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合线的端子连接方法及带端子连接件的绞合线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270123阅读:来源:国知局
11暂时固定于线筒部22。具体而言,利用压接装置将线筒部22从上下夹入、加压,由此,使线筒部22塑性变形。通过进行第三工序,能够确保适当的电线保持性,并且使后述第四工序中进行局部较强的压缩时的变形或翘曲减小。
[0054]在此,所谓第一部分,例如是线筒部22的整体。在该情况下,线筒部22的外径为压缩前的第一部分22a的宽度方向(与绞合线I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长度。第一部分22a也可以是比线筒部22小一圈的区域。
[0055]另外,所谓第一压缩力是指,主要地使线筒部22塑性变形,而将线筒部22和绞合线1(集合导体11)密接,使导体股线111彼此基本无间隙的程度的压缩力。即,不会使导体股线111过度地塑性变形,且无法从端子连接件2将绞合线I拔出的程度的压缩力。
[0056]具体而言,优选第一压缩力为10MPa以上且100MPa以下。在此,设为用将对第一部分22a外加的负荷除以第一部分22a的俯视面积(=长度X外径)而得到的值表示第一压缩力。对于后述的第二压缩力,也同样地,用将对第二部分22b外加的负荷除以第二部分22b的俯视面积而得到的值表示。例如,在将线筒部22的整体设为第一部分22a、线筒部22的长度为10mm、外径为6mm的情况下(俯视面积:60mm2),对第一部分22a外加6kN以上且60kN以下的负荷。
[0057]通过将第一压缩力设为10MPa以上,能够适当地保持绞合线I。另外,通过将第一压缩力设为100MPa以下,能够使导体股线111整体地进行塑性变形,从而防止端子连接部中的绞合线I的强度显著下降。
[0058]在第四工序中,如图3D所示,以第二压缩力对线筒部22的第二部分22b进行压缩,使绞合线I (集合导体11)与线筒部22 —起局部地进行塑性变形。
[0059]在此,所谓第二部分22b,是比在第三工序中进行了压缩的第一部分22a小的、例如俯视为矩形的部分。优选第二部分22b的宽度方向的长度为压缩前的第一部分22a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线筒部22的外径)的60%以上。由此,导体股线111彼此在宽度方向上紧密接合,因此,能够有效地对焊锡S由于毛细管现象向后端侧的浸入进行拦堵。
[0060]另外,所谓第二压缩力,是指绞合线I(各个导体股线111)与线筒部22 —起塑性变形,而使导体股线111彼此在局部完全没有间隙的程度的压缩力。
[0061]具体而言,优选第二压缩力为100MPa以上且1000MPa以下。通过将第二压缩力设为100MPa以上,从而能够使导体股线111彼此在宽度方向上可靠地紧密接合。另外,通过将第二压缩力设为1000MPa以下,能够防止导体股线111断裂。
[0062]另外,优选第二部分22b的后端缘位于距线筒部22的后端为I?2mm的内侧(参照图4)。因为若第二部分22b的后端缘太靠近线筒部22的后端,则在压缩时线筒部22的后端缘可能会使导体股线111损坏。
[0063]进而,优选第二部分22b的前端缘位于距线筒部22的前端至少为2mm以上的内侦牝优选位于比中央部靠后端侧的位置(参照图4)。因为若第二部分22b的前端缘距线筒部22的前端太近,则无法在导体股线111间填充焊锡S,有可能有损良好的电连接性。
[0064]第五工序中,如图3E所示,将熔化了的高温(例如200°C )的焊锡S从线筒部22的前端侧流入来将绞合线I固定(焊接)于端子连接件2。残存的绝缘被膜被高温的焊锡S熔化、除去,因此全部的导体股线111与端子连接件2可靠地电连接。这样,制造出带端子的绞合线(参照图4)。
[0065]第五工序中,虽然已流入的焊锡S由于毛细管现象而要浸入到导体股线111间的间隙,但是被局部压缩了的第二部分22b拦堵。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将残存的绝缘被膜高效地熔化、除去,并且能够将绞合线I与端子连接件2焊接。
[0066]由于能够利用所需最少量的焊锡S将绞合线I与端子连接件2电连接,因此缩短了加热时间,并且也不会在端子连接部凸起焊锡S而使外观变差。另外,由于也不会超过需要地熔化绝缘被膜,因此能够不失去端子连接件2附近的柔软性,实现所希望的抗振动性。
[0067]这样,实施方式的绞合线的端子连接方法包括:从绞合线I的一端除去规定长度的绝缘被膜的第一工序;将除去了绝缘被膜的绞合线I的末端部Ila插入到线筒部22 (压接部)中的第二工序;以第一压缩力对线筒部22的第一部分22a进行压缩,使线筒部22整体塑性变形而将绞合线I的末端部Ila暂时固定于线筒部22的第三工序;以比第一压缩力大的第二压缩力压缩作为第一部分22a的一部分的第二部分22b,使线筒部22及绞合线I局部性地发生塑性变形的第四工序;以及将已熔化的焊锡S从线筒部22的前端侧流入而将绞合线I固定于端子连接件2的第五工序。
[0068]根据该绞合线的端子连接方法,通过在第三工序中将绞合线I暂时固定于端子连接件2之后,在第四工序中进一步进行压缩,从而使导体股线111彼此紧密接合而在局部没有间隙。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在第五工序中从端子连接件2的前端侧流入的焊锡S由于毛细管现象向后端侧侵入。
[0069]因此,具有良好的连接可靠性(电连接性、电线保持性、抗振动性等),能够制造在外观上也没有问题的带端子的绞合线。
[0070][实施例]
[0071]实施例中,将作为端子连接件2的标准的22-6R的圆形压接端子与由200根股线直径为0.2mm的聚氨酯绝缘铜线(UEW)绞合而成的绞合线I进行了连接。
[0072]第三工序中,以500MPa (第一压缩力)对线筒部22的整体(第一部分22a)进行了压缩。
[0073]第四工序中,以5000MPa (第二压缩力)对线筒部22的中央的部分(第二部分22b)进行了压缩。
