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01984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组设于电路板上且可高速传输信号的符合IEEE 1394b传输规范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业界所称的IEEE 1394连接器是指符合电机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制订的串行总线规格的电连接器,可作为硬盘、光盘等存储装置的接口,亦可应用于连接打印机、扫描仪等计算机外接设备以及数字电视机顶盒及摄录放影机等消费类电子产品。曾先后出现IEEE 1394-1995、IEEE 1394a及IEEE 1394b等几种不同规格的IEEE1394连接器。于2001年8月28日公告的美国专利第6,280,209号及于2001年11月13日公告的美国专利第6,315,608号均揭示了一种IEEE 1394b连接器,其包括一体成型的绝缘本体、若干端子、内遮蔽壳体及外遮蔽壳体。进行高速数据传输的IEEE 1394b连接器对防电磁干扰的能力要求非常严格,所以,该种连接器设有内外两层遮蔽壳体用于遮蔽电磁干扰。
随着计算机的多功能及小型化的技术发展趋势,需要计算机在不增大体积的同时可容纳更多的电子元件,因此,计算机内作为各电子元件载体的电路板需布设更多电子元件以实现更多功能的整合。当IEEE 1394b连接器应用于供与机箱内部的其它电子设备连接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相组接的情形,有时需将IEEE1394b连接器设置在电路板上的众多电子元件之间,此时如采用上述专利中所示传统连接器的构形,电路板上需预留出放置对接线缆插头的空间,从而减少电路板上布设电子元件的空间,影响电路板的线路布局。当IEEE 1394b连接器设于电路板边缘,用于提供位于机箱面板上的输入/输出端口时,有时机箱面板上的端口排配设计较IEEE 1394b连接器的对应开口相对偏上,而使上述专利中的传统连接器的构形无法使用。为解决上述两种情形所出现的技术问题,业界一直在努力设计出增高型IEEE 1394b电连接器来满足需求。但是,由于IEEE1394b连接器的内、外遮蔽壳体的结构,其绝缘本体的结构相对复杂,上述专利中端子与绝缘本体的组接一般采用镶埋成型(Insert Molding)或直接插置两种方式。然而,当电连接器构形增高时,绝缘本体的结构愈加复杂,且端子尾端会加长,如应用上述专利中的技术将端子镶埋成型于绝缘本体内,会导致模具设计难度大、后续脱模困难的缺陷,如应用现有技术将端子直接插置于绝缘本体中,会导致高构形端子的尾部定位困难的缺陷。
因此,确有必要设计一种增高型IEEE 1394b连接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堆叠设置的两个端子模块的电连接器,其端子模块与绝缘本体的组装稳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端子模块,绝缘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侧壁,于两侧壁间形成有一收容腔,于两侧壁上均设置有固持部,端子模块固持于收容腔内,其包括绝缘基体及收容于基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于基体的两侧设置有与绝缘本体的两侧壁上的固持部相配合的固持部,其中上述固持部具有燕尾状的收容槽及与该收容槽相配合的燕尾状的凸块两种结构,绝缘本体的侧壁的固持部为其中一种结构,端子模块的对接部的固持部为其中另一种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于绝缘本体的两侧壁与端子模块上分别设置相互配合的燕尾状收容槽与凸块构形的固持部,使端子模块与绝缘本体的组装稳固。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如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3是如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主视立体图。
图4是如图3所示的绝缘本体的后视立体图。
图5是如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端子模块的立体图。
图6是如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外遮蔽壳体尚未组装的主视立体图。
