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装置和待充电装置以及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057703阅读:398来源:国知局
一种充电装置和待充电装置以及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 本公开涉及电子智能设备充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充电装置和待充电装置以及机器人。
【背景技术】
[0002]越来越多的电子智能设备都采用可以重复地充/放电的电池来保证电源,因此对电源进行充电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电子智能设备的发展,更多的电子智能设备不需要人为进行充电,而是要求电子智能设备可以自行充电。然而,现有的智能机器人在自行充电时,要求对接精度非常高,经常由于充电电极之间接触不上或者接触不良而影响充电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0003]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公开提出了一种充电装置和待充电装置。
[0004]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充电装置,所述充电装置包括:壳体1 ;第一磁性体3,所述第一磁性体3设置于壳体1前表面,以便吸附待充电装置;第一充电电极2,所述第一充电电极2设置于壳体1前表面,并在充电过程中接触待充电装置的第二充电电极以对待充电装置进行充电,其中,所述第一充电电极2为面状,所述第二充电电极为触点状,所述第一充电电极的长度和宽度分别大于所述第二充电电极的长度和宽度。
[0005]优选地,所述充电装置还包括:柱状体7 ;前固定件4,所述前固定件4与柱状体7连接;后固定件5,所述柱状体7穿过壳体1上的通孔与后固定件5连接;弹簧6,所述弹簧6套于柱状体7上,抵靠在壳体1和后固定件5之间,其中,所述壳体1能够在弹簧6弹力作用下沿所述柱状体7移动。
[0006]优选地,所述壳体1的前表面为矩形结构,矩形的四个角处各设置有一个通孔;所述柱状体7为四个,分别穿过四个角处的通孔;所述弹簧6为四个;所述前固定件4为两个,所述前固定件4为条形,每个前固定件4的两端分别与一个柱状体7连接;所述后固定件5为两个,所述后固定件5为条形,每个后固定件5的两端分别与连接有前固定件4的一个柱状体7连接。
[0007]优选地,所述第一充电电极2包括位于第一磁性体3两侧的第一正充电电极和第一负充电电极。
[0008]优选地,第一充电电极为电极片,所述第二充电电极为多个规则排列的弹性触点电极。
[0009]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匹配上述充电装置的待充电装置,所述待充电装置包括:基体11,所述基体11设置有通孔;第二磁性体8 ;所述第二磁性体8设置于基体11前表面,以吸附充电装置;第二充电电极9,所述第二充电电极9穿过基体11的通孔突出于基体11的前表面,以便与充电装置的第一充电电极2接触进行充电,所述第二充电电极9为触点状,其中,所述第一充电电极的长度和宽度分别大于所述第二充电电极的长度和宽度。
[0010]优选地,所述待充电装置还包括:盖板10,所述盖板10固定于基体11的后表面;所述第二充电电极9穿过基体11上的通孔连接于所述盖板10。
[0011]优选地,所述第二充电电极9包括电极基体和电极帽,其中所述电极基体固定于盖板10,所述电极帽通过弹簧与电极基体连接。
[0012]优选地,所述第二充电电极9包括位于第二磁性体8两侧的第二正充电电极和第二负充电电极。
[0013]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机器人,所述机器人采用上述待充电装置。
[0014]本公开在充电装置和待充电装置上设置磁性体,在充电装置上设置面状电极,在待充电装置上设置触点状电极。由于面状电极的宽度和长度超过触点状电极,使得在充电时可以做到误差补偿,也就是说,即便充电装置和待充电装置的对准精度有偏差,充电装置的面状电极和待充电装置的触点状电极仍然能够充分接触并有效进行充电。而磁性体一方面保证了充电装置和待充电装置之间接触的紧密性,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磁力,吸引待充电装置与充电装置对准。通过以上手段解决了充电电极之间接触不上或者接触不良而影响充电效率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5]通过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公开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
[0016]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充电装置和一种待充电装置的立体图。
[0017]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充电装置的前视图。
[0018]图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充电装置的侧视图。
[0019]图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待充电装置的前视图。
[0020]图5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待充电装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然而应该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公开更加透彻和完整,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0022]本公开中,如无明确地不同理解,术语“前表面”是指设置有“第一磁性体”或者“第二磁性体”的表面,具体可参照附图中的标记。
[0023]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充电装置和一种待充电装置的立体图。
[0024]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充电装置的前视图,如图2所示,该充电装置包括:壳体1 ;第一磁性体3,设置于壳体1前表面,以便吸附待充电装置;第一充电电极2,设置于壳体1前表面,在充电过程中接触待充电装置的第二充电电极以对待充电装置进行充电。第一充电电极2为面状,第二充电电极为触点状,所述第一充电电极的长度和宽度分别大于所述第二充电电极的长度和宽度。
[0025]本实施例在充电装置上设置磁性体和面状电极。由于面状电极的宽度和长度超过待充电装置上的触点状电极,使得在充电时可以做到误差补偿,也就是说,即便充电装置和待充电装置的对准精度有偏差,充电装置的面状电极和待充电装置的触点状电极仍然能够充分接触并有效进行充电。而磁性体一方面保证了充电装置和待充电装置之间接触的紧密性,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磁力,吸引待充电装置与充电装置对准。通过以上手段解决了充电电极之间接触不上或者接触不良而影响充电效率的问题。
[0026]在一个示例中,第一充电电极为电极片,所述第二充电电极为多个规则排列的弹性触点电极。
[0027]在一个示例中,充电装置还可包括柱状体7 ;前固定件4,与柱状体7连接;后固定件5,柱状体7穿过壳体1上的通孔与后固定件5连接;弹簧6,套于柱状体7上,抵靠在壳体1和后固定件5之间,其中,壳体1能够在弹簧6弹力作用下沿所述柱状体7移动。
[0028]在该示例中,柱状体、前固定件、后固定件、弹簧等形成的结构能够在充电装置接触待充电装置时,提供缓冲,避免充电电极接触的瞬间因为碰撞而损伤到设备,同时也使得接触更紧密。
[0029]在一个示例中,第一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