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89197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电连接器与电路板易安装和拆卸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中国发明第cn105322349a号专利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及金属件,所述绝缘本体包括有第一绝缘本体及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固持的第二绝缘本体,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有上排讯号端子和下排信号端子,所述上排讯号端子和下排信号端子固定于第一绝缘本体内且分别形成有露出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外的用于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的接触部,所述金属件埋设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内且位于所述上排讯号端子和下排信号端子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和第二绝缘本体分别通过两次注塑成型而形成,所述第二绝缘本体通过注塑成型围设固定于固持有所述导电端子的第一绝缘本体的后端外围。这种电连接器的端子的尾部是采用表面焊接到电路板。一方面,由于这种端子的尾部是从第一绝缘体水平地向后伸出,因此这种尾部设计不具有弹性,从而在将电连接器焊接到电路板时容易因为端子尾部的共面度公差的影响,导致部分端子无法焊接到电路板从而造成空焊。另一方面,焊接时的高温容易对电连接器的电性能造成不利影响,焊锡开裂更会造成电连接不良。并且此类电连接器焊接到电路板上作为一个整体应用于手机等设备上时,若要更换电连接器,只能将电路板与电连接器一同更换。中国实用新型第cn203983548u号专利揭露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其包括一基座、由该基座向前延伸出的一舌板以及分别由该基座的两侧向后延伸出的两个侧墙,该舌板具有上下相对的一第一对接面和一第二对接面;一组第一排导电端子,该第一排导电端子包括固定在该基座上的一固定部、由该固定部向前延伸到该舌板的一板形延伸臂和由该固定部向后伸出该基座的一弹性延伸臂,该板形延伸臂外露于该舌板的第一对接面,该弹性延伸臂收容在这两个侧墙之间;一组第二排导电端子,该第二排导电端子包括固定在该基座上的一固定部、由该固定部向前延伸到该舌板的一板形延伸臂和由该固定部向后伸出该基座的一弹性延伸臂,该板形延伸臂外露于该舌板的第二对接面,该弹性延伸臂收容在这两个侧墙之间,其中在该组第一排导电端子的弹性延伸臂与该组第二排导电端子的弹性延伸臂之间形成一插置空间;一接地金属片,其设置在该舌板内并间隔开该组第一排导电端子与该组第二排导电端子;以及一外屏蔽壳体,其固定在该绝缘本体上,该外屏蔽壳体包围该舌板的外围空间形成一第一对接腔,并包覆这两个侧墙形成一第二对接腔。这种电连接器的端子是通过弹性延伸臂的弹性接合来与电路板上的电性接触片达成电性连接,虽然这种弹性接合的方式可以防止空焊现象的发生,但由于端子是直接与电路板弹性接触,电磁屏蔽效果不太好,可能会发生端子接触不良等情况。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以克服上述缺陷。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能够保证电连接器的屏蔽效果且能够准确固定到电路板上且安装和拆卸简单。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一来实现:一种电连接器,与一电路板配合,所述电连接器包括具有绝缘本体的绝缘件、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第一排与第二排导电端子、固持于所述绝缘件的金属件及包覆所述绝缘本体以形成收容空间的遮蔽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座及自所述基座向前延伸的舌板,所述第一排与第二排导电端子设有露出于所述舌板的接触部及向后延伸出所述基座后端的弹性部。所述金属件设有向后延伸的第一弹性臂与第二弹性臂,所述第一弹性臂、第一排导电端子的弹性部与第二弹性臂、第二排导电端子的弹性部一起弹性夹持所述电路板。进一步,所述绝缘件包括固持于于所述绝缘本体后端且设有收容槽的绝缘壳体,所述收容槽收容所述第一、第二排导电端子的弹性部且插设所述电路板。进一步,所述金属件为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且位于所述第一排与第二排导电端子中间的中间屏蔽片,所述绝缘壳体设有与所述收容槽贯通的若干缺口,所述第一弹性臂设置为一对且对应所述缺口并位于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的两侧,所述第二弹性臂设置为一个且对应所述缺口并位于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的中间。进一步,所述绝缘壳体设有与所述收容槽贯通的若干开口槽,所述金属件为套设于所述绝缘件上且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的金属罩,所述第一、第二弹性臂设于所述金属罩的内壁面上且与所述开口槽对应。进一步,所述绝缘壳体还包括位于底面的若干分隔肋,所述导电端子的弹性部保持于所述分隔肋之间形成的间隙。进一步,所述基座后端设有包括第一环状部和第二环状部的套设部,所述绝缘壳体套设于所述第二环状部,所述第一环状部套设于所述基座从而令所述基座外围、第一环状部外围与所述金属罩外围平滑连接,且所述金属罩表面设有若干抵持弹片,用于抵持遮蔽壳体内壁。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二来实现: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相互配合的一电连接器和一电路板,该电连接器包括具有绝缘本体的绝缘件、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第一排与第二排导电端子、固持于所述绝缘件的金属件及包覆所述绝缘本体以形成收容空间的遮蔽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座及自所述基座向前延伸的舌板,所述导电端子设有露出于所述舌板的接触部及向后延伸出所述基座后端的弹性部,所述金属件设有向后延伸的第一弹性臂与第二弹性臂,所述第一弹性臂、第一排导电端子的弹性部与第二弹性臂、第二排导电端子的弹性部一起弹性夹持所述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包括一呈突出状的主体部,所述主体部的上下表面分别设置有一列第一接触点、位于所述主体部后端的后接触点,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的弹性部、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的弹性部与所述第一接触点弹性抵持,所述第一弹性臂、第二弹性臂与所述后接触点弹性抵持。