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散热的电动机壳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93253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散热的电动机壳体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机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便于散热的电动机壳体。



背景技术:

电动机是把电能转换成机械能的设备,在机械、冶金、石油、煤炭、化学、航空、交通、农业以及其他各种工业中,电动机被广泛地应用着。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需要采用各种各样的控制电机作为自动化系统的元件,人造卫星的自动控制系统中,电机也是不可缺少的。此外在国防、文教、医疗及日常生活中( 现代化的家电工业中) 电动机也愈来愈广泛地应用起来。但散热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现在的电机行业的散热性能差,长时间使用后其电机会产生大量的热,由此电机的寿命和使用性能都会大大受到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便于散热的电动机壳体,本申请的散热翅片上设有向内凹的延伸件,增大了散热翅片的散热面积,电动机壳体底部设有安装支座,有利于增加电动机使用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便于散热的电动机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动机壳体和安装支座,电动机壳体为中空的筒体结构,电动机壳体内设有多个磁极体,所述电动机壳体由内壳体和外壳体构成,内壳体和外壳体之间设有散热空腔,散热空腔内设有连接内壳体和外壳体的散热件,外壳体上设有多排散热翅片,每个散热翅片顶部设有向内凹的延伸件,外壳体底部还设有凹槽,凹槽与散热空腔相连通,所述安装支座上设有滑块,滑块与外壳体上的凹槽滑动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散热翅片顶部设有向内凹的延伸件,增大了散热面积,同时内壳体和外壳体之间设有散热空腔,能形成空气流通,使得气体穿过各个散热翅片以及外壳体的接触面积,增大散热效率。

优选的,所述散热翅片为铝合金材料,有利于传导热量。

优选的,外壳体上还设有与散热空腔相连通的散热孔,气体可穿过散热孔进入散热空腔中,并随着气体流动,从另外的散热孔中溢出,从而带动了整个内壳体和外壳体的接触面积上的气体流通,使得内壳体和外壳体上的热量随着气体散失。

优选的,散热翅片顶部为圆弧状结构。

优选的,散热翅片的高度为20mm-30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散热翅片上设有向内凹的延伸件,增大了散热翅片的散热面积;

(2)电动机壳体底部设有安装支座,有利于增加电动机使用时的稳定性;

(3)散热翅片顶部为圆弧状结构,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对人体造成划伤等伤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散热翅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内壳体,20-外壳体,30-散热空腔,201-延伸件,202-散热翅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2所示,一种便于散热的电动机壳体,包括电动机壳体和安装支座,电动机壳体为中空的筒体结构,电动机壳体内设有多个磁极体,所述电动机壳体由内壳体10和外壳体20构成,内壳体10和外壳体20之间设有散热空腔30,散热空腔30内设有连接内壳体10和外壳体20的散热件,外壳体20上设有多排散热翅片202,每个散热翅片202顶部设有向内凹的延伸件201,外壳体20底部还设有凹槽,凹槽与散热空腔30相连通,所述安装支座上设有滑块,滑块与外壳体20上的凹槽滑动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散热翅片202顶部设有向内凹的延伸件201,增大了散热面积,同时内壳体10和外壳体20之间设有散热空腔30,能形成空气流通,使得气体穿过各个散热翅片202以及外壳体的接触面积,增大散热效率。

优选的,所述散热翅片202为铝合金材料,有利于传导热量。

优选的,外壳体20上还设有与散热空腔30相连通的散热孔,气体可穿过散热孔进入散热空腔中,并随着气体流动,从另外的散热孔中溢出,从而带动了整个内壳体10和外壳体20的接触面积上的气体流通,使得内壳体10和外壳体20上的热量随着气体散失。

优选的,散热翅片202顶部为圆弧状结构。

优选的,散热翅片202的高度为20mm-30mm。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