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取代噁唑烷酮类化合物的纯度的检测方法

文档序号:6127952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3,5-取代噁唑烷酮类化合物的纯度的检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一种3,5-取代噁唑烷酮类化合物的利用高效液相方法进行纯度检测的方法。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含有3,5-取代噁唑烷酮类化合物或者在制备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体的纯度的检测方法,3,5-取代噁唑烷酮类化合物作为有效成分的抗菌药物的纯度检测。
背景技术
3,5-取代噁唑烷酮类化合物属于噁唑烷酮类化合物。近年来各类抗生素的不断被开发和问世,使细菌感染疾病的治疗有了很多针对性药物,在肯定其积极效果的同时还可以看到了大量针对抗菌剂的耐药菌也是发展迅速,由于细菌接触抗菌药物后,通过质粒或染色体介导发生变异,获得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困难。早在1978年,杜邦公司在US4128654专利中公开了5-卤甲基-3-芳基噁唑烷酮对某些植物病菌有抗菌活性。CN1355165A号专利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结构修饰合成了3,5-取代噁唑烷酮类化合物,但是其合成修饰的产品成果目前尚未有有关物质(即杂质)的检测方法,很显然,如何进行3,5-取代噁唑烷酮类化合物,尤其是(S)-[N-3-(3′-氟-4′-(4″-苯基哌嗪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乙酰胺等有关物质的检测问题在研发中也日益突出。一般而言,色谱分析因其具有快速、灵敏、分离度高的特点,常应用于药物分离和定量分析研究工作中,是药物纯度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是药典所要求的纯度检测必不可少的方法。相对于薄层色谱检测方法或者其他方法,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法具有快速准确的优点,所以其应用也日益广泛,但是对于特定物质而言,筛选合适的HPLC检测存在相当大的难度。经过大量的文献检索,发现一般公开的文献中记载的方法,例如,与本发明检测的化合物结构相似的利萘唑酮等类似物的液相检测条件,流动相多采用正己烷∶乙醇∶TFA(65∶35∶1)。尽管结构相似,但是采用以上公知方法测定本发明的3,5-取代噁唑烷酮类化合物,流动相的溶解性不好,不能有效分离各组分,而且中间体无法检出,花费时间也较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3,5-取代噁唑烷酮类化合物的纯度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应该具有样品溶解速度快,时效高;被分析物中各成分间分离彻底;相应试剂的配制操作简单,分析方法稳定,适应性强等特点。
本发明提供的3,5-取代噁唑烷酮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检测,所述的高效液相色谱仪含有紫外检测器,设定检测波长为200-400nm,所述高效液相色谱仪的色谱柱为反相柱,流动相为水与极性有机溶剂的混合液,其中有机相的比例为30%-90%。
所述的极性有机溶剂为乙腈、甲醇、乙醇、四氢呋喃、氯仿、异丙醇或其混合物,优选乙腈和/或甲醇;本发明的检测方法中流动相为水与乙腈、水与甲醇、水与乙醇、水与四氢呋喃、水与氯仿、水与异丙醇或水与乙腈+甲醇的任何比例的混合液,以流动相重量为100%计,水在流动相中所占的重量比例可以选为10-70%,优选20-60%,更优选20-50%,如果有机溶剂是乙腈和甲醇的混合物,则该混合物优选占流动相重量的50-80%,其中乙腈和甲醇的比例为0.1~3∶1,优选0.12~2∶1。
本发明上述色谱柱也称为固定相,其采用反相柱,优选为C4、C8、C18反相色谱柱,柱温优选为20-50℃;流动相为水与极性有机溶剂的混合液。
本发明的检测波长优选为200-300nm。
本发明所述的3,5-取代噁唑烷酮类化合物可以是3,5-取代噁唑烷酮类化合物的粗品、精制品,或者在制备过程中的中间体,或其起始原料,以及还包括3,5-取代噁唑烷酮类化合物作为有效成分的最终产品,例如含有有效浓度或者治疗有效剂量的3,5-取代噁唑烷酮类化合物的抗菌药物。
本发明的关键是在此流动相和波长条件下可以很好地分离3,5-取代噁唑烷酮类化合物,以及其中间体,甚至是含有该类成分的产品。采用本发明的检测方法,用乙腈∶水90-30%∶10-70%(尤其是70∶30)做流动相可以迅速溶解样品,分离过程所用时间更短,一般15分钟即可完成检测。做为流动相并且分离效果很好,各个组分都得到完全分离,非常适合3,5-取代噁唑烷酮类化合物的纯度的检测。而采用目前有记载的对本发明想近似结构的化合物所用到的“25%的乙腈∶75%的水”的检测,申请人经过反复实验发现样品无法被溶解,其中间体更无法溶解,所以根本无法实施测定。因此本发明所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操作简单,准确度高,专一性强等特点。
本发明所述的3,5-取代噁唑烷酮衍生物及其结构包括化合物1(S)-[N-3-(3′-氟-4′-(4″-苯基哌嗪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乙酰胺;化合物2(R)-[N-3-(3′-氟-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醇;化合物3(R)-[N-3-(3′-氟-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醇甲磺酸酯;化合物4(R)-[N-3-(3′-氟-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醇对甲苯磺酸酯;化合物5(R)-[N-3-(3′-氟-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醇乙酸酯;化合物6(S)-[N-3-(3′-氟-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咪唑;化合物75-甲基-2-[(R)-[N-3-(3′-氟-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巯基-1,3,4-噻二唑;化合物8(R)-[N-3-(3′-氟-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1,2,4-1H-三氮唑;化合物9(R)-[N-3-(3′-氟-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1H-四氮唑;化合物10(R)-[N-3-(3′-氟-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樟脑酰亚胺;化合物111-甲基-5-[(R)-[N-3-(3′-氟-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巯基四氮唑;化合物12(R)-[N-3-(3′-氟-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邻苯二酰亚胺;化合物13(S)-[N-3-(3′-氟-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乙酰胺;化合物14(R)-[N-3-(3′-氟-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硫酚;化合物15(R)-[N-3-(3′-氟-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丁二酰亚胺;化合物16(R)-[N-3-(3′-氟-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苯并三氮唑;化合物17(R)-[N-3-(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醇;化合物18(R)-[N-3-(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醇甲磺酸酯;化合物19(R)-[N-3-(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邻苯二酰亚胺;化合物20(S)-[N-3-(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乙酰胺;化合物21(R)-[N-3-(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1,2,4-1H-三氮唑;化合物22(R)-[N-3-(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樟脑酰亚胺;化合物23(R)-[N-3-(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丁二酰亚胺;化合物24(R)-[N-3-(3′-氯-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