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20722阅读: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电连接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设有变压器与共模抑制模组的电连接器系统,尤其涉及其变压 器及共模抑制模组的连接结构。背景技术
传统具有变压器与共模抑制模组的电连接器产品中,通常做法是将变压器与共模抑制线 圈连体设置,然后装设在电连接器的内置电路板上,最后再转接至外部电路板上。所述之传 统设计中,变压器与共模抑制线圈组成模组的线圈需手工绕制,而手工绕制的方式效率低, 线圈品质较差,且不利于生产流程中的自动化,从而导致了连接器的成本较大。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改进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变压器与共模抑制模组的电连接器系 统,其变压器与共模抑制模组之连接便于自动化生产,提高了效率,减小了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系统,用以形成网络通路,其包括 外部电路板、安装于外部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及装置于外部电路板与电连接器的共模抑制模 组与变压器,该网络通路具有互为输入端与输出端的第一侧与第二侧,变压器包括第一线圈 与第二线圈,共模抑制模组包括第三线圈与第四线圈,第一线圈的两端与上述第一侧相连接 ,第二线圈的两端分别电性连接于第三与第四线圈的一端,第三与第四线圈的另一端连接至 网络通路的第二侧,所述变压器设置为积层式变压器,变压器表面设有若干导接片,所述第 一、第二线圈由印刷导电层形成,第一、第二线圈的两端电性连接于该等导接片,所述共模 抑制模组包括设有若干导接脚的壳体,第三、第四线圈装入该壳体中并焊接于该等导接片, 且第三、第四线圈一端的对应导接脚分别与第二线圈两端的对应导接片电性连接。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之电连接器系统将变压器与共模抑制线圈分开设置成独立 的模组结构,便于变压器与共模抑制模组的自动化生产,且变压器均为积层式设计,此种结 构可大大縮小变压器的体积,并改善其电气性能,方便安装;共模抑制模组的线圈装入绝缘
壳体中,形成稳定结构的模组,亦便于自动化安装。

图l是本申请人先前设计之第一种电连接器系统的组装立体视图。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系统的部分分解视图。
图3是图2所示内置电路板与变压器模组及共模抑制模组的配合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人先前设计之第二种电连接器系统的组装立体视图。 图5是图4所示电连接器系统的部分分解视图。
图6是图5所示外部电路板与变压器及共模抑制模组的配合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人先前设计之第三种电连接器系统的组装立体视图。
图8是图7所示电连接器系统的部分分解视图。
图9是图8所示内置电路板与变压器的配合示意图。
图IO是本公司先前设计之第四种电连接器系统的组装立体视图。
图11是图10所示电连接器系统的部分分解视图。
图12a是符合本申请人先前设计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10/100网络电连接器系统的电路图 图12b是图12a中一个网络通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12c是图12a共模抑制模组省略接地用的第五线圈的电路示意图。
图12d是符合本申请人先前设计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10/1000网络电连接器系统的电路示 意图。
图13是符合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部分分解图。 图14是符合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部分分解图。 图15是符合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部分分解图。 图16是符合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部分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l至图3及图12a至图12c所示为本申请人的第一种先前设计,其揭示一种电连接器系统 100,其包括一外部电路板l、安装于外部电路板1上的电连接器3、装置于电连接器3内的变 压器5及共模抑制模组7。该电连接器系统100形成有两个用以传递差分信号的网络通路,各 网络通路具有互为输入端与输出端的第一侧P与第二侧O。
