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架座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264550阅读:来源:国知局
出方向一致)的压缩载荷。
[0045]而且,由于上板14的压缩面14a的变位(下降),如(b)所示,若压缩结束,则在第一弹性体部件12a以及第二弹性体部件12b的轴向确保适当的压缩率。由此,在第一弹性体部件12a以及第二弹性体部件12b,分别在上下的轴向作用有压缩载荷,并且在左右的轴正交方向(内板11的延伸设置部lib的伸出方向)作用有压缩载荷。因而,在经由该悬架座10将减振器A连结于车体B的情况下,例如若伴随着车辆的行驶而减振器A、换言之为一体地连结的内板11在车辆的上下、左右、前后方向变位(振动),则处于被预压缩的状态的第一弹性体部件12a以及第二弹性体部件12b (弹性体部件12)能够相对于内板11(减振器A)的上述变位而响应性良好地施加适当的弹力。即,悬架座10相对于减振器A向车辆上下、左右、前后的变位能够发挥适当的特性(弹簧常量)。
[0046]这里,作为参考,作为参考物假想在内板11未设置倾斜部11c的以往类型的悬架座10,对该假想的悬架座10 (参考物)的第一弹性体部件12a以及第二弹性体部件12b的预压缩状态进行说明。像以往类型那样,在内板11未设置倾斜部11c的悬架座10的情况下,如图2的(c)所示,伴随着上板14的压缩面14a的变位(下降),在第一弹性体部件12a以及第二弹性体部件12b仅作用有上下的轴向的压缩载荷。S卩,在这样的悬架座10中,第一弹性体部件12a以及第二弹性体部件12b处于仅在轴向被预压缩的状态,在轴正交方向是不受任何压缩的状态。因此,例如仅相对于内板11(减振器A)在车辆上下方向的变位能够响应性良好地施加适当的弹力,但相对于内板11(减振器A)在车辆左右、前后方向的变位则无法发挥弹力。
[0047]根据以上的说明还能够理解,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使用弹性体部件12 (第一弹性体部件12a以及第二弹性体部件12b)作为发泡性树脂弹性体的悬架座10中,能够在内板11的延伸设置部lib设置构成压缩构件的倾斜部11c。由此,伴随着在悬架座10(减振器A)的轴向使弹性体部件12 (第一弹性体部件12a以及第二弹性体部件12b)产生压缩载荷,能够在轴正交方向(内板11的延伸设置部lib的伸出方向)也产生压缩载荷。因而,能够在轴向以及轴正交方向将弹性体部件12 (第一弹性体部件12a以及第二弹性体部件12b)保持为预压缩的状态。由此,当经由悬架座10连结于车体B的减振器A在车辆的上下、左右、前后变位(振动)的情况下,弹性体部件12 (第一弹性体部件12a以及第二弹性体部件12b)能够响应性良好地施加所希望的弹力,结果,悬架座10能够发挥所希望的特性而适当地控制减振器A的变位。S卩,悬架座10不仅能够在轴向、还能够在轴正交方向(内板11的延伸设置部lib的伸出方向)控制车轮与车体B之间的振动特性。
[0048]另外,通过设置倾斜部11c作为压缩构件,能够在轴正交方向也产生压缩载荷而进行预压缩。因此,不需要增加内板11的轴向上的与弹性体部件12(第一弹性体部件12a以及第二弹性体部件12b)之间的受压面积,不需要增大悬架座10的高度方向尺寸。因而,能够确保所希望的特性、且能够实现悬架座10的小型化。
[0049]而且,能够采用弹性体材料(聚氨酯弹性体的发泡体)作为发泡性树脂。由此,能够容易将弹性体部件12 (第一弹性体部件12a以及第二弹性体部件12b)成型为所希望的形状,在悬架座10的组装中,与橡胶材料不同,不需要设定硫化粘合的工序。因而,能够减少制造成本,并且能够确保加工容易性。
[0050]<第一变形例>
[0051]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的那样,伴随着利用下壳体13的底部内表面13b和上板14的压缩面14a在轴向产生压缩载荷,一体地设置于内板11的延伸设置部lib的倾斜部11c相对于第一弹性体部件12a以及第二弹性体部件12b能够在轴正交方向(内板11的延伸设置部lib的伸出方向)也产生压缩载荷。然而,在与内板11 一体连结的减振器A向车辆前后、左右方向的变位(振动)的控制中,例如,根据基于确保悬架机构的性能的观点的要求,优选第一弹性体部件12a以及第二弹性体部件12b产生的弹力(弹簧常量)能够任意变更。
