的轴颈轴承主体40,并由上半衬垫21以及下半衬垫31支承旋转轴50。 上半轴承部20是在用通过轴颈轴承主体40中心的水平面来将轴颈轴承主 体40分割为2部分时的上半部分的轴承部,下半轴承部30是其下半部分 的轴承部。
如图1及图2所示,上半衬垫21在上半轴承部20的内周面上沿着圆 周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地配设,下半衬垫31在下半轴承部30的内周面上沿 着圆周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地配设。即,上半衬垫21以及下半衬垫31分别 在分割的状态下沿圆周方向配设。并且,上半衬垫21以及下半衬垫31可装卸地配设在上半轴承部20和下半轴承部30的内周面上。所配置的多个 下半衬垫31中的l个配置在旋转轴50的铅直下方。并且,上半衬垫21以 及下半衬垫31尤其优选配置在半径方向载荷显著作用的内周面上。通过如 此地配置上半衬垫21以及下半衬垫31,即使在旋转轴50为大载荷、低转 速的情况下,在重力方向载荷W较大增大地旋转时,也能够确保充分的负 载能力。另外,此处所谓的负载能力是指由该轴承能够支持的最大载荷。
为了在与旋转的旋转轴50的表面之间形成油膜,上半衬垫21以及下 半衬垫31的曲率半径具有比旋转轴50的半径大若干的曲率。
在下半轴承部30上设置的各下半衬垫31之间的规定间隙,优选为润 滑油能够在该下半衬垫31之间形成的间隙中流动的程度,根据润滑油的粘 度等或使用的温度条件等来适当设定。
并且,上半衬垫21以及下半衬垫31构成为,在基体材料21b、 31b的 表面上具备表面层21a、 31a,该表面层21a、 31a由热塑性树脂材料或含有 由陶瓷纤维、二硫化钼以及石墨等构成的粒子的至少一种的热塑性树脂材 料形成。基体材料21b、 31b由普通钢或不锈钢等钢材构成。作为构成表面 层21a、 31a的树脂,具体而言,可以举出聚四氟乙烯(PTFE)树脂、聚醚醚 酮(PEEK)树脂、聚酰亚胺(PI)树脂等。并且,作为含有由陶瓷纤维、二硫化 钼或石墨等构成的粒子的热塑性树脂材料,具体而言,与上述树脂相同, 可以举出聚四氟乙烯(PTFE)树脂、聚醚醚酮(PEEK)树脂、聚酰亚胺(PI)树脂
等。热塑性树脂材料所含有的材料的含有率、即所含有的材料的重量相对 于包含所含有的材料的树脂的重量的比例,优选为10~20重量%。该范围较 优选的原因是,在小于10重量%的情况下,含有的材料的效果无法明显体 现,而在超过20重量%的情况下,即使含有更多也无法期待与量成正比例 的效果。在此,在含有陶瓷纤维的情况下,机械强度和耐磨损性能提高, 在含有由二硫化钼或石墨等构成的粒子的情况下,摩擦系数下降。
如此,通过由树脂材料来形成上半衬垫21和下半衬垫31的表面,与 将以往所使用的软金属材料用作为表面的情况相比,摩擦系数大幅下降。 由此,例如在组装作业时,能够使下半衬垫31上的旋转轴50的轴向移动 变得容易。特别是,通过在旋转轴50的铅直下方配置的下半衬垫31,能够支持旋转轴50的铅直下方侧的面,因此能够使旋转轴50的轴向移动变得
容易。并且,通过由树脂材料形成表面,由此具有优良的耐磨损性,因此
在旋转轴50的启动时,即使在油膜厚度较薄或油膜未形成的状态下,也能
够不使用自动润滑器,而抑制旋转轴的表面与衬垫表面的接触或与旋转轴
50的一端接触等导致的旋转轴50或衬垫滑动面的局部磨损或发生损伤。
另外,上半衬垫21的表面层21a也可以由软金属材料构成,该软金属 材料为,硬度比构成旋转轴50的材料小即柔软,耐受所形成的油膜压力, 并具有磨损耐力。作为该软金属材料,例如可以举出白合金等。在如此地 将软金属材料用作为表面层的情况下,能够适用现有的轴承衬垫的制造方 法,因此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削减。并且,在下半衬垫31中,在配置在半 径方向载荷较小的内周面上的情况下,也可以由白合金等软金属材料构成 下半衬垫31的表面层31a。
在此,在发生轴颈轴承主体40的中心轴与旋转轴50的中心轴错开为 不平行的状态即不对准的情况下,有时产生以轴颈轴承主体40的中心轴与 旋转轴50的中心轴的交点为顶点的圆锥状的振摆回转。为了避免这种状态, 也可以在规定的上半衬垫21的背面与上半轴承部20内周面之间、及/或规 定的下半衬垫31的背面与下半轴承部30内周面之间,隔着作为薄板起作 用的衬里35而固定各个衬垫21、 31,并调整轴承间隙。由此,轴承的刚性 增加,能够抑制上述振摆回转。并且,上半衬垫21、下半衬垫31可装卸地 固定于轴承部,因此也可以移动上半衬垫21、下半衬垫31的配置位置、或 增减衬垫数量,而抑制上述的振摆回转。衬里例如通过由普通钢或不锈钢 等钢材形成的薄板或箔等构成。