图7是如图6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后视立体图。
图8是沿图2所示的A-A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与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是安装于电路板(未图示)上,可供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相配接,其包括绝缘本体12、收容于绝缘本体12内的端子模块90、内遮蔽壳体60、包覆于绝缘本体12外围的外遮蔽壳体70及将内遮蔽壳体60接地的接地构件50。
请参阅图3所示,绝缘本体12包括有呈块状的支撑座120及位于支撑座120上方的呈方形体的对接座138,支撑座120与对接座138大体等高且向前凸伸出对接座138一定距离。该支撑座120设有自其前表面向后凹陷形成的一对用于节省材料的逃料孔1200及自其底表面向下延伸形成的定位柱129。该对接座138具有相对的上、下壁121、122及与上、下壁121、122相邻接的两侧壁123,这些壁包围形成一收容腔124。于每一侧壁123上均设有一与收容腔124相通的呈燕尾状的固持部125,该固持部125是一收容槽,其宽度大体呈自槽口到槽底逐渐增大的趋势。于对接座138的上壁121上亦设有一与收容腔124相通的固持槽126。于每一侧壁123与下壁122的连接处均设有一贯穿对接座138且与收容腔124相通的第一收容通道127。分别于绝缘本体12的两侧表面横向凸伸形成有的两T形凸块130。再请参阅图4所示,绝缘本体12于邻近其后表面139的中部设有一与收容腔124相通的凹腔131,于绝缘本体12面向凹腔131的后壁132上设有位于其中部的若干定位孔134及位于定位孔134两侧且与收容腔124相通的若干收容槽道133。于绝缘本体12的邻近后表面139处还设有位于凹腔131的两侧且分别与上述第一收容通道127相通的一对第二收容通道136。自支撑座120的底端向后延伸形成有一阶梯部128,该阶梯部128上设有与上述若干收容槽道133相对应的若干凸肋1280。
请参阅图1所示,端子模块90包括有第一端子模块40及与第一端子模块40相接合的第二端子模块80,其中第一端子模块40包括有绝缘材质的第一基体14、部分镶埋成型(Insert Molding)于第一基体14内的导电材质的若干第一端子20及与第一端子20后部相结合的定位座25。第二端子模块80包括有与上述第一基体14相结合的绝缘材质的第二基体16及镶埋成型于第二基体16内的导电材质的若干第二端子30。
请进一步参阅图5与图7、图8所示,第一、二基体14、16大致呈镜像对称设置,第一基体14包括有第一基座140、自第一基座140向前延伸的第一对接板141、自第一基座140的接合面146凸伸形成的定位柱143及自第一基座140的接合面146凹陷形成的定位孔144。第一基体14还设有自第一基座140相对的两侧面147向外凸伸的第一固持部142,该第一固持部142是大致呈直角梯形的凸块,其中第一基座140的接合面146与第一固持部142的底面共面。类似的,第二基体16包括有与第一基座140相接合的第二基座160、自第二基座160向前延伸的与第一对接板141平行设置的第二对接板161、自第二基座160的接合面166凸伸形成的与上述定位孔144相对应的定位柱163及自第二基座160的接合面166凹陷形成的与上述定位柱143相对应的定位孔164。第二基体16还设有自第二基座160的两侧面167向外凸伸的第二固持部162,该第二固持部162是大致呈直角梯形的凸块,其中第二基座160的接合面166与固持部162的底面共面。第二基体16的第二对接板161的内表面朝第一对接板141方向凸设有一防呆凸条165。
定位座25收容于绝缘本体12的凹腔131内,该定位座30于其前表面上设有用于与绝缘本体12的定位孔134相配合的若干定位柱253及与绝缘本体12的若干收容槽道133相配合的若干凸肋254。定位座25包括有形成于其底端且与绝缘本体12的阶梯部128相配合的阶梯部252,该阶梯部252设有与上述若干凸肋254相对应的若干凹槽251。每一端子20、30均包括有连接部21、31、自连接部21、31的一端向前延伸的接触部22、32、自连接部21、31的另一端弯折延伸的阶梯部(第二端子30的阶梯部标号为33,第一端子20的阶梯部未图示)及自阶梯部的底端向后水平延伸用于与电路板电性连接的焊接部24、34。其中第一端子20的接触部22是镶埋成型于第一基体14的第一基座140内及第一对接板141的内表面上,第一端子20的部分连接部21及阶梯部23共同镶埋成型于定位座25内。第二端子30的接触部32镶埋成型于第二基体16的第二基座160内及第二对接板161的内表面上。
