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76534阅读: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线缆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信号高速传输领域的 线缆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PCI Express协会于2007年1月发布了 1. 0版的外部线缆标准说明书(External Cabling Specification Revision 1. 0),该说明书揭示了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被标示 为xl6 cable assembly,该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一金属壳、组设于金属壳内的一对PCB板、 与PCB板电性连接的线缆、组装于金属壳上表面的锁扣件及与锁扣件配合的拉带,其中一 对PCB板在垂直方向上平行间隔设置。然而两块PCB板在上、下方向的层叠设置使整个线缆连接器组件对接面的高度变 大,这样就不符合线缆连接器组件朝低构形发展的趋势;另外业界对线缆连接器组件的信 号传输速率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样PCB板上的导电片会随之增多,然而在PCB板宽度确定的 情况下需要设置的导电片越多就给电路板的布线带来了困难。是以,需要一种改进的线缆连接器组件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新型的对接面的且低构形的线缆连接 器组件。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 壳体、收容于壳体内的两个平行间隔设置的印刷电路板、与印刷电路板前端电性连接的端 子模组及与印刷电路板后端电性连接并向后延伸出壳体的线缆,所述端子模组包括上端子 模组及下端子模组,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组装至端子模组上的夹持件,所述夹持件 将上端子模组及下端子模组夹持定位在一起。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 其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内的端子模组及电性连接至端子模组后端的线缆,所述端子模组 包括对接面朝上的上端子模组及对接面朝下的下端子模组,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组 装至端子模组上的夹持件,所述夹持件将上端子模组及下端子模组夹持定位在一起。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优点在于由于线缆连接器组件 具有新的对接介面,这样使线缆连接器组件满足低构形的要求,同时也具有良好的高频信 号传输性能。

图1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另一角度的立体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部分立体分解图。[0012]图4是图3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另一角度部分立体分解图。图5是图1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部分立体组合视图。图6是图5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另一角度部分立体组合视图。图7是图1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内端子模组与印刷电路板连接的立体视图。图8是图7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内端子模组与印刷电路板连接的另一角度立体 视图。图9是图1沿A-A线的剖视图。图10是图1沿B-B线的剖视图。图11是图1沿C-C线的剖视图。图12是图1沿D-D线的剖视图。图13是图1沿E-E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100用于与一对接连接器(未图 示)对接配合,该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包括壳体2、收容于壳体2内并与壳体2相互定位的 两平行间隔设置的印刷电路板3、与两印刷电路板3前端电性连接的端子模组4、与印刷电 路板3后端电性连接并自壳体2后端向后延伸而出的若干线缆5、组装于两印刷电路板3之 间的隔板9、组装于壳体2上表面的锁扣件6、与锁扣件6相配合并能驱动锁扣件6的拉拔 件7及组装于壳体2后端上表面并遮蔽部分锁扣件6及拉拔件7于内的遮蔽件8。请参阅图3至图6并结合图9,壳体2由金属材料铸造而成,其包括一位于其后端 的基部21及自基部21向前延伸而成的配接部22,配接部22的截面尺寸小于基部21的截 面尺寸。壳体2的配接部22可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相互配合。壳体2内设有一个用 于收容两印刷电路板3及端子模组4的收容空间25,该收容空间25沿前后方向贯穿壳体 2。壳体2由相互配合的上盖体23及下盖体M所组成,所述收容空间25由上、下盖体23、 24围设而成。下盖体24前端部的上表面左右两侧分别凸设有若干用于支撑一个印刷电路 板3的支撑柱M1,其中每一侧的支撑柱241中至少有一个支撑柱241设有一收容孔Mil。 上盖体23前端部下表面设有若干定位柱231及支撑柱232,定位柱231及支撑柱232分别 用于定位及支撑另一印刷电路板3。请参阅图3至图6,印刷电路板3包括位于其前端的对接部31、位于其后端的接触 部33及连接对接部31及接触部33的连接部32。