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甲基毒死蜱和酰胺类杀虫剂的组合物及其制剂和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42917阅读:48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药领域,涉及一种杀虫组合物,特别涉及一种含甲基毒死蜱和酰胺类杀虫剂的组合物。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农业上易产生抗性的害虫防治,主要办法是开发与现有品种无交互抗性的新成分或已有农药品种之间的复配,前者由于所需的开发成本高、周期长,而且目前开发速度远远比不上害虫抗药性产生的速度。因此,对于作用机理不同的已有农药品种进行混配是一种最佳的选择。如果配比合理,则可以产生显著的增效作用,使田间防治效果显著优于各单剂的作用。含有单一活性成分的杀虫剂在农业害虫防治上常常存在一定的缺陷,连续多次使用不但使害虫容易产生抗药性,且易造成对食品和环境的污染,杀虫剂活性成分之间合理混配能够克服以上缺点。同时合理的复配使有效成分产生的增效作用,可以提高防效,减少有效成份用量,节约成本,延缓害虫的抗药性的产生,进而能够减轻甚至避免农药对食物和环境的污染,而本发明研究开发出的低毒高效新农药,不但对靶标药效显著增强,而且对人、作物、非靶标和环境的影响很低。

甲基毒死蜱(Chlorpyrifos-methyl)化学名称为:O,O-二甲基-O-(3,5,6-三氯-2-吡啶基)硫代磷酸酯。甲基毒死蜱是一种广谱性杀虫药物,通过触杀、胃毒和熏蒸方式均有效,无内吸性,其用来防治水生幼虫、蝇、卫生害虫、蚊、仓贮谷物上的害虫和各种叶类作物上害虫。但是,该杀虫剂使用时间较长,许多害虫对其已产生了抗药性。

CN102017992A公开了一种含氟啶脲和甲基毒死蜱的增效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可用于防治抗性的鳞翅目的害虫,其效果明显高于其单剂使用;CN101292666公开了一种氟虫腈与甲基毒死蜱、氯甲胺磷复配杀虫组合物,能防治水稻、蔬菜、棉花、玉米、果树、烟草、大豆、马铃薯、花生等多种作物的多种害虫;CN102017993A公开了一种含吡蚜酮与甲基毒死蜱的增效杀虫组合物及其用途,可防治农作物上发生的半翅目害虫,尤其可用于防治水稻飞虱和小麦蚜虫;CN102017994A公开了一种含烯啶虫胺和甲基毒死蜱的增效杀虫组合物及其用途,可防治农作物上发生的半翅目害虫,尤其可用于防治水稻飞虱和小麦蚜虫,其效果明显高于其单剂使用。现有技术虽然公开了甲基毒死蜱可以与其他杀虫剂混配,但并未公开甲基毒死蜱与酰胺类杀虫剂的混配能够起到增效的效果。

申请人经过大量研究发现,甲基毒死蜱和酰胺类复配对防治甘蓝的小菜蛾和甜菜夜蛾、水稻的稻纵卷叶螟、桃树的桃蚜具有预料不到的防治效果,增效作用十分明显。基于此发现,申请人完成了本发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出一种含甲基毒死蜱和酰胺类杀虫剂的组合物,所述组合物以甲基毒死蜱和酰胺类杀虫剂复配为活性成分,所述酰胺类杀虫剂为氟啶虫酰胺(flonicamid或flunicotamid)、氯虫苯甲酰胺(chlorantraniliprole)、溴氰虫酰胺(cyantraniliprole)、氯氟氰虫酰胺(cyhalodiamide)、氟苯虫酰胺(flubendiamide)、四氯虫酰胺(CAS登记号:1104384-14-6)、唑虫酰胺(tolfenpyrad)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甲基毒死蜱和酰胺类杀虫剂的重量比为50:1~1:70。

优选的,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甲基毒死蜱和酰胺类杀虫剂的重量比为20:1~1:20。