请参阅图5与图7所示,第一端子模块40与第二端子模块80组装于一起,其中第一基体14与第二基体16相接合形成基体15,第一、二基体14、16的定位孔144、164与对应的定位柱163、143相配合,第一基体14的第一固持部142与第二基体16的对应第二固持部162相接合形成有与对接座138的两侧壁123的固持部125相配合的固持部152,该固持部152是燕尾状的凸块,该凸块的宽度大体呈自凸块与第一、二基座140、160连接处的根部到凸块的顶部逐渐增大的趋势。进一步的,为加强端子模块90的固持部152与对接座138的两侧壁123的固持部125之间的配合紧密度,本实施方式分别于第一固持部142的上侧及第二固持部162的下侧延伸设有干涉条1420、1620,以加强与对接座138的两侧壁123的固持部的干涉作用。同时第二端子30的连接部31与定位座25的凸肋254相抵靠,第二端子30的阶梯部33收容于定位座25的凹槽251内。
请参阅图1所示,内遮蔽壳体60与外遮蔽壳体70均是由金属板材一体冲压而成。其中内遮蔽壳体60包括有包覆于基体15外周的框形壳体61,该框形壳体61包括上壁610、下壁611及连接上、下壁610、611的两侧壁612,内遮蔽壳体60还包括自框形壳体60的上壁610向后延伸的固持部62及自框形壳体61的下壁611向后、向外弯折延伸的抵接片63。抵接片63收容于绝缘本体12的第一收容通道127内且与接地构件50相抵接。接地构件50的形状与端子20、30的形状类似,其包括连接部51、自连接部51的一端向前延伸的接触部52、自连接部51的另一端弯折延伸的阶梯部53及自阶梯部53的底端向后水平延伸用于与电路板的接地路径相连的焊接部54。
请参阅图1、图2所示,外遮蔽壳体70包括遮蔽框体71及遮蔽后盖72,其中遮蔽框体71包覆于绝缘本体12的对接座138外周并向前延伸呈方形框口状,遮蔽后盖72包覆于绝缘本体12的后表面139上。该遮蔽框体71包括有竖直设置的相对两侧壁710及连接两侧壁710且水平相对设置的上壁711与下壁712。其中每一侧壁710包括自其底端向下延伸形成的用于与电路板上的固持孔相结合的固定部713,该固定部713亦可与电路板上的接地路径电性相连。侧壁710还设有若干卡持口714及位于其后缘且与绝缘本体12的T形凸块130相配合的切口715。上壁711设有位于其后端的若干卡持口717及位于其前端的凹陷718。遮蔽后盖72的上缘冲压形成有若干弯折且与上壁711的若干卡持口717相配合的卡持片720,遮蔽后盖72的两侧缘均向前凸设有若干弹片721,于每一弹片721上均冲压形成有与遮蔽框体71的侧壁710上所设的对应卡持口714相配合的凸起722。
请参阅图6、图7、图8所示,在组装过程中,首先将端子模块90从后方组入绝缘本体12,其中基体15后部收容于对接座138的收容腔124内,基体15的第一、二对接板141、161凸伸出对接座138外,基体15的燕尾状的固持部152与对接座138的燕尾状的固持部125相配合,使基体15与绝缘本体12稳固结合。当然,于其它实施例中上述固持部125的燕尾状的收容槽构形与固持部152的燕尾状的凸块构形可以互换。另,亦可采用其它固持方式,如于基体15上设置若干凸点以与收容腔124的侧壁123的内表面干涉固持,有时甚至可于基体15上不设置凸点而直接凭借基体15与收容腔124的上、下壁121、122及侧壁123间的紧密抵靠来达到固持作用。
请同时参阅图4、图5、图7所示,定位座25收容于绝缘本体12的凹腔131内,定位座25的若干凸肋254将若干第二端子30的连接部31抵持于绝缘本体12的后壁132的若干收容槽道133内,绝缘本体12的阶梯部128的若干凸肋1280收容于定位座25的阶梯部252的若干凹槽251内,同时抵持于第二端子30的阶梯部33上。又,第一端子模块40的第一基体14与第二端子模块80的第二基体16亦可为一体式构形,第一端子20的接触部22与第二端子30的接触部32由同一镶埋成型步骤形成于一体式基体内,而且第二端子30的连接部31亦可同时镶埋成型于定位座25的前表面。
然后,将内遮蔽壳体60从前方组入绝缘本体12,内遮蔽壳体60的框形壳体61包覆于基体15的第一、二对接板141、161外围,于内遮蔽壳体60的两侧壁612及上、下对接板141、161之间形成有第一收容空间2,内遮蔽壳体60的固持部62延伸入且固持于绝缘本体12的对接座138的固持槽126内,内遮蔽壳体60的抵接片63延伸入绝缘本体12的第一收容通道127内。而后,将接地构件50从后方组入绝缘本体12内,接地构件50的接触部52收容于绝缘本体12的第一收容通道127内并与内遮蔽壳体60的抵接片63相抵接,接地构件50的连接部51及阶梯部53收容于绝缘本体12的第二收容槽道136内。随后,将外遮蔽壳体70的遮蔽框体71从前方组装于绝缘本体12上并环绕内遮蔽壳体60的框形壳体61于其中,遮蔽框体71与内遮蔽壳体60的框形壳体61之间形成有第二收容空间3,第一、二收容空间2、3可供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的对接部分组入,遮蔽框体71的切口715与绝缘本体12的T形凸块130配合。