醇;化合物25(R)-[N-3-(3′-氯-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醇甲磺酸酯;化合物26(R)-[N-3-(3′-氯-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邻苯二酰亚胺;化合物27(S)-[N-3-(3′-氯-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乙酰胺;化合物28(R)-[N-3-(3′-氯-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1,2,4-1H-三氮唑;化合物29(R)-[N-3-(3′-氯-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樟脑酰亚胺;化合物30(R)-[N-3-(3′-氯-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丁二酰亚胺;化合物31(R)-[N-3-(3′-三氟甲基-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醇;化合物32(R)-[N-3-(3′-三氟甲基-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醇甲磺酸酯;化合物33化合物39(R)-[N-3-(3′-三氟甲基-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邻苯二酰亚胺;化合物34(S)-[N-3-(3′-三氟甲基-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乙酰胺;化合物35(R)-[N-3-(3′-三氟甲基-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1,2,4-1H-三氮唑;化合物36(R)-[N-3-(3′-三氟甲基-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樟脑酰亚胺;化合物37(R)-[N-3-(3 ′-三氟甲基-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丁二酰亚胺;化合物38(R)-[N-3-(3′-氟-4′-(4″-苯基哌嗪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醇;化合物39(R)-[N-3-(3′-氟-4′-(4″-苯基哌嗪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醇甲磺酸酯;化合物40(R)-[N-3-(3′-氟-4′-(4″-苯基哌嗪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邻苯二酰亚胺;化合物41(R)-[N-3-(3′-氟-4′-(4″-苯基哌嗪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1,2,4-1H-三氮唑;化合物42(R)-[N-3-(3′-氟-4′-(4″-苯基哌嗪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丁二酰亚胺;化合物43(R)-[N-3-(3′-氟-4′-(4″-(4-甲氧基)苯基哌嗪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醇;化合物44(R)-[N-3-(3′-氟-4′-(4″-(4-甲氧基)苯基哌嗪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醇甲磺酸酯;化合物45(R)-[N-3-(3′-氟-4′-(4″-(4-甲氧基)苯基哌嗪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邻苯二酰亚胺;化合物46(R)-[N-3-(3′-氟-4′-(4″-(4-甲氧基)苯基哌嗪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1,2,4-1H-三氮唑;化合物47(R)-[N-3-(3′-氟-4′-(4″-(4-甲氧基)苯基哌嗪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丁二酰亚胺;化合物48(R)-[N-3-(3′-氟-4′-(4″-苄基哌啶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醇;化合物49(R)-[N-3-(3′-氟-4′-(4″-苄基哌啶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醇甲磺酸酯;化合物50(R)-[N-3-(3′-氟-4′-(4″-苄基哌啶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邻苯二酰亚胺;化合物51(S)-[N-3-(3′-氟-4′-(4″-苄基哌啶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乙酰胺;化合物52(R)-[N-3-(3′-氟-4′-(4″-苄基哌啶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1,2,4-1H-三氮唑;化合物53(R)-[N-3-(3′-氟-4′-(4″-苄基哌啶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樟脑酰亚胺;化合物54(R)-[N-3-(3′-氟-4′-(4″-苄基哌啶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丁二酰亚胺;化合物55(R)-[N-3-(3′-氟-4′-哌啶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醇;化合物56(R)-[N-3-(3′-氟-4′-哌啶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醇甲磺酸酯;化合物57(R)-[N-3-(3′-氟-4′-哌啶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邻苯二甲酰亚胺;化合物58(R)-[N-3-(3′-氟-4′-哌啶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1,2,4-1H-三氮唑;化合物59(R)-[N-3-(3′-氟-4′-哌啶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樟脑酰亚胺;化合物60(R)-[N-3-(3′-氟-4′-哌啶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丁二酰亚胺。
本发明的上述3,5-取代噁唑烷酮类化合物的化合物其优选(S)-[N-3-(3′-氟-4′-(4″-苯基哌嗪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乙酰胺;(R)-[N-3-(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乙酰胺;(R)-[N-3-(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1,2,4-1H-三氮唑;(R)-[N-3-(3′-三氟甲基-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丁二酰亚胺;(R)-[N-3-(3′-氟-4′-哌啶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1,2,4-1H-三氮唑。
在优选实施例中,本发明的上述化合物的纯度的检测方法具体为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样品(3,5-取代噁唑烷酮类化合物,具有代表性的具体化合物例如(S)-[N-3-(3′-氟-4′-(4″-苯基哌嗪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乙酰胺)适量,加流动相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含主药0.1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2ml,置100ml量瓶中,加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溶液;测定法量取对照溶液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其中高效液相色谱仪用十八烷基键合硅胶为填充剂;检测波长245nm;柱温35℃;流动相为乙腈和水。调节检测灵敏度,使主成分色谱峰峰高约为满量程的10%~20%。再量取供试品溶液与对照溶液各20μl,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至主成分峰保留时间的3-5倍,供试品溶液的色谱图中如显杂质峰,各杂质峰面积的和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的2倍(2.0%)。
本发明所述化合物的纯度的检测方法实际上检测的对象是该化合物中所含有的有关物质(非活性成分,也称杂质),即检测的是化合物中含有的杂质,通过对杂质的量的检测,可以得到化合物的纯度。