更优选的,所述甲基毒死蜱和酰胺类杀虫剂的重量比为5:1~1:4。

本发明组合物还包括制剂辅料,以质量百分比计,所述活性成分占组合物的总量的1-90%,更优的所述活性成分占组合物的总量的1-50%。

所述制剂辅料选自湿润剂、分散剂、乳化剂、助表面活性剂、增稠剂、溶剂、助溶剂、防冻剂、崩解剂、泡腾助剂、防腐剂、稳定剂、成膜剂、成囊剂、pH酸碱调节剂、消泡剂、着色剂、填料和水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湿润剂选自EO/PO嵌段聚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脂肪醇乙氧基化合物、牛油脂乙氧基铵盐、烷基萘磺酸盐、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酰基谷胺酸盐。

所述分散剂选自缩合萘磺酸盐、苯酚磺酸缩合物钠盐、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木质素磺酸钠、亚甲基二萘磺酸钠、丙烯酸均聚物钠盐、高分子聚羧酸盐、二辛基磺基琥珀酸钠盐、EO/PO嵌段聚醚、马来酸-丙烯酸共聚物钠盐。

所述乳化剂选自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苄基酚聚氧乙烯醚、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聚氧丙烯醚、脂肪胺聚氧乙烯醚、蓖麻油环氧乙烷加成物及其衍生物、多元醇脂肪酸酯及其环氧乙烷加成物、烷基苯磺酸盐、烷基磺酸盐、烷基丁二酸酯磺酸盐、烷基联苯基醚磺酸盐、萘磺酸甲醛缩合物、脂肪醇硫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盐、芳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脂肪酸聚氧乙烯酯磷酸盐、烷基胺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烷基磷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芳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联苯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烷基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酚甲醛缩合物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缩甲基纤维素及其衍生物、烷基铵盐、氨基醇脂肪酸衍生物、多胺脂肪酸衍生物、季铵盐、牛油脂乙氧基铵盐、烷基萘磺酸盐、氨基酸、氧化胺、甜菜碱、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和酰基谷胺酸盐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助表面活性剂选自正丁醇、异丁醇、正辛醇、异丙醇;

所述增稠剂选自黄原胶、硅酸铝镁、羧甲基纤维素钠、淀粉磷酸酯钠、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聚乙烯醇。

所述溶剂选自二甲苯、松脂基植物油、油酸甲酯和重芳烃溶剂油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助溶剂选自环己酮、N,N-二甲基乙酰胺、N,N-二甲基甲酰胺;

所述防冻剂选自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异丙醇、尿素、二乙二醇。

所述成膜剂选用聚乙烯醇、聚醋酸乙烯酯、聚乙烯乙二醇聚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羧甲基纤维素、阿拉伯树胶、黄原胶、淀粉等具有粘结性和成膜性的高分子聚合物。

所述成囊剂所用囊壁材料为聚脲树脂:是由异氰酸酯单体与多元醇或者多元胺通过界面聚合反应而制得;异氰酸酯包括甲苯二异氰酸酯、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多苯基多次亚甲基多异氰酸酯、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等。

所述pH酸碱调节剂选自柠檬酸、冰醋酸、盐酸、氨水、三乙胺、三乙醇胺和二乙烯三胺中的一种或多种;所需用量为将最终产品的PH值调节至稳定范围内为宜;

所述崩解剂选氯化钠、氯化铵、硫酸铵、硫酸钠、可溶性淀粉。

优选地,在上述除草组合物中,所述泡腾助剂选柠檬酸、酒石酸、己二酸、富马酸、苹果酸、柠檬酸二氢钾、酒石酸二氢钾、琥珀酸、碳酸钠、碳酸铵、碳酸氢钠、碳酸钙、碳酸钾、碳酸氢钾。

所述防腐剂选自卡松、2苯并异噻唑啉-3-酮、甲醛、水杨酸苯酯、苯甲酸钠、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山梨酸钾。