所述电连接器3包括设有对接空间(未标号)的绝缘本体31、安装于绝缘本体31的内置 电路板33、设置于内置电路板33—侧并延伸进入上述对接空间(未标号)的若干对接端子 35、设置于内置电路板33另一侧并将内置电路板33连接至外部电路板1的若干转接端子37, 所述对接端子35作为网络通路的第二侧0,转接端子37作为网络通路的第一侧P。所述内置电 路板33设有若干导电路径331及连接于导电路径331的若干导电片333。所述变压器5包括一环形磁芯(未标号)及缠绕于该磁芯的第一线圈51与第二线圈53 ( 结合参阅图12a所示),第一、第二线圈51、 53均设有中心抽头55、 57,所述变压器5的第一 、第二线圈51、 53的两端及中心抽头55、 57均焊接于内置电路板33上的部分导电片333。共 模抑制模组7包括绝缘的主体71、收容于该主体71内并缠绕于同一磁芯(未图示)的第三、 第四、第五线圈73、 75、 79(结合参阅图12a所示)及设置于主体71的若干导接脚77,所述第 三、第四、第五线圈73、 75、 79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各导接脚77,各导接脚77表面焊接于 其余部分导电片333。第一线圈51的两端通过内置电路板33的部分导电路径331电性连接于转 接端子37,第一线圈51的中心抽头55连接于内置电路板33的接地线路(未图示)。所述变压 器5的第二线圈53的两端与中心抽头57通过部分导电路径331及导接脚77电性连接于共模抑制 模组7的第三、第四、第五线圈73、 75、 79的一端。第三、第四线圈73、 75的另一端通过导 接脚77、内置电路板33的部分导电线路331电性连接于前述对接端子35,第五线圈79的另一 端连接于内置电路板33的接地线路(未图示)。
在此先前设计中,所述变压器5与共模抑制模组7的位置可以互换,即将变压器5的第一 线圈51通过内置电路板33的导电路径331与对接端子35连接,而将共模抑制模组7的第三、第 四线圈73、 75的前述另一端通过内置电路板33的部分导电路径331与转接端子37连接。这样 使对接端子35作为网络通路的第一侧P,转接端子37作为网络通路的第二侧0。
图4至图6及图12a至图12c所示为本申请人的第二种先前设计,其揭示一种电连接器系统 100,其包括一外部电路板l'、安装于外部电路板1'上的电连接器3'、装置于外部电路板l' 上的变压器5'及共模抑制模组7',该电连接器系统100形成有两个用以传递差分信号的网络 通路,各网络通路具有互为输入端与输出端的第一侧P'与第二侧0'。
所述电连接器3'包括设有对接空间(未标号)的绝缘本体31'、安装于绝缘本体31'的内 置电路板33'、设置于内置电路板33'—侧并延伸进入上述对接空间(未标号)的若干对接端 子35'、设置于内置电路板33'另一侧并将内置电路板33'连接至外部电路板l'的若干转接端 子37',所述对接端子35'作为网络通路的第二侧0'。所述内置电路板33'设有若干导电路径 331'。外部电路板l'设置有若干导电路径ll'及连接于导电路径ll'的导电片13'。
所述变压器5'包括第一线圈51'与第二线圈53'(结合参阅图12b所示),第一、第二线 圈51'、 53'均设有中心抽头55'、 57',所述变压器5'的第一、第二线圈51'、 53'的两端及中 心抽头55' 、 57'均焊接于外部电路板l'上的部分导电片13'。共模抑制模组7'包括绝缘的主 体71'、收容于该主体71'内并缠绕于同一磁芯(未图示)的第三、第四、第五线圈73'、 75'、 79'(结合参阅图12b所示)及设置于主体71'的若干导接脚77',所述第三、第四、第五线圈73'、 75'、 79'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各导接脚77',各导接脚77'表面焊接于其余部分 导电片13'。第三、第四线圈73' 、 75'的一端依次通过导接脚77'、外部电路板l'的部分导电 路径ll'、转接端子37'及内部电路板33'的导电路径331'电性连接于对接端子35',另一端分 别依次通过导接脚77'、外部电路板l'的部分导电路径ll'电性连接于第二线圈53'的两端, 第五线圈79'的一端连接于外部电路板l'的接地线路,另一端连接于变压器5'的第二线圈53' 的中心抽头57'。第一线圈51'的中心抽头55'连接于外部电路板1'的接地线路(未图示), 第一线圈51'的两端作为所述网络通路的第一侧P'。
在此先前设计中,所述变压器5'与共模抑制模组7'的位置亦可以互换,即将变压器5'的 第一线圈51'通过外部电路板l'的导电路径ll'、转接端子37'及内置电路板33'的导电路径 331'与对接端子35'连接,所述对接端子35'作为所述网络通路的第一侧P',而共模抑制模组 7'的第三、第四线圈73'、 75'的前述一端作为网络通路的第二侧O'。
