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93388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绕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线並绕的绕线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机制造领域中,多线并绕集中绕组电机中的定子漆包线通常由人工手工缠绕完成。然而,人工手动绕线不仅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而且绕出的定子漆包线排列不均匀,产生交叠,槽满率低,对电机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集中绕组电机定子均会固定在某一位置,人工手动拿着漆包线进行缠绕,一人一次只能够对一个绕组进行缠绕,无法同时对多个绕组进行缠绕,工作效率低下,并且人工的速度也有限,无法大批量产。

另外,由于人工绕制人为因素影响很大,每一个定子漆包线绕组均不同,对电机性能影响很大。

有鉴于此,需要提出一种绕线装置,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绕线装置,能够提高槽满率,提高绕线效率及绕线均匀性,减少铜线的用量,节省成本。提高电机的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绕线装置,包括:

多个线针组,所述线针组包括多个中空的线针,所述线针一字型排列;

传动单元,所述传动单元带动所述线针组旋转进行绕线;

所述线针组通过线针固定座与所述传动单元连接。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绕线装置中,一组所述线针组包括至少2个以上线针。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绕线装置中,包括1或3组线针组,用于进行三相电机转子进行绕线。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绕线装置中,所述传动单元为齿轮传动装置。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绕线装置中,所述齿轮传动装置包括主动轮和传动轮,所述主动轮连接动力电机,所述传动轮连接所述线针组。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绕线装置中,所述传动单元为同步带轮传送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中空的线针一字型排列,组成多个线针组,漆包线穿过线针,借助传动单元带动线针组旋转,实现对转子的绕线,多个线针组可以同时对多相绕组进行同步绕线,并且保证每一个的绕组的质量,进而确保形成的电机三相平衡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绕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绕线装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示意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绕线装置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表示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修改在此描述的本实用新型,而仍然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有利效果。因此,下列描述应当被理解为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广泛知道,而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为了清楚,不描述实际实施例的全部特征。在下列描述中,不详细描述公知的功能和结构,因为它们会使本实用新型由于不必要的细节而混乱。应当认为在任何实际实施例的开发中,必须做出大量实施细节以实现开发者的特定目 标,例如按照有关系统或有关商业的限制,由一个实施例改变为另一个实施例。另外,应当认为这种开发工作可能是复杂和耗费时间的,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仅仅是常规工作。

在下列段落中参照附图以举例方式更具体地描述本实用新型。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请参考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提出的绕线装置,包括:多个线针组30,所述线针组30包括多个中空的线针,所述线针一字型排列;传动单元,所述传动单元带动所述线针组旋转进行绕线;所述线针组30通过线针固定座20与所述传动单元连接。

具体的,一组所述线针组30包括4个线针,在进行缠绕时,可以使用2个针线或者4个以上针线,此点根据实际操作进行选择。在本实施例中,绕线装置包括3组线针组,用于进行三相电机转子进行绕线;3组线针组可以同时进行工作,也可以只选择其中一组或两组进行工作,3组线针均同步进行旋转。

优选的,所述线针组30中空处设有橡胶软垫,在漆包线从中空穿过进行绕线时,能够对漆包线进行保护,不会损伤漆包线。

其中,所述传动单元为齿轮传动装置或者皮带传送装置。在本实施例中,采用齿轮传动装置,具体的,所述齿轮传动装置包括主动轮11和传动轮12,所述主动轮11连接动力电机(图未示出),所述传动轮12连接所述线针组30。主动轮11借助动力电机的带动,带动所述传动轮12和所述线针组30进行转动,从而实现绕线。

综上,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绕线装置中,中空的线针一字型排列, 组成多个线针组,漆包线穿过线针,借助传动单元带动线针组旋转,实现对转子的绕线,多个线针组可以同时对多个转子进行绕线,并且保证每一个的绕线质量,进而确保形成的电机性能。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对本实用新型起到任何限制作用。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方案和技术内容做任何形式的等同替换或修改等变动,均属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内容,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