[0052]在该情况下,如上所述,第一弹性体部件12a以及第二弹性体部件12b产生的弹力(弹簧常量)依存于预压缩的状态,即设置于内板11的延伸设置部lib的倾斜部11c在轴正交方向(内板11的延伸设置部lib的伸出方向)作用的压缩载荷的大小。这里,作用于第一弹性体部件12a以及第二弹性体部件12b的轴正交方向(内板11的延伸设置部lib的伸出方向)的压缩载荷的大小根据倾斜部11c的倾斜角度的大小而变化。
[0053]S卩,如图3所示,倾斜部11c的倾斜角度越小,则能够使与弹性体部件12(第一弹性体部件12a)接触并进行压缩的区域越大、并且使轴向的输入在轴正交方向(内板11的延伸设置部lib的伸出方向)作为越大的压缩载荷发挥作用。而且,倾斜部11c的倾斜角度越大,则能够使与弹性体部件12(第一弹性体部件12a)接触并压缩的区域越小、并且使轴向的输入在轴正交方向(内板11的延伸设置部lib的伸出方向)作为越小的压缩载荷发挥作用。
[0054]因而,通过适当地变更倾斜部11c的倾斜角度,能够变更作用于弹性体部件12(第一弹性体部件12a以及第二弹性体部件12b)的在轴正交方向(内板11的延伸设置部lib的伸出方向)的压缩载荷的大小。由此,能够适当变更弹性体部件12 (第一弹性体部件12a以及第二弹性体部件12b)的预压缩状态,能够任意变更弹性体部件12 (第一弹性体部件12a以及第二弹性体部件12b)所产生的弹力(弹簧常量)。
[0055]<第二变形例>
[0056]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上述第一变形例中,相对于内板11的圆环状的延伸设置部11b,以遍及其整周的方式设置倾斜部11c而实施。在该情况下,如图4的(a)所示,也可以相对于圆环状的延伸设置部lib而在圆周上的任意位置设置倾斜部11c来实施。
[0057]S卩,在设置有倾斜部11c的位置,弹性体部件12 (第一弹性体部件12a以及第二弹性体部件12b)以夹持倾斜部11c的状态被压缩。由此,如上所述,利用倾斜部11c在轴正交方向(内板11的延伸设置部lib的伸出方向)对弹性体部件12 (第一弹性体部件12a以及第二弹性体部件12b)作用有压缩载荷。另一方面,在未设置倾斜部11c的位置、换言之在倾斜角度为“0”的位置,弹性体部件12 (第一弹性体部件12a以及第二弹性体部件12b)以夹持延伸设置部lib的状态被压缩。由此,与上述参考物相同,压缩载荷仅在轴向作用于弹性体部件12 (第一弹性体部件12a以及第二弹性体部件12b)。S卩,此时,相对于弹性体部件12 (第一弹性体部件12a以及第二弹性体部件12b),能够区分在轴向以及轴正交方向(内板11的延伸设置部lib的伸出方向)作用有压缩载荷的位置(方向)、和仅在轴向作用有压缩载荷的位置(方向)。
[0058]另外,如上述第一变形例那样,能够变更倾斜部11c的倾斜角度。在该情况下,如图4的(b)所示,也可以相对于圆环状的延伸设置部lib在圆周上的任意位置(包含遍及整周配置的情况)设置倾斜部11c,并使该倾斜部11c的倾斜角度在周方向连续变化而实施。
[0059]S卩,在设置有倾斜部11c的位置,弹性体部件12 (第一弹性体部件12a以及第二弹性体部件12b)以夹持倾斜角度连续变化的倾斜部11c的状态被压缩。因此,利用倾斜部11c对弹性体部件12 (第一弹性体部件12a以及第二弹性体部件12b)在轴向以及轴正交方向(内板11的延伸设置部lib的伸出方向)分别作用有大小在周方向连续变化的压缩载荷。另一方面,在未设置倾斜部11c的位置、换言之在倾斜角度为“0”的位置,弹性体部件12 (第一弹性体部件12a以及第二弹性体部件12b)以夹持延伸设置部lib的状态被压缩。因此,压缩载荷仅在轴向作用于弹性体部件12(第一弹性体部件12a以及第二弹性体部件12b)。即,在该情况下,能够在轴向以及轴正交方向(内板11的延伸设置部lib的伸出方向)对弹性体部件12 (第一弹性体部件12a以及第二弹性体部件12b)作用连续变化的压缩载荷。
[0060]因而,由此能够按照位置(方向)适当变更弹性体部件12 (第一弹性体部件12a以及第二弹性体部件12b)的预压缩状态,能够任意变更弹性体部件12 (第一弹性体部件12a以及第二弹性体部件12b)所产生的弹力(弹簧常量)。其它的效果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上述第一变形例相同。
[0061]〈第三变形例〉
[0062]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上述第一、第二变形例中,在内板11的延伸设置部lib的与第一弹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