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32503发布日期:2018-12-11 21:28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信号连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产品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连接器作为电子设备中不可缺少的部件也在我们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连接器主要起到保证电流流畅连续地流通,它使设计和生产过程更方便、更灵活,降低了生产和维护成本。现有的连接器通常包括绝缘基座、第一组信号端子及第二组信号端子,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间隔地固定在所述绝缘基座上,然而随着各电子产品的小型化,现有的连接器在追求体积不断变小的同时,却面临着如下两个问题:

(1)由于体积变小而带来的机械强度的降低,一般大尺寸连接器能够承受在配合时使用较大的机械力量不至损坏,而小尺寸连接器却无法承受装配过程中连接器之间的相互摩擦,可能连接器损坏或者破裂,机械寿命大大缩短,甚至无法正常使用;

(2)随着电子产品的集成度较高,现有的小尺寸连接器中器件的集成度更高,第一组信号端子与第二组信号端子间之间串扰现象十分严重,信号可能因此产生畸变,信号传输不稳定,直接影响到连接器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信号传输较稳定的连接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其包括绝缘基座、信号隔离件、第一组信号端子及第二组信号端子,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及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均固定在所述绝缘基座上,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之间形成有用于与对接目标连接的对接空间,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包括若干排成一排的第一信号端子,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包括若干排成一排的第二信号端子,所述信号隔离件固定在所述绝缘基座上并延伸至所述对接空间内。

优选地,所述信号隔离件包括固定臂、信号隔离壁及第一扣接臂;所述固定臂固定在所述绝缘基座上,并与所述信号隔离壁及所述第一扣接臂相连;所述信号隔离壁位于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之间,所述第一扣接臂与所述信号隔离壁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扣接臂用于与所述对接目标连接。

优选地,所述信号隔离件还包括用于与所述对接目标连接的第二扣接臂,所述第二扣接臂与所述信号隔离壁间隔设置,所述信号隔离壁位于所述第一扣接臂与所述第二扣接臂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扣接臂的自由端面向所述信号隔离壁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扣接凸起,所述第二扣接臂的自由端面向所述信号隔离壁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扣接凸起,所述第一扣接凸起与所述第二扣接凸起用于与所述对接目标连接。

优选地,所述连接器还包括加强框,所述绝缘基座包括基板及环绕所述基板边缘设置的凸肋,所述基板与所述凸肋形成有用于与所述对接目标连接的插槽,所述信号隔离件、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及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均固定在所述基板上并延伸至所述插槽内,所述加强框套设在所述凸肋上。