所述稳定剂选自环氧大豆油、环氧氯丙烷、亚磷酸三苯酯、缩水甘油醚或季戊四醇。

所述消泡剂选自有机硅消泡剂、聚醚消泡剂。

所述着色剂选自氧化铁、氧化钛、偶氮染料。

所述填料选自高岭土、硅藻土、滑石粉、轻质碳酸钙、白炭黑。

所述水为自来水、去离子水或蒸馏水。

本发明还提供由本发明组合物制备的制剂,所述制剂为液体制剂或固体制剂。

优选的,所述液体制剂为悬浮剂、悬乳剂、微囊悬浮剂、种子处理悬浮剂、种子处理微囊悬浮剂、悬浮种衣剂、可分散油悬浮剂中的一种;

优选的,所述固体制剂为可湿性粉剂、粉剂、种子处理干粉剂、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水分散粒剂、颗粒剂、泡腾片剂、泡腾粒剂、干悬浮剂中的一种。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组合物的用途,其用途为用于防治植物的害虫。

本发明组合物适合的靶标作物为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甘蓝、白菜、黄瓜等蔬菜作物;桃树、柑橘、茶树、苹果、山楂、棉花等经济作物,这种列举并不表示有任何限制。

本发明组合物适合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水稻褐飞虱、白背飞虱、小菜蛾、甜菜夜蛾、桃蚜、蚜虫、金蚊细蛾、桃小食心虫等害虫,这种列举并不表示有任何限制。

本发明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及其制剂可以用通用方法制备。因此,本发明还包括上述杀虫组合物及其制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及其制剂可以以其本身浓缩物形式或以制剂形式使用。

本发明杀虫活性化合物组合物和现有技术相比还有非常突出的优点:

1.本发明的组合物协同增效明显,其活性和杀虫效果不是各组分活性的简单叠加,较之单剂单独使用明显提高了对害虫的防治效果;

2.本发明的组合物由不同作用机制的活性成分组成,可有效延缓抗性的产生;

3.本发明的组合物复配后增效效果显著,可减少用药量,降低用药成本,同时减轻农药对环境的压力;

4.本发明的组合物可显著改善作物的耐受性,使药剂对作物的安全性更高。

5.本发明的组合物可替代高毒农药,并大幅度减少田间用药量,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施例和实例进行说明。所述的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而不是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所有基于本发明基本思想和原则内所做的任何修改和变动,都属于本发明请求保护的范围。

剂型制备实施例: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所述的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而不是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所有基于本发明基本思想和原则内所做的任何修改和变动,都属于本发明请求保护的范围。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中剂型的制备方法均为常规方法,本发明所述的“%”均为质量百分比。

实施例1:40%甲基毒死蜱·溴氰虫酰胺悬浮剂

将40%活性化合物(10.0%甲基毒死蜱和30.0%溴氰虫酰胺)、脂肪醇聚氧乙烯醚2.0%、烷基萘磺酸盐3.0%、亚甲基二萘磺酸钠1.0%、黄原胶0.05%、硅酸铝镁0.6%、丙三醇2.0%、水杨苯酯0.4%、有机硅消泡剂0.1%、去离子水补至100%,投入到高剪切均质乳化机中高速剪切20分钟,再输至砂磨机中,循环砂磨1-3次即得悬浮剂。悬浮剂中含40%含量活性化合物。

实施例2:25%甲基毒死蜱·氯虫苯甲酰胺微囊悬浮剂

将25%活性化合物(10.0%甲基毒死蜱和15.0%氯虫苯甲酰胺)、酰基谷胺酸盐2.0%、苯酚磺酸缩合物钠盐1.0%、有机硅消泡剂0.1%、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PAPI 3%与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 2%、阿拉伯胶(5%)水溶液10%,去离子水39.46%充分混合,再投入到砂磨机中砂磨,砂磨至D90粒径为3-5微米。开启搅拌(维持700转/min),然后将砂磨好的悬浮液升温至60℃,同时缓慢加入三乙醇胺0.04%,维持稳定的囊壁材料固化温度8小时,后加入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2.0%、烷基萘磺酸盐1.0%、尿素2.0%、丙三醇2.0%、硅酸铝镁(2%)水溶液10%、适量的稀盐酸水溶液调PH值至6.5左右、防腐剂甲醛0.1%、有机硅消泡剂0.3%,搅拌均匀,即制得25%微囊悬浮剂。微囊悬浮剂中含25%含量活性化合物。