进一步,所述绝缘件包括固持于于所述绝缘本体后端且设有收容槽的绝缘壳体,所述收容槽收容所述第一、第二排导电端子的弹性部且插设所述电路板。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三来实现:一种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与一电路板配合,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骤,提供绝缘本体、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第一排与第二排导电端子及中间屏蔽片,令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基座及自所述基座向前延伸的舌板,各导电端子设有露出于所述舌板的接触部及向后延伸出所述基座后端的弹性部;第二步骤,提供绝缘壳体与金属罩,将绝缘壳体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后端且令所述金属罩套设于所述绝缘壳体后端,令所述导电端子的弹性部收容于由所述绝缘壳体围设而成的收容槽,令所述中间屏蔽片与金属罩的至少一者设有向后延伸的第一弹性臂与第二弹性臂;第三步骤,将电路板插设于所述收容槽,令所述第一弹性臂、第一排导电端子的弹性部与第二弹性臂、第二排导电端子的弹性部一起弹性夹持所述电路板。进一步,所述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进一步包括发生在第三步骤之后的第四步骤,第四步骤中提供包覆所述绝缘本体以形成收容空间的遮蔽壳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电连接器具有金属件使得电磁屏蔽效果更好,更固定于电路板,且拆卸简单,成本低。【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配合时的立体组合图。图2是图1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组合图。图3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取出金属罩、遮蔽壳体和绝缘壳体的立体组合图。图4是图3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组合图。图5是本发明电连接器未与电路板配合时的立体组合图。图6是图5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组合图。图7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8是图7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分解图。图9是本发明电连接器中绝缘本体与端子以及中间屏蔽片的立体分解图。图10是图9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分解图。图1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中绝缘壳体安装至绝缘本体上时与金属罩的立体示意图。图12是本发明电连接器中金属罩安装至图11所示的绝缘壳体的立体示意图。图13是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电连接器100第一绝缘本体1收容空间10舌板11基座12套设部120第二绝缘本体2第三绝缘本体3第一排导电端子4第一接触部41第一连接部42第一弹性部43第一夹持部431第二排导电端子5第二接触部51第二连接部52第二弹性部53第二夹持部531中间屏蔽片6边缘接地端子61第三夹持部611中间接地端子62第四夹持部621绝缘壳体7收容槽70分隔肋71开口槽72缺口73第一环状部74第二环状部75金属罩8上壁81下壁82侧壁83后壁84弹性端子85抵持弹片86遮蔽壳体9安装夹101定位孔1011电路板200第一接触点201第二接触点202第三接触点203第四接触点204主体部210卡持凹槽220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图1至图13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电连接器100与电路板200连接,组装到相应的电子设备,定义一个前后方向和垂直于所述前后方向的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具有绝缘本体1的绝缘件、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导电端子、固持于所述绝缘件的金属件、包覆所述绝缘本体1以形成收容空间10的遮蔽壳体9和套设于所述遮蔽壳体9且呈凹字型的安装夹101。请参照图3至图12所示,所述绝缘件包括所述绝缘本体和固持于于所述绝缘本体后端且设有收容槽70的绝缘壳体7。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上下组装的第二绝缘本体2和第三绝缘本体3以及位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2和所述第三绝缘本体3外的第一绝缘本体1。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包括基座12和沿所述基座12前端延伸的舌板11。所述基座12后端凹设有一环形的套设部120。请参照图7至图8所示,所述绝缘壳体7套设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的套设部120,其包括分隔肋71、均匀设置于后端的八个开口槽72和三个缺口73。所述绝缘壳体7分为贴合于所述套设部120上的第一环状部74和位于所述第一环状部74后端且在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都要小于所述第一环状部74的第二环状部75。且所述第一环状部74的外围与所述基座12外围平滑连接。请参照图3至图10所示,所述导电端子包括第一排导电端子4和位于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4对应面的第二排导电端子5。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4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2一体成型,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5与所述第三绝缘本体3一体成型。