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苗插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63305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秧苗插植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装备在乘坐型插秧机或步行式插秧机的秧苗插植装置的受到向左右方向往返横向移送驱动的载秧台的支承构造。



背景技术:

就秧苗插植装置而言,如专利文献1所示,在沿左右方向配置的轨状的支承部件(专利文献1的图5和图15的30),具有多个辊(专利文献1的图5和图15的32)。

由此,在从侧面观察时,在沿载秧台的载秧面的方向上,通过辊支承载秧台的下部,在该状态下,通过横向移送机构以规定的行程沿支承部件向左右方向往返横向移送驱动载秧台,插植臂经过支承部件的取苗口取出秧苗并插植在农田面。

如上所述,通过由辊支承载秧台的下部,从而能够提高载秧台的往返横向移送驱动的耐用性。

当如专利文献1所示由多个辊支承载秧台的下部时,载秧台的下部并不接触支承部件,载秧台的下部稍微偏离支承部件并向上侧翘起了辊从支承部件稍微向上侧凸出的程度(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13、图14和图15)。

在上述状态下,当向右横向移送驱动载秧台时,载秧台的右侧部从多个辊中位于最右侧的右侧的辊向右侧凸出,载秧台的右侧部从右侧的辊呈悬臂状地延伸的状态较大。然后,当向左横向移送驱动载秧台时,载秧台的右侧部向左侧移动并接近右侧的辊,载秧台的右侧部从右侧的辊呈悬臂状地延伸的状态较小。

上述状态同样适用于载秧台的左侧部,由于向左横向移送驱动载秧台然后向右横向移送驱动载秧台而产生上述状态。

由此,当反复进行载秧台的往返横向移送驱动时,上述载秧台的右侧部(左侧部)的悬臂状态先较大然后较小的状态也会反复出现,因反复应力的产生可能导致载秧台耐用性下降。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申请公布“特开2013-208082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就秧苗插植装置而言,当在设置于支承部件的辊支承载秧台的下部且对载秧台进行往返横向移送驱动时,能够防止载秧台耐用性下降。

(解决问题的方案)

[i](结构)

本发明的第一特征在于,通过以下方式构成秧苗插植装置。

具有沿左右方向配置的轨状的支承部件,

所述支承部件具有:右侧的辊,位于从所述支承部件的右端部起偏靠左右方向的中央侧规定长度的位置;以及左侧的辊,位于从所述支承部件的左端部起偏靠左右方向的中央侧规定长度的位置,

在从侧面观察时,在沿所述载秧台的载秧面的方向上,通过所述辊支承所述载秧台的下部,在该状态下,通过横向移送机构以规定的行程沿所述支承部件往返横向移送驱动所述载秧台,

所述秧苗插植装置具有:右滑动部件,在向右横向移送驱动所述载秧台的状态下,所述右滑动部件在所述支承部件或所述载秧台滑动,并且,支承从右侧的所述辊向右侧凸出的所述载秧台的右侧部;以及

左滑动部件,在向左横向移送驱动所述载秧台的状态下,所述左滑动部件在所述支承部件或所述载秧台滑动,并且,支承从左侧的所述辊向左侧凸出的所述载秧台的左侧部。

(作用和发明效果)[i]-1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征,具有:右侧的辊,位于从支承部件的右端部偏靠左右方向的中央侧规定长度的位置;以及左侧的辊,位于从支承部件的左端部偏靠左右方向的中央侧规定长度的位置。在从侧面观察时,在沿载秧台的载秧面的方向上,通过辊支承载秧台的下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征,在上述状态下,当向右横向移送驱动载秧台时,载秧台的右侧部从右侧的辊向右侧凸出,在该状态下右滑动部件支承载秧台的右侧部。由此,能够避免载秧台的右侧部从右侧的辊呈悬臂状地较大地延伸的状态。

同样,当向左横向移送驱动载秧台时,载秧台的左侧部从左侧的辊向左侧凸出,在该状态下左滑动部件支承载秧台的左侧部。由此,能够避免载秧台的左侧部从左侧的辊呈悬臂状地较大地延伸的状态。

如上所述,当反复进行载秧台的往返横向移送驱动时,通过避免载秧台的右侧部(左侧部)从右(左)侧的辊呈悬臂状地较大地延伸的状态,从而能够避免载秧台的右侧部(左侧部)的悬臂状态先较大然后较小的状态(能够避免因反复出现载秧台的右侧部(左侧部)的悬臂状态先较大然后较小的状态而导致产生反复应力),由此能够提高载秧台的耐用性。

[i]-2

在装备有秧苗插植装置的插秧机旋转时等,与支承部件的中央侧部分相比,支承部件的右端部(左端部)可能会接触其他物体。

当将辊与右滑动部件(左滑动部件)进行比较时,右滑动部件(左滑动部件)的耐冲击性更强。

在上述状态下,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征,在载秧台(支承部件)的右侧部(左侧部)具有右滑动部件(左滑动部件),由此,在装备有上述秧苗插植装置的插秧机旋转时等,即使支承部件的右端部(左端部)接触其他物体,导致右滑动部件(左滑动部件)破损的可能性也较低。

[ii](结构)

本发明的第二特征在于,通过以下方式构成本发明的第一特征的秧苗插植装置。

所述右滑动部件设置在所述载秧台的右侧部,所述左滑动部件设置在所述载秧台的左侧部,

按以下方式设定所述载秧台的宽度,即在所述载秧台到达往返横向移送驱动的左右行程末端的状态下,所述右滑动部件位于右侧的所述辊的右侧,并且,所述左滑动部件位于左侧的所述辊的左侧,