实施例3:60%甲基毒死蜱·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

60%活性化合物(20.0%甲基毒死蜱和40.0%氟啶虫酰胺)、脂肪醇聚氧乙烯醚4.0%、木质素磺酸盐3.0%、氯化钠15.0%、聚乙烯醇2.0%、高岭土16.0%充分混合,再通过气流粉碎,造粒成型得水分散粒剂。水分散粒剂中含60%含量活性化合物,产品粒径为80-120目。

实施例4:40%甲基毒死蜱·氯氟氰虫酰胺可湿性粉剂

将40%活性化合物(20.0%甲基毒死蜱和20.0%氯氟氰虫酰胺)、烷基苯磺酸盐4.0%、木质素磺酸钠5.0%、白炭黑2.0%、硅藻土49.0%充分混合,再通过超细粉碎至一定粒径,得可湿性粉剂。可湿性粉剂中含40%含量活性化合物。

实施例5:20%甲基毒死蜱·氟苯虫酰胺可溶性粉剂

将20%活性化合物(15.0%甲基毒死蜱和5.0%氟苯虫酰胺)混合,脂肪醇聚氧乙烯醚3.0%、烷基萘磺酸盐3.0%、白炭黑5.0%、硫酸钠补至100%混合均匀,再经气流粉碎到一定粒径,得到可溶性粉剂。可溶性粉剂中含20%含量活性化合物。

实施例6:25%甲基毒死蜱·唑虫酰胺微乳剂

将原药溶解在溶剂中,加入表面活性剂,搅拌混合均匀为油相。将水溶性组分和水混合制得水相,再将油相加入水相中或将水相加入油相中,边加边搅拌,制得微乳剂。其中,活性化合物25%(甲基毒死蜱20%和唑虫酰胺5%),环己酮1.5%,N,N-二甲基乙酰胺5.0%,油酸甲酯10.0%,烷基酚聚氧乙烯醚7.0%,脂肪醇聚氧乙烯醚4.0%,乙二醇3.0%,蒸馏水补至100%。微乳剂的加工设备主要是搅拌混合釜。

实施例7:40%甲基毒死蜱·四氯虫酰胺悬乳剂

40%活性化合物(15.0%甲基毒死蜱和25.0%四氯虫酰胺)悬乳剂制备方法:将四氯虫酰胺50.0%、EO/PO嵌段聚醚2.0%、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3.0%、丙烯酸均聚物钠盐1.0%、丙三醇2.0%、黄原胶0.3%、卡松0.1%、聚醚消泡剂0.1%、去离子水补至100%充分混合,再投入到高剪切均质乳化机中高速剪切粗磨和均质,再泵至砂磨机中砂磨,砂磨至一定粒径,再过滤后即得悬浮剂。悬浮剂中含50.0%四氯虫酰胺,D90粒径为3-5微米。再将50.0%的50.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甲基毒死蜱15.0%、松脂基植物油15.0%、脂肪醇聚氧乙烯醚7.0%、丙三醇3.0%、羧甲基纤维素钠0.3%、聚醚消泡剂0.1%、去离子水补至100%充分混合,高速剪切,均质乳化、过滤即制得悬乳剂,悬乳剂中40%含量的活性化合物。

实施例8:30%甲基毒死蜱·唑虫酰胺水乳剂

将30%活性化合物(25.0%甲基毒死蜱和5.0%唑虫酰胺)、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5.0%、烷基铵盐5.0%、油酸甲酯10.0%、环己酮5.0%、丙三醇5.0%、蒸馏水补至100%,充分混合再经剪切制得水乳剂,水乳剂中含30%含量活性化合物。

