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物质结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440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活性物质结合物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新的活性物质结合物,一方面,该活性物质结合物含有一种选自草甘膦、草丁膦或草铵膦的已知除草剂,另一方面,含有一种已知杀真菌剂,并且所述活性物质结合物非常适合于防治有害的植物致病真菌,特别是大豆锈病。所述混合物优选施用于对上述除草剂具有抗性的转基因植物。
【专利说明】活性物质结合物
[0001]本申请是2006年5月27日提交的申请号为PCT/EP2006/005094、发明名称为“活性物质结合物”的国际申请的分案申请,所述国际申请于2 008年2月2日进入中国国家阶段,其申请号为200680028459.6。
[0002]本发明涉及新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所述结合物首先含有一种选自草甘膦(glyphosate)、草丁膦(glufosinate)和草铵膦(glufosinate-ammonium)的已知除草剂,其次含有至少一种已知的杀真菌活性化合物,所述结合物高度适合于防治有害的植物致病真菌,特别是大豆锈病。特别优选将这些混合物施用于对上述除草剂具有抗性的转基因植物。
[0003]已知草甘膦、草丁膦和草铵膦具有除草特性(参见DE-A 21 52 826, DE-A 27 17440)。此外,已知许多的甲酰胺类、三唑衍生物、苯胺衍生物、二甲酰亚胺类及其它杂环类可用于防治真菌(参见 WO 03/010149 ;DE-A 103 03 589 ;EP_A O 040 345 ;DE_A 22 01063 ;DE-A 23 24 010 ;农药手册(Pesticide Manual),第 9 版(1991),第 249 和 827 页;EP-AO 382 375和EP-A O 515 901)。但是,在低施用率时,所述化合物的活性不总令人满意。此外,已知1-(3,5-二甲基异噁唑-4-磺酰基)-2-氯-6,6-二氟-[I,3]-二氧杂环戊烷并(di0X0l0)-[4,5f]-苯并咪唑具有杀真菌特性(参见WO 97/06171)。最后,已知被取代的卤代嘧啶类具有杀真菌特性(参见DE-A 196 46 407、EP_B_712 396)。
[0004]本发明现提供了具有极好的杀真菌特性的新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该结合物含有组(I)的一种除草剂和选自下列组(2)-(23)的至少一种活性化合物:
[0005]鉬(I)除草剂,诜自:
[0006](1-1)下式的草甘膦(已知于DE-A 21 52 826)
[0007]
【权利要求】
1.活性化合物结合物,含有一种组(I)的除草剂和至少一种选自下列组(2)-(23)的活性化合物: 组(I)除草剂,选自: (1-2)草丁膦 (1-3)草铵膦 (1-1)草甘膦 组(2)甲氧丙烯酸酯类,选自: (2-1)卩密菌酯、(2-2)氟卩密菌酯、(2-3) (2E)-2-(2-{[6-(3-氯-2-甲基苯氧基)-5-氟-4-嘧啶基]氧基}苯基)-2-(甲氧亚氨基)-N-甲基乙酰胺、(2-4)肟菌酯、(2-5)(2E)-2-(甲氧亚氨基)-N-甲基-2-(2-{[({(lE)-l-[3-(三氟甲基)苯基]亚乙基}氨基)氧基]甲基}苯基)乙酰胺、(2-6) (2E)-2-(甲氧亚氨基)-N-甲基-2-{2-[(E)-({1-[3-(三氟甲基)苯基]乙氧基}亚氨基)甲基]苯基}乙酰胺、(2-7)肟醚菌胺、(2-8)5-甲氧基-2-甲基-4-(2-{[({(1Ε)-1-[3-(三氟甲基)苯基]亚乙基}氨基)氧基]甲基}苯基)-2,4_ 二氢-3H-1,2,4-三唑-3-酮、(2-9)醚菌酯、(2-10)醚菌胺、(2-11)啶氧菌酯、(2-12)批唑醚菌酯、(2-13)苯氧菌胺、(2-14) (2E)-2-{2_[ ({[ (IE)-1-(3-{[ (E)-1-氟-2-苯基乙烯基]氧基}苯基)亚乙基]氨基}氧基)甲基]苯基}-2-(甲氧亚氨基)-N-甲基乙酸胺、(2-15) enestrobin, 组⑶三哔类,选自: (3-1)戊环唑、(3-2)乙环唑、(3-3)丙环唑、(3-4)苯醚甲环唑、(3-5)糠菌唑、(3-6)环丙唑醇、(3-7)己唑醇、(3-8)戊菌唑、(3-9)腈菌唑、(3-10)氟醚唑、(3_11)粉唑醇、(3_12)氟环唑、(3-13)氟硅唑、(3-14)硅氟唑、(3-15)丙硫菌唑、(3-16)腈苯唑、(3-17)戊唑醇、(3-18)种菌唑、(3-19)叶菌唑、(3-20)灭菌唑、(3-21)联苯三唑醇、(3-22)三唑醇、(3-23)三唑酮、(3-24)氟喹唑、(3-25)唑喹菌酮、(3-26)吲唑磺菌胺, 组(4)次磺酰胺类,选自: (4-1)苯氟磺胺、(4-2)甲苯氟磺胺、(4-3) N-(4-氯-2-硝基苯基)-N-乙基-4-甲基苯磺酰胺, 组(5)缬氨酰胺类,选自: (5-1)异丙菌胺、(5-2)N1-[2-(4-{[3-(4-氯苯基)-2-丙炔基]氧基}_3_甲氧基苯基)乙基]-N2-(甲基磺酰基)-D-纟颜氨酰胺、(5-3)苯噻菌胺, 组(6)甲酰胺类,选自: (6-1)Ν-[2-(1,3-二 甲基丁 基)苯基]-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6-2)N-[2-(I,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氟-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6-3) N-[2-(I,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氯-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6-4)3-( 二氟甲基)-N-[2-(l,3-二甲基丁基)苯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6-5)3-(三氟甲基)-N-[2-(l,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氟-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6-6)3-(三氟甲基)-N-[2-(I,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氯-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6-7)1,3-二甲基-N-[2-(l,3,3-三甲基丁基)苯基]-1H-吡唑-4-甲酰胺、(6-8)5-氟-1,3-二甲基-N-[2-(l,3,3-三甲基丁基)苯基]-1H-吡唑-4-甲酰胺、(6-9)3-( 二氟甲基)-1-甲基-N-[2-(I,3,3-三甲基丁基)苯基]-1H-吡唑-4-甲酰胺、(6-10)3-(三氟甲基)-1-甲基-N-[2-(l,3,3-三甲基丁基)苯基]-1H-吡唑-4-甲酰胺、(6-11)3-(三氟甲基)-5_氟-1-甲基-N-[2-(l,3,3-三甲基丁基)苯基]-1H-吡唑-4-甲酰胺、(6-12)3-(三氟甲基)-5-氯-1-甲基-N-[2-(I,3,3-三甲基丁基)苯基]-1H-吡唑-4-甲酰胺、(6-13) N-[2-(I,3-二甲基丁基)苯基]-2-碘代苯甲酰胺、(6_14) 2-碘-N-[2_(l,3,3-二甲基丁基)苯基]苯甲酰胺、(6_15)N-[2-(l, 3-二甲基丁基)苯基]_2_( 二氟甲基)苯甲酰胺、(6-16)2-(三氟甲基)-N-[2-(l,3,3-三甲基丁基)苯基]苯甲酰胺、(6-17)2-氯4-(1,1,3-三甲基茚满-4-基)烟酰胺、(6-18)啶酰菌胺、(6-19)呋吡菌胺、(6-20) N-(3-对甲苯基噻吩-2-基)-1-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4-甲酰胺、(6-21)吡噻菌胺、(6-22) N-[2-(I,3-二甲基丁基)苯基]-1-甲基-4-(三氟甲基)-1H-吡咯-3-甲酰胺、(6-23)N-(3 ',4 ' -二氯-5-氟 _1,1'-联苯 _2_ 基)-3-( 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6-24)3-( 二氟甲基)-N-{3'-氟 _4 ' -[(E)-(甲氧亚氨基)甲基]_1,Γ -联苯-2-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6-25)3-(三氟甲基)-N-{3'-氟-4' -[(E)-(甲氧亚氨基)甲基]_1,1'-联苯-2-基}-1_甲基-1H-吡唑-4-甲酰胺、(6-26)N-(3',4' -二氯 _1,1'-联苯-2-基)-5-氟-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6-27)N-(4'-氯_3 '-氟_1,1'-联苯-2-基)_2_甲基-4-(三氟甲基)-1,3-噻唑-5-甲酰胺、(6-28) N-(4'-氯_1,1'-联苯-2-基)-4-( 二氟甲基)-2-甲基-1,3-噻唑-5-甲酰胺、(6-29) N-(4'-溴_1,1'-联苯-2-基)-4-( 二氟甲基)-2-甲基-1,3-噻唑-5-甲酰胺、(6-30)4-( 二氟甲基)-2-甲基-N-W -(三氟甲基)-1,1'-联苯-2-基)-1,3_噻唑-5-甲酰胺、(6-31)Ν-(4'-碘_1,1'-联苯-2-基)-4-( 二氟甲基)-2-甲基-1,3-噻唑-5-甲酰胺、(6-32) N-(4'-氯-3'-氟_1,I!-联苯-2-基)-2-甲基-4- (二氟甲基)-1,3-噻唑-5-甲酰胺、(6-33)噻唑菌胺、(6-34)环酰菌胺、(6-35)环丙酰菌胺、(6-36) 2-氯-4-(2-氟-2-甲基丙酰基氨基)-N,N-二甲基苯甲酰胺、出-37)氟吡菌胺、¢-38)苯酰菌胺、¢-39)3,4-二氯-N-(2-氰基苯基)异噻唑-5-甲酰胺、(6-40)萎锈灵、(6-41)噻酰菌胺、(6-42)硅噻菌胺、(6_43)Ν-[2_(1,3-二甲基丁基)苯基]-1-甲基-4-(三氟甲基)-1H-吡咯-3-甲酰胺、(6-44) N-{2-[3-氯-5-(三氟甲基)-吡啶-2-基]乙基} -2-(三氟甲基)苯甲酰胺、(6-45) N- (2- 二环丙基-2-基-苯基)-1-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4-甲酰胺、(6-46) N-(2-二环丙基-2-基-苯基)-1-甲基-3-二氟甲基-1H-吡唑-4-甲酰胺、(6-47) N-[2-(I'-甲基二环丙基-2-基)苯基]-1-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4-甲酰胺、(6-48)Ν-[2-(1丨-甲基二环丙基-2-基)苯基]-1-甲基-3-二氟甲基-1H-吡唑-4-甲酰胺、(6-49) N-[1-(5-溴-3-氯批唳~2~基)乙基]-2,4- 二氯烟酸胺、(6-50) N- (5-溴-3-氯卩比卩定~2~基)甲基-2,4- 二氯烟酰胺、(6-51)N-(3' A1 -二氯-5-氟-1,Γ -联苯_2_基)-3-( 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6-52)N-(3',4' -二氯 _5_ 氟 _1,1'-联苯-2-基)-3-( 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6-53)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酸[2-(3, 3-二甲基-丁基)-苯基]-酰胺, 组(7) 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选自: (7-1)代森锰锌、(7-2)代森锰、(7-3)代森联、(7-4)丙森锌、(7_5)福美双、(7_6)代森锌、(7-7)福美锌, 组(8)酰基丙氨酸类,选自: (8-1)苯霜灵、(8-2)呋霜灵、(8-3)甲霜灵、(8-4)高效甲霜灵、(8_5)精苯霜灵, 组(9):苯胺基嘧啶类,选自: (9-1)嘧菌环胺、(9-2)嘧菌胺、(9-3)嘧霉胺, 组(10):苯并咪哔类,选自: (10-1) 6-氯-5-[(3,5-二甲基异噁唑-4-基)磺酰基]-2,2-二氟_5H_[1,3] 二氧杂环戊烷并[4,5-f]_苯并咪唑、(10-2)苯菌灵、(10-3)多菌灵、(10-4)苯咪唑菌、(10-5)麦穗宁、(10-6)噻菌灵, 组(11):氨基甲酸酯类,选自: (11-1)乙霉威、(11-2)霜霉威、(11-3)霜霉威盐酸盐、(11-4)霜霉威乙膦酸盐, 组(12):二甲酰亚胺类,选自: (12-1)敌菌丹、(12-2)克菌丹、(12-3)灭菌丹、(12_4)异菌脲、(12_5)腐霉利、(12_6)乙烯菌核利, 组(13):胍类,选自: (13-1)多果定、(13-2)双胍盐、(13-3)双胍辛胺乙酸盐、(13-4)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 