所述右滑动部件在所述支承部件滑动并支承所述载秧台的右侧部,所述左滑动部件在所述支承部件滑动并支承所述载秧台的左侧部。

(作用和发明效果)[ii]-1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特征,右滑动部件设置在载秧台的右侧部,左滑动部件设置在载秧台的左侧部。

由此,在往返横向移送驱动载秧台的状态下,右滑动部件(左滑动部件)在支承部件滑动并与载秧台一起受到往返横向移送驱动,载秧台的右侧部(左侧部)始终由右滑动部件(左滑动部件)支承,因此,能够进一步避免载秧台的右侧部(左侧部)从右(左)侧的辊呈悬臂状地延伸的状态。

[ii]-2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特征,右滑动部件(左滑动部件)在支承部件滑动并受到往返横向移送驱动,因此,能够通过右滑动部件(左滑动部件)拨出附着在支承部件的右侧部(左侧部)的泥土等,从而能够减少因泥土附着在支承部件导致的损坏。

[iii](结构)

本发明的第三特征在于,通过以下方式构成本发明的第二特征的秧苗插植装置。

在所述支承部件的供所述右滑动部件和所述左滑动部件滑动的部分,安装有耐磨性好的板部件。

(作用和发明效果)

如上述[ii]所述,右滑动部件设置在载秧台的右侧部,左滑动部件设置在载秧台的左侧部,右滑动部件(左滑动部件)在支承部件滑动并与载秧台一起受到往返横向移送驱动,此时,右滑动部件(左滑动部件)和支承部件可能会磨损。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特征,在支承部件的供右滑动部件(左滑动部件)滑动的部分,安装有耐磨性好的板部件,因此,能够抑制支承部件的磨损。

此时,即使右滑动部件(左滑动部件)磨损,由于与支承部件相比右滑动部件(左滑动部件)为非常小的部件,因此,能够容易地更换右滑动部件(左滑动部件)。

[iv](结构)

本发明的第四特征在于,通过以下方式构成本发明的第三特征的秧苗插植装置。

所述右滑动部件和所述左滑动部件具有回避部,所述回避部用于避免与将所述板部件安装在所述支承部件的连结件接触。

(作用和发明效果)

如上述[iii]所述,当在支承部件的供右滑动部件(左滑动部件)滑动的部分安装耐磨性好的板部件时,为了更换板部件等,通常通过螺栓等连结件将板部件安装在支承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特征,由于用于避免与将板部件安装在支承部件的连结件接触的回避部设置在右滑动部件(左滑动部件),因此,当右滑动部件(左滑动部件)与载秧台一起受到往返横向移送驱动时,能够避免右滑动部件(左滑动部件)接触连结件而破损的状态。

[v](结构)

本发明的第五特征在于,通过以下方式构成本发明的第四特征的秧苗插植装置。

所述回避部设置在从侧面观察时所述右滑动部件和所述左滑动部件的左右方向的中央的下表面部,为进入上侧的凹部。

(作用和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特征,在从侧面观察时,右滑动部件(左滑动部件)呈在其间夹着凹部的二叉状,右滑动部件(左滑动部件)的凹部的前后部分与板部件接触。

由此,即使右滑动部件(左滑动部件)受到磨损,也是右滑动部件(左滑动部件)的凹部的前后部分受到磨损,因此,右滑动部件(左滑动部件)与板部件接触的姿势(接触面积)不会发生较大变化。

因此,即使右滑动部件(左滑动部件)受到磨损,施加至右滑动部件(左滑动部件)的滑动阻力也保持稳定,从而能够稳定地进行载秧台的往返横向移送驱动。

[vi](结构)

本发明的第六特征在于,通过以下方式构成本发明的第二至第五特征的秧苗插植装置中的任一个。

所述支承部件具有阻挡部,所述阻挡部阻止所述右滑动部件和所述左滑动部件向前下侧或后下侧移动。

(作用和发明效果)[vi]-1

例如,就乘坐型插秧机而言,在从侧面观察时,以使载秧台的上部位于前侧且载秧台的下部位于后侧的方式倾斜地配置载秧台。由此,载秧台的下部有时欲向前下侧移动。

相反,就步行式插秧机而言,在从侧面观察时,以使载秧台的上部位于后侧且载秧台的下部位于前侧的方式,与乘坐型插秧机相反地倾斜地配置载秧台。由此,载秧台的下部有时欲向后下侧移动。

[vi]-2

在上述[vi]-1所述的状态下,当右滑动部件(左滑动部件)在支承部件滑动并与载秧台一起受到往返横向移送驱动时,根据本发明的第六特征,右滑动部件(左滑动部件)向前下侧(后下侧)的移动受到支承部件的阻挡部的阻止(支承),因此,能够稳定地进行载秧台的往返横向移送驱动。

[vii](结构)

本发明的第七特征在于,通过以下方式构成本发明的第六特征的秧苗插植装置。

在从侧面观察时,在所述支承部件的与所述右滑动部件和所述左滑动部件的前部和后部相对的位置,具有所述阻挡部。

(作用和发明效果)

在上述[vi]所述的状态下,根据本发明的第七特征,在从侧面观察时,在与右滑动部件(左滑动部件)的前部和后部相对的位置,即相互分离的位置,通过支承部件的阻挡部阻止(支承)右滑动部件(左滑动部件),因此,能够稳定地进行载秧台的往返横向移送驱动。