图1本发明实施例1的流动相为乙腈∶水(75∶25)的色谱图,其中,4.0分钟为1号样品峰,12.34分钟为中间体7,6.55分钟为中间体6,8.85分钟为中间体5,9.03分钟为中间体4;图2本发明实施例1的流动相为乙腈∶甲醇∶水(10∶70∶20)的色谱图,其中,6.7分钟为1号样品峰,24.10分钟为中间体7,12.59分钟为中间体6,5.28分钟为中间体5,20.27分钟为中间体4;图3本发明实施例1的流动相为甲醇∶水(80∶20)的色谱图,其中4.73分钟为1号样品峰,14.68分钟为中间体7,8.39分钟为中间体6,10.47分钟为中间体5,12.46分钟为中间体4。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检测波长的确定将样品(S)-[N-3-(3′-氟-4′-(4″-苯基哌嗪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乙酰胺(样品)及其中间体用流动相(乙腈∶水=70∶30)配置成5ug/ml的浓度,进行紫外扫描,将样品及中间体的紫外图谱重叠发现在245nm为其交差点。故选245nm为有关物质的检测波长。
实施例2样品(S)-[N-3-(3′-氟-4′-(4″-苯基哌嗪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乙酰胺在不同反相填料柱中的保留行为。
以乙腈-水(70∶30)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l。进样量为20ul,在240nm处记录色谱图,考察在不同型号的反相C18填料柱中的色谱行为,结果见表1。
表1.样品在不同ODS色谱柱中的保留行为

