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轻量化高强度一体式铝质拨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35181发布日期:2018-09-04 21:28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拔叉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轻量化高强度一体式铝质拨叉。



背景技术:

拨叉安装在汽车变速箱上,与换挡杆相连,位于换挡杆下端,驾驶员通过操纵换挡杆,促使拨叉拨动结合套,使其左右移动,进而与不同变速比的齿轮啮合,实现汽车换挡。

在手动变速箱中,变速箱主动轴与离合器输出轴结合,在离合器结合的情况下,将动力源源不断地输入至变速箱,拨动变速杆,促使换挡拨叉切换输出轴上的换挡齿轮,通过大小不同的齿轮组合与动力输出轴结合,从而改变驱动轮的转矩和转速,变速杆操纵拨叉向右移动,使同步器向右移动与齿轮接合,发动机动力通过主动轴的齿轮,将动力传递给动力输出轴,而没有与同步器接触的齿轮将始终在输出轴上空转,在变速箱操纵机构中,拨叉的主要作用为带动结合套与同步器左右运动,使从动齿轮分别与不同传动比的主动齿轮啮合,实现顺利换挡,可以说拨叉是整个换挡过程中最直接的执行机构。

随着消费者对汽车使用要求的不断提高,同时考虑到汽车生产厂家对于质量和成本的兼顾需求,未来对于拨叉的强度要求、耐磨性能要求和轻量化要求将会越来越高,拨叉是汽车变速箱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拨叉生产厂家设计的拨叉一般采用分体式设计,即拨叉脚与拨叉轴分别加工成型,再进行装配,因此需要再额外设计装配工艺,加设装配工位,增加了成本,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国内外汽车企业对拨叉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结构简单,可靠性高,且能满足零件轻量化要求的变速箱拨叉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轻量化高强度一体式铝质拨叉。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轻量化高强度一体式铝质拨叉,包括拔叉脚和拔叉轴,所述拔叉脚和拔叉轴固定连接并且拔叉轴垂直于拔叉脚所在平面,拔叉轴的外圆柱壁上设置有挖空部,拔叉脚的外侧设置有与拔叉轴连接的加强筋,拔叉脚的内侧等间距设置有三个与变速箱结合套配合的接触部,三个接触部沿拔叉脚的内侧圆弧方向等间距分布,拔叉采用al-si合金铸造而成,拔叉脚与拔叉轴的中部一体成型连接。