优选地,所述加强框包括第一框体、第二框体、第一连接臂及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一框体与所述第二框体分别套设在所述凸肋位置相对的两端,所述第一连接臂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框体相连,所述第一连接臂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框体相连,所述第二连接臂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框体相连,所述第二连接臂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框体相连,所述第一连接臂与所述第二连接臂分别位于所述绝缘基座位置相对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第一框体包括第一套接部、第二套接部、第三套接部、第一焊接部及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一套接部、所述第二套接部及所述第三套接部均套设在所述凸肋的第一端上,所述第二套接部与所述第三套接部分别与所述第一套接部位置相对的两端相连,所述第二套接部及所述第三套接部分别与所述第一套接部形成的角度均为α,其中,85°≤α≤95°;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套接部相连,所述第二焊接部与所述第三套接部相连,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分别位于所述绝缘基座位置相对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第一框体还包括均与所述第一套接部相连的第三焊接部及第四焊接部,所述第三焊接部与所述第四焊接部间隔设置并形成有第一间隔空间,所述信号隔离件延伸至所述第一间隔空间内,所述加强框为一体成型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包括第一信号连接臂及第一焊接臂,所述第一信号连接臂固定在所述基板上并延伸至所述插槽内,所述第一焊接臂与所述第一信号连接臂相连并位于所述基板背向所述插槽的一侧;所述绝缘基座还包括第一组间隔件,所述第一组间隔件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一间隔件,所述第一间隔件位于所述插槽内,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间隔件夹持在一个所述第一信号连接臂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信号连接臂包括第一接触臂及第二接触臂,所述第一接触臂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焊接臂相连,所述第一接触臂与所述第一焊接臂形成的角度为β,其中,85°≤β≤95°;所述第一接触臂的第二端朝所述第一焊接臂延伸形成所述第二接触臂,所述第一接触臂与所述第二接触臂之间形成有第一变形空间,所述第二接触臂背向所述第一变形空间的表面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对接目标连接的第一凹槽。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之间形成有用于与对接目标连接的对接空间,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包括若干排成一排的第一信号端子,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包括若干排成一排的第二信号端子,所述信号隔离件固定在所述绝缘基座上并延伸至所述对接空间内。因而,在进行信号传输时,通过所述信号隔离件的隔离,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之间的信号不容易相互干扰,能够较好地传输高速射频信号;此外,通过设置所述对接空间,当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与所述对接目标连接时,所述对接目标插入所述对接空间内,所述信号隔离件插入所述对接目标内,以使分别与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电连接的所述对接目标的信号端子之间不易相互干扰,因而信号传输较稳定,连接也较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优选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去掉绝缘基座后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去掉绝缘基座后的优选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去掉绝缘基座及加强框后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区域的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去掉绝缘基座及加强框后的优选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第一信号端子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第二信号端子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不冲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相互结合,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阅图1至图9,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其包括绝缘基座1、信号隔离件2、第一组信号端子3、第二组信号端子4及用于增加连接器整体的机械强度的加强框5,所述绝缘基座1包括基板11、第一组间隔件12、第二组间隔件13及环绕所述基板11边缘设置的凸肋14,所述基板11与所述凸肋14形成有用于与所述对接目标连接的插槽15,所述凸肋14位置相对的两端在背向所述基板11的一侧设置有定位柱16,所述凸肋14的每端均设置有两个所述定位柱16,每端的两个所述定位柱16间隔设置并分别位于所述凸肋14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组间隔件12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一间隔件121,若干所述第一间隔件121排成一排,所述第一间隔件121与所述基板11相连并位于所述插槽15内。所述第二组间隔件13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二间隔件131,若干所述第二间隔件131排成一排,所述第二间隔件131与所述基板11相连并位于所述插槽15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基座1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基板11呈长方体形,所述凸肋14呈长方形的框体,所述插槽15呈长方体形,所述凸肋14的厚度大于所述基板11的厚度,因而不仅可减小所述绝缘基座1的体积,而且较好的保证了所述绝缘基座1的可靠性。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绝缘基座1可以是正方体或者其它不规则形状,其形状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在一种实施例中,可以无需设置所述第一组间隔件12或/和第二组间隔件13。因此,所述绝缘基座1的结构在此不作具体限定,其只要能够固定所述信号隔离件2、第一组信号端子3及第二组信号端子4即可。

所述信号隔离件2固定在所述绝缘基座1上。具体地,所述信号隔离件2固定在所述基板11上并延伸至所述插槽15内,所述信号隔离件2包括固定臂21、信号隔离壁22、第一扣接臂23及第二扣接臂24。所述固定臂21固定在所述绝缘基座1上,并与所述信号隔离壁22及所述第一扣接臂23相连,所述固定臂21两端的间距大于所述绝缘基座1的长度,且所述固定臂21位置相对的两端均延伸至所述绝缘基座1外。所述信号隔离壁22位于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3和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4之间,所述第一扣接臂23与所述信号隔离壁22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扣接臂23的自由端面向所述信号隔离壁22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扣接凸起231,所述第一扣接臂23用于与所述对接目标连接。

所述第二扣接臂24与所述信号隔离壁22间隔设置,用于与所述对接目标连接的第二扣接臂24,所述信号隔离壁22位于所述第一扣接臂23与所述第二扣接臂24之间。所述第二扣接臂24的自由端面向所述信号隔离壁22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扣接凸起241,所述第一扣接凸起231与所述第二扣接凸起241用于与所述对接目标连接。通过所述固定臂21的延伸至所述绝缘基座1外的端部与电路板相连并接地,因而可更好使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3与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4之间的信号不容易相互干扰。由于所述信号隔离壁22位于所述第一扣接臂23与所述第二扣接臂24之间,因而连接较可靠,较好地阻隔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3与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4之间的干扰信号。更具体地,所述固定臂21位置相对的两端还分别设置有第一卡固臂25及第二卡固臂26,所述第一卡固臂25及第二卡固臂26均嵌入所述基板11及所述凸肋14内,因而使所述信号隔离件2与所述绝缘基座1连接更稳固。

