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20701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电连接器一般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多个导电端子及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金属外壳,所述导电端子一般通过组装或镶埋成型的方式固定于绝缘本体内;在将所述导电端子固定至所述绝缘本体前,所述导电端子固定部后端两侧一般都会设有连料部与端子料带连接,在将所述导电端子顺利固定至绝缘本体后再从所述连料部处折断所述端子料带,从而得到电连接器成品。

但由于电连接器体积一般都比较小,所以导电端子间排列比较紧密,当将导电端子固定至绝缘本体后折断位于固定部后端两侧连料部处的端子料带时,经常会产生批锋或拉丝,而由于端子之间排列比较紧密,相邻两个所述导电端子因折断端子料带时产生的批锋或拉丝很容易相接触到,而相邻两个所述导电端子的批锋或拉丝如果相接触到的话,就会产生短路的风险。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能够有效避免相邻两个导电端子因折断端子料带时产生的批锋或拉丝相接触到而发生短路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基部及连接于所述基部前端的舌板,所述舌板表面设有多个端子槽且所述端子槽向后贯穿所述基部;多个导电端子,所述多个导电端子对应所述多个端子槽设置,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固定于所述基部内的固定部、自所述固定部前端向前延伸形成并位于所述端子槽内的接触部及自所述固定部后端向下弯折延伸形成的露出于所述基部外的焊接部;所述固定部后端两侧还分别设有用于连接端子料带的连料部,所述基部后端于每相邻两个所述导电端子的连料部之间设有分隔部,所述分隔部向后凸伸超出所述连料部。

进一步地,所述分隔部的顶面高于所述连料部的顶面。

进一步地,所述分隔部的后端两侧还分别设有倒角,所述倒角使得所述分隔部的后端呈渐缩型。

进一步地,所述分隔部下方还设有支撑台,所述支撑台的宽度大于所述分隔部的宽度,所述分隔部自所述支撑台的顶面向上延伸形成,所述分隔部与所述支撑台形成凸字型,每相邻两个所述导电端子的连料部分别支撑于所述支撑台上。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部的两侧分别设有多个凹陷部。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部前端向前延伸形成位于所述端子槽内的弹性接触臂,所述弹性接触臂拱起形成所述接触部,所述接触部向上超出所述舌板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端子槽的前端设有压制部,所述弹性臂的末端位于所述压制部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多个导电端子组装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

进一步地,还包括金属外壳,所述金属外壳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外围并与所述舌板共同形成插接空间;所述基部两侧分别设有凸块,所述金属外壳两侧分别设有缺口,所述凸块卡持于所述缺口内,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外壳顶壁设有延伸入所述插接空间内的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所述第一弹片与所述第二弹片的延伸方向相反且所述第一弹片和所述第二弹片均是由所述金属外壳顶壁撕裂形成。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通过在每相邻两个所述导电端子的连料部之间设有分隔部,所述分隔部向后凸伸超出所述连料部,如此,通过设置分隔部将相邻两个所述导电端子的连料部进行分隔开,故能有效避免相邻两个所述导电端子因折断端子料带时产生的批锋或拉丝相接触到,从而避免相邻两个导电端子之间发生短路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导电端子连接有端子料带组装到绝缘本体前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导电端子连接有端子料带组装到绝缘本体后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导电端子组装到绝缘本体后端子料带去除时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附图标记包括: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请参阅图1、图3及图4,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1、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上的多个导电端子2及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围的金属外壳3,所述电连接器是用于焊接至电路板(未图示)上,用于与对接电连接器(未图示)对接。

请参阅图1、图2及图3,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基部11及连接于所述基部11前端的舌板12,具体地,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舌板12是自所述基部11前端一体延伸形成,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舌板12与所述基部11也可以是分体成型,在将所述舌板12通过组装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基部11前端,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定,所述基部11两侧分别设有凸块111,所述舌板12表面设有多个端子槽121,所述端子槽121向后贯穿所述基部11,所述端子槽121前端还设有压制部122。

所述多个导电端子2对应所述多个端子槽121设置,每一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固定于所述基部11内的固定部22、自所述固定部22前端向前延伸形成并位于所述端子槽121内的弹性接触臂21及自所述固定部22后端向下弯折延伸形成的露出于所述基部11外的焊接部23;所述弹性接触臂21拱起形成有接触部211,所述接触部211向上超出所述舌板12表面;所述弹性接触臂21的末端位于所述端子槽121前端的压制部122的下方,通过所述压制部122挡止所述弹性接触臂21的末端以防止其上翘;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接触部121是与对接电连接器弹性接触,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自所述固定部前端向前延伸形成位于所述端子槽121内的平板状接触部,用于与对接电连接器机械接触。

所述固定部22两侧分别设有多个凹陷部221,通过设置所述凹陷部221,更有利于将所述导电端子2稳固地固定于所述端子槽121内,具体地,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多个导电端子2是通过组装的方式组装于所述端子槽121内,从而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所述固定部22后端两侧还分别设有用于连接端子料带20的连料部24,所述基部11后端于每相邻两个所述导电端子2的连料部24之间设有分隔部13,所述分隔部13向后凸伸超出所述连料部24,如此,通过设置分隔部13将相邻两个所述导电端子的连料部24进行分隔开,故能有效避免相邻两个所述导电端子2因折断端子料带20时产生的批锋或拉丝相接触到,从而避免相邻两个导电端子2之间发生短路的问题。优选地,所述分隔部13的顶面还高于所述连料部24的顶面,所述分隔部13的后端两侧还分别设有倒角131,所述倒角131使得所述分隔部13的后端呈渐缩型,如此设计,更有利于导电端子2组装到端子槽121内后折断所述端子料带20。所述分隔部13下方还设有支撑台14,所述支撑台14的宽度大于所述分隔部13的宽度,所述分隔部13是自所述支撑台14的顶面向上延伸形成,所述分隔部13与所述支撑台14形成凸字型,每相邻两个所述导电端子2的连料部24分别支撑于所述支撑台14上,所述焊接部23自所述固定部22末端向下弯折延伸形成,且所述焊接部23位于每相邻两个所述支撑台14之间。

请参阅图2、图3及图4,所述金属外壳3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围并与所述舌板12共同形成插接空间10;所述金属外壳3两侧分别设有缺口31,所述凸块111卡持于所述缺口31内,从而将所述金属外壳3与所述绝缘本体1相固定;所述金属外壳3顶壁还设有延伸入所述插接空间内的第一弹片32和第二弹片33,所述第一弹片32与所述第二弹片33的延伸方向相反且所述第一弹片32和所述第二弹片33均是由所述金属外壳3顶壁撕裂形成;具体地,所述第一弹片32具有一个,所述第二弹片33具有两个,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弹片32的两侧,所述第一弹片32是自所述金属外壳3顶壁撕裂向后向下倾斜延伸入所述插接空间10内,所述第二弹片33是自所述金属外壳3顶壁撕裂向前向下倾斜延伸入所述插接空间10内,通过如此设置所述第一弹片32和所述第二弹片33,在对接电连接器插入到所述插接空间10内与所述电连接器完成对接时,所述第一弹片32和所述第二弹片33弹性抵持于所述对接电连接器的壳体上,从而使对接电连接器不容易从所述插接空间10内脱出,使两者之间对接稳固。所述金属外壳3两侧还分别设有向下延伸形成的用于焊接至电路板的焊脚34。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