组(14):咪哔类,选自: (14-1)氰霜唑、(14-2)咪鲜胺、(14-3)咪唑嗪、(14-4)稻瘟酯, 组(15):吗啉类,选自: (15-1)十二吗啉、(15-2)十三吗啉、(15-3)十二环吗啉、(15-4) 丁苯吗啉、(15-5)烯酰吗啉、(15-6)氟吗啉, 组(16):吡咯类,选自: (16-1)拌种咯、(16-2)咯菌腈、(16-3)硝吡咯菌素, 组(17):膦酸酯类,选自: (17-1)三乙膦酸铝、(17-2)膦酸, 组(18):苯基乙酰胺类,选自: (18-1)2-(2,3-二氢-1H-茚-5-基)-N-[2-(3,4-二甲氧基苯基)乙基]_2_(甲氧亚氨基)乙酰胺、(18-2)N-[2-(3,4-二甲氧基苯基)乙基]-2-(甲氧亚氨基)-2-(5,6,7,8_四氢化萘-2-基)乙酰胺、(18-3) 2-(4-氯苯基)-N-[2-(3,4-二甲氧基苯基)乙基]-2-(甲氧亚氨基)乙酰胺、(18-4) 2-(4-溴代苯基)-N-[2-(3,4-二甲氧基苯基)乙基]_2_(甲氧亚氨基)乙酰胺、(18-5) 2-(4-甲基苯基)-N-[2-(3,4-二甲氧基苯基)乙基]_2_(甲氧亚氨基)乙酰胺、(18-6) 2-(4-乙基苯基)-N-[2-(3,4-二甲氧基苯基)乙基]_2_(甲氧亚氨基)乙酰胺, 组(19):杀真菌齐U类,选自: (19-1)苯并噻二唑、(19-2)百菌清、(19-3)霜脲氰、(19_4)敌瘟磷、(19_5)恶唑菌酮、(19-6)氟唳胺、(19-7)氯氧化铜、(19-8)氢氧化铜、(19-9)恶霜灵、(19-10)螺环菌胺、(19-11) 二氰蒽醌、(19-12)苯菌酮、(19-13)咪唑菌酮、(19-14) 2,3-二丁基-6-氯代噻吩并[2,3-d]嘧啶-4(3H)_酮、(19-15)烯丙苯噻唑、(19-16)稻瘟灵、(19-17)春雷霉素、(19-18)四氯苯酞、(19-19)嘧菌腙、(19-20)三环唑、(19-21)N-({4-[(环丙基氨基)羰基]苯基}磺酰基)-2-甲氧基苯甲酰胺、(19-22)2-(4-氯苯基)-N-{2-[3-甲氧基_4_ (丙-2-块-1-基氧基)苯基]乙基} -2-(丙-2-块-1-基氧基)乙酸胺、(19-23)丙氧喹啉、(19-24)苯氧喹啉、(19-25)环氟菌胺、(19-26) pyribencarb、(19-27) 3-[5-(4-氯苯基)-2,3-二甲基-3-异噁唑烷基]吡啶, 组(20):(硫)脲衍生物类,选自: (20-1)戊菌隆、(20-2)甲基硫菌灵、(20-3)乙基硫菌灵, 组(21):酰胺类,选自: (21-1)氰菌胺、(21-2)双氯氰菌胺, 组(22):三哔并嘧啶类,选自: (22-1) 5-氣 _N_[ (IS) -2,2,2- 二氣-1-甲基乙基]-6- (2,4,6- 二氣苯基)[1,2,4] 二唑并[I,5-a]嘧啶-7-胺、(22-2) 5-氯-N- [ (IR) -1,2- 二甲基丙基]_6_ (2,4,6-三氟苯基)[1,2,4]三唑并[I, 5-a]嘧啶-7-胺、(22-3) 5-氯-6-(2-氯-6-氟代苯基)-7-(4-甲基哌啶-1-基)[1,2,4]三唑并[I, 5-a]嘧啶、(22-4) 5-氯-6-(2,4,6-三氟苯基)-7-(4-甲基哌啶-1-基)[I,2,4]三唑并[I, 5-a]嘧啶, 组(23):碘代色酮类,选自: (23-1) 2- 丁氧基-6-碘-3-丙基苯并吡喃-4-酮、(23-2) 2-乙氧基-6-碘-3-丙基苯并吡喃-4-酮、(23-3) 6-碘-2-丙氧基-3-丙基苯并吡喃_4_酮、(23-4) 2- 丁 -2-炔基氧基-6-碘-3-丙基苯并吡喃-4-酮、(23-5)6-碘-2-(1-甲基丁氧基)_3_丙基苯并吡喃-4-酮、(23-6) 2- 丁 -3-烯基氧基-6-碘代苯并吡喃_4_酮、(23-7) 3- 丁基-6-碘-2-异丙氧基苯并吡喃-4-酮; 条件是,排除含有一种组(I)的除草剂和至少一种活性化合物(3-17)戊唑醇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 组(I)除草剂,选自: (1-2)草丁膦 (1-3)草铵膦。
2.权利要求1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含有一种选自(1-2)草丁膦及(1-3)草铵膦的除草剂和至少一种选自组(2)-(23)的活性化合物。
3.权利要求1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含有(1-2)草丁膦和至少一种组(2)-(23)的杀真菌活性化合物。