在此,将在下半衬垫31的背面与下半轴承部30内周面之间隔着衬里 35进行固定的情况作为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下半衬垫31为, 通过例如由螺丝37从下半轴承部30的外周侧对固定部件36进行固定,由 此固定到下半轴承部30内周面上。在下半衬垫31的背面与下半轴承部30 内周面之间隔着薄板的情况下,首先拆下固定部件36,并将衬里35插入下 半衬垫31的背面与下半轴承部30内周面之间。接下来,通过螺丝37固定 固定部件36。另外,在旋转轴50被提起的状态、即旋转轴50的载荷未施加到轴颈轴承主体40上的状态下,进行上述衬里35的安装。并且,下半 衬垫31的固定方法不限定于上述方法,只要是能够将下半衬垫31固定在 下半轴承部30内周面上的方法都可以。对于上半衬垫21也通过与下半衬 垫31相同的方法固定。
接下来,说明在旋转轴50与下半衬垫31之间形成的油膜的压力分布。 图4以及图5是表示与油膜压力分布60的偏心角e相对应地设置下半 衬垫31时的、轴颈轴承装置10的与旋转轴50垂直的剖面的图。另外,润 滑油例如从上半轴承部20的顶部且从2个上半衬垫21之间供给到轴颈轴 承主体40内。
通常,在轴颈轴承装置10中,在旋转轴50旋转时,通过在轴颈轴承 装置10与旋转轴50之间形成润滑油的油膜,由此在保持旋转轴50的润滑 的同时由轴颈轴承装置10支持旋转轴的载荷。并且,该油膜压力分布60、 换言之为油膜压力表示为峰值的区域,相对于静止载荷时向旋转轴50的旋 转方向65偏移偏心角e。
如图4所示,使配设在旋转轴50铅直下方的下半衬垫31向旋转轴50 的旋转方向移动10 15度(偏心角0=10 15度)左右。另外,该移动范围(偏 心角)根据旋转轴50与各衬垫21、 31之间的间隙量而较大地变化,所以优 选根据使用该轴颈轴承主体40的设备的不同,而调整为最佳位置。
在通过这种调整而偏心角增大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也可以将配设 在旋转轴50铅直下方的下半衬垫31,在旋转轴50的旋转方向上延伸设置。 在该情况下,配设在旋转轴50铅直下方的下半衬垫31的表面面积增大, 能够使油膜压力分布遍布在大范围内。
如上所述,通过与油膜压力分布60相对应而适当变更下半衬垫31的 配设位置或尺寸,由此能够在旋转轴50与下半衬垫31之间充分地形成油 膜,并能够增加负载能力。
根据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轴颈轴承装置10,通过将上半衬垫21和下半 衬垫31在轴颈轴承主体40内周面的圆周方向上分割为多个地设置,由此 能够配设在任意位置,容易追随旋转轴50的不对准。并且,能够将上半衬 垫21和下半衬垫31选择性地配置在载荷W尤其在重力方向上显著作用的内周面上。并且,通过将衬里35插入到分割为多个地设置的上半衬垫21
及/或下半衬垫31中的规定衬垫的背面与轴承部内周面之间,能够局部地调
整衬垫的厚度。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轴承间隙的调整等。
并且,通过将上半衬垫21和下半衬垫31在轴颈轴承主体40内周面的 圆周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并分割为多个地设置,由此作为润滑油的流动, 成为以在衬垫之间的间隙中流动的润滑油为主而供给到衬垫上的流动。在 此,在衬垫之间流动的润滑油比在衬垫上流动的润滑油低温,所以能够常 时向衬垫上供给低温的润滑油。如此,能够将低温的润滑油供给到上半衬 垫21以及下半衬垫31上、即上半衬垫21以及下半衬垫31与旋转轴50之 间,因此能够促进各衬垫以及轴颈轴承周体40的冷却,使负载能力增加。
并且,上半衬垫21和下半衬垫31能够制作为任意的尺寸,能够将该 衬垫配置在轴颈轴承主体40内周面的圆周方向上。因此,即使旋转轴50 的直径增大,也能够与轴颈轴承主体40的制造极限无关地制造轴颈轴承装 置10。并且,由于考虑到油膜压力分布的偏心角,能够任意地设定衬垫的 配设位置和各个衬垫的表面面积,因此能够使油膜压力分布遍布在大范围 内。由此,能够充分地形成油膜,因此能够增加负载能力。并且,上半衬 垫21和下半衬垫31使衬垫的背面直接抵接在轴颈轴承主体40的内周面上 而固定,所以轴颈轴承主体40的刚性增加,也能够对应于大载荷。