最后,将外遮蔽壳体70的遮蔽后盖72从后方组装于绝缘本体12上,遮蔽后盖72的卡持片720与遮蔽框体71的对应卡持口717相扣持,遮蔽后盖72的弹片721的凸起722与遮蔽框体71的对应卡持口714相扣持,这样,遮蔽后盖72牢固扣持于绝缘本体12的后表面上。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通过于绝缘本体12的两侧壁123与端子模块90上分别设置相互配合的燕尾状收容槽与凸块构形的固持部,使端子模块90与绝缘本体12的组装稳固。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端子模块,绝缘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侧壁,于两侧壁间形成有一收容腔,端子模块包括绝缘基体及收容于基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于绝缘本体两侧壁上均设置有固持部,端子模块固持于收容腔内,于端子模块的基体的两侧设置有与绝缘本体的两侧壁上的固持部相配合的固持部,上述固持部具有燕尾状的收容槽及与该收容槽相配合的燕尾状的凸块两种结构,绝缘本体的侧壁的固持部为其中一种结构,端子模块的对接部的固持部为其中另一种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燕尾状收容槽的宽度大体呈自槽口到槽底逐渐增大的趋势,上述燕尾状凸块的宽度大体呈自根部到顶部逐渐增大的趋势。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于上述燕尾状凸块的上、下侧进一步延伸设有干涉条。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端子模块包括堆叠设置的第一端子模块及第二端子模块,上述第一、二端子模块分别包括第一、二基体及收容于第一、二基体内的若干第一、二端子,第一、二基体组成上述绝缘基体,第一、二端子组成上述若干导电端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端子模块的固持部是由分别形成于第一、二基体两侧的相接合的第一、二固持部组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二基体于一接合面上相互接合固定,上述第一、二固持部分别位于接合面两侧且相对于接合面对称的一对大致呈直角梯形的凸块,该对梯形凸块相接合而形成上述燕尾状凸块。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绝缘本体的固持部是上述燕尾状收容槽构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绝缘本体包括可安装于电路板上的支撑座及位于支撑座上方的对接座,上述收容腔是形成于对接座内。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有内遮蔽壳体,其至少包覆于第一、二端子模块的第一、二基体的外围,于其内形成第一收容空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外遮蔽壳体,其至少包覆于绝缘本体的对接座外围且环绕内遮蔽壳体于其中,于上述内、外遮蔽壳体的间形成有第二收容空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端子模块,绝缘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侧壁,于两侧壁间形成有一收容腔,于两侧壁上均设置有燕尾状收容槽,端子模块固持于收容腔内,其包括绝缘基体及收容于基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于基体的两侧设置有与绝缘本体的两侧壁上的燕尾状收容槽相配合的燕尾状凸块,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通过于绝缘本体的两侧壁与端子模块上分别设置相互配合的燕尾状收容槽与凸块构形的固持部,使端子模块与绝缘本体的组装稳固。
文档编号H01R13/62GK2645288SQ03265100
公开日2004年9月29日 申请日期2003年6月6日 优先权日2003年6月6日
发明者朱自强, 胡金奎, 张国华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