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16727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是 指一种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整车对车载储能装置(简称电池包)的性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安全性、可靠性、续驶里程、安装维护便利性等几个方面。.对传统汽车既需要考虑整车的轴荷分布,又要尽可能多的布置动力蓄电池,同时要考虑电池碰撞及使用过程的安全性,这对车载储能装置布置方式及固定结构提出较高的要求。目前国内电动汽车改装车存在以下几种状况a.将储能装置放置在车内的行李箱、前舱、后座椅下或备胎位置,这些安装方式或减少乘用舱空间,或影响整车的轴荷分布,甚至在车辆遭遇碰撞时安全性能得不到满足。b.抬高车地板或调高悬架将电池包放置在车底盘下,开发成本高、周期长,影响乘员舒适性。因此,需要提供一种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固定结构,其结构简洁,原车零件改动少,使蓄电池布置空间得到最大化,同时满足蓄电池对整车碰撞安全要求,提高乘员舒适性及安装维修便利性。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固定结构,该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固定结构设计巧妙,结构简洁,原车零件改动少,使蓄电池布置空间得到最大化,同时满足蓄电池对整车碰撞安全要求,提高乘员舒适性及安装维修便利性,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固定结构,包括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其特点是,所述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安设在电动汽车中,并在所述电动汽车的地板之下,位于所述电动汽车的前副车架与后悬架之内以及处于所述电动汽车的左纵梁和右纵梁之间。较佳地,所述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设置有防护板、固定支架和若干横梁,所述防护板设置在所述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的前端,所述横梁沿所述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的长度方向间隔平行排列在所述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的底部,所述固定支架设置在所述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的后端,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支架与所述油箱固定带后安装支架固定连接。 更佳地,所述横梁包括前横梁和后横梁,所述左纵梁包括前左纵梁和后左纵梁,所述右纵梁包括前右纵梁和后右纵梁,所述前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左纵梁和所述前右纵梁固定连接,所述后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后左纵梁和所述后右纵梁固定连接。[0012]更佳地,所述固定支架包括左固定支架和右固定支架,所述油箱固定带后安装支架固包括左后安装支架和右后安装支架,所述左固定支架与所述左后安装支架固定连接,所述右固定支架分别与所述右后安装支架固定连接。较佳地,所述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的前部较低且中间具有第一凸部,所述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的后部较高且靠近所述前部的位置具有第二凸部,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第二凸部相连接。较佳地,所述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包括电池箱、电池管理系统和若干蓄电池模块,所述电池箱包括电池箱上盖和电池箱下盒体,所述电池箱上盖可拆卸盖设在所述电池箱下盒体上并与所述电池箱下盒体密封,所述电池管理系统和所述蓄电池模块均安设在所述电池箱中,所述电池箱上设置有蓄电池正极、蓄电池负极、电池状态参数读取端口、管理系统维护端口及密封检测口,所述蓄电池正极通过所述蓄电池模块电连接所述蓄电池负极,所述蓄电池模块串联或并联,所述电池状态参数读取端口和所述管理系统维护端口分别电连接所述电池管理系统,所述电池管理系统分别电连接所述蓄电池模块。·更佳地,所述蓄电池正极设置在所述电池箱上盖的前部,所述密封检测口、所述蓄电池负极、所述电池状态参数读取端口和所述管理系统维护端口均设置在所述电池箱上盖的后部。更进一步地,所述蓄电池正极设置在所述电池箱上盖的前部的上表面上,所述密封检测口设置在所述电池箱上盖的后部的后端、所述蓄电池负极设置在所述电池箱上盖的后部的侧面,所述电池状态参数读取端口和所述管理系统维护端口均设置在所述电池箱上盖的后部的上表面上。更佳地,所述蓄电池正极和所述蓄电池负极均为防水高压插头,所述电池状态参数读取端口和所述管理系统维护端口为同一个端口,所述同一个端口为防水低压插头。更佳地,所述电池箱上盖扣接在所述电池箱下盒体上。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具体在于I、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固定结构包括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所述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安设在电动汽车中,并在所述电动汽车的地板之下,位于所述电动汽车的前副车架与后悬架之内以及处于所述电动汽车的左纵梁和右纵梁之间,设计巧妙,结构简洁,原车零件改动少,使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中的蓄电池布置空间得到最大化,同时满足蓄电池对整车碰撞安全要求,提高乘员舒适性及安装维修便利性,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2、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固定结构的所述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设置有防护板、固定支架和若干横梁,所述防护板设置在所述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的前端,所述横梁沿所述