对接部31的一个表面上设有若干横向排 列的导电片,这些导电片包括位于前端的若干横向排列的第一导电片311及位于若干第一 导电片311后端的若干横向排列的第二导电片312组成,其中第一导电片311的数量少于 第二导电片312,第一导电片311与若干第二导电片312在前后方向上对齐。连接部32的 两侧边缘沿前后方向分别设有若干通孔321。接触部33的上、下表面分别设有若干横向排 列的第三导电片331。请参阅图3至图6并结合图9,隔板9由塑胶材料制成,一金属接地件91 一体成 型于隔板9内部。金属接地件91的两侧边缘分别设有若干向上向下垂直延伸出隔板9上、 下表面的接触片911。当隔板9组装于两印刷电路板3之间时,这些接触片911可延伸入 组装于隔板9两侧的印刷电路板3上对应的通孔321内而使金属接地件91与印刷电路板3电性连接。隔板9的上表面的两侧边缘设有若干圆柱形的凸台92,至少一凸台92的中心 设有一容置孔921,该容置孔921在竖直方向上与印刷电路板3上的一通孔321对齐,上盖 体23下表面上的定位柱231可穿过印刷电路板3上的通孔321并收容于凸台92的容置孔 921内。隔板9的下表面上设有位于其两侧边缘的若干凸台93及限位柱94,限位柱94的 自由末端可穿过印刷电路板3上的通孔321并收容于下盖体M上表面支撑柱Ml的收容 孔2411内。请参阅图3至图6,端子模组4由结构大致相同的上端子模组41及下端子模组42 以背对背的方式组装在一起。上端子模组41具有一上表面411及与上表面411相对的下表 面412,下端子模组42也具有一上表面421及与上表面421相对的下表面422。上端子模 组41的下表面412的一侧的前端设有一第一卡勾413,另一侧的前端设有一第一卡槽414, 下端子模组42的下表面422的一侧的前端设有一第二卡勾423,另一侧的前端设有一第二 卡槽424。当上端子模组41的下表面412与下端模组42的下表面422贴合后,上端子模组 41下表面412上的第一卡勾413与下端子模组42下表面422上的第二卡槽似4定位配合, 上端子模组41下表面412上的第一卡槽414与下端子模组42下表面上的第二卡勾423定 位配合,这样通过上端子模组41及下端子模组42自身结构的相互配合使上端子模组41及 下端子模组42初步定位,此时上端子模组41的上表面421为上端子模组41的对接面,该 对接面朝上,下端子模组42的上表面421为下端子模组42的对接面,该对接面则朝下。请参阅图3至图8,然而,上端子模组41与下端子模组42之间通过其上自身结构 的结合并不十分牢固,因此本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内还设有一夹持件1,该夹持件1组装于 上端子模组41及下端子模组42的外围并将上、下端子模组41、42进一步牢固的结合在一 起。夹持件1包括一围绕于上端子模组41及下端子模组42的环绕部11及自环绕部11两 侧向后延伸并扣持于上、下端子模组41、42后端的一对扣持部12。请参阅图3至图11,上端子模组41内设有若干横向排列的第一导电端子43及第 二导电端子44,第一、第二导电端子43、44的前端对接部431、441延伸至端子模组4的上表 面,且第一导电端子43的对接部431在第二导电端子44的对接部441的前方。下端子模 组42内也设有若干横向排列的第一导电端子43及第二导电端子44,若干第一、第二导电 端子43、44的前端对接部431、441延伸至端子模组4的下表面,且若干第一导电端子43的 对接部431在若干第二导电端子4对接部441的前方。另外,上端子模组41及下端子模组 42上的第一、第二导电端子43、44的后端为向后延伸出端子模组4并与印刷电路板3对接 部31电性连接的焊接部432、442。上、下端子模组41、42均包括第一端子模块45及组装于第一端子模块45后端的 第二端子模块46。上、下端子模组41、42内的第一导电端子43形成于第一端子模块45上, 上、下端子模组41、42内的第二导电端子44形成于第二端子模块46上。第一端子模块45 与第二端子模块46均可通过镶埋成型的方式成型而成。第一导电端子43包括第一信号端 子47及接地端子48,第一信号端子47与接地端子48相互间隔排列于端子模组4内,第二 导电端子44为第二信号端子,第一信号端子47的对接部431与第二信号端子44的对接部 441在前后方向上对齐。端子模组4内的第一信号端子47及第二信号端子44为一对差分 信号端子。请参阅图3至图4,若干线缆5与印刷电路板3接触部33电性连接并从壳体2的后端延伸而出,每一线缆5设有若干位于其内的导线51及包覆于线缆5外的环状物52。请参阅图1并结合图10,锁扣件6的后端置于壳体2基部21的上表面,拉拔件7 也置于壳体2基部21的上表面,拉拔件7的前端与锁扣件6相互连接,一拉带71则系于 拉拔件7的后端。在拉拔件7或拉带71上施加向后的拉力,通过拉拔件7前端与锁扣件6 后端的相互作动使锁扣件6的前端能够上、下移动而使线缆连接器组件100与对接连接器 (未图示)外围的装置(未图示)扣合或分离。请参阅图1并结合图9,遮蔽件8由金属材料制成,其组装于壳体2基部21的上表 面并将锁扣件6及拉拔件7的一部分遮蔽起来。遮蔽件8通过若干定位件81组装于壳体 2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件81为螺钉结构。请参阅图1至图13,组装时,首先将预先成型好的第一端子模块45及第二端子模 块46组装在一起,这就形成了上端子模组41及下端子模组42。其次,将一印刷电路板3分别组装至上端子模组41及下端子模组42的后端,并将 上端子模组41内的第一导电端子43后端的焊接部432焊接至印刷电路板3对接部31上 的第二导电片312,将第二导电端子44后端的焊接部442焊接至印刷电路板3对接部31上 的第一导电片311,这样一个印刷电路板3与上端子模组41完成电性连接。同样,通过上述 步骤下端子模组42也可与印刷电路板3完成电性连接。然后,将上端子模组41与印刷电路板3的结合体与下端子模组42与另一印刷电 路板3的结合体组装在一起,与此同时,将隔板9组装于两印刷电路板3之间。需要说明的 是,金属接地件91上延伸出隔板9上、下表面的接触片911收容于两印刷电路板3上对应 的通孔321内而使金属接地件91与印刷电路板3电性连接并初步定位。然后,将夹持件1组装于上端子模组41及下端子模组42的外围,夹持件1的环绕 部11围绕于上端子模组41及下端子模组42,同时夹持件1两侧的一对扣持部12扣持于 上、下端子模组41、42的后端,这样上、下端子模组41、42更牢固的定位在一起。