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从动摩擦片复合电磁离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38174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从动摩擦片复合电磁离合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从动摩擦片复合电磁离合器,用于发动机机械增压器控制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电磁离合器已经是技术成熟的机电产品,广泛应用于各领域。一般来说,电磁离合器主要由一个线圈、一套铁芯回路、一个主动摩擦片、一个从动摩擦片和衔铁组成。线圈和铁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构成电磁铁。电磁离合器工作原理在线圈通电时,电磁铁产生磁力,吸合衔铁,进而衔铁将从动摩擦片压紧到主动摩擦片上,主动摩擦片在静摩擦力的作用下,带动从动摩擦片,进而完 成动力传输。通过控制线圈电源通断来控制动力传输。在应用电磁离合器的场合,有时会出现这样问题既需要控制动力传输的通断,又需要改变转速比。传统的电磁离合器只能控制动力传输的通断,而不能改变转速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同时采用电磁离合器和变速箱。这就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单独的变速箱不仅体积会较大,而且还需要单独的控制部分。增加了控制系统的复杂性、成本,设计布置也会异常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双从动摩擦片复合电磁离合器,其结合简单的变速机构,可以实现曲轴轮系向机械增压器转速传递的两个速比灵活切换,在不同工况应用不同的速比,有利于提高机械增压器的效率,进而在提高发动机动力性的同时降低油耗。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这样实现的双从动摩擦片复合电磁离合器,由两套线圈、两套铁芯回路、两套主动摩擦片和两套从动摩擦片组成;其特征在于每套线圈对应一套铁芯回路、一套主动摩擦片、一套从动摩擦片;每套线圈和对应的铁芯、主动摩擦片、从动摩擦片呈圆环状,并且两套线圈及其对应的铁芯、主动摩擦片和从动摩擦片为径向嵌套分布,两套主动摩擦片由外侧主动摩擦片及铁芯和内侧主动摩擦片及铁芯组成,且两套摩擦片及铁芯同轴成径向布置,带有键槽的孔径与外侧主动摩擦片及铁心和内侧主动摩擦片及铁心相连,用来与动力输入轴配合,并将动力传入电磁离合器的主动摩擦片及铁芯;两套从动摩擦片由外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和内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组成,且两套从动摩擦片及衔铁同轴径向布置;外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和内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分别与对应的外侧变形钢片、内侧变形钢片相连接,外侧变形钢片、内侧变形钢片之间不连接;两套的线圈由外侧线圈和内侧线圈组成,两套线圈的外侧具有单独的铁芯,且两套线圈同轴成径向布置。所述的外侧主动摩擦片与外侧从动摩擦片吸合通过接通外侧线圈的电源实现;内侧主动摩擦片与内侧从动摩擦片吸合通过接通内侧线圈的电源实现;外侦_圈和内侧线圈电源由控制单元进行控制。所述的外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和外侧变形钢片通过铆钉连接;外侧从动摩擦片与动力传输下游机构通过连接螺栓传输动力。本发明的积极效果是将双从动摩擦片复合电磁离合器与合适的传动机构、变速机构等相结合,就可以实现动力传输通断可电控、动力传输方向可电控、转速比可电控等功能;可以实现曲轴轮系向机械增压器转速传递的两个速比灵活切换,在不同工况应用不同的速比,有利于提高机械增压器的效率,进而在提高发动机动力性的同时降低油耗;可以用在机械增压发动机上,通过两速比可电控控制,进一步优化在不同工况下的发动机性能。


图I为本发明的主动摩擦片结构图。图2为本发明的从动摩擦片及衔铁结构图。图3为本发明的线圈及铁芯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的组合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如图1-3所示,双从动摩擦片复合电磁离合器,由两套线圈、两套铁芯回路、两套主动摩擦片和两套从动摩擦片组成;其特征在于每套线圈对应一套铁芯回路、一套主动摩擦片、一套从动摩擦片;每套线圈和对应的铁芯、主动摩擦片、从动摩擦片呈圆环状,并且两套线圈及其对应的铁芯、主动摩擦片和从动摩擦片为径向嵌套分布,两套主动摩擦片由外侧主动摩擦片及铁芯I和内侧主动摩擦片及铁芯2组成,且两套摩擦片及铁芯同轴成径向布置,带有键槽的孔径3与外侧主动摩擦片及铁心I和内侧主动摩擦片及铁心2相连,用来与动力输入轴配合,并将动力传入电磁离合器的外侧主动摩擦片及铁芯I和内侧主动摩擦片及铁芯2两套从动摩擦片由外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7和内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11组成,且两套从动摩擦片及衔铁同轴径向布置;外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7和内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11分别与对应的外侧变形钢片6、内侧变形钢片10相连接,外侧变形钢片6、内侧变形钢片10之间不连接;两套的线圈由外侧线圈12和内侧线圈13组成,两套线圈的外侧具有单独的铁芯,且两套线圈同轴成径向布置。所述的外侧主动摩擦片及铁芯I与外侧从动摩擦片7吸合通过接通外侧线圈12的电源实现;内侧主动摩擦片及铁芯2与内侧从动摩擦片11吸合通过接通内侧线圈13的电源实现;外侧线圈12和内侧线圈13电源由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两套线圈即外侧线圈12和内侧线圈13电流的通断可由公用控制单元单独控制。两套从动摩擦片即外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7和内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11分别与动力传输下游机构的两个动力输入端相连接,如变速机构的两个输入端。