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线束加工的绞合线搓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39477阅读:63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线搓直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汽车线束加工的绞合线搓直装置。



背景技术:

线束行业中,绞合线存在是为了消除导线之间的电磁干扰,即屏蔽作用,绞合线的后续加工会由于绞合线中单根导线的绞劲儿影响到绞合线加工后的成品质量,特别是绞合线端子压接,信号线涉及的比较多,线径小,这就需要线芯平整,压线后无单根线芯受力折断,剥皮要求精度较高,压接后到西安中的单根线芯会由于受力不均发生折断,直接产生废品或导致线束的可靠性差,因此就需要对已绞合的线进行搓直,以便于后期的使用,目前的绞合线搓直装置,大多都需要人工进行搓直,费时费力,且搓直效率较低,不能跟上整体的进度,且在搓直过程中会由于操作失误而使得线皮破损,从而使得线束直接报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加大了生产的成本,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汽车线束加工的绞合线搓直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线束加工的绞合线搓直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线束加工的绞合线搓直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电机和支柱,所述电机和支柱之间设有支架,所述支架上设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通过皮带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支柱的顶端设有下固定端,所述下固定端的上方设有上固定端,所述上固定端上设有通孔,所述下固定端上对应通孔设有盲孔,所述通孔和盲孔内设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上套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设在上固定端的上方,所述下固定端和上固定端对应弧面设有固定垫,所述固定垫上设有压片。

优选的,所述连接柱的设置数量和通孔的设置数量对应设置。

优选的,所述盲孔设为螺纹孔,且连接柱对应盲孔的内螺纹设有外螺纹。

优选的,所述固定垫和压片上均设有保护层。

优选的,所述连接轴的一端与支架通过轴承连接,且连接轴的另一端贯穿支架与皮带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汽车线束加工的绞合线搓直装置,把需要搓直的线束顶端固定在连接轴上,由电机提供搓直的动力,加快了搓直的速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使用下固定端和上固定端挤压固定,使得固定较为牢固,便于操作,在下固定端和上固定端的固定处设有固定垫和压片,且在固定垫和压片上设有保护层,能够对线束的表皮产生保护作用,降低线皮损坏发生的概率,节约了资源,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电机、3支柱、4支架、5连接轴、6皮带、7下固定端、8上固定端、9通孔、10盲孔、11连接柱、12固定块、13固定垫、14压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汽车线束加工的绞合线搓直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上设有电机2和支柱3,支柱3设有两根,使得设备有良好的稳定性,电机2和支柱3之间设有支架4,支架4设有两块支撑板组成,支架4上设有连接轴5,连接轴5的一端与支架4通过轴承连接,且连接轴5的另一端贯穿支架4与皮带6连接,连接轴5通过皮带6与电机2的输出轴连接,支柱3的顶端设有下固定端7,下固定端7的上方设有上固定端8,上固定端8上设有通孔9,下固定端7上对应通孔9设有盲孔10,通孔9和盲孔10内设有连接柱11,连接柱11的设置数量和通孔9的设置数量对应设置,便于下固定端7和上固定端8的固定和连接,盲孔10设为螺纹孔,且连接柱11对应盲孔10的内螺纹设有外螺纹,便于盲孔10和连接柱11之间的固定,连接柱11上套接有固定块12,固定块12设在上固定端8的上方,下固定端7和上固定端8对应弧面设有固定垫13,固定垫13上设有压片14,固定垫13和压片14上均设有保护层,对需要搓直的线束表皮起到保护的作用,该汽车线束加工的绞合线搓直装置,把需要搓直的线束顶端固定在连接轴5上,由电机2提供搓直的动力,加快了搓直的速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使用下固定端7和上固定端8挤压固定,使得固定较为牢固,便于操作,在下固定端7和上固定端8的固定处设有固定垫13和压片14,且在固定垫13和压片14上设有保护层,能够对线束的表皮产生保护作用,降低线皮损坏发生的概率,节约了资源,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工作原理:把需要搓直的线束顶端固定在连接轴5上,把其余的线从下固定端7和上固定端8之间的固定垫13和压片14上穿过,调节固定块12的位置,从而对下固定端7和上固定端8进行紧固,启动电机2从而通过皮带6带动连接轴5转动。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