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的长度方向间隔平行排列在所述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的底部,所述固定支架设置在所述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的后端,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支架与所述油箱固定带后安装支架固定连接,从而对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进行有效保护,设计巧妙,结构简洁,原车零件改动少,使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中的蓄电池布置空间得到最大化,同时满足蓄电池对整车碰撞安全要求,提高乘员舒适性及安装维修便利性,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3、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固定结构的所述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的前部较低且中间具有第一凸部,所述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的后部较高且靠近所述前部的位置具有第二凸部,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第二凸部相连接,与地板形状走势相适应,设计巧妙,结构简洁,原车零件改动少,使蓄电池布置空间得到最大化,同时满足蓄电池对整车碰撞安全要求,提高乘员舒适性及安装维修便利性,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4、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固定结构的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包括电池箱、电池管理系统和若干蓄电池模块,所述电池箱包括电池箱上盖和电池箱下盒体,所述电池箱上盖可拆卸盖设在所述电池箱下盒体上并与所述电池箱下盒体密封,所述电池管理系统和所述蓄电池模块均安设在所述电池箱中,所述电池箱上设置有蓄电池正极、蓄电池负极、电池状态参数读取端口、管理系统维护端口及密封检测口,所述蓄电池正极通过所述蓄电池模块电连接所述蓄电池负极,所述蓄电池模块串联或并联,所述电池状态参数读取端口和所述管理系统维护端口分别电连接所述电池管理系统,所述电池管理系统分别电连接所述蓄电池模块,使蓄电池模块间连线减少,降低故障风险,便于升级维护及检修,设计巧妙,结构简洁,原车零件改动少,使蓄电池布置空间得到最大化,同时满足蓄电池对整车碰撞安全要求,提高乘员舒适性及安装维修便利性,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5、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固定结构的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的所述蓄电池正极设置在所述电池箱上盖的前部,所述密封检测口、所述蓄电池负极、所述电池状态参数读取端口和所述管理系统维护端口均设置在所述电池箱上盖的后部,所述蓄电池正极和所述蓄电池负极设置的相应位置有利于内部蓄电池模块的线束走向,可利用中央通道将动力线引入前舱电器内,所述电池状态参数读取端口和所述管理系统维护端口设置的相应位置可充分利用电动汽车油箱检修口空间,有利于节约空间,减少电动汽车的改动工作,设计巧妙,结构简洁,原车零件改动少,使蓄电池布置空间得到最大化,同时满足蓄电池对整车碰撞安全要求,提高乘员舒适性及安装维修便利性,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I所示的具体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图3是图I所示的具体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图4是图I所示的具体实施例的主视示意图。图5是图I所示的具体实施例的仰视示意图。图6是图I所示的具体实施例的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特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请参见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固定结构包括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10,所述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10安设在电动汽车中,并在所述电动汽车的地板I之下,位于所述电动汽车的前副车架(未示出)与后悬架(未示出)之内以及处于所述电动汽车的左纵梁2和右纵梁3之间。所述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10可以具有任何合适的结构,请参见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包括电池箱14、电池管理系统(未示出)和若干蓄电池模块(未示出),所述电池箱14包括电池箱上盖15和电池箱下盒体16,所述电池箱上盖15可拆卸盖设在所述电池箱下盒体16上并与所述电池箱下盒体16密封,所述电池管理系统和所述蓄电池模块均安设在所述电池箱14中,所述电池箱14上设置有蓄电池正极11、蓄电池负极12、电池状态参数读取端口、管理系统维护端口及密封检测口 17,所述蓄电池正极11通过所述蓄电池模块电连接所述蓄电池负极12,所述蓄电池模块串联或并联,所述电池状态参数读取端口和所述管理系统维护端口分别电连接所述电池管理系统,所述电池管理系统分别电连接所述蓄电池模块。电池状态参数读取端口和管理系统维护端口便于相关人员在外部读取相关数据及维修。密封检测口 17用于检测电池箱下盒体16和电池箱上盖15组成的电池箱14的箱体的密封性能。为了满足电动车的碰撞性能要求,较佳地,所述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10设置有防护板18、固定支架8和若干横梁19,所述防护板18设置在所述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10的前端,所述横梁19沿所述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10的长度方向间隔平行排列在所述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10的底部,所述固定支架8设置在所述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10的后端,所述横梁19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纵梁2和所述右纵梁3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支架8与所述油箱固定带后安装支架5固定连接。