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00884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2)背景技术如图1所示,一般连接于排线2上的电连接器1均是包含有一插接端口11,及一体成形并套设于该插接端口11外的固定座12上,该插接端口11具有一用以插接一电子元件的插头的插接槽111,及呈相错开并排的两排端子112,该电连接器1组装于该排线2时,是先将排线2末端的数根导线21分别以焊锡焊接于各该端子112上,再利用成形机于电性连接有排线2的插接端口11的外围成形一固定座12,以完成电连接器1与排线2的组装作业。
由于该电连接器1是用来与电子元件电性连接,所以电连接器1的构造均是朝轻、薄、短、小发展,以符合目前电子元件发展的驱势,在此前提下,电连接器1的体积都尽可能的小型化,所以不论是端子112的规格或相邻端子112间的间距均相当小,因此,将导线21焊于各该端子112上的焊点须相当小,否则会使相邻端子112短接,且非常容易因一连接于一端子上的导线21与相邻的端子112触接,导致故障的问题。而上述一般的电连接器1均是以注射成形的方式,将固定座12一体成形于该插接端口11的周围,成形条件的高温及成形时的高压,会让焊锡熔化及导线移位,导致相邻端子112短接、一导线同时触接二端子112或导线21错接等各种问题,造成成品不良,目前在电连接器1及排线2的组装作业上,发生上述的问题机会相当大,造成优良率下降及组装作业成本提高的缺失。
另外,当组装时发生上述导线移位或错接等各种问题而产生的不良品,由于包覆于外的固定座12是为一体成形,所以无法将该固定座拆开,再修复内部的接线,而使整个电连接器报废,因此非常浪费,材料成本亦会相对提高。
(3)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提高制作的优良率进而达到降低组装成本的电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组装上可修复的电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是与一传输线电性连接,用以传输接送电源或信号,该电连接器包含有一插接端口及一可固定插接端口的固定座体,该插接端口具有一用以插接一电器用品的插头的插接槽,及呈并排且与该传输线电性连接的一前排端子与一后排端子,其特点是该固定座体包含有一框体,及一与该框体对合接固的底座,该框体具有围构成一供该插接端口穿置的穿置口的边框、分别与前、后排端子对应开设的第一凹槽、第二凹槽、一开设于该边框的边缘处并连通第一凹槽的开口,及一设于该边框的内侧面上的定位件,该传输线可由开口穿置于该固定座体内;该底座具有与该框体的定位件对应的接合件,及一对应前排端子处向内凹陷形成的空置空间,以使上述传输线可不与前排端子触接地跨接至后排端子。
通过分离的框体及底座,将插接端口组装固定在传输线上,可使该端子与传输线准确地电性连接,有效提高制作过程的优良率,进行达到降低组装作业成本的功效。
为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点和效果,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4)
图1是一般排线的连接器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与排线及插接座组装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2部份组装完成后的部份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组装完成的部份剖视图。
(5)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是用于电性连接在一传输线上,以负责电源或信号传输接送用,以下的实施例是以将电连接器组装在一排线上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2、3所示,该电连接器3是用于电性连接在一可挠性的排线4的一端上,且该排线4的末端具有数条裸露的导线41。
该电连接器3包含有一插接端口31及一可将该插接端口31固定于排线4上的固定座体32,该插接端口31具有一底部311、由底部311的周缘突伸出的侧部312、由底部311及侧部312围构成一插接槽313、并排于该底部311的外侧上的前、后排端子314、315,及二分别由该底部311向外凸伸的定位体316,及前、后排端子314、315分别可与各该导线41电性连接。
该固定座体32包含有一框体321,及一与该框体321对合接固的底座322。
该框体321具有围构成一供该插接端口31穿置的穿置口323的边框324、分别与前、后排端子314、315对应开设的第一凹槽325、第二凹槽326、一开设于该边框324的边缘处并连通第一凹槽325的开口327,及一设于该边框324的内侧面上为数个凸榫的定位件328。
该底座322具有与该框体321的定位件328对应且为数个嵌孔的接合件329、一对应前排端子314处向内凹陷形成的容置空间320,及二与设于该插接端口31上的各该定位体316对应的定位孔320’。