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3及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4均固定在所述绝缘基座1上,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3与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4之间形成有用于与对接目标连接的对接空间6,所述信号隔离件2延伸至所述对接空间6内,通过设置所述对接空间6,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3及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4能夹持在所述对接目标上,因而连接较可靠。所述对接目标可以是与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形状相适配的公连接器,当然,所述对接目标也可以是导线等。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3包括若干排成一排的第一信号端子31,所述第一信号端子31固定在所述基板11上并延伸至所述插槽15内。具体地,所述第一信号端子31包括第一信号连接臂32及第一焊接臂33,所述第一信号连接臂32固定在所述基板11上并延伸至所述插槽15内,用于与所述对接目标连接。

所述第一焊接臂33与所述第一信号连接臂32相连并位于所述基板11背向所述插槽15的一侧,所述第一焊接臂33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基板11相平行,因而较便于将所述第一焊接臂33焊接至电路板上。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间隔件121夹持在一个所述第一信号连接臂32上,因而较好地阻碍所述第一信号连接臂32任意移动,从而使信号连接更稳定。

所述第一信号连接臂32包括第一接触臂321及第二接触臂322,所述第一接触臂32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焊接臂33相连,所述第一接触臂321与所述第一焊接臂33形成的角度为β,其中,85°≤β≤9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触臂32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焊接臂33垂直相连,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接触臂32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焊接臂33形成的角度可以为88°、92°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所述第一接触臂321的第二端朝所述第一焊接臂33延伸形成所述第二接触臂322,所述第一接触臂321与所述第二接触臂322之间形成有第一变形空间323,所述第二接触臂322背向所述第一变形空间323的表面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对接目标连接的第一凹槽324。当将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与所述对接目标连接时,所述对接目标可插设至所述第一凹槽324内,并压在所述第一凹槽324的槽壁上,所述第二接触臂322能够朝所述第一变形空间323内变形,因而不仅信号连接可靠,而且便于使用。

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4包括若干排成一排的第二信号端子41,所述第二信号端子41固定在所述基板11上并延伸至所述插槽15内,具体地,所述第二信号端子41包括第二信号连接臂42及第二焊接臂43,所述第二信号连接臂42固定在所述基板11上并延伸至所述插槽15内,用于与所述对接目标连接。所述第二焊接臂43与所述第二信号连接臂42相连并位于所述基板11背向所述插槽15的一侧,所述第二焊接臂43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基板11相平行,因而较便于将所述第二焊接臂43焊接至电路板上。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间隔件131夹持在一个所述第二信号连接臂42上,因而较好地阻碍所述第二信号连接臂42任意移动,从而使信号连接更稳定。

所述第二信号连接臂42包括第三接触臂421及第四接触臂422,所述第三接触臂42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焊接臂43相连,所述第三接触臂421与所述第二焊接臂43形成的角度为θ,其中,85°≤θ≤9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接触臂42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焊接臂43垂直相连,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三接触臂42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焊接臂43形成的角度可以为88°、92°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所述第三接触臂421的第二端朝所述第二焊接臂43延伸形成所述第四接触臂422,所述第三接触臂421与所述第四接触臂422之间形成有第二变形空间423,所述第四接触臂422背向所述第二变形空间423的表面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对接目标连接的第二凹槽424。当将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与所述对接目标连接时,所述对接目标可插设至所述第二凹槽424内,并压在所述第二凹槽424的槽壁上,所述第四接触臂422能够朝所述第二变形空间423内变形,因而不仅信号连接可靠,而且便于使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信号端子31及所述第二信号端子41均为在外力作用下能够发生弹性形变的金属件,当然,其也可以为导电的非金属材料,在一种实施例中,也可以无需设置所述第一焊接臂33及所述第二焊接臂43,直接通过所述第一信号连接臂32及所述第二信号连接臂42与电路板接触即可。因此,其材料及结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只要能够传输信号即可。