[viii](结构)

本发明的第八特征在于,通过以下方式构成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七特征的秧苗插植装置中的任一个。

沿着左右方向的滑动面部设置在所述载秧台的下部和所述支承部件中的一方,具有滑动部的滑动体设置在所述载秧台的下部和所述支承部件中的另一方,

通过使所述滑动体的滑动部与所述滑动面部接触并滑动,从前下侧或后下侧支承所述载秧台的下部,并通过所述横向移送机构以所述规定的行程沿所述支承部件往返横向移送驱动所述载秧台,

所述滑动体具有多个不同的所述滑动部,以使多个所述滑动部中的要使用的滑动部接触所述滑动面部的方式,自由变更所述滑动体的姿势。

(作用和发明效果)[viii]-1

就秧苗插植装置而言,在上述[i]所述的辊的基础上,在载秧台的下部和支承部件中的一方设置有沿着左右方向的滑动面部,在载秧台的下部和支承部件中的另一方设置有具有滑动部的滑动体,通过使滑动体的滑动部与滑动面部接触并滑动,从而从前下侧(后下侧)支承载秧台的下部。

此时,如上述[vi]-1所述,就乘坐型插秧机而言,在从侧面观察时,以使载秧台的上部位于前侧且载秧台的下部位于后侧的方式倾斜地配置载秧台。因此,在该结构中,通过使滑动体的滑动部与滑动面部接触并滑动,从而从前下侧支承载秧台的下部。

相反,就步行式插秧机而言,在从侧面观察时,以使载秧台的上部位于后侧且载秧台的下部位于前侧的方式,与乘坐型插秧机相反地倾斜地配置载秧台。因此,在该结构中,通过使滑动体的滑动部与滑动面部接触并滑动,从而从后下侧支承载秧台的下部。

[viii]-2

在上述[viii]-1所述的状态下,根据本发明的第八特征,当滑动体的滑动部磨损时,使滑动体的滑动部与滑动面部分离,改变滑动体的姿势,使滑动体的其他滑动部与滑动面部接触即可。

如上所述,变更滑动体的滑动部来使用,当滑动体的全部滑动部磨损时,只要更换新的滑动体即可,因此,能够长时间使用一个滑动体。

[ix](结构)

本发明的第九特征在于,通过以下方式构成本发明的第八特征的秧苗插植装置。

以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滑动体,在所述滑动体的外周部具有多个所述滑动部,通过使所述滑动体旋转从而变更所述滑动体的姿势。

(作用和发明效果)

在上述[viii]所述的状态下,根据本发明的第九特征,能过通过旋转滑动体容易地变更滑动体的姿势,并能够通过旋转滑动体容易地变更滑动体的滑动部。

[x](结构)

本发明的第十特征在于,通过以下方式构成本发明的第九特征的秧苗插植装置。

在从侧面观察时,所述滑动体的旋转轴心沿着所述载秧台的载秧面。

(作用和发明效果)[x]-1

例如,当作业者从载秧台的载秧面的背面侧接近滑动体并旋转滑动体时,根据本发明的第十特征,在从侧面观察时,当滑动体的旋转轴心沿着载秧台的载秧面时,对于作业者而言,能够容易地把持滑动体,并容易地进行滑动体的旋转操作。

[x]-2

如上述[viii]所述,在通过滑动体和滑动面部从前下侧(后下侧)支承载秧台的情况下,在从侧面观察时,当滑动体的旋转轴心沿着载秧台的载秧面时,从与滑动体的旋转轴心交叉的方向施加载秧台的重量,因此,能够使滑动体以充分的强度支承载秧台的重量。

[xi](结构)

本发明的第十一特征在于,通过以下方式构成本发明的第九或第十特征的秧苗插植装置。

在从所述滑动体的旋转轴心的方向观察时,所述滑动体呈长方形。

(作用和发明效果)[xi]-1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特征,通过使滑动体呈长方形,从而使滑动体的一个滑动部的长度较长,在滑动体的滑动部和滑动面部之间,每单位面积的压力较小,因此,不仅能够抑制滑动体的滑动部和滑动面部的磨损,而且能够稳定地进行载秧台的往返横向移送驱动。

[xi]-2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特征,通过使滑动体的一个滑动部的长度较长,从而在滑动体的一个滑动部与滑动面部接触并滑动的状态下,当往返横向移送驱动载秧台时,由于与滑动面部间的摩擦力,因而不易产生滑动体旋转且滑动体的其他滑动部与滑动面部接触的状态。

因此,不易产生滑动体旋转从而使滑动体的滑动部与滑动部之间的角部一边滑过滑动面部一边移动的状态,因此,能够防止滑动体和滑动面部的破损。

附图说明

图1是乘坐型插秧机的左视图。

图2是秧苗插植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秧苗插植装置的主视图。

图4是秧苗插植装置的纵剖左视图。

图5是秧苗插植装置的纵剖右视图。

图6是在秧苗插植装置的下部附近,载秧台位于左侧的行程末端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7是在秧苗插植装置的下部附近,载秧台位于右侧的行程末端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8是支承部件的左侧部附近的纵剖主视图。

图9是支承部件的右侧部附近的纵剖主视图。

图10是支承部件的位于支承单元附近的纵剖左视图。

图11是支承部件的位于支承单元附近的纵剖主视图。

图12是支承部件的位于滑动体附近的横剖俯视图。

图13是支承部件的位于压制部件附近的纵剖左视图。

图14是压制部件的立体图。

图15是支承部件的位于右滑动部件(左滑动部件)附近的纵剖左视图。

图16是右滑动部件(左滑动部件)的立体图。

图17是支承单元、支承部件和下导轨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2:载秧台

12a:载秧面

24:支承部件

24c:阻挡部

24d:阻挡部

31(r):辊(右侧)