图7至图9及图12a至图12c所示为本申请人的第三种先前设计,其揭示一种电连接器系统 100,其包括外部电路板2、安装于外部电路板2上的电连接器4、及装置于外部电路板2与电 连接器4的共模抑制模组8与变压器6,以形成若干网络通路,该等网络通路具有互为输入端 与输出端的第一侧P与第二侧O。变压器6包括第一线圈61与第二线圈63,共模抑制模组8包括 第三线圈83与第四线圈85,所述第三、第四线圈83、 85共同缠绕于同一磁芯上,且所述共模 抑制模组8还设有一主体81与设置于主体81的若干导接脚87,所述第三、第四线圈83、 85收 容于所述主体81并连接于导接脚87。第一线圈61的两端与上述第一侧P相连接,第二线圈63 的两端分别电性连接于第三与第四线圈83、 85的一端,第三与第四线圈83、 85的另一端连接 至网络通路的第二侧0。所述电连接器4设有处于电连接器4内部的内置电路板43及连接内置 电路板43与外部电路板2的若干转接端子47,所述变压器6设置于内置电路板43上,共模抑制 模组8安装于外部电路板2,所述外部电路板2及内置电路板43分别设有若干导电路径21 、 431,所述第二线圈63的两端依次通过内置电路板43上的导电路径431、转接端子47、外部电 路板2上的导电路径21以及导接脚87实现与第三、第四线圈83、 85的电性连接。所述内置电 路板43及外部电路板2还分别设有若干连接各导电路径431、 21的导电片433、 23,所述第一 、第二线圈61、 63分别焊接于内置电路板43的导电片433,所述导接脚87表面焊接于外部电 路板2的导电片23。
所述第一与第二线圈61、 63均设有中心抽头65、 67,第一线圈61的中心抽头65接地,共 模抑制模组8还包括缠绕于所述同一磁芯上的第五线圈89,第二线圈63的中心抽头67电性连 接于第五线圈89,并通过第五线圈89接地。图10、图ll、图12a至图12c所示为本申请人的第四种先前设计,其揭示一种电连接器系 统100,其包括外部电路板2'、安装于外部电路板2'上的电连接器4'、及装置于外部电路板 2'与电连接器4'的变压器6'与共模抑制模组8',以形成多个网络通路,该等网络通路具有互 为输入端与输出端的第一侧P'与第二侧0',变压器6'包括第一线圈61'与第二线圈63',共模 抑制模组8'包括第三线圈83'与第四线圈85',所述第三、第四线圈83'、 85'共同缠绕于同一 磁芯上,且所述共模抑制模组8'还设有一主体81'与设置于主体81'的若干导接脚87',所述 第三、第四线圈83' 、 85'收容于所述主体81'并连接于所述导接脚87'。第一线圈61'的两端 与上述第一侧P'相连接,第二线圈63'的两端分别电性连接于第三与第四线圈83'、 85'的一 端,第三与第四线圈83'、 85'的另一端连接至网络通路的第二侧O'。所述电连接器4'设有处 于电连接器4'内部的内置电路板43'及连接内置电路板43'与外部电路板2'的若干转接端子 47',所述共模抑制模组8'设置于内置电路板43'上,变压器6'安装于外部电路板2',所述外 部电路板2'及内置电路板43'分别设有若干导电路径21'、 431',第三、第四线圈83'、 85'的 两端依次通过导接脚87'、内置电路板43'上的导电路径431'、转接端子47'与外部电路板2' 上的导电路径21'实现与第二线圈63'的两端电性连接。所述内置电路板43'及外部电路板2' 还分别设有若干连接各导电路径431'、 21'的导电片433'、 23',所述第一、第二线圈61'、 63'焊接于外部电路板2'的导电片23',所述导接脚87'表面焊接于内置电路板43'的导电片 433'。所述电连接器4'还包括装设于内置电路板43'的若干对接端子45',且对接端子45'作 为所述网络通路的第二侧0'。
所述第一与第二线圈61'、 63'均设有中心抽头65'、 67',第一线圈61'的中心抽头65'接 地,共模抑制模组8'还包括缠绕于所述同一磁芯上的第五线圈89',第二线圈63'的中心抽头 67'电性连接于第五线圈89',并通过第五线圈89'接地。
传统连接器产品中,所述变压器与共模抑制线圈连体设置,该种设置方式,变压器线圈 与共模抑制线圈的组成模组需手工绕制,效率低且品质较差,连接器成本较大。而在各种先 前设计中,我们将变压器与共模抑制模组的线圈分开独立设置并采用自动化的方式绕制,不 仅提高了变压器及共模抑制模组的生产效率,而且提高了线圈的品质,且易于实现电连接器 中变压器及共模抑制模组的自动化焊接生产。
另外,为节省成本,并方便装配,所述共模抑制模组还可以是标准的贴片线圈,该种贴 片线圈可方便地表面焊接于内置电路板上。所述共模抑制模组的磁芯可以是单环形,也可以 是双连环形,所述多个网络通路的共模抑制模组的线圈均缠绕于该磁芯。在各先前设计中, 变压器线圈均为单环形磁芯,第一、第二线圈共同缠绕于该磁芯;共模抑制模组均可以不设
8置第五线圈,而第二线圈的中心抽头直接接地(参阅图12c),从而节省成本。
前述四个先前设计的电连接器系统均符合10/100的网络传输标准,其提供两个网络通道 ,显然,该电连接器系统可以设置不同数目的网络通道,以满足不同的传输速度的需求,如 图12d所示即提供了符合10/1000的网络传输速度标准的电路图。
请参阅图13至图16,其所揭示为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四种实施方式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其 电路图参阅图12a至12c。作为进一步改进,本实用新型将先前设计之变压器装入一绝缘壳体 603,该壳体603—体成型有若干导接脚601,第一、第二线圈(未标号)由印刷导电层形成 ,并在该变压器600表面形成与第一、第二线圈电性连接的若干导接片601,并通过该等导接 片601与内置电路板或外部电路板上的导电路径电性连接。共模抑制模组800包括设有若干导 接脚801的绝缘壳体、装入该壳体内的磁芯(未图示)及缠绕于该磁芯的第三第四线圈(未 图示),第三第四线圈的两端分别焊接于该等导接脚801,并通过该等导接脚801与内置电路 板或外部电路板上的导电路径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的其余结构与连接关系与前 述四种先前设计基本相同。