由表1可以看出,现有的C18品牌均可以用于样品的测定,综合考察,优选Diamonsil ODS柱。
选择Diamonsil ODS(200×4.6mm,5um)为色谱柱,分别考察了柱温20、30、40、50℃,结果表明均能将样品测定。主峰的保留时间随柱温的升高而缩短,分离度合格。实际应用中,合适的柱温度范围约在20-50℃范围内,也可根据实际的该类化合物或其衍生物的结构选择低于或高于此范围的合适的柱温。
实施例3(S)-[N-3-(3′-氟-4′-(4″-苯基哌嗪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乙酰胺(样品)在C8柱中的保留行为。
表2.样品在不同C8柱中的保留行为

由表2可以看出,现有的C8品牌均可以用于样品的测定,综合上述指标,优选Kromasil C8柱。
选择Kromasil C8(150×4.6mm,5um)为色谱柱,分别考察了柱温20、30、40、50℃,结果表明均能测定样品的纯度。分离度合格。
实施例4(S)-[N-3-(3′-氟-4′-(4″-苯基哌嗪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乙酰胺(样品)在色谱柱Kromasil ODS(200×4.6mm,5um),不同流动相中的参数,见表3。
表3.样品在不同流动相中的保留行为

注分离度(resolution,R又称为解析度、分辨率)是色谱图中相邻两峰分离程度的量度。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VD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规定,分离度应大于1.5。
拖尾因子(tailing factor,T)--用以衡量色谱峰的对称性。也称为对称因子(symmetryfactor)或不对称因子(symmetry factor)。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VD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规定,托尾因子应在0.95-1.05之间。
由表3可看出,样品在不同比例的乙腈-水、甲醇-水、乙醇-水、分氢呋喃-水、氯仿-水、异丙醇-水中虽可被检出,但乙醇-水、四氢呋喃-水、氯仿-水、异丙醇-水分离度和托尾因子均不合格,且柱压较高;而乙腈-水、甲醇-水的柱压较低,保留时间适中,分离度和托尾因子均较好,所以优选乙腈-水和甲醇-水。
实施例5考察在Kromasil ODS(200×4.6mm,5um)柱中,不同乙腈-水配比的流动相对(S)-[N-3-(3′-氟-4′-(4″-苯基哌嗪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乙酰胺的分离效果。结果见表4。
表4.在各比例乙腈-水中的保留行为

由表4可以看出,(S)-[N-3-(3′-氟-4′-(4″-苯基哌嗪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乙酰胺在不同比例的乙腈-水中均可以被检出,且(S)-[N-3-(3′-氟-4′-(4″-苯基哌嗪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乙酰胺的中间体7,6,5,4在此条件下也可以被检出且与主成分峰完全分离,结果见图1。从省时的角度考虑在此条件下优选乙腈-水(75∶25)。
实施例6考察在Kromasil ODS(200×4.6mm,5um)柱中,不同乙腈-甲醇-水配比的流动相对(S)-[N-3-(3′-氟-4′-(4″-苯基哌嗪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乙酰胺(样品)和杂质的分离效果。结果见表5。
表5.样品在各种比例的乙腈-甲醇-水中的保留行为