如图3、4所示,先将排线4的各导线41前端的保护套42裁去,再将该导线分别地焊接至前、后排端子314、315上,并使焊接至后排端子315的导线先弯曲,以跨过前排端子314,而不与前排端子314触接,接着,将与该排线4电性连接的插接端口31的前、后排端子分别置于第一凹槽325及第二凹槽326中,且该排线4顺着第一凹槽325至该开口327延伸至该框体321外,该插接端口31由该穿置口323突伸至该框体321外,另外,可利用该底座322的接合件329与该框体321的定位件328一对一地嵌合,同时使该插接端口31上的该定位体316分别嵌定于该并底座322上的定位孔320’,并于该底座322与框体321对接处涂布黏胶(图中未示出),以黏固底座322及框体321,使接合更稳固,即可完成该电连接器3与排线4的组装作业,因而让固定座体32与插接端口31组装定位于该排线4的一端,并使位于该插接端口31的底部311上的前、后排端子314、315与外界绝缘。
如图4所示,按上述的方式组装完成后,该排线4相隔的导线41分别与该插接端口31的前排端子314电性连接,而其余的导线41则向位于前排端子314下方的容置空间320弯曲,跨过前排端子314而与后排端子315电性连接,使得与后排端子315连接的导线41不会与前排端子314触接,且组装的过程中不像以往一体成形的方式,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导致导线或端子短接及导线偏移的现象,使得以该固定座体将插接端口组装于排线上时,仍可保持该排线与端子良好的电连接性,以提高制作过程的优良率,如有质量问题可将固定座体拆开修复内部,以再形成优良品,进而可降低制造成本。
另外,上述底座322及框体321的黏合并不限于利用黏胶的黏合方式,亦可由高频等其他黏合方式。
而且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亦可按上述的方式与其他类型的传输线组装,如数条外覆有绝缘体的导线及具有数条导线的同轴缆线,均是将一端的外层绝缘体剥掉,并将裸露的导线一对一地电性连接至前、后排端子上,再将固定座体组装在插接端口上,使该电连接器组装定位于该传输线的一端,由于组装的方式相同,所以在此不再详细说明。
归纳上述,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固定座体32形成分离的框体321及底座322,于组装时,将连设有如排线4类的传输线的插接端口31先行定位于该框体321上,再利用底座322的接合件329嵌定于该框体321的定位件328上,使底座322与框体324呈对合定位的态样,即完成电连接器3与传输线的组装作业,且与后排端子315电性连接的导线41,可于该容置空间320跨过前排端子314而与后排端子315电性连接,使得与后排端子315连接的导线41不会与前排端子314接触,且组装环境是在常温常压下,不像以往一体成形方式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容易发生使导线或端子短接及导线偏移的现象,而在组装完成后,仍可保持该传输线与端子良好的电连接性,确实可提高制作过程的优良率。另外,于成品发生质量问题时,亦可进行维修,而修复成优良品,避免材料的浪费,进而可降低制造成本。
当然,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它与一传输线电性连接,用以传输接送电源或信号,该电连接器包含有一插接端口及一可固定插接端口的固定座体,该插接端口具有一用以插接一电子用品的插头的插接槽,及呈并排且与该传输线电性连接的一前排端子与一后排端子,其特征在于,该固定座体包含有一框体,具有围构成一供该插接端口穿置的穿置口的边框、分别与前、后排端子对应开设的第一凹槽、第二凹槽、一开设于该边框的边缘处并连通第一凹槽的开口,及一设于该边框的内侧面上的定位件,该传输线可由开口穿置于该固定座体内;及一底座,具有与该框体的定位件对应的接合件,及一对应前排端子处向内凹陷成的容置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传输线为一排线或数条外覆有绝缘体的导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传输线为一具有数条导线的同轴缆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框体的定位件为数个嵌孔,该底座的接合件为数个可一对一地嵌定于各该嵌孔中的凸条,且框体与底座的对接处可通过黏胶黏合,以接固该座体与框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底座的接合件为数个嵌孔,该框体的定位件为数个可一对一地嵌定于各该嵌孔中的凸榫,且框体与底座的对接处可通过高频黏合,以接固该座体与框体。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插接端口还具有二分别向外凸伸的定位体,且该底座上还具有与各该定位体对应并供定位体嵌定的定位孔。
专利摘要一种电连接器,可与传输线电性连接,以负责电源或信号传输接送用,该电连接器包含有一具有与传输线电性连接的前、后排端子的插接端口及一可固定插接端口的固定座体,该固定座体包含有一供插接端口穿置定位的框体及一与该框体对合接固的底座,通过分离的框体及底座将插接端口组装固定在传输线上,以使该端子与传输线准确地电性连接,以有效提高制作的优良率,进而达到降低组装成本的功效。
文档编号H01R12/24GK2537138SQ02208158
公开日2003年2月19日 申请日期2002年3月25日 优先权日2002年3月25日
发明者李坤昌 申请人:李坤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