优选的,所述加强筋自拔叉轴与拔叉脚的连接处延伸至拔叉脚的末端。

优选的,所述拔叉轴的两端均设置有直径小于拔叉轴直径的插接部。

优选的,所述拔叉轴内设置有一个连通其两端的圆形通孔。

优选的,所述拔叉轴的外壁上一体成型设置有一个安装座。

优选的,三个所述接触部的平面度均为0.05mm,三个叉脚的共同测量时的平面度为0.1mm,拔叉脚与拔叉轴的垂直度为0.15mm。

优选的,所述加强筋的厚度为3.64mm。

优选的,所述挖空部的深度为12mm。

优选的,所述接触部的破坏强度大于5kn。

有益效果:本发明的一种轻量化高强度一体式铝质拨叉,al-si材料有良好的塑性,能较好的兼顾力学性能和铸造性能两方面的要求,因此选择使用alsi9cu3作为铸造材料,同时,传统分体式拔叉的连接处在长时间使用过后出现松动,会大大影响产品结构强度,引起挂挡不易或者退挡困难等问题,因此采用整体式设计,即将拨叉叉脚与拨叉轴一体成型,整体式设计使拨叉更为简洁明了,略去了装配环节,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产品强度,增加了使用可靠性,保证拨叉始终平稳运动,并且该拔叉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对拔叉轴部分进行了切割和挖空处理,进一步减轻零件质量,节省原材料和降低生产成本,设计有三个接触部,两个分别位于拔叉脚1的两端,另一个位于拔叉脚内侧的圆弧顶端附近,避免拔叉对结合套传递的动力不均匀而发生偏拗,使拔叉换挡更加稳定,提高了变速箱的换挡性能,本发明的一种轻量化高强度一体式铝质拨叉,结构简单可靠,并且在实现轻量化设计的同时保证了拔叉的强度,有效的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延长了拔叉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所示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说明:拔叉脚1,拔叉轴2,挖空部3,加强筋4,接触部5,插接部6,圆形通孔7,安装座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照图1至图2所示的一种轻量化高强度一体式铝质拨叉,包括拔叉脚1和拔叉轴2,所述拔叉脚1和拔叉轴2固定连接并且拔叉轴2垂直于拔叉脚1所在平面,拔叉轴2的外圆柱壁上设置有挖空部3,拔叉脚1的外侧设置有与拔叉轴2连接的加强筋4,拔叉脚1的内侧等间距设置有三个与变速箱结合套配合的接触部5,三个接触部5沿拔叉脚1的内侧圆弧方向等间距分布,拔叉采用al-si合金铸造而成,拔叉脚1与拔叉轴2的中部一体成型连接,铝合金材料分为al-mg合金、al-zn合金以及al-si合金,其中al-si合金具有结晶温度间隔小、合金中硅相有很大的凝固潜热、较大的比热容和线收缩系数比较小等特点,因此其铸造性能一般要比其他铝合金为好,其充型能力也较好,热裂和缩松倾向也都比较小,试验还表明:al-si共晶体在其凝固点附近温度仍保持良好的塑性,这是其他铝合金所没有的,al-si共晶体有良好的塑性,能较好的兼顾力学性能和铸造性能两方面的要求,因此选择使用alsi9cu3作为铸造材料,同时,传统分体式拔叉的连接处在长时间使用过后出现松动,会大大影响产品结构强度,引起挂挡不易或者退挡困难等问题,因此采用整体式设计,即将拨叉叉脚与拨叉轴一体成型,整体式设计使拨叉更为简洁明了,略去了装配环节,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产品强度,增加了使用可靠性,保证拨叉始终平稳运动,并且该拔叉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对拔叉轴2部分进行了切割和挖空处理,进一步减轻零件质量,节省原材料和降低生产成本。

所述加强筋4自拔叉轴2与拔叉脚1的连接处延伸至拔叉脚1的末端,由于铝合金材料本身的强度要低于铸铁,而拔叉脚1是直接受力部位,因此针对拔叉脚1部分,将加强筋4加宽并延长至拔叉脚1末端,进一步加强了拔叉脚1的强度。

所述拔叉轴2的两端均设置有直径小于拔叉轴2直径的插接部6。

所述拔叉轴2内设置有一个连通其两端的圆形通孔7。

所述拔叉轴2的外壁上一体成型设置有一个安装座8。

三个所述接触部5的平面度均为0.05mm,三个叉脚的共同测量时的平面度为0.1mm,拔叉脚1与拔叉轴2的垂直度为0.15mm,一般的拔叉只有两个面与变速箱的结合套接触,换挡时拔叉可能对变速箱的齿套产生偏拗,使拔叉轴2的轴向受力不均匀而导致换挡困难,因此设计三个接触部5,两个分别位于拔叉脚1的两端,另一个位于拔叉脚1内侧的圆弧顶端附近,避免拔叉对结合套传递的动力不均匀而发生偏拗,使拔叉换挡更加稳定,提高了变速箱的换挡性能。

所述加强筋4的厚度为3.64mm,加强筋4进一步增加了拔叉脚1的强度,弥补了由于材料的变化而带来的强度下降问题。

所述挖空部3的深度为12mm,材料的变更与挖空设计的结合实现了轻量化设计,同时提升了变速箱操纵机构的整体灵活性。

所述接触部5的破坏强度大于5kn。

工作原理:al-si材料有良好的塑性,能较好的兼顾力学性能和铸造性能两方面的要求,因此选择使用alsi9cu3作为铸造材料,同时,传统分体式拔叉的连接处在长时间使用过后出现松动,会大大影响产品结构强度,引起挂挡不易或者退挡困难等问题,因此采用整体式设计,即将拨叉叉脚与拨叉轴一体成型,整体式设计使拨叉更为简洁明了,略去了装配环节,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产品强度,增加了使用可靠性,保证拨叉始终平稳运动,并且该拔叉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对拔叉轴2部分进行了切割和挖空处理,进一步减轻零件质量,节省原材料和降低生产成本,设计有三个接触部5,两个分别位于拔叉脚1的两端,另一个位于拔叉脚1内侧的圆弧顶端附近,避免拔叉对结合套传递的动力不均匀而发生偏拗,使拔叉换挡更加稳定,提高了变速箱的换挡性能。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作出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