请参见图1-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防护板18设置在所述电池箱下盒体16的前端,所述横梁19沿所述电池箱下盒体16的长度方向间隔平行排列在所述电池箱下盒体16的底部,所述固定支架8设置在所述电池箱下盒体16的后端。横梁19和固定支架8 一方面对电池箱14起到安装固定作用,另一方面加强电池箱14的箱体的结构强度与刚性,同时对电池箱14的箱体起到一定保护作用,防护板18用来保护路面突起物对电池箱下盒体16的撞击。为了使得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10安装稳固,请参见图1-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横梁19包括前横梁6和后横梁7,例如5个前横梁6和I个后横梁7,所述左纵梁2包括前左纵梁21和后左纵梁22,所述右纵梁3包括前右纵梁31和后右纵梁32,所述前横梁6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左纵梁21和所述前右纵梁31固定连接,所述后横梁7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后左纵梁22和所述后右纵梁32固定连接。为了使得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10安装稳固,请参见图1-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支架8包括左固定支架81和右固定支架82,所述油箱固定带后安装支架5固包括左后安装支架51和右后安装支架52,所述左固定支架51与所述左后安装支架81固定连接,所述右固定支架52分别与所述右后安装支架82固定连接。所述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10可以具有任何合适的形状,较佳地,所述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10的前部较低且中间具有第一凸部23,所述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10的后部较高且靠近所述前部的位置具有第二凸部24,所述第一凸部23与所述第二凸部24相连接。请参见图1-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电池箱上盖15的前部较低且中间具有第一凸部23,所述电池箱上盖15的后部较高且靠近所述前部的位置具有第二凸部24。蓄电池正极11、蓄电池负极12、电池状态参数读取端口、管理系统维护端口及密封检测口 17可以设置在电池箱14的任何合适的位置,较佳地,所述蓄电池正极11设置在所述电池箱上盖15的前部,所述密封检测口 17、所述蓄电池负极12、所述电池状态参数读、取端口和所述管理系统维护端口均设置在所述电池箱上盖15的后部。请参见图1-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蓄电池正极11设置在所述电池箱上盖15的前部的上表面上(更具体地,在前部的第一凸部23的上表面的前端),所述密封检测口 17设置在所述电池箱上盖15的后部的后端、所述蓄电池负极12设置在所述电池箱上盖15的后部的侧面,所述电池状态参数读取端口和所述管理系统维护端口均设置在所述电池箱上盖15的后部的上表面上(更具体地,在后部的上表面的后端)。显然,所述蓄电池正极11和所述蓄电池负极12的位置可以互调。所述蓄电池正极11和所述蓄电池负极12设置的相应位置有利于内部的蓄电池模块的线束走向,电池状态参数读取端口和管理系统维护端口设置的相应位置可充分利用电动汽车油箱检修口 20空间,有利于节约空间,减少电动汽车的改动工作。蓄电池正极11、蓄电池负极12、电池状态参数读取端口、管理系统维护端口可以采用任何合适的部件,请参见图1-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蓄电池正极11和所述蓄电池负极12均为防水高压插头,所述电池状态参数读取端口和所述管理系统维护端口为同一个端口,所述同一个端口为防水低压插头13。所述蓄电池正极11和所述蓄 电池负极12可利用中央通道9将动力线引入前舱电器内。防水低压插头13可利用电动汽车油箱检修口 20空间走线,利于节约空间,减少电动汽车的改动工作。所述电池箱上盖15可拆卸盖设在所述电池箱下盒体16上可以采用任何合适的结构,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电池箱上盖15扣接在所述电池箱下盒体16上。通过电池箱上盖15与电池箱下盒体16的相扣密封,可满足电动汽车的电池箱14的防尘、防水要求。所述电池箱上盖15和所述电池箱下盒体16可以是任何合适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电池箱上盖15为绝缘非金属上盖,所述电池箱下盒体16为金属下盒体。由于电池箱上盖15采用绝缘性能良好的非金属材料制作,减轻重量的同时可以有效避免蓄电池模块与电池箱14间由于感应电压导致的自放电现象,电池箱下盒体16为主要承重部件,可采用金属材料制造。所述蓄电池模块可以具有任何合适的结构,较佳地,所述蓄电池模块包括绝缘导热非金属壳体和若干蓄电池,所述绝缘导热非金属壳体安设在所述电池箱14中,所述蓄电池串联或并联且安设在所述绝缘导热非金属壳体中,所述电池管理系统通过连接线插头和连接线插座分别与所述蓄电池电连接。更佳地,蓄电池模块留有连接线插座,绝缘导热非金属壳体采用绝缘性、导热性良好的非金属材料制造,采用该蓄电池模块使蓄电池得到很好的固定,避免车辆行驶过程中蓄电池的窜动,同时解决了蓄电池模块与金属下盒体间由于感应电压导致的自放电现象。所述蓄电池模块安设在所述电池箱14中可以采用任何合适的结构,较佳地,所述绝缘导热非金属壳体设置有安装孔,所述绝缘导热非金属壳体通过所述安装孔安设在所述电池箱14中。电池管理系统留有连接线插头,装配时将蓄电池模块通过两侧安装孔固定在电池箱下盒体16内后连接连接线插头和连接线插座即完成装配,该装配方式配置灵活、安装方便快捷。本实用新型将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10布置于电动汽车的地板I之下,前副车架与后悬梁之内,左纵梁2和右纵梁3之间,充分利用电动汽车的地板I、中央通道9、后排座底部空间4,提高了整车载荷分布合理性。布置空间与地板I形状走势相适应,避免原车手刹、制动管路的改动,对电动汽车的改动较小,仅为地板I的局部涉及改动。该布局由于有前副车架、后悬架、左纵梁2和右纵梁3的保护使电池箱14布置在车辆碰撞的非变形吸能区域内,可满足电动车的碰撞性能要求,同时对整车轴荷分布影响较小。本实用新型采用一体式箱体结构将电动汽车用的蓄电池模块、电池管理系统以及还可以将其他部件例如电气控制系统、加热冷却装置均放置在电池箱14内,外部留有蓄电池正极11、蓄电池负极12、电池状态参数读取端口、管理系统维护端口及密封检测口 17等端口,使电池组间连线减少,降低故障风险,便于升级维护及检修。