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用碳微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07108阅读:569来源:国知局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用碳微球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材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用碳微球。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的主要组成部分有正极、负极和可以传导锂离子的电解质以及把正负极隔开的隔膜,在充电时正极材料中的锂离子开始脱离正极通过隔膜向负极方向迁移,在负极上与一个电子被还原为锂并存贮在负极材料中;放电时在负极中锂失去一个电子而变成锂离子,并通过隔膜向正极方向迁移并存贮在正极材料中,由于在充放电时锂离子是在正负极之间来回迁移,所以锂离子电池通常又称“摇椅电池”。电池正极一般是一些插锂化合物,包括LiCoO2、LiNiO2、LiMn2O4、LiFePO4等,负极材料主要是采用碳-锂插层化合物,电解质为溶解了LiPF6、LiClO4、LiAsF6等的溶剂,溶剂主要有EC、PC、DMC、CLMC等;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从LiCoO2脱出,通过有机电解液嵌入石墨中,同时电子经由外电路进入到负极,保证负极的电荷平衡;放电时则相反,锂离子从负极中脱出回到LiCoO2中,充放电过程中发生的是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移动,然而,现有的锂离子电池的负极安装不方便,且容易腐蚀,为此,我提出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用碳微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用碳微球,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锂离子电池的负极安装不方便,且容易腐蚀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用碳微球,包括导电橡胶套,所述导电橡胶套的内腔从上到下依次设有铜板、碳微球本体和导电基底,所述铜板的顶部均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腔底部设有微小银块,所述导电橡胶套的外壁底部套接有四副支撑架,所述四副支撑架的内腔设有四组弹簧,四组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均设有钩板,且钩板插接在四副支撑架的内腔。

优选的,所述微小银块呈椭球状或半球状。

优选的,所述钩板与四副支撑架之间设有石墨烯涂层。

优选的,所述导电橡胶套的外壁设有防滑纹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钩板与四副支撑架之间设有石墨烯涂层,利用石墨烯的耐磨和导电性能,减少钩板和四副支撑架的相互磨损,避免接触不良,利用导电橡胶套的外壁设有防滑纹路,方便夹取安装,铜板的表面设有凹槽,可以让接线触头的凸起插接到凹槽的内腔,使其连接的更加紧密,同时利用微小银块,可以杀灭细菌,防止细菌在水分和氧气的作用下使铜板表面霉变,减缓氧化腐蚀,利用导电橡胶套代替铜管,减缓腐蚀速率,碳微球本体具有层状分子平行排列结构,有利于锂离子的嵌入与脱嵌,由于其特有的稳定结构,能满足大电流充放电的要求,利用钩板在弹簧的作用下既可以与直径较大的电池外壳连接,又可以插接在直径较小的电池外壳内腔,安装方便,该装置使用便捷,耐腐蚀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四副支撑架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四副支撑架俯视图。

图中:1导电橡胶套、2铜板、3碳微球本体、4导电基底、5微小银块、6凹槽、7四副支撑架、8钩板、9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用碳微球,包括导电橡胶套1,所述导电橡胶套1的内腔从上到下依次设有铜板2、碳微球本体3和导电基底4,所述铜板2的顶部均匀设有凹槽6,所述凹槽6的内腔底部设有微小银块5,所述导电橡胶套1的外壁底部套接有四副支撑架7,所述四副支撑架7的内腔设有四组弹簧9,四组所述弹簧9的另一端均设有钩板8,且钩板8插接在四副支撑架7的内腔。

其中,所述微小银块5呈椭球状或半球状,所述钩板8与四副支撑架7之间设有石墨烯涂层,利用石墨烯的耐磨和导电性能,减少钩板8和四副支撑架7的相互磨损,避免接触不良,所述导电橡胶套1的外壁设有防滑纹路,方便夹取安装。

工作原理:铜板2的表面设有凹槽6,可以让接线触头的凸起插接到凹槽6的内腔,使其连接的更加紧密,同时利用微小银块5,可以杀灭细菌,防止细菌在水分和氧气的作用下使铜板2表面霉变,减缓氧化腐蚀,利用导电橡胶套1代替铜管,减缓腐蚀速率,碳微球本体3具有层状分子平行排列结构,有利于锂离子的嵌入与脱嵌,由于其特有的稳定结构,能满足大电流充放电的要求,利用钩板8在弹簧9的作用下既可以与直径较大的电池外壳连接,又可以插接在直径较小的电池外壳内腔,安装方便,该装置使用便捷,耐腐蚀性强。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