31(l):辊(左侧)

32:滑动体

32a:滑动部

32b:滑动部

42:滑动面部

65:右滑动部件

66:左滑动部件

68:回避部(凹部)

73:板部件

l1:规定的行程

p2:旋转轴心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至图7、图10中,f表示机体的“前方”,b表示机体的“后方”,u表示机体的“上方”,d表示机体的“下方”。在机体朝前的状态下,r表示机体的“右方”,l表示机体的“左方”。

[1]

下面,对装备有秧苗插植装置5的乘坐型插秧机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乘坐型插秧机具有以下结构,在具有左右前轮1和左右后轮2的机体的后部,具有连杆机构3和升降驱动连杆机构3的液压缸4,在连杆机构3的后部支承有6行插植型秧苗插植装置5。

如图1和图2所示,秧苗插植装置5为6行插植型,具有1个供给箱6、连结在供给箱6并向左右方向延伸的支承框架7、在左右方向上空出规定间隔连结在支承框架7并向后侧延伸的3个插植传动箱8、以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在插植传动箱8的后部的右侧部和左侧部的旋转箱9、设置在旋转箱9的两端的一对插植臂10、触地浮板11以及载秧台12等。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设置于机体前部的发动机13的动力经由传动轴14传递至供给箱6,供给箱6的动力经由被罩体55覆盖的传动轴15传递至插植传动箱8,从而旋转驱动旋转箱9。由此,如以下[2]所述,随着向左右方向往返横向移送驱动载秧台12,旋转驱动旋转箱9,插植臂10从载秧台12交替取出秧苗并插植在农田面。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在载秧台12的6个载秧面12a中的每一个,具有带式纵向移送机构16。如以下[2]所述,在往返横向移送驱动载秧台12的过程中,为了不使载秧台12的秧苗落到下方,纵向移送机构16停止并支承载秧台12的秧苗。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当载秧台12到达往返横向移送驱动的左右行程末端时,以规定角度旋转驱动纵向移送机构16,从而向下侧移送载秧台12的秧苗(参照图10和图13所示的载秧台12的秧苗的纵向移送方向a1)。此时,载秧台12的秧苗的纵向移送方向a1为从侧面观察时沿着载秧台12的载秧面12a并向后下侧倾斜的方向。

[2]

下面,对载秧台12的往返横向移送驱动构造和纵向移送机构16的驱动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2和图4所示,横向移送轴17(相当于横向移送机构)从供给箱6的左侧部向左侧延伸,横向移送轴17的端部支承在连结于支承框架7的托架18,外嵌于横向移送轴17的移送部件19连结在载秧台12的背面侧部。

通过传递至供给箱6的动力旋转驱动横向移送轴17,沿着横向移送轴17的外表面往返横向移送驱动移送部件19,通过移送部件19以规定的行程l1(参照图6和图7)往返横向移送驱动载秧台12。

如图3和图4所示,横跨纵向移送机构16的下部连接有1根驱动轴20,输入臂21经由单向离合器(未图示)外嵌在驱动轴20。

如图2所示,纵向移送轴22从供给箱6的右侧部向右侧延伸,纵向移送轴22的端部支承在连结于支承框架7的托架23,通过传递至供给箱6的动力旋转驱动纵向移送轴22。2个臂22a连结在纵向移送轴22,输入臂21位于纵向移送轴22的臂22a之间。

根据以上构造,如图2和图3所示,当往返横向移送驱动载秧台12时,在纵向移送轴22的臂22a之间往返横向移送驱动输入臂21,此间,纵向移送机构16停止。

如图2和图3所示,当载秧台12到达往返横向移送驱动的右(左)侧的行程末端时,输入臂21到达纵向移送轴22的右(左)臂22a的位置,通过纵向移送轴22的右(左)臂22a,以规定角度旋转驱动输入臂21,并返回原有位置。由此,经由输入臂21和驱动轴20以规定角度旋转驱动纵向移送机构16,从而向下侧移送载秧台12的秧苗(参照图10和图13所示的载秧台12的秧苗的纵向移送方向a1)。

[3]

下面,对支承载秧台12下部的轨状的支承部件24进行说明。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支承部件24具有比载秧台12的整个宽度长的长度,横跨3个插植传动箱8沿左右方向配置。如图3和图5所示,由板状材料弯折成槽形构成的引导部件25沿倾斜方向连结在插植传动箱8的右侧部分。

如图3和图5所示,引导杆26连结在支承部件24的位于引导部件25上侧的部分,并向后下侧倾斜延伸,由板状材料弯折成槽形构成的卡合部件27连结在引导杆26的位于引导部件25上侧的部分。引导杆26插入引导部件25的上部分和下部分的开口部,以沿着引导部件25在上下方向自由变更位置的方式支承支承部件24。

如图2、图3和图5所示,在3个插植传动箱8上侧的部分形成有轴承部8a,横跨3个插植传动箱8的轴承部8a以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有1根操作轴28。在操作轴28的与卡合部件27对应的部分连结有操作臂28a,操作轴28的操作臂28a插入卡合部件27。