(第2实施方式)
图6是表示本发第2实施方式的轴颈轴承装置100的与旋转轴50垂直 的剖面的图。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轴颈轴承装置100的与旋 转轴50水平的剖面(图6的B-B剖面)的图。图8是表示从上方(旋转轴50 侧)观察下半轴承部30时的下半轴承部30的润滑油流动情况的图。图9是 表示从旋转轴50侧观察配设在轴颈轴承主体40内周面上的上半衬垫21以 及下半衬垫31时的形状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图10是表示图9的C-C剖 面的图。另外,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的轴颈轴承装置10相同的构成部分赋 予相同的符号,而省略或简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6以及图7所示,轴颈轴承装置100为,在轴向上隔开规定间隔 分别具备2列由第1实施方式的轴颈轴承装置10中的在上半轴承部20内周面上沿圆周方向隔开规定间隔配设的多个上半衬垫21构成的衬垫列、以
及在下半轴承部30内周面上沿圆周方向隔开规定间隔配设的多个下半衬垫 31构成的衬垫列。并且,在下半轴承部30的各衬垫列中、多个下半衬垫 31中的1个配置在旋转轴50的铅直下方。另夕卜,衬垫列也可以在轴向上隔 开规定间隔地设置3列以上。
并且,在此表示了如下的一个例子上半轴承部20的上半衬垫21的 衬垫列和下半轴承部30的下半衬垫31的衬垫列,在圆周方向上直列、即 在同一圆周上具备一列;但并不限定于该配设构成。例如,也可以构成为, 在圆周方向上并列,即上半轴承部20的上半衬垫21的衬垫列和下半轴承 部30的下半衬垫31的衬垫列、不配设在同一圆周上。并且,在上半轴承 部20以及下半轴承部30中,在轴向上设置多个衬垫列的情况下,也可以 是各衬垫列的衬垫数不同的配设构成。具体而言,例如也可以是一方的下 半衬垫31的衬垫列的衬垫数为3个,而与其隔开规定间隔地邻接的另一方 的下半衬垫31的衬垫列的衬垫数为2个。如此,在上半轴承部20以及下 半轴承部30的内周面上分割为多个地配设的衬垫的配设构成,例如能够与 不对准等相对应地适当设定。
并且,在轴向上设置的衬垫列之间的规定间隔,优选为润滑油能够在 该衬垫列之间所形成的间隙中流动的程度,根据润滑油的粘度等或使用的 温度条件等来适当设定。
并且,在发生轴颈轴承主体40的中心轴与旋转轴50的中心轴错开为 不平行的状态即不对准的情况下,也可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轴颈轴承装置 10的情况相同,在规定的上半衬垫21的背面与上半轴承部20内周面之间 及/或规定的下半衬垫31的背面与下半轴承部30内周面之间,隔着作为薄 板起作用的衬里而固定各个衬垫21、 31,调整轴承间隙。在轴颈轴承装置 100中,能够在轴向上设置多列衬垫,因此例如能够对每列进行不同的轴承 间隙的调整。
接下来,参照图8说明轴颈轴承装置100的下半轴承部30中的润滑油 流动情况。
在图8中,俯视地示出在图的纵向上、在下半轴承部30内周面上沿圆周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地配设的下半衬垫31的2个衬垫列。因此,例如在旋
转轴50的铅直下方配设的下半衬垫31为图8所示的下半衬垫31中从上开 始第2个下半衬垫31。另外,润滑油例如从上半轴承部20的顶部且从衬垫 列之间供给到轴颈轴承主体40内。
如图8所示,在衬垫列之间的间隙110中流动的润滑油成为主流120, 从该主流120向各下半衬垫31上以及各衬垫列的各下半衬垫31的间隙中 分流。并且,分流到各衬垫列的各下半衬垫31的间隙中的润滑油也流入到 下半衬垫31上。在主流120中流动的润滑油比在下半衬垫31上流动的润 滑油低温,所以能够常时向下半衬垫31上供给低温的润滑油。另外,在上 半衬垫21上也成为与下半衬垫31的情况相同的润滑油流动。如此,能够 向上半衬垫21以及下半衬垫31上、即上半衬垫21以及下半衬垫31与旋 转轴50之间供给低温的润滑油,因此能够促进各衬垫以及轴颈轴承主体40 的冷却,增加负载能力。
并且,参照图9以及图10说明上半衬垫21以及下半衬垫31的形状的 一个例子。