本实用新型将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10的前部利用电池箱14底部设置的横梁19与车身纵梁上设置的螺栓/螺母连接安装,后部利用固定支架8与油箱安装孔位固定,安装拆卸方便,布置美观。综上,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固定结构设计巧妙,结构简洁,原车零 件改动少,使蓄电池布置空间得到最大化,同时满足蓄电池对整车碰撞安全要求,提高乘员舒适性及安装维修便利性,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在此说明书中,本实用新型已参照其特定的实施例作了描述。但是,很显然仍可以作出各种修改和变换而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应被认为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权利要求1.一种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固定结构,包括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安设在电动汽车中,并在所述电动汽车的地板之下,位于所述电动汽车的前副车架与后悬架之内以及处于所述电动汽车的左纵梁和右纵梁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设置有防护板、固定支架和若干横梁,所述防护板设置在所述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的前端,所述横梁沿所述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的长度方向间隔平行排列在所述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的底部,所述固定支架设置在所述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的后端,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支架与所述油箱固定带后安装支架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包括前横梁和后横梁,所述左纵梁包括前左纵梁和后左纵梁,所述右纵梁包括前右纵梁和后右纵梁,所述前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左纵梁和所述前右纵梁固定连接,所述后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后左纵梁和所述后右纵梁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架包括左固定支架和右固定支架,所述油箱固定带后安装支架固包括左后安装支架和右后安装支架,所述左固定支架与所述左后安装支架固定连接,所述右固定支架分别与所述右后安装支架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的前部较低且中间具有第一凸部,所述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的后部较高且靠近所述前部的位置具有第二凸部,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第二凸部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包括电池箱、电池管理系统和若干蓄电池模块,所述电池箱包括电池箱上盖和电池箱下盒体,所述电池箱上盖可拆卸盖设在所述电池箱下盒体上并与所述电池箱下盒体密封,所述电池管理系统和所述蓄电池模块均安设在所述电池箱中,所述电池箱上设置有蓄电池正极、蓄电池负极、电池状态參数读取端ロ、管理系统维护端ロ及密封检测ロ,所述蓄电池正极通过所述蓄电池模块电连接所述蓄电池负极,所述蓄电池模块串联或并联,所述电池状态參数读取端口和所述管理系统维护端ロ分别电连接所述电池管理系统,所述电池管理系统分别电连接所述蓄电池模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正极设置在所述电池箱上盖的前部,所述密封检测ロ、所述蓄电池负极、所述电池状态參数读取端口和所述管理系统维护端ロ均设置在所述电池箱上盖的后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正极设置在所述电池箱上盖的前部的上表面上,所述密封检测ロ设置在所述电池箱上盖的后部的后端、所述蓄电池负极设置在所述电池箱上盖的后部的侧面,所述电池状态參数读取端口和所述管理系统维护端ロ均设置在所述电池箱上盖的后部的上表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正极和所述蓄电池负极均为防水高压插头,所述电池状态參数读取端口和所述管理系统维护端ロ为同一个端ロ,所述同一个端ロ为防水低压插头。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箱上 盖扣接在所述电池箱下盒体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固定结构,包括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安设在电动汽车中,并在电动汽车的地板之下,位于电动汽车的前副车架与后悬架之内以及处于电动汽车的左纵梁和右纵梁之间。较佳地,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设置有防护板、固定支架和若干横梁,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的前部较低且中间具有第一凸部,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的后部较高且靠近前部的位置具有第二凸部,第一凸部与第二凸部相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固定结构设计巧妙,结构简洁,原车零件改动少,使蓄电池布置空间得到最大化,同时满足蓄电池对整车碰撞安全要求,提高乘员舒适性及安装维修便利性,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文档编号H01M2/10GK202528831SQ201220198958
公开日2012年1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3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3日
发明者李常珞, 汪兵 申请人:上海中科力帆电动汽车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