第一排导电端子4包括暴露于所述舌板11表面的用于与对接连接器端子相接触的第一接触部41、埋设于所述基座12且与所述第一接触部41相连接的第一连接部42和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42且贯穿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后端的第一弹性部43。所述第一弹性部43设置有一呈弯曲状的第一夹持部431。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5位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的下表面,其包括暴露于所述舌板11表面且用于与对接连接器端子相接触的第二接触部51、埋设于所述基座12且与所述第二接触部51连接的第二连接部52和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52且贯穿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后端的第二弹性部53。所述第二弹性部53设置有一呈弯曲状的第二夹持部531。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4的弹性部称为第一弹性部43,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5的弹性部称为第二弹性部53。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4的接触部称为第一接触部41,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5的接触部称为第二接触部51。请参照图7至图10所示,所述中间屏蔽片6位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2和所述第三绝缘本体3之间,所述中间屏蔽片6包括位于两端的边缘接地端子61和中间接地端子62。所述边缘接地端子61伸出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后端,与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4的第一弹性部43位于同一水平面,且位于所述第一弹性部43的两侧,所述边缘接地端子61设置有一呈弯曲状的第三夹持部611。所述中间接地端子62伸出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后端,与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5的第二弹性部53位于同一水平面,且位于所述第二弹性部53的中间。所述中间接地端子62设置有一呈弯曲状的第四夹持部621。请参照图1至图8所示,所述金属罩8贴合于所述绝缘壳体7的第二环状部75,所述金属罩8外围与所述第一环状部74外围平齐。所述金属罩8包括贴合于所述第二环状部75的上壁81、与所述上壁81对应设置的下壁82、位于所述上壁81两侧且连接所述上壁81和所述下壁82的侧壁83、沿所述上壁81后端向下垂直延伸和所述下壁82后端向上垂直延伸且互相不接触的后壁84、位于所述后壁84上且沿其边缘呈上下两排设置的八个弹性端子85和位于所述上壁81下壁82以及侧壁83上的六个抵持弹片86。所述金属罩8通过所述弹性端子85弹性抵接于所述电路板200。所述中间屏蔽片6和所述金属罩8合称为金属件。所述边缘接地端子61和所述上排弹性端子85均可称为第一弹性臂,所述中间接地端子62和所述下排弹性端子85可称为第二弹性臂。请参照图1至图2所示,所述遮蔽壳体9包覆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以形成一收容空间10。所述遮蔽壳体9内部被所述抵持弹片86抵持,用来固定所述金属罩8和所述遮蔽壳体9。请参照图1至图8所示,所述安装夹101呈凹字型,且用于固定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电路板200。所述安装夹101左右两边设置有定位孔1011,用于使电连接器100机械固定于所述电路板200。请参照图3至图6所示,所述电路板200包括一呈突出状的主体部210和一由所述主体部210与电路板其他部分间隔设置的卡持凹槽220。所述金属罩8后端卡持收容于所述卡持凹槽220。所述电路板200上还包括位于所述主体部210上下表面上呈一排设置且与所述第一弹性部43和所述第二弹性部53接触的上下各十二个第一接触点201和位于所述主体部210后端的后接触点。所述后接触点包括位于所述主体部210上下表面呈一排设置且位于所述第一接触点201后端并与所述金属罩8的弹性端子85接触的上下各四个第二接触点202、位于所述主体部210上表面的所述第一接触点201两侧且与所述边缘接地端子61接触的两个第三接触点203和位于所述主体部210下表面且位于第二接触点202中间并与所述中间接地端子62接触的第四接触点204。当组装所述电连接器100和所述电路板200时,第一步骤,提供绝缘本体、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第一排与第二排导电端子4、5及中间屏蔽片6,令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基座12及自所述基座12向前延伸的舌板11,第一排与第二排导电端子4、5设有露出于所述舌板11的第一接触部41、第二接触部51及向后延伸出所述基座12后端的第一弹性部43、第二弹性部53。第二步骤,提供绝缘壳体7与金属罩8,将绝缘壳体7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后端且令所述金属罩8套设于所述绝缘壳体7后端,令所述第一弹性部41和所述第二弹性部51收容于所述绝缘壳体7围设而成的收容槽70;所述绝缘本体和绝缘壳体7以及金属罩8的安装顺序是先将所述绝缘壳体7安装至所述绝缘本体,然后将金属罩8安装至安装好的绝缘壳体7与绝缘本体上,或者是先将金属罩8安装至所述绝缘壳体7上,然后将安装好的金属罩8与绝缘壳体7安装至所述绝缘本体上。第三步骤,将电路板200插设于所述收容槽70,令所述第一弹性臂、第一弹性部43与第二弹性臂、第二弹性部53一起弹性夹持所述电路板200。第四步骤,提供包覆所述绝缘本体以形成收容空间10的遮蔽壳体9。至此,完成安装。由于所述电路板200和所述电连接器100是通过所述金属件的设置,使得所述第一弹性部43和所述第二弹性部53从上下方向卡持所述电路板200,并通过所述金属件上的金属罩8上设置的弹性端子85用来固定所述电路板200和所述金属罩8,进而实现整个电路板200与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固定,并且所述电连接器100是正对于所述电路板200,且当所述电连接器100需要更换时,可直接从所述电路板200上拆分下来,不需更换电路板,操作简单便捷且成本低。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发明说明书而对本发明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