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对称检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08842发布日期:2018-10-19 21:13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对称检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检具,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对称检具。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对称检具的技术条件基础上,在检具的使用的范围性以及便捷性上依然存在很多不足,大部分的进行对称检测时都是采用人工进行测量,测量精度并不准确,且工作效率较低,且多为平面测量,对于立体物件无法进行对称检测,使用极为不便,缺乏一种方便的对称检具进行工作测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新型对称检具,可以有效的提高对称检具的使用范围以及便捷性,该对称检具操作简单方便,在使用的过程中可直接对物件两端进行对称检测,无需人为进行操作,采用计算机轨迹进行对称检测,测量精度高,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实用性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对称检具,包括检测底板,所述检测底板的两端均安装有检测驱动箱,所述检测驱动箱的内部设置有动力传动盘,所述动力传动盘的顶端连接有传动支架,所述传动支架的内侧套接有伸缩杆,所述传动支架与动力传动盘之间设置有传动支架旋转轴,所述传动支架的一端设置有检测辊连接座,所述检测辊连接座的顶端安装有检测辊,所述检测驱动箱的底端安装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一侧连接有同步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检测底板的内侧中央设置有中心对称轴,所述中心对称轴的外侧设置有固定限位孔,所述检测驱动箱的一侧设置有开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传动支架与动力传动盘通过传动支架旋转轴活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驱动电机与动力传动盘传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新型对称检具,可以有效的提高对称检具的使用范围以及便捷性,该对称检具操作简单方便,在使用的过程中可直接对物件两端进行对称检测,无需人为进行操作,采用计算机轨迹进行对称检测,测量精度高,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检测底板;2、检测驱动箱;3、驱动电机;4、中心对称轴;5、开口;6、检测辊;7、动力传动盘;8、传动支架;9、传动支架旋转轴;10、同步轴;11、伸缩杆;12、检测辊连接座;13、固定限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对称检具,包括检测底板1,检测底板1的两端均安装有检测驱动箱2,检测驱动箱2的内部设置有动力传动盘7,动力传动盘7的顶端连接有传动支架8,传动支架8的内侧套接有伸缩杆11,传动支架8与动力传动盘7之间设置有传动支架旋转轴9,传动支架8的一端设置有检测辊连接座12,检测辊连接座12的顶端安装有检测辊6,检测驱动箱2的底端安装有驱动电机3,驱动电机3的一侧连接有同步轴10。

进一步的,检测底板1的内侧中央设置有中心对称轴4,中心对称轴4的外侧设置有固定限位孔13,检测驱动箱2的一侧设置有开口5,通过设置的中心对称轴4可方便物件进行中心对称,通过设置的固定限位孔13进行定位安装。

传动支架8与动力传动盘7通过传动支架旋转轴9活动连接,通过设置的传动支架旋转轴9可方便传动支架8进行旋转调节,方便进行检测。

驱动电机3与动力传动盘7传动连接,通过设置的驱动电机3提供动力,方便进行检测。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的时候,可通过打开该设备进行工作,将设备与电脑设备进行连接,可将需检测物件放入检测底板1的内侧,通过设置的中心对称轴4可方便物件进行中心对称,通过设置的固定限位孔13进行定位安装,在进行检测时,通过设置的驱动电机3提供动力,两端电机通过同步轴10进行同步,通过设置的传动支架旋转轴9可方便传动支架8进行旋转调节,方便进行检测,传动支架8内侧的伸缩杆11进行弹性伸缩,检测辊6通过对物件外侧进行轨迹曲线检测,通过电脑设备来进行轨迹对比,从而检测出物件的对称性。

综上所述,该设备可以有效的提高对称检具的使用范围以及便捷性,该对称检具操作简单方便,在使用的过程中可直接对物件两端进行对称检测,无需人为进行操作,采用计算机轨迹进行对称检测,测量精度高,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实用性强。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