当电磁离合器下游机构的哪个动力输入端需要动力输入时,将与其相连接的从动摩擦片外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7和内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11对应的线圈外侧线圈12和内侧线圈13通电,使电磁离合器吸合,主动摩擦片和从动摩擦片在压力的作用下传递扭矩。上述附图4所示实施例中,从动摩擦片组件17由外侧从动摩擦片与变速机构等连接螺栓4、外侧变形钢片与外侧从动摩擦片固定铆钉5、外侧变形钢片6、外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7和内侧变形钢片与内侧从动摩擦片固定铆钉8,内侧从动摩擦片与变速机构等连接螺栓9、内侧变形钢片10、内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11两部分组件构成,两部分组件不相互连接;外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7和外侧变形钢片6通过铆钉5连接;外侧从动摩擦片与动力传输下游机构通过连接螺栓4传输动力,内侧从动摩擦片固定铆钉8,内侧从动摩擦片与变速机构等连接螺栓9、内侧变形钢片10、内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11结构与外侧从动摩擦片组件17相同。主动摩擦片组件18通过键从传动轴获取扭矩,通过外侧主动摩擦片I或内侧主动摩擦片2将动力传输给从动摩擦片组件17中的外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7或内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11。线圈及铁芯19由外侧部分铁芯14和内侧部分铁芯15,外侧线圈12和内侧线圈13,轴承16组成,轴承16内圈与主动摩擦片组件18中间部分配合,故而铁芯及线圈19不随传动轴转动。主动摩擦片组件18与线圈及铁芯19组合为一体,主动摩擦片组件18随传动轴转动,线圈及铁芯19由于是通过轴承16与主动摩擦片组件(18)连接,所以不随传动轴转动。其具体的工作过程如下所述
当不需要传递动力时由控制单元控制,外侧线圈12和内侧线圈13同时不供电,不产生吸合衔铁的磁力,内主动摩擦片及铁芯2、外主动摩擦片及铁芯I和内从动摩擦片及衔铁 11、外从动摩擦片及衔铁7不吸合,不传输动力。当需要通过外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7传递动力时由电控单元控制,外侧线圈12电源接通,内侧线圈13电源断开,外侧线圈产生磁力,对外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7的衔铁产生轴向拉力,该拉力使外侧变形钢片6轴向变形,进而使外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7的衔铁向主动摩擦片移动,直至吸合,在静摩擦力的作用下,传递扭矩。不需要传递扭矩时,断开外侧线圈12电源。当需要通过内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11传递动力时,由电控单元控制,内侧线圈13电源接通,外侧线圈12电源断开,内侧线圈13产生磁力,对内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11的衔铁产生轴向拉力,该拉力使内侧变形钢片10轴向变形,进而使内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9的衔铁向主动摩擦片移动,直至吸合,在静摩擦力的作用下,传递扭矩。不需要传递扭矩时,断开内侧线圈13电源。
权利要求
1.双从动摩擦片复合电磁离合器,由两套线圈、两套铁芯回路、两套主动摩擦片和两套从动摩擦片组成;其特征在于每套线圈对应一套铁芯回路、一套主动摩擦片、一套从动摩擦片;每套线圈和对应的铁芯、主动摩擦片、从动摩擦片呈圆环状,并且两套线圈及其对应的铁芯、主动摩擦片和从动摩擦片为径向嵌套分布,两套主动摩擦片由外侧主动摩擦片及铁芯和内侧主动摩擦片及铁芯组成,且两套摩擦片及铁芯同轴成径向布置,带有键槽的孔径与外侧主动摩擦片及铁心和内侧主动摩擦片及铁心相连,用来与动力输入轴配合,并将动力传入电磁离合器的主动摩擦片及铁芯;两套从动摩擦片由外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和内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组成,且两套从动摩擦片及衔铁同轴径向布置;外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和内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分别与对应的外侧变形钢片、内侧变形钢片相连接,外侧变形钢片、内侧变形钢片之间不连接;两套的线圈由外侧线圈和内侧线圈组成,两套线圈的外侧具有单独的铁芯,且两套线圈同轴成径向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I中所述的双从动摩擦片复合电磁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侧主动摩擦片与外侧从动摩擦片吸合通过接通外侧线圈的电源实现;内侧主动摩擦片与内侧从动摩擦片吸合通过接通内侧线圈的电源实现;外侧线圈和内侧线圈电源由控制单元进行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I中所述的双从动摩擦片复合电磁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侧从动摩擦片及衔铁和外侧变形钢片通过铆钉连接;外侧从动摩擦片与动力传输下游机构通过连接螺栓传输动力。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从动摩擦片复合电磁离合器,由两套线圈、两套铁芯回路、两套主动摩擦片和两套从动摩擦片组成;其特征在于每套线圈对应一套铁芯回路、一套主动摩擦片、一套从动摩擦片;每套线圈和对应的铁芯、主动摩擦片、从动摩擦片呈圆环状,并且两套线圈及其对应的铁芯、主动摩擦片和从动摩擦片为径向嵌套分布,两套主动摩擦片由外侧主动摩擦片及铁芯和内侧主动摩擦片及铁芯组成,且两套摩擦片及铁芯同轴成径向布置,其结合简单的变速机构,可以实现曲轴轮系向机械增压器转速传递的两个速比灵活切换,在不同工况应用不同的速比,有利于提高机械增压器的效率,进而在提高发动机动力性的同时降低油耗。
文档编号F16D27/04GK102927155SQ20121033993
公开日2013年2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14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14日
发明者付磊, 宫艳峰, 窦慧莉, 李显 申请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