如图2所示,取苗量变更杆29连结在操作轴28的中间部并向前上侧倾斜延伸,取苗量变更杆29插入连结于支承框架7的杆引导体30。

如图2和图5所示,通过使取苗量变更杆29卡合并固定在杆引导体30,从而固定操作轴28的操作臂28a的姿势,支承部件24(载秧台12)支承在操作轴28的操作臂28a。通过沿杆引导体30变更取苗量变更杆29的固定位置,从而上下变更操作轴28的操作臂28a的姿势,随之上下变更支承部件24(载秧台12)的位置。

如图2、图3和图5所示,按规定的轨迹旋转驱动插植臂10,使插植臂10经过形成于支承部件24的取苗口24a。由此,插植臂10从支承部件24的取苗口24a取出秧苗并插植在农田面。

如图2和图5所示,当通过取苗量变更杆29向上侧变更支承部件24(载秧台12)的位置时,插植臂10经过支承部件24的取苗口24a的上下宽度较小,插植臂10取出的秧苗的量也较少。

当通过取苗量变更杆29向下侧变更支承部件24(载秧台12)的位置时,插植臂10经过支承部件24的取苗口24a的上下宽度较大,插植臂10取出的秧苗的量也较多。

[4]

下面,对载秧台12的支承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以位于3个插植传动箱8的左侧的方式将3个支承单元40连结在支承部件24,支承单元40位于操作轴28的操作臂28a附近。

如图4和图17所示,在支承单元40具有辊31和滑动体32。在载秧台12的前下侧的部分,以横跨左右方向的方式连结有下导轨部件38,在辊31和滑动体32支承有下导轨部件38。

由此,如图2、图3和图6所示,在支承部件24的从支承部件24的右端部起偏靠左右方向的中央侧规定长度的位置,具有右侧的辊31(r)(支承单元40)。在从支承部件24的左端部起偏靠左右方向的中央侧规定长度的位置,具有左侧的辊31(l)(支承单元40)。在左右两侧的辊31(r)、31(l)之间,具有中央侧的辊31(n)(支承单元40)。

如图2和图3所示,支柱56连结在支承框架7的左右端部并向上侧延伸,横跨左右支柱56的上部连结有横框架57。辊58以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在横框架57的多个部位,上导轨部件59以横跨左右方向的方式连结在载秧台12的上部,通过辊58以向左右方向自由移动的方式支承上导轨部件59。

如图3、图4和图10所示,在从侧面观察时,在沿载秧台12的载秧面12a(载秧台12的秧苗的纵向移送方向a1)的方向,支承单元40位于纵向移送机构16的下侧,辊58位于纵向移送机构16的上侧。由此,通过辊31、滑动体32以及下导轨部件38支承载秧台12的下部,通过辊58以及上导轨部件59支承载秧台12的上部,沿支承部件24往返横向移送驱动载秧台12。

如图10和图17所示,在支承部件24的两个取苗口24a之间,通过螺钉50沿支承部件24的长边方向安装有不锈钢等制的耐磨性好的多个板部件39。

由此,当沿支承部件24往返横向移送驱动载秧台12时,即使在秧苗接触支承部件24的状态下进行往返横向移送驱动,也能够通过板部件39防止支承部件24的磨损,当板部件39磨损时,能够拆下螺钉50更换板部件39。

[5]

下面,对支承单元40(辊31和滑动体32)进行说明。

如图10、图11和图17所示,支承单元40具有平板状的前壁部33、后壁部34和上壁部35。在前壁部33的上部具有左右弯折部33a,在后壁部34的上部具有左右弯折部34a,在上壁部35的下部具有左右弯折部35a。前壁部33、后壁部34以及上壁部35的弯折部33a、34a、35a重叠连结。

如图10、图11和图17所示,就支承单元40而言,在后壁部34连结有支承轴36,支承轴36的前侧的端部通过螺母60连结在前壁部33。绕支承轴36的第一轴心p1(与载秧台12的载秧面12a(载秧台12的秧苗的纵向移送方向a1)正交的方向),通过轴承61以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辊31,在轴承61的前侧和后侧安装有密封部件62。

此时,如图10所示,相对于沿着载秧台12的载秧面12a(载秧台12的秧苗的纵向移送方向a1)的虚拟线(平行的虚拟线)中的经过轴承61的中心的虚拟线,辊31的剖面形状左右对称。

如图10、图11和图17所示,就支承单元40而言,辊31从前壁部33、后壁部34以及上壁部35的弯折部33a、34a、35a之间向上侧凸出。就支承单元40而言,由于在辊31的下侧、右侧和左侧不具有部件,因此,辊31的下侧开放,辊31的右侧和左侧也开放。

如图10、图11和图17所示,就支承单元40而言,托架37通过2根螺栓63连结在上壁部35的上部的弯折部35b,在托架37连结有支承轴37a。在托架37的支承轴37a通过垫圈64安装有滑动体32。

如图10、图11和图17所示,就支承单元40而言,绕托架37的支承轴37a的第二轴心p2(相当于滑动体32的旋转轴心),以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滑动体32。

如图10所示,在从侧面观察时,滑动体32位于辊31的上侧。第二轴心p2沿着从侧面观察时载秧台12的载秧面12a(载秧台12的秧苗的纵向移送方向a1)(平行),在从侧面观察时,第一轴心p1和第二轴心p2交叉(正交)。

如图12和图17所示,在从第二轴心p2的方向观察时,滑动体32呈长方形,2个滑动部32a、32b形成于外周部(相当于滑动体32具有多个不同的滑动部32a、32b的状态)。2个滑动部32a、32b呈面状且具有相同的长度,在滑动部32a、32b的两端部具有半径较大的圆弧部32c。