由表5可以看出,样品在乙腈-甲醇-水(20∶30∶50)时,中间体7未被检出。在乙腈-甲醇-水(30∶30∶40)和乙腈-甲醇-水(40∶30∶30)时其中间体的保留时间过长,接近40分钟才可以将其检出,操作不方便,且峰的对称性差。乙腈∶甲醇∶水=(50∶25∶25)时中间体虽然可以被检出,但峰的对称性差。故最优选乙腈-甲醇-水(10∶70∶20),即当乙腈和甲醇的量占流动相重量的70%-80%时,是较佳的流动相条件,在此条件下所有中间体在30分钟内均可以被检出,操作方便,且托尾因子合格。见图2。
实施例7考察在Kromasil ODS(200×4.6mm,5um)柱中,不同甲醇-水配比的流动相对样品(S)-[N-3-(3′-氟-4′-(4″-苯基哌嗪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乙酰胺的杂质分离效果。结果见表6。
表6.在各种不同比例的甲醇-水中的保留行为

由表6可以看出,除甲醇∶水(45∶55)外其它不同比例的甲醇-水可以将样品(S)-[N-3-(3′-氟-4′-(4″-苯基哌嗪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乙酰胺及其中间体均可以检出,其中间体与主峰可以完全分离。见图3。从操作方便及省时的角度可以优选甲醇-水(80∶20)。
实施例8(S)-[N-3-(3′-氟-4′-(4″-苯基哌嗪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乙酰胺检测(样品)的方法学考察。
标准曲线以流动相为溶剂,配制成2.5ug/ml、12.5ug/ml、25ug/ml、50ug/ml、100ug/ml、200ug/ml、500ug/ml的系列溶液,分别进样20ul,以浓度(C)为横坐标,峰面积(A)为纵坐标,回归方程C=31.37A(10-4)+0.3779R=0.9996线性范围2.5~500ug/ml。
最低检出量取样品的对照品适量。用流动相稀释成不同浓度,取20ul。注入色谱仪,时峰高为仪器基线噪音的三倍,此时溶液浓度为0.5ug/ml。最低检出量为10ng。
溶液稳定性试验取对照品适量,用流动相稀释成200ug/ml的溶液,取10ul进样,结果见表7。
表7.在流动相溶液中的稳定性

说明样品在流动相溶液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且该方法灵敏,最低检测量低,可以满足分析测定要求。
实施例9制剂辅料干扰试验(S)-[N-3-(3′-氟-4′-(4″-苯基哌嗪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乙酰胺片剂或者胶囊制剂中的辅料包括淀粉、微晶纤维素和乳糖这三种白色粉末。按照胶囊配方制得不含(S)-[N-3-(3′-氟-4′-(4″-苯基哌嗪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乙酰胺的空白辅料,取空白辅料100mg置10ml的容量瓶中,按供试品溶液溶解过程溶解的白色浑浊液,过滤,取滤液20ul注入色谱仪,按照上述分析方法测定。结果表明,辅料在本发明的检测条件下,在分析过程中均不出峰,制剂辅料不干扰供试品有关物质检测。
实施例10采用乙腈∶水(75∶25)为流动相,十八烷基键合硅胶为填充剂,检测波长245nm;柱温35℃检测化合物1-60的有关物质,结果见表8。
表8.3,5-取代噁唑烷酮类化合物有关物质检测结果


从上述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采用乙腈-水(70∶30)可以检测化合物1~60号的有关物质。
实施例11采用甲醇∶水(80∶20)为流动相,十八烷基键合硅胶为填充剂,检测波长245nm;柱温35℃检测化合物1-60的有关物质,结果见表9。
表9.3,5-取代噁唑烷酮类化合物的有关物质检测结果



