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414520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尤其涉及一种安装于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组合。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连接器被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中,以与外部设备交换信息、数据等。电连接器一般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及遮覆在所述绝缘本体外侧的壳体。所述导电端子的焊接脚自绝缘本体伸出,以焊接在电路板上。
[0003]为了满足电子产品传输信号稳定、传输效率高的要求,现需要保证电连接器的对接稳定性较强。然而,现有的插头连接器在组装导电端子时,通常是直接将导电端子插入至绝缘本体内的端子收容槽内,这样,虽然结构简单、组装方便,但是导电端子的稳定性难以得到保证,同时还较废料,进而,所述插头连接器与对应的插座连接器的对接稳定性亦难以得到保证。
[0004]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插头连接器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合,该电连接器组合的插头连接器不仅结构简单、组装方便,同时在导电端子稳定性较好的基础上还可以省料。
[0006]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插头连接器及与所述插头连接器相对接的插座连接器,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
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主体部及与所述主体部组装配合的配合部,若干端子收容腔前后贯穿所述主体部;以及
若干公端端子,所述若干公端端子对应收容于所述若干端子收容腔内,每个所述公端端子均包括收容于所述端子收容腔内的接触部、与所述接触部垂直设置的尾部以及连接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尾部的连接部;
其中,所述若干公端端子的接触部、连接部及尾部分别对应相互平行设置,且相邻两个公端端子的接触部之间的距离大于连接部之间的距离,而连接部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尾部之间的距离。
[0007]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接触部之间的夹角大于90度。
[0008]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尾部之间的夹角大于90度。
[0009]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触部的两侧边分别向外突伸有倒刺,所述端子收容腔的内侧壁上开设有用以收容所述倒刺的收容槽。
[0010]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配合部内开设有供所述尾部穿过的若干穿槽,且所述若干穿槽在所述配合部的长度方向上并排设置。
[0011]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至少一个端子收容腔的内侧壁后端向下弯折延伸有扣合部,以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配合部组装配合时,所述扣合部与所述穿槽的内侧壁相扣持。
[0012]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若干端子收容腔在所述主体部的高度方向上对齐并间隔设置。
[0013]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至少一个端子收容腔的内侧壁凹陷形成有防呆槽,所述防呆槽呈梯形设置。
[0014]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配合部的顶端突伸有突起部,所述主体部的顶壁后侧向下突伸有限位块。
[0015]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体部的底端后侧边缘突设有卡位块,所述配合部的底端前侧边缘对应凹设有供所述卡位块抵顶的沟槽。
[0016]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组合通过将插头连接器的若干公端端子的接触部、连接部及尾部分别设置为对应相互平行,且相邻两个公端端子的接触部之间的距离大于连接部之间的距离,而连接部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尾部之间的距离,从而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组合的插头连接器不仅结构简单、组装方便,同时在公端端子稳定性较好的基础上还可以省料。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图。
[0018]图2是图1所示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图。
[0019]图3是图2所示插座连接器的分解图。
[0020]图4是图3所示第一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0021]图5是图4所示第一绝缘本体的另一视角立体图。
[0022]图6是图3所示母端端子的立体图。
[0023]图7是图1所示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
[0024]图8是图7所示插头连接器的分解图。
[0025]图9是图8所示主体部的立体图。
[0026]图10是图8所示配合部的立体图。
[0027]图11是图8所示公端端子的立体图。
[0028]图12是图11所示公端端子的侧视图。
[0029]图13是图1所示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相扣合的第一实施方式立体图。
[0030]图14是图1所示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相扣合的第二实施方式立体图。
[0031]图15是图1所示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相扣合的第三实施方式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0033]请参阅图1所示,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组合I用以焊接到电路板(未图示)上。所述电连接器组合I包括插座连接器100及与所述插座连接器100相对接的插头连接器200。
[0034]请参阅图2与图3所示,所述插座连接器100包括第一绝缘本体10及收容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0内的若干母端端子对20。
[0035]请参阅图4与图5所示,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0包括收容部11及自所述收容部11一端向外延伸的若干对接部12,若干端子收容槽13自所述收容部11延伸至所述若干对接部12并前后贯穿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0。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0设有两个所述对接部12,且所述两个对接部12沿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0厚度方向对齐并间隔设置于所述收容部11的一侧。每个所述对接部12分别与所述收容部11配合形成一个所述端子收容槽13,用以收容一对母端端子对20。
[0036]每个所述对接部12的至少一侧壁上还凹陷有狭槽121,以与所述插头连接器200相配合,从而增强对接稳定性。所述狭槽121自所述对接部12延伸入所述收容部11并与所述端子收容槽13相连通,从而所述母端端子对20于所述端子收容槽13内产生的热量可通过所述狭槽121和所述端子收容槽13散发出去。
[0037]至少一个所述对接部12上形成有自外表面沿所述插座连接器100插接方向延伸的突条122。所述突条122设置于其中一个对接部12的远离另一对接部12的外表面上,且所述突条122呈梯形设置,从而在所述插座连接器100与所述插头连接器200对接时,所述突条122可起到防呆作用。
[0038]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0的相对设置的两外侧壁上设置有扣持件14。所述收容部11包括顶壁111、与所述顶壁111相对设置的底壁112以及连接所述顶壁111与底壁112的两侧壁113,所述顶壁111、底壁112及两侧壁113共同围设形成所述端子收容槽13,且所述扣持件14设置于所述两侧壁113上。所述扣持件14包括扣臂141及连接所述侧壁113与所述扣臂141的连接臂142,所述连接臂142自所述侧壁113向外突伸形成。所述扣臂141的靠近所述对接部12的一端设有卡勾143。
[0039]请参阅图6并结合图4与图5所示,所述若干母端端子对20对应收容于所述若干端子收容槽13内。每个所述母端端子对20均具有相互配合且相对设置的两片母端端子21,在所述两片母端端子21中,每片母端端子21均包括接触部211、尾部213以及连接所述接触部211与所述尾部213的连接部212。所述接触部211包括三根接触臂2111。所述连接部212的一侧形成有第一扣持部214、另一侧形成有弯折延伸以与另一片母端端子21的所述第一扣持部214相配合的第二扣持部215。
[0040]所述第一扣持部214设有卡槽2141,所述卡槽2141靠近所述连接部212的一侧边向内凹陷形成有让位槽2142,所述卡槽2141的另一侧边朝向所述让位槽2142突伸有导引块2143,且所述让位槽2142与所述导引块2143均呈圆弧形设置。
[0041]所述第二扣持部215设有向外弹性突伸的悬臂2151以及位于所述悬臂2151 —侧以与另一片母端端子21的所述卡槽2141相配合的定位片2152。所述悬臂2151朝向所述尾部213方向延伸,且所述悬臂2151的外表面中间位置处设有加强筋2153。从而,在将所述母端端子对20组装入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0内时,所述加强筋2153可起到限位导引的作用。所述定位片2152的末端凹陷有凹槽2154,所述凹槽2154自所述定位片2152末端的中间位置处凹陷形成,且所述凹槽2154为方形或梯形或圆弧形。从而,在组装所述母端端子对20时,所述凹槽2154可起到限位导引的作用。
[0042]请参阅图7与图8并结合图1所示,所述插头连接器200包括第二绝缘本体30及收容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0内的若干公端端子40。
[0043]请参阅图7至图10所示,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0包括主体部31及与所述主体部31组装配合的配合部32。若干端子收容腔33前后贯穿所述主体部31,且所述若干端子收容腔33在所述主体部31的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