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骑式车辆座椅减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48344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为躺骑式车辆座椅减震装置。



背景技术:

躺车,顾名思义,是可以躺着驾驶的车辆。

躺骑式车辆由于其躺式骑行的诸多优点,越来越走入人们的生活,但是由于其座椅没有减震效果,在颠簸路面骑行,路面震动给乘员带来不舒适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躺骑式车辆座椅减震装置,具备减震的优点,解决了现有躺骑式车辆座椅不具备减震效果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躺骑式车辆座椅减震装置,包括防尘罩,所述防尘罩的底部贯穿设置有储油缸筒,所述防尘罩内壁顶部的中轴处固定连接有活塞杆,所述储油缸筒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导向座,所述导向座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油封,所述储油缸筒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工作缸筒,所述工作缸筒的内部设置活塞,所述活塞杆的底部贯穿至工作缸筒的内部,且活塞杆位于工作缸筒内部一端的底部贯穿至活塞的底部与螺母螺纹连接,所述活塞的右侧贯穿设置有流通阀,所述活塞的左侧贯穿设置有伸张阀,所述工作缸筒的内壁底部的右侧贯穿设置有补偿阀,所述工作缸筒内壁底部的左侧贯穿设置有压缩阀。

优选的,所述防尘罩的顶部通过固定件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环,所述储油缸筒的底部通过固定件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环。

优选的,所述活塞杆表面的底部设置有外螺纹,所述螺母的内部设置有与外螺纹配合使用的内螺纹。

优选的,所述导向座的底部贯穿至储油缸筒的内部,且导向座的外表面与储油缸筒的内壁紧密接触。

优选的,所述工作缸筒的底部与储油缸筒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伸张阀位于活塞杆的左侧,所述流通阀位于活塞杆的右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活塞杆、工作缸筒、活塞、伸张阀、储油缸筒、压缩阀、补偿阀、流通阀、导向座、防尘罩和油封,解决了现有躺骑式车辆座椅不具备减震效果的问题,减少了在颠簸路面行驶的震动力,增加了乘员的舒适感。

2、本实用新型通过螺母的设置,起到把活塞稳定的固定在活塞杆上,避免了活塞在使用的时候出现掉落的现象,增加了活塞使用的稳定性,通过第一连接环和第二连接环的设置,起到固定该减震装置位置的作用,避免了该减震装置在使用的时候出现移位的现象,增加了该减震装置使用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活塞杆、2工作缸筒、3活塞、4伸张阀、5储油缸筒、6压缩阀、7补偿阀、8流通阀、9导向座、10防尘罩、11油封、12螺母、13第一连接环、14第二连接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躺骑式车辆座椅减震装置,包括防尘罩10,防尘罩10的顶部通过固定件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环13,通过第一连接环13和第二连接环14的设置,起到固定该减震装置位置的作用,避免了该减震装置在使用的时候出现移位的现象,增加了该减震装置使用时的稳定性,储油缸筒5的底部通过固定件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环14,防尘罩10的底部贯穿设置有储油缸筒5,防尘罩10内壁顶部的中轴处固定连接有活塞杆1,活塞杆1表面的底部设置有外螺纹,通过外螺纹和内螺纹的设置,便于螺母12和活塞杆1更好的进行连接,螺母12的内部设置有与外螺纹配合使用的内螺纹,储油缸筒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导向座9,导向座9的底部贯穿至储油缸筒5的内部,且导向座9的外表面与储油缸筒5的内壁紧密接触,导向座9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油封11,储油缸筒5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工作缸筒2,工作缸筒2的底部与储油缸筒5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伸张阀4位于活塞杆1的左侧,流通阀8位于活塞杆1的右侧,工作缸筒2的内部设置活塞3,活塞杆1的底部贯穿至工作缸筒2的内部,且活塞杆1位于工作缸筒2内部一端的底部贯穿至活塞3的底部与螺母12螺纹连接,通过螺母12的设置,起到把活塞3稳定的固定在活塞杆1上,避免了活塞3在使用的时候出现掉落的现象,增加了活塞3使用的稳定性,活塞3的右侧贯穿设置有流通阀8,活塞3的左侧贯穿设置有伸张阀4,工作缸筒2的内壁底部的右侧贯穿设置有补偿阀7,工作缸筒2内壁底部的左侧贯穿设置有压缩阀6。

使用时,当活塞3下移,下腔容积减小,油压升高,油液经压缩阀6流回储油缸5,活塞3上移,下腔产生一定真空度,储油缸5中的油液推开补偿阀7流入下腔进行补充。

综上所述:该躺骑式车辆座椅减震装置,通过设置活塞杆1、工作缸筒2、活塞3、伸张阀4、储油缸筒5、压缩阀6、补偿阀7、流通阀8、导向座9、防尘罩10和油封11,解决了现有躺骑式车辆座椅不具备减震效果的问题。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