[0074]第五工序中,使220°C的焊锡从线筒部22的前端侧流入5分钟,而对绞合线I和端子连接件2进行了焊接。
[0075]得到的带端子连接件的绞合线中,没有观察到端子连接件2的后端附近的绞合线I的熔接、硬化。因此,可以说是与通过以往的利用焊接的端子连接方法得到的带端子连接件的绞合线相比,不易疲劳断裂的构造,可期待其满足电动汽车产业领域等所要求的抗振动性。另外,也得到向电子设备侧的螺栓紧固作业或绞合线I的牵引变得容易的优点。
[0076]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发明人做出的发明具体地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要点的范围进行变更。
[0077]例如,对于第四工序中被压缩的线筒部22的第二部分22b的形状,不限于图4所示的在宽度方向较长的带状,也可以是如图5所示那样内包于线筒部22的第一部分22a的矩形或圆形(包括椭圆形、长圆形)。
[0078]另外,例如,也可以将压缩装置的加压面(与线筒部22接触的面)形成为凸状,同时进行第三工序与第四工序。
[0079]应该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全部的点是例示而不是制限性的说明。本发明的范围不是上述的说明而是由权利要求书所表示的、意图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含义及范围内的全部的变更。
[0080]在2012年8月24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2-185683中包含的说明书、附图及摘要的公开内容全部引用于本申请。
【主权项】
1.一种绞合线的端子连接方法,用于将具有圆筒形压接部的端子连接件与绞合线电连接,该绞合线由在导体的外周面形成有绝缘被膜的多个导体股线绞合而成,该绞合线的端子连接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工序,从所述绞合线的一端除去规定长度的所述绝缘被膜; 第二工序,将除去了所述绝缘被膜的所述绞合线的末端部插入到所述压接部; 第三工序,以第一压缩力对所述压接部的第一部分进行压缩,使所述压接部整体地发生塑性变形而将所述绞合线的末端部暂时固定于所述压接部; 第四工序,以比所述第一压缩力大的第二压缩力对作为所述第一部分中的一部分的第二部分进行压缩,使所述压接部及所述绞合线局部性地发生塑性变形;以及 第五工序,从所述压接部的前端侧灌入已熔化的焊锡而将所述绞合线固定于所述端子连接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绞合线的端子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缩力为10MPa以上且100MPa以下,所述第二压缩力为100MPa以上且1000MPa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绞合线的端子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宽度方向的长度为压缩前的所述第一部分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的60%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绞合线的端子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后端缘位于距所述压接部的后端为I?2_的内侧。
5.根据权利要求1的绞合线的端子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前端缘位于距所述压接部的前端为2mm以上的内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绞合线的端子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绞合线中,股线直径为0.05mm以上且0.30mm以下、绞合条数为50条以上且3000条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绞合线的端子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被膜由能够在所述第五工序中除去的树脂材料构成。
8.一种带端子连接件的绞合线,其特征在于,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将所述端子连接件与所述绞合线的末端部连接。
【专利摘要】本发明的端子连接方法,包括:从绞合线的一端除去规定长度的绝缘被膜的第一工序;将除去了绝缘被膜的绞合线的末端部插入到压接部的第二工序;以第一压缩力对压接部的第一部分进行压缩,使压接部整体地发生塑性变形而将绞合线的末端部暂时固定于压接部的第三工序;以比第一压缩力大的第二压缩力对作为第一部分中的一部分的第二部分进行压缩,使压接部及绞合线局部性地发生塑性变形的第四工序;从压接部的前端侧灌入已熔化的焊锡而将绞合线固定于端子连接件的第五工序。利用该端子连接方法,将封闭筒形式的端子连接件与绞合线连接。
【IPC分类】H01R4-02, H01R43-048, H01R4-18
【公开号】CN104584341
【申请号】CN201380043877
【发明人】长谷川志朗, 森正裕, 上谷贤治, 市川昌宏, 三浦圣, 野崎裕人
【申请人】昭和电线配件技术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5年4月29日
【申请日】2013年8月21日
【公告号】US20150229090, WO2014030351A1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