本实用新型中变压器600均为积层式设计,此种结构可大大縮小变压器600的体积,并改 善其电气性能,方便安装;共模抑制模组800的线圈装入绝缘壳体中,形成稳定结构的模组 ,从而便于自动化安装。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系统,用以形成网络通路,其包括外部电路板、安装于外部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及装置于外部电路板与电连接器的共模抑制模组与变压器,该网络通路具有互为输入端与输出端的第一侧与第二侧,变压器包括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共模抑制模组包括第三线圈与第四线圈,第一线圈的两端与上述第一侧相连接,第二线圈的两端分别电性连接于第三与第四线圈的一端,第三与第四线圈的另一端连接至网络通路的第二侧,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器设置为积层式变压器,变压器表面设有若干导接片,所述第一、第二线圈由印刷导电层形成,第一、第二线圈的两端电性连接于该等导接片,所述共模抑制模组包括设有若干导接脚的壳体,第三、第四线圈装入该壳体中并且其两端分别焊接于该等导接片,且第三、第四线圈一端的对应导接脚分别与第二线圈两端的对应导接片电性连接。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 设有安装于电连接器内部的内置电路板,所述变压器与共模抑制模组均表面贴装于该内置电 路板上,所述第二线圈两端的对应导接片通过内置电路板上的导电路径分别电性连接于第三 、第四线圈一端的对应导接脚。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器与 共模抑制模组均表面贴装于所述外部电路板上,所述第二线圈两端的对应导接片分别通过外 部电路板上的导电路径与第三、第四线圈一端的对应导接脚分别电性连接。
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 设有处于电连接器内部的内置电路板及连接内置电路板与外部电路板的若干转接端子,所述 变压器表面贴装于内置电路板上,共模抑制模组表面贴装于外部电路板,所述外部电路板及 内置电路板分别设有若干导电路径,所述第二线圈的两端分别依次通过变压器的导接片、内 置电路板上的导电路径、转接端子、外部电路板上的导电路径、共模抑制模组的导接脚电性 连接于第三、第四线圈的一端。
5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设有处于电连接器内部的内置电路板及连接内置电路板与外部电路板的若干转接端子,所述 共模抑制模组表面贴装于内置电路板上,变压器表面贴装于外部电路板上,所述外部电路板 及内置电路板分别设有若干导电路径,第三、第四线圈的一端分别依次通过共模抑制模组的 导接脚、内置电路板上的导电路径、转接端子、外部电路板上的导电路径、变压器的导接片 电性连接于第二线圈的两端。
6.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与第 二线圈均设有中心抽头,第一线圈的中心抽头接地,共模抑制模组还包括第五线圈,第二线 圈的中心抽头电性连接于第五线圈,并通过第五线圈接地。
7.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 系统形成有多个所述网络通路。
8.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 包括设有导电路径的内置电路板及安装于内置电路板的对接端子,网络插头可通过对接端子 、内置电路板的导电路径连接于前述网络通路的第一侧。
9.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 包括设有导电路径的内置电路板及安装于内置电路板的对接端子,网络插头可通过对接端子 、内置电路板的导电路径连接于前述网络通路的第二侧。
专利摘要一种电连接器系统,用以形成网络通路,其包括外部电路板、安装于外部电路板的电连接器及装置于外部电路板与电连接器的共模抑制模组与变压器,所述变压器设置为积层式变压器,变压器表面设有若干导接片,所述共模抑制模组包括设有若干导接脚的壳体,变压器与共模抑制模组通过该等导接片与导接脚可方便地装置于电连接器或外部电路板上,并形成变压器与共模抑制模组之间的电性连接。此种结构可方便变压器与共模抑制模组的自动化生产,提高了效率,减小了成本。
文档编号H01F27/40GK201302912SQ200820302309
公开日2009年9月2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2008年9月30日
发明者吴立群, 周铭璋, 杰 张, 徐勇春, 林志民, 黄朝栋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