如图9以及图IO所示,在上述上半衬垫21以及下半衬垫31中,润滑 油121向上半衬垫21以及下半衬垫31上流入一侧的端缘,由倾斜面150 构成。该倾斜面朝向上半衬垫21以及下半衬垫31的外侧而向下方倾斜。 通过如此地使润滑油121流入一侧的端缘由倾斜面150构成,润滑油121 能够顺畅地引导到上半衬垫21以及下半衬垫31上。另外,上述第1实施 方式的轴颈轴承装置10的上半衬垫21以及下半衬垫31,也可以具备该上 半衬垫21以及下半衬垫31的构成。
根据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轴颈轴承装置100,通过在旋转轴50的轴向 上隔开规定间隔地具备多列由在上半轴承部20的内周面上沿圆周方向隔开 规定间隔地配置的多个上半衬垫21构成的衬垫列、以及由在下半轴承部30 的内周面上沿圆周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的多个下半衬垫31构成的衬垫 列,能够容易且正确地进行轴承间隙的调整等。
并且,在衬垫列之间的间隙110中流动的润滑油成为主流120,从该主 流120分流而能够将低温的润滑油引导到上半衬垫21和下半衬垫31上,因此能够有效地进行衬垫和轴承的冷却。由此能够实现轴颈轴承装置100
的负载能力增加等。并且,通过由倾斜面150来构成润滑油向上半衬垫21 以及下半衬垫31上流入一侧的端缘,由此润滑油被顺畅地引导到上半衬垫 21以及下半衬垫31上,能够进一步提高上述衬垫的冷却效率。
并且,上半衬垫21和下半衬垫31能够制作为任意的尺寸,并能够将 该衬垫配设在轴颈轴承主体40内周面的圆周方向上。因此,即使旋转轴50 的直径增大,也能够与轴颈轴承主体40的制造极限无关地制造轴颈轴承装 置IOO。并且,考虑到油膜压力分布的偏心角,能够任意地设定衬垫的配设 位置和各个衬垫的表面面积,所以能够使油膜压力分布遍布在大范围内。 由此能够充分地形成油膜,所以能够增加负载能力。并且,上半衬垫21和 下半衬垫31使衬垫的背面直接抵接在轴颈轴承主体40的内周面上而固定, 所以轴颈轴承主体40的刚性增加,也能够对应于大载荷。
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本身,在实施阶段在不脱离其主 旨的范围内能够对构成要素进行变形并具体化。并且,通过将上述实施方 式所公开的多个构成要素进行适当组合,能够形成各种发明。例如,也可 以从实施方式所示的全部构成要素中删除几个构成要素。并且,也可以适 当组合不同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
工业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方式的轴颈轴承装置,通过将上半衬垫和下半衬垫在轴 颈轴承主体内周面的圆周方向上分割为多个地设置,能够在任意位置以任 意尺寸进行配设。因此,容易追随旋转轴的不对准。并且,考虑到油膜压 力分布的偏心角,能够任意地设定衬垫的配设位置和各个衬垫的表面面积, 所以能够使油膜压力分布遍布在大范围内。由此,能够充分形成油膜,所 以能够增加负载能力。本发明的方式的轴颈轴承装置例如有效用作大直径 化的旋转轴的轴承。
权利要求
1、一种轴颈轴承装置,在支承旋转轴的轴承的上半轴承上具备上半衬垫、在下半轴承上具备下半衬垫,其特征在于,沿上述下半轴承内周面的圆周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地配设有多个上述下半衬垫,该多个下半衬垫中的1个配设在旋转轴的铅直下方。
2、 一种轴颈轴承装置,在支承旋转轴的轴承的上半轴承上具备上半衬垫、在下半轴承上具备下半衬垫,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旋转轴的轴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具备多列衬垫列,在该各衬垫列中多个下半衬垫中的1个配置在旋转轴的铅直下方,该衬垫列是沿上述 下半轴承内周面的圆周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地配设有多个上述下半衬垫而形成。
3、 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轴颈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至少上述下半衬垫的表面由热塑性树脂材料形成。
4、 如权利要求2记载的轴颈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至少上述下半衬垫的表面由热塑性树脂材料形成。