图12和图17所示的状态为使用滑动体32的滑动部32a的状态,滑动体32的滑动部32b与2根螺栓63相对。

如图2、图3、图11和图17所示,在插植传动箱8的左侧的位置,在支承部件24形成有开口部24b,在支承部件24的开口部24b的左右两侧的部分安装有盲孔螺母51。

由此,滑动体32位于支承部件24的上侧,以使辊31进入支承部件24的开口部24b的方式,将支承单元40配置在支承部件24的下侧的部分。通过螺栓52将前壁部33、后壁部34以及上壁部35的弯折部33a、34a、35a连结在支承部件24的盲孔螺母51,由此,将支承单元40连结在支承部件24。

[6]

下面,对下导轨部件38的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10、图11、图15和图17所示,就下导轨部件38而言,在从侧面观察时,具有与载秧台12的载秧面12a(载秧台12的秧苗的纵向移送方向a1)交叉(正交)的方向的平面部41、从平面部41的位于载秧台12侧的端部向上侧延伸的后表面部42(相当于滑动面部)、从后表面部42的上部向载秧台12的相反侧延伸的上表面部43、以及连接在后表面部42的上部和下部的安装部48。

如图10、图11、图15和图17所示,就下导轨部件38而言,平面部41、后表面部42、上表面部43以及安装部48沿左右方向延伸,在载秧台12的载秧面12a的前下侧的部分,通过铆钉49连结有下导轨部件38的安装部48,在载秧台12的前下侧的部分,横跨左右方向连结有下导轨部件38。

如图15和图17所示,在从侧面观察(从剖面观察)时,下导轨部件38的平面部41具有:从下导轨部件38的平面部41的位于载秧台12的相反侧的端部向下侧延伸的前部41a、和从下导轨部件38的平面部41的位于载秧台12侧的端部向下方延伸的后部41b。

[7]

下面,对支承单元40和下导轨部件38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

如图10、图11和图17所示,辊31从下侧进入下导轨部件38的平面部41的前部41a和后部41b之间,下导轨部件38的平面部41与辊31沿着从侧面观察时载秧台12的载秧面12a(载秧台12的秧苗的纵向移送方向a1)的方向(平行的方向)接触。由此,在从侧面观察时,在沿着载秧台12的载秧面12a(载秧台12的秧苗的纵向移送方向a1)的方向(平行的方向),通过辊31支承载秧台12。

如图10、图11和图17所示,滑动体32(滑动部32a)在从侧面观察时从载秧台12的前侧进入下导轨部件38的上表面部43和平面部41之间,滑动体32的滑动部32a与下导轨部件38的后表面部42在从侧面观察时与载秧台12的载秧面12a(载秧台12的秧苗的纵向移送方向a1)交叉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接触。

由此,在从侧面观察时,在与载秧台12的载秧面12a(载秧台12的秧苗的纵向移送方向a1)交叉的方向(正交的方向),通过滑动体32从前下侧支承载秧台12的下部。

通过上述构造,下导轨部件38支承在辊31和滑动体32,载秧台12支承在支承部件24,辊31沿下导轨部件38旋转,滑动体32的滑动部32a滑动,由此,沿着支承部件24向左右方向往返横向移送驱动支承部件24。

此时,如图12和图17所示,即使通过滑动体32的滑动部32a和下导轨部件38的后表面部42之间的滑动(滑动体32的滑动部32a与后表面部42之间的摩擦力)使得滑动体32欲绕第二轴心p2旋转,也由于滑动体32的滑动部32a比较长,因此不会使滑动体32绕第二轴心p2旋转。假设滑动体32欲绕第二轴心p2旋转,通过使滑动体32的滑动部32b抵在螺栓63上,因而能够阻止滑动体32的旋转。

如图6、图7、图10、图11和图17所示,在下导轨部件38的平面部41的与辊31接触的部分,沿着支承部件24的左右方向通过螺钉53安装有不锈钢制的耐磨性好的3个板部件44。由此,当板部件44磨损时,能够拆下螺钉53更换板部件44。

如图6、图7、图10、图11和图17所示,在下导轨部件38的后表面部42的与滑动体32接触的部分,沿着支承部件24的左右方向通过螺钉54安装有不锈钢制的耐磨性好的3个板部件45。由此,当板部件45磨损时,能够拆下螺钉54更换板部件45。

[8]

下面,对滑动体32的姿势变更进行说明。

如上述[7]所述,当由于滑动体32的滑动部32a与后表面部42间的滑动,导致滑动体32的滑动部32a磨损时,如图12和图17所示,从托架37拆下螺栓63,从支承单元40(上壁部35)拆下托架37和滑动体32。

如图12和图17所示,从支承单元40(上壁部35)拆下托架37和滑动体32后,使滑动体32绕第二轴心p2旋转,使滑动体32的其他滑动部32b朝向后表面部42。

然后,使滑动体32(滑动部32b)从侧面观察时从载秧台12的前侧进入下导轨部件38的上表面部43和平面部41之间,使滑动体32的滑动部32b与下导轨部件38的后表面部42接触,通过螺栓63将托架37连结在支承单元40(上壁部35)。

在如上所述地使滑动体32的滑动部32b与下导轨部件38的后表面部42接触后,当因滑动体32的滑动部32b与下导轨部件38的后表面部42之间的滑动,导致滑动体32的滑动部32b磨损时,进行与上述相同的作业,从而安装新的滑动体32。