上述结果可看出,采用甲醇-水(80∶20)可检测化合物1~60的有关物质。
实施例12乙腈∶甲醇∶水(10∶70∶20)为流动相,十八烷基键合硅胶为填充剂,检测波长245nm;柱温35℃检测化合物1-60的有关物质,结果见表10。
表10,3,5-取代噁唑烷酮类化合物有关物质检测结果



实施例13采用乙腈∶水(75∶25)为流动相,辛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检测波长245nm;柱温35℃检测化合物1-60的有关物质,结果见表11。
表11.3,5-取代噁唑烷酮类化合物有关物质检测结果



从上述实验可以看出采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乙腈∶水(75∶25)、甲醇-水(80∶20)、乙腈∶甲醇∶水(10∶70∶2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45nm,检测1~60号化合物,相关杂质与其主峰能够完全分离。且分离度均大于1.5。采用辛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乙腈∶水(75∶25)、甲醇∶水(80∶20)、乙腈∶甲醇∶水(10∶70∶2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45nm,检测3,5-取代噁唑烷酮类化合物,相关杂质与其主峰能够完全分离。且分离度均大于1.5。说明在此条价下3,5-取代噁唑烷酮类化合物的杂质可以完全被检出。
权利要求
1.一种3,5-取代噁唑烷酮类化合物的纯度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包括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检测,所述的高效液相色谱仪含有紫外检测器,设定检测波长为200-400nm,所述高效液相色谱仪的色谱柱为反相柱,流动相为水与极性有机溶剂的混合液,其中有机相的比例为30%-9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方法,其中,所述的3,5-取代噁唑烷酮类化合物包括下列化合物(S)-[N-3-(3′-氟-4′-(4″-苯基哌嗪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乙酰胺;(R)-[N-3-(3′-氟-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醇;(R)-[N-3-(3′-氟-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醇甲磺酸酯;(R)-[N-3-(3′-氟-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醇对甲苯磺酸酯;(R)-[N-3-(3′-氟-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醇乙酸酯;(S)-[N-3-(3′-氟-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咪唑;5-甲基-2-[(R)-[N-3-(3′-氟-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巯基-1,3,4-噻二唑;(R)-[N-3-(3′-氟-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1,2,4-1H-三氮唑;(R)-[N-3-(3′-氟-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1H-四氮唑;(R)-[N-3-(3′-氟-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樟脑酰亚胺;1-甲基-5-[(R)-[N-3-(3′-氟-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巯基四氮唑;(R)-[N-3-(3′-氟-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邻苯二酰亚胺;(S)-[N-3-(3′-氟-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乙酰胺;(R)-[N-3-(3′-氟-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硫酚;(R)-[N-3-(3′-氟-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丁二酰亚胺;(R)-[N-3-(3′-氟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苯并三氮唑;(R)-[N-3-(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醇;(R)-[N-3-(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醇甲磺酸酯;(R)-[N-3-(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甲基邻苯二酰亚胺;(S)-[N-3-(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乙酰胺;(R)-[N-3-(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1,2,4-1H-三氮唑;(R)-[N-3-(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樟脑酰亚胺;(R)-[N-3-(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丁二酰亚胺;(R)-[N-3-(3′-氯-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醇;(R)-[N-3-(3′-氯-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醇甲磺酸酯;(R)-[N-3-(3′-氯-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邻苯二酰亚胺;(S)-[N-3-(3′-氯-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乙酰胺;(R)-[N-3-(3′-氯-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1,2,4-1H-三氮唑;(R)-[N-3-(3′-氯-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樟脑酰亚胺;(R)-[N-3-(3′-氯-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丁二酰亚胺;(R)-[N-3-(3′-三氟甲基-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醇;(R)-[N-3-(3′-三氟甲基-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醇甲磺酸酯;(R)-[N-3-(3′-三氟甲基-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邻苯二酰亚胺;(S)-[N-3-(3′