5、 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轴颈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至少上述下半衬垫的表面由含有陶瓷纤维、二硫化钼粒子或石墨粒子中至少一种的热塑性树脂材料形成。
6、 如权利要求2记载的轴颈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至少上述下半衬垫的表面由含有陶瓷纤维、二硫化钼粒子或石墨粒子中至少一种的热塑性树脂材料形成。
7、 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轴颈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上半衬垫的表面由软金属材料形成。
8、 如权利要求2记载的轴颈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上半衬垫的表面由软金属材料形成。
9、 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轴颈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上半衬垫以及上述下半衬垫能够装卸地设置。
10、 如权利要求2记载的轴颈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上半衬垫以及上述下半衬垫能够装卸地设置。
11、 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轴颈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规定的上述上半衬垫与上半轴承内周面之间,能够隔着薄板而固定上述上半衬垫。
12、 如权利要求2记载的轴颈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规定的上述上半衬垫与上半轴承内周面之间,能够隔着薄板而固定上述上半衬垫。
13、 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轴颈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规定的上述下半衬垫与下半轴承内周面之间,能够隔着薄板而固定上述下半衬垫。
14、 如权利要求2记载的轴颈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规定的上述下半衬垫与下半轴承内周面之间,能够隔着薄板而固定上述下半衬垫。
15、 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轴颈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上半衬垫中,至少使润滑油流入到上述上半衬垫的表面上一侧的端缘由倾斜面构成。
16、 如权利要求2记载的轴颈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上半衬垫中,至少使润滑油流入到上述上半衬垫的表面上一侧 的端缘由倾斜面构成。
17、 如权利要求l记载的轴颈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下半衬垫中,至少使润滑油流入到上述下半衬垫的表面上一侧 的端缘由倾斜面构成。
18、 如权利要求2记载的轴颈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下半衬垫中,至少使润滑油流入到上述下半衬垫的表面上一侧的端缘由倾斜面构成。
全文摘要
轴颈轴承装置(10)为,支承旋转轴(50)的轴承的上半轴承部(20)具备上半衬垫(21)、下半轴承部(30)具备下半衬垫(31)。沿下半轴承部(30)内周面的圆周方向隔开规定间隔而配设多个下半衬垫(31),该多个下半衬垫(31)中的1个配置在旋转轴(50)的铅直下方。
文档编号F16C17/03GK101641525SQ200880009879
公开日2010年2月3日 申请日期2008年3月27日 优先权日2007年3月28日
发明者三上诚, 南波聪, 向井一马, 武田信行 申请人:株式会社东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