[9]

下面,对设置于下导轨部件38(载秧台12)的右侧部的右滑动部件65、以及设置于下导轨部件38(载秧台12)的左侧部的左滑动部件66进行说明。

如图15和图16所示,右滑动部件65(左滑动部件66)由合成树脂一体形成。右滑动部件65(左滑动部件66)具有主体部67、设置于主体部67的下表面的凹部68(相当于回避部)、在从侧面观察时从主体部67向前侧延伸的前部69、在从侧面观察时从主体部67向后侧延伸的后部70、以及在从侧面观察时从后部70向下侧延伸的朝下部71。

如图15和图16所示,右滑动部件65(左滑动部件66)的凹部68设置于从侧面观察时右滑动部件65(左滑动部件66)的主体部67的前后方向的中央的下表面部,并进入上侧,且剖面呈梯形,形成为横跨右滑动部件65(左滑动部件66)的左右方向的整个宽度。在右滑动部件65(左滑动部件66)的主体部67(凹部68)的2个部位,开口形成有连结孔67a。在右滑动部件65(左滑动部件66)的朝下部71,形成有2个凹部71a。

如图15和图16所示,在下导轨部件38(载秧台12)的右侧部(左侧部),在下导轨部件38的平面部41的下表面(在从侧面观察时,前部41a、与后部41b和安装部48之间),嵌入右滑动部件65(左滑动部件66)的主体部67。在右滑动部件65(左滑动部件66)的主体部67的连结孔67a插入螺钉72,右滑动部件65(左滑动部件66)通过螺钉72连结在下导轨部件38的平面部41。

如图15和图16所示,连结载秧台12的载秧面12a的前下侧的部分和下导轨部件38的安装部48的铆钉49配置在右滑动部件65(左滑动部件66)的朝下部71的位置。此时,铆钉49进入右滑动部件65(左滑动部件66)的朝下部71的凹部71a。

[10]

下面,对设置于支承部件24的右侧部(左侧部)的右(左)板部件73进行说明。

如图6、图7和图15所示,在支承部件24的右侧部(左侧部),在供右滑动部件65(左滑动部件66)滑动的部分,安装有耐磨性好的右(左)板部件73。

如图8、图9和图15所示,右(左)板部件73具有平面部73a和弯折部73b,形成剖面呈l字形的角件状,在右(左)板部件73的平面部73a,开口形成2个连结孔73c、以及2个开口部73d、73e。在支承部件24的右侧部(左侧部),通过螺钉74(相当于连结件)连结有右(左)板部件73。

如图15和图17所示,在从侧面观察时,在支承部件24的前部(相当于支承部件24的与右滑动部件65(左滑动部件66)的前部相对的位置),以跨支承部件24的左右方向的整个宽度的方式朝上形成有纵壁状的阻挡部24c。

在从侧面观察时,在支承部件24的后部(相当于支承部件24的与右滑动部件65(左滑动部件66)的后部相对的位置),以跨支承部件24的左右方向的整个宽度的方式形成有纵壁状的阻挡部24d。

由此,在右(左)板部件73通过螺钉74连结在支承部件24的右侧部(左侧部)的状态下,如图15所示,在从侧面观察时,右(左)板部件73的平面部73a的前端部接近支承部件24的阻挡部24c,右(左)板部件73的弯折部73b抵接在支承部件24的阻挡部24d。

如图8所示,在左板部件73,用于将左侧的辊31(l)(支承单元40)连结在支承部件24的左侧的盲孔螺母51和螺栓52(参照图7)进入左板部件73的开口部73e。

如图9所示,在右板部件73,用于将引导杆26(参照图3和图5)连结在支承部件24的盲孔螺母75和螺栓76进入右板部件73的开口部73d。

[11]

下面,对右滑动部件65(左滑动部件66)的滑动状态进行说明。

如图6和图7所示,载秧台12(下导轨部件38)在支承于右、左及中央侧的辊31(r)、31(l)、31(n)以及滑动体32的状态下,以规定的行程l1受到往返横向移送驱动。

在上述状态下,如图15和图16所示,右滑动部件65(左滑动部件66)的前部69和后部70接触右(左)板部件73的平面部73a并滑动,右滑动部件65(左滑动部件66)的朝下部71接触右(左)板部件73的弯折部73b并滑动。由此,载秧台12(下导轨部件38)的右侧部(左侧部)通过右滑动部件65(左滑动部件66)支承在支承部件24。

图7所示的状态为载秧台12(下导轨部件38)位于右侧的行程末端的状态。

在图7所示的状态下,右、左及中央侧的辊31(r)、31(l)、31(n)位于板部件44的左端部,滑动体32位于板部件45的左端部。

右滑动部件65与右侧的辊31(r)相比较大的向右侧偏离,位于右板部件73的右端部,左滑动部件66位于左侧的辊31(l)的左侧附近,且位于左板部件73的右端部。

图6所示的状态为载秧台12(下导轨部件38)位于左侧的行程末端的状态。

在图6所示的状态下,右、左及中央侧的辊31(r)、31(l)、31(n)位于板部件44的右端部,滑动体32位于板部件45的右端部。

左滑动部件66与左侧的辊31(l)相比较大地向左侧偏离,位于左板部件73的左端部,右滑动部件65位于右侧的辊31(r)的右侧附近,且位于右板部件73的左端部。

如上所述,按照以下方式设定载秧台12(下导轨部件38)的宽度(长度),即,在载秧台12(下导轨部件38)到达往返横向移送驱动的左右行程末端的状态下,右滑动部件65位于右侧的辊31(r)的右侧,并且,左滑动部件66位于左侧的辊31(l)的左侧。