-三氟甲基-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乙酰胺;(R)-[N-3-(3′-三氟甲基-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1,2,4-1H-三氮唑;(R)-[N-3-(3′-三氟甲基-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樟脑酰亚胺;(R)-[N-3-(3′-三氟甲基-4′-吗啉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丁二酰亚胺;(R)-[N-3-(3′-氟-4′-(4″-苯基哌嗪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醇;(R)-[N-3-(3′-氟-4′-(4″-苯基哌嗪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醇甲磺酸酯;(R)-[N-3-(3′-氟-4′-(4″-苯基哌嗪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邻苯二酰亚胺;(R)-[N-3-(3′-氟-4′-(4″-苯基哌嗪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1,2,4-1H-三氮唑;(R)-[N-3-(3′-氟-4′-(4″-苯基哌嗪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丁二酰亚胺;(R)-[N-3-(3′-氟-4′-(4″-(4-甲氧基)苯基哌嗪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醇;(R)-[N-3-(3′-氟-4′-(4″-(4-甲氧基)苯基哌嗪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醇甲磺酸酯;(R)-[N-3-(3′-氟-4′-(4″-(4-甲氧基)苯基哌嗪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邻苯二酰亚胺;(R)-[N-3-(3′-氟-4′-(4″-(4-甲氧基)苯基哌嗪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1,2,4-1H-三氮唑;(R)-[N-3-(3′-氟-4′-(4″-(4-甲氧基)苯基哌嗪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丁二酰亚胺;(R)-[N-3-(3′-氟-4′-(4″-苄基哌啶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醇;(R)-[N-3-(3′-氟-4′-(4″-苄基哌啶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醇甲磺酸酯;(R)-[N-3-(3′-氟-4′-(4″-苄基哌啶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邻苯二酰亚胺;(S)-[N-3-(3′-氟-4′-(4″-苄基哌啶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乙酰胺;(R)-[N-3-(3′-氟-4′-(4″-苄基哌啶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1,2,4-1H-三氮唑;(R)-[N-3-(3′-氟-4′-(4″-苄基哌啶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樟脑酰亚胺;(R)-[N-3-(3′-氟-4′-(4″-苄基哌啶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丁二酰亚胺;(R)-[N-3-(3′-氟-4′-哌啶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醇;(R)-[N-3-(3′-氟-4′-哌啶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醇甲磺酸酯;(R)-[N-3-(3′-氟-4′-哌啶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邻苯二甲酰亚胺;(R)-[N-3-(3′-氟-4′-哌啶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1,2,4-1H-三氮唑;(R)-[N-3-(3′-氟-4′-哌啶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樟脑酰亚胺;(R)-[N-3-(3′-氟-4′-哌啶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丁二酰亚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方法,其中,所述的色谱柱为C4、C8或C18色谱柱。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方法,其中,所述的检测波长为200-300n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方法,其中,流动相为水与极性有机溶剂的混合液,有机相的比例为流动相的重量的40%-80%。
6.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检测方法,其中,所述的极性有机溶剂为乙腈、甲醇、乙醇、四氢呋喃、氯仿、异丙醇或其混合物。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检测方法,其中,所述的极性有机溶剂为乙腈和/或甲醇。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方法,其中,所述的反相柱的柱温为20-50℃。
9.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检测方法,其中,所述的流动相为水与乙腈,以流动相重量为100%计,乙腈为流动相的重量的40-80%。
10.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检测方法,其中,所述的流动相为水与乙腈和甲醇,以流动相重量为100%计,水在流动相中所占的重量比例为20-60%,乙腈和甲醇的比例为0.1~3∶1。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3,5-取代噁唑烷酮类化合物的纯度的检测方法,包括用包含有紫外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进行检测,所述紫外检测器的检测波长为200-300nm,所述高效液相色谱的固定相为反相柱,流动相为水与极性有机溶剂的混合液;该方法应该具有如下特点样品溶解速度快,时效高;被分析物中各成分间分离彻底;相应试剂的配制操作简单,分析方法稳定,适应性强。
文档编号G01N33/15GK101021511SQ20071008839
公开日2007年8月22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19日 优先权日2007年3月19日
发明者王莹, 朱锦, 刘劲松, 鲁韬 申请人:四川贝力克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