然后将线缆5内的若干导线51焊接至对应印刷电路板3接触部33的第三导电片 331 上。然后,端子模组4、两印刷电路板3、隔板9及线缆5 —起组装至下盖体M上。下盖 体M上表面上的支撑柱241支撑印刷电路板3,同时,隔板9下表面上限位柱94的自由末 端可穿过印刷电路板3上的通孔321并收容于下盖体24上表面支撑柱241的收容孔Mll 内。然后,将已组装有锁扣件6及拉拔件7的上盖体23组装于下盖体对。上盖体23 下表面上的定位柱231可穿过印刷电路板3上的通孔321并收容于隔板9上表面凸台92 的容置孔921内。这样印刷电路板3、隔板9与上、下盖体23J4定位在一起。最后将遮蔽件8组装于壳体2基部21的上表面,同时将定位件81组装于壳体2 上,使遮蔽件8、上盖体23及下盖体M定位在一起。经过上述组装步骤后,线缆连接器组件100组装完成。由于线缆连接器组件100 提供一种具有新型的对接面且具有低构形的特点,故线缆连接器组件100符合线缆连接器 组件的发展趋势。
权利要求1.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壳体、收容于壳体内的两个平行间隔设置的印刷电 路板、与印刷电路板前端电性连接的端子模组及与印刷电路板后端电性连接并向后延伸出 壳体的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模组包括以背对背方式组装在一起的上端子模组及下 端子模组,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组装至端子模组上的夹持件,所述夹持件将上端子 模组及下端子模组夹持定位在一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一 组装于两印刷电路板之间的隔板,一金属接地件一体成型于隔板内,所述金属接地件上设 有若干延伸出隔板并与两印刷电路板电性连接的接触片。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组 装于壳体上表面的锁扣件及与锁扣件连接在一起并能驱动所述锁扣件的拉拔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端子模组内分别设有 若干横向排列的第一导电端子及第二导电端子,所述上端子模组内的第一、第二导电端子 的前端均为延伸至端子模组上表面的对接部,所述下端子模组内的第一、第二导电端子的 前端均为延伸至端子模组下表面的对接部,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对接部在第二导电端子对 接部的前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包括若干相互间 隔排列第一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所述第二端子包括若干第二信号端子,所述第一信号端 子对接部与第二信号端子对接部在前后方向上对齐。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子模组及下端子模组 均包括第一端子模块及组装于第一端子模块后端的第二端子模块,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形成 于第一端子模块上,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形成于第二端子模块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一下盖体及组装 于下盖体上的上盖体,所述壳体的前端为一配接部,所述端子模组置于所述壳体配接部内。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件包括一围绕于上端 子模组及下端子模组的环绕部及自环绕部两侧向后延伸并扣持于上、下端子模组后端的一 对扣持部。
9.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内的端子模组及电性连接至端子 模组后端的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模组包括对接面朝上的上端子模组及对接面朝下 的下端子模组,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组装至端子模组上的夹持件,所述夹持件将上 端子模组及下端子模组夹持定位在一起。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端子模组内分别设 有若干横向排列的第一导电端子及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一、第二导电端子的前端均为延 伸至端子模组上、下表面的对接部,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对接部在第二导电端子对接部的前方。
专利摘要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其包括壳体(2)、收容于壳体内的两个平行间隔设置的印刷电路板(3)、与印刷电路板前端电性连接的端子模组(4)及与印刷电路板后端电性连接并向后延伸出壳体的线缆(5),所述端子模组包括组装在一起的上端子模组(41)及下端子模组(42),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一组装至端子模组上的夹持件(1),所述夹持件将上端子模组及下端子模组夹持定位在一起。
文档编号H01R13/514GK201887197SQ201020529969
公开日2011年6月29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15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15日
发明者吴荣发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