在载秧台12(下导轨部件38)受到往返横向移送驱动的状态下,如图15和图16所示,在从侧面观察时,右滑动部件65(左滑动部件66)向前下侧的移动在支承部件24的阻挡部24c和阻挡部24d(板部件73的弯折部73b)这样相互分离的位置受到阻止(支承)。由此,能够稳定地进行载秧台12的往返横向移送驱动。

如图15和图16所示,用于将板部件73连结在支承部件24的螺钉74进入右滑动部件65(左滑动部件66)的凹部68,由此,螺钉74不与右滑动部件65(左滑动部件66)接触,螺钉74也不会接触用于将右滑动部件65(左滑动部件66)连结在下导轨部件38的平面部41的螺钉72。

[12]

下面,对抑制载秧台12上翘的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3、图6和图7所示,在下导轨部件38,在相邻两个板部件45之间、右板部件44、45的右侧端部的右侧、以及左板部件44、45的左侧端部的左侧,安装有抑制载秧台12上翘的压制部件46。

如图3、图6和图7所示,当载秧台12受到往返横向移送驱动时,压制部件46与载秧台12一起移动。

此时,压制部件46在接近操作轴28的操作臂28a的位置和接近支承单元40的位置之间移动,压制部件46不会接触操作轴28的操作臂28a和支承单元40。

如图13和图14所示,压制部件46具有内置有螺母46c的安装部46a和从安装部46a延伸的爪部46b,由合成树脂一体形成。

如图13和图14所示,当将压制部件46安装在下导轨部件38时,使压制部件46的安装部46a进入上表面部43和平面部41之间,并使压制部件46的安装部46a抵接在上表面部43和后表面部42,使压制部件46的爪部46b进入支承部件24的下侧。从上表面部43的上侧将螺栓47在压制部件46的安装部46a的螺母46c中拧紧,将压制部件46固定在下导轨部件38。

如图13和图14所示,当通过纵向移送机构16将载秧台12的秧苗向下侧移送时(载秧台12的秧苗的纵向移送方向a1),即使来自秧苗的朝上的反作用力施加至载秧台12,从而使载秧台12欲上翘,也能够使压制部件46的爪部46b卡合在支承部件24,从而抑制载秧台12上翘。

当载秧台12受到往返横向移送驱动时,即使因振动等导致载秧台12欲上翘,也能够使压制部件46的爪部46b卡合在支承部件24,从而抑制载秧台12上翘。

[发明的第一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右滑动部件65设置在支承部件24的右侧部(右侧的辊31(r)的右侧),将左滑动部件66设置在支承部件24的左侧部(左侧的辊31(l)的左侧)。

当具有上述结构时,右(左)板部件73设置在载秧台12(下导轨部件38)的右侧部(左侧部)。

[发明的第二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发明的第一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废除中央侧的辊31(n)(支承单元40),通过左右两侧的辊31(r)、31(l)(支承单元40)支承载秧台12(下导轨部件38)。该结构适用于4行插植型等插植行数少的秧苗插植装置5。

[发明的第三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发明的第一其他实施方式]、[发明的第二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以绕沿着载秧台12的左右方向的横向第二轴心p2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滑动体32,由此变更滑动体32的姿势。

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发明的第一其他实施方式]、[发明的第二其他实施方式]以及该[发明的第三其他实施方式]中,滑动体32也可以不为长方形,而为三角形或正方形,滑动体32还可以为五角形。

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发明的第一其他实施方式]、[发明的第二其他实施方式]以及该[发明的第三其他实施方式]中,滑动体32也可以连结在载秧台12,将供滑动体32滑动的滑动面部设置在支承部件24。

[发明的第四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发明的第一其他实施方式]至[发明的第三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第一轴心p1不设定在从侧面观察时与载秧台12的载秧面12a(秧苗的纵向移送方向a1)呈90度角交叉的方向,而设定在从侧面观察时与载秧台12的载秧面12a(秧苗的纵向移送方向a1)呈小于90度角(或大于90度角)交叉的方向。

也可以不将第二轴心p2设定在从侧面观察时与载秧台12的载秧面12a(秧苗的纵向移送方向a1)平行的方向,而设定在从侧面观察时相对于载秧台12的载秧面12a(秧苗的纵向移送方向a1)稍微倾斜的方向。

[发明的第五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仅能够适用于6行插植型秧苗插植装置5,而且能够适用于8行插植型(4个插植传动箱8和4个支承单元40)、4行插植型(2个插植传动箱8和3个(或2个)支承单元40)、10行插植型(5个插植传动箱8和5个支承单元40)的秧苗插植装置5。

本发明不仅能够适用于在旋转箱9的两端具有一对插植臂10的旋转型秧苗插植装置5,而且能够适用于不具有旋转箱9而具有曲柄式插植臂10的秧苗插植装置5。

本发明不仅能够适用于乘坐型插秧机,而且能够适用于步行式插秧机。

就步行式插秧机而言,在从侧面观察时,以使载秧台12的上部位于后侧且载秧台12的下部位于前侧的方式,与乘坐型插秧机相反地倾斜地配置载秧台12。因此,在该结构中,与图1、图4、图5、图10、图13、图15和图17左右反转(左右对称)。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乘坐型插秧机以及步行式插秧机中装备的秧苗插植装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