所述加强框5套设在所述凸肋14上,因而较好地避免所述绝缘基座1因受外力作用而容易断裂。所述加强框5包括第一框体51、第二框体52、第一连接臂53及第二连接臂54,所述第一框体51与所述第二框体52分别套设在所述凸肋14位置相对的两端,所述第一连接臂53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框体51相连,所述第一连接臂53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框体52相连,所述第二连接臂54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框体51相连,所述第二连接臂54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框体52相连,所述第一连接臂53与所述第二连接臂54分别位于所述绝缘基座1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框体51及第二框体52的横截面积均大于所述第一连接臂53及第二连接臂54的横截面积,所述第一连接臂53与所述第一框体51及第二框体52之间形成有第一缺口55,所述第二连接臂54与所述第一框体51及第二框体52之间形成有第二缺口56,所述第一缺口55与所述第二缺口56位置相对设置,因而加强框5整体结构较简洁,便于制造,成本低。

所述第一框体51包括第一套接部511、第二套接部512、第三套接部513、第一焊接部514、第二焊接部515、第三焊接部516及第四焊接部517,所述第一套接部511、第二套接部512及第三套接部513均套设在所述凸肋14的第一端上,所述第二套接部512与所述第三套接部513分别与所述第一套接部511位置相对的两端相连,所述第二套接部512及所述第三套接部513分别与所述第一套接部511形成的角度均为α,其中,85°≤α≤9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套接部512及所述第三套接部513均与所述第一套接部511垂直,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二套接部512及所述第三套接部513分别与所述第一套接部511形成的角度可以为88°、92°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所述第一焊接部514与所述第二套接部512相连,所述第二焊接部515与所述第三套接部513相连,所述第一焊接部514与所述第二焊接部515分别位于所述绝缘基座1位置相对的两侧,因而连接较稳固。所述第三焊接部516及第四焊接部517与所述第一套接部511相连,所述第三焊接部516与所述第四焊接部517间隔设置并形成有第一间隔空间518,所述信号隔离件2延伸至所述第一间隔空间518内,因而较便于将所述第三焊接部516、所述第四焊接部517及所述信号隔离件2焊接至电路板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框5为一体成型结构,因而便于制造,生产效率高。

所述第二框体52包括第四套接部521、第五套接部522、第六套接部523、第五焊接部524、第六焊接部525、第七焊接部526及第八焊接部527,所述第四套接部521、第五套接部522及第六套接部523均套设在所述凸肋14的第二端上,所述第五套接部522与所述第六套接部523分别与所述第四套接部521位置相对的两端相连,所述第五套接部522及所述第六套接部523分别与所述第四套接部521形成的角度均为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五套接部522及所述第六套接部523均与所述第四套接部521垂直,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五套接部522及所述第六套接部523分别与所述第四套接部521形成的角度可以为88°、92°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所述第五焊接部524与所述第五套接部522相连,所述第六焊接部525与所述第六套接部523相连,所述第五焊接部524与所述第六焊接部525分别位于所述绝缘基座1位置相对的两侧,因而连接较稳固。所述第七焊接部526及第八焊接部527与所述第四套接部521相连,所述第七焊接部526与所述第八焊接部527间隔设置并形成有第二间隔空间528,所述信号隔离件2延伸至所述第二间隔空间528内,因而较便于将所述第七焊接部526、所述第八焊接部527及所述信号隔离件2焊接至电路板上。所述第一套接部511位置相对的两端及所述第四套接部521位置相对的两端均设置有与所述定位柱16位置相当应的定位缺口529,通过所述定位柱16与所述定位缺口529的配合,因而不仅可提高生产效率,而且使所述加强框5与所述凸肋14连接更稳固。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加强框5及所述信号隔离件2可以由铜、铁、铝或其合金等金属材料制成,其材料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综上所述,由于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3与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4之间形成有用于与对接目标连接的对接空间6,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3包括若干排成一排的第一信号端子31,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4包括若干排成一排的第二信号端子41,所述信号隔离件2固定在所述绝缘基座1上并延伸至所述对接空间6内。因而,在进行信号传输时,通过所述信号隔离件2的隔离,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3与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4之间的信号不容易相互干扰,能够较好地传输高速射频信号;此外,通过设置所述对接空间6,当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与所述对接目标连接时,所述对接目标插入所述对接空间6内,所述信号隔离件2插入所述对接目标内,以使分别与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3和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4电连接的所述对接目标的信号端子之间不易相互干扰,因而信号传输较稳定,连接也较可靠。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连接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