4.权利要求1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含有(1-3)草铵膦和至少一种组(2)-(23)的杀真菌活性化合物。
5.权利要求1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含有(1-1)草甘膦和至少一种组(2)-(23)的杀真菌活性化合物。
6.权利要求1、2、3、4或5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用于防治有害的植物致病真菌的用途。
7.权利要求1、2、3、4或5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用于处理转基因植物的用途。
8.权利要求7的用途,其特征在于被处理的转基因植物对草甘膦、草丁膦或草铵膦具有抗性。
9.防治有害的植物致病真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1、2、3、4或5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施用于有害的植物致病真菌和/或其生境和/或种子。
10.权利要求1、2、3、4或5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用于防治大豆植株的锈病的用途。
11.权利要求1、2、3、4或5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用于处理转基因大豆植株的用途。
12.权利要求11的用途,其特征在于被处理的转基因大豆植株对草甘膦、草丁膦或草铵膦具有抗性,优选对草甘膦具有抗性。
13.防治有害的植物致病真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1、2、3、4或5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施用于锈病真菌和/或其生境和/或种子。
14.制备杀真菌组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1、2、3、4或5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与增充剂和/或表面活性剂混合。
15.种子包衣剂,其含有一种权利要求1、2、3、4或5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
16.权利要求1、2、3、4或5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用于处理种子的用途。
17.权利要求1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用于处理转基因植物的种子的用途。
18.包衣种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1、2、3、4或5的一种活性化合物结合物施用于种子。
19.包衣转基因种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一种权利要求1、2、3、4或5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施用于转基因种子。
20.权利要求1、2、3、4或5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用于处理抗除草剂的植物的用途。
21.权利要求1、2、3、4或5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用于处理除草剂敏感性植物的用途。
【文档编号】A01P3/00GK104170838SQ201410335143
【公开日】2014年12月3日 申请日期:2006年5月27日 优先权日:2005年6月9日
【发明者】K·斯藤泽尔, M·多林格, P·达门, U·瓦切恩多尔夫-诺伊曼, I·豪泽-哈恩, M-C·格罗斯琴, B·M·勒鲁, 沢田治子, 波多野広幸, J-M·戈特, C·谢尔博 申请人:拜尔农作物科学股份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