实施例9 20%甲基毒死蜱·氟苯虫酰胺泡腾片剂

将20%活性化合物(15.0%甲基毒死蜱和5.0%氟苯虫酰胺)、柠檬酸5.0%、淀粉10.0%、轻质碳酸钙19.0%、聚醋酸乙烯酯3.0%、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3.0%、高岭土40.0%,混合并通过超细粉碎,再造粒,干燥后再压片,即得泡腾片剂,泡腾片剂中含20%含量活性化合物。

实施例10:45%甲基毒死蜱·溴氰虫酰胺干悬浮剂

将45%活性化合物(25.0%甲基毒死蜱和20.0%溴氰虫酰胺)、木质素磺酸盐7.0%、烷基萘磺酸盐3.0%、黄原胶0.1%、白炭黑15.0%、碳酸钾5.0%、高岭土24.9%充分混合,再加一定比例的自来水,投入到高剪切均质乳化釜中高速剪切粗磨和均质,再泵至砂磨机中砂磨,砂磨至一定粒径,再造粒成型得干悬浮剂,干悬浮剂中含45%含量活性化合物。

实施例11:30%甲基毒死蜱·唑虫酰胺乳油

将30%活性化合物(20.0%甲基毒死蜱和10.0%唑虫酰胺组合物)、脂肪醇聚氧乙烯醚6.0%、蓖麻油环氧乙烷加成物及其衍生物3.0%、环氧大豆油1.0%、N,N-二甲基乙酰胺2.0%,重芳烃溶剂油加至100%,充分混合,搅拌溶解完全后得乳油,乳油中含30%含量活性化合物。

实施例12:25%甲基毒死蜱·氯虫苯甲酰胺种子处理悬浮剂

将25%活性化合物(10.0%甲基毒死蜱和15.0%氯虫苯甲酰胺)、烷基萘磺酸盐2.0%、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3.0%、苯酚磺酸缩合物钠盐1.0%、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2.0%、聚乙烯乙二醇聚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2.0%、丙三醇2.0%、有机硅消泡剂0.1%、去离子水补至100%,投入到高剪切均质乳化机中高速剪切25分钟,再泵至砂磨机中砂磨60分钟,过滤后即得种子处理悬浮剂。种子处理悬浮剂中含25%含量活性化合物。

室内生物活性测定试验

本发明的应用实施例是采用室内生物活性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先通过室内生物活性测定,明确两种药剂按一定比例复配后的共毒系数(CTC),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田间药效试验验证其增效效果。联合毒力评判采用孙沛云法:计算共毒系数(CTC),以CTC值评判两种药剂的联合毒力作用。

理论混用毒力指数(TTI)=A的毒力指数×A在混用中的含量(%)+B的毒力指数×B在混用中的含量(%)

共毒系数(CTC)若>120,表明有增效作用;若<80,表明为拮抗作用;若≥80,且≤120,表明为相加作用。

一、甲基毒死蜱与酰胺类杀虫剂混配对甘蓝甜菜夜蛾的室内毒力

试验方法:活性试验按照NY/T11547.7-2006杀虫剂联合作用划分标准,按照有效成分甲基毒死蜱(A)与氯氟氰虫酰胺或氟苯虫酰胺(B)的质量配比为50∶1、30∶1、20∶1、10∶1、5∶1、1∶1、1∶4、1∶10、1∶20、1∶30、1∶50、1∶70进行试验,测定其对甘蓝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iibner)的共毒系数。

1.甲基毒死蜱与氯氟氰虫酰胺混配对甘蓝甜菜夜蛾的室内毒力

试验结果表明:甲基毒死蜱与氯氟氰虫酰胺混配防治甘蓝甜菜夜蛾增效效果显著。甲基毒死蜱与氯氟氰虫酰胺混配配比在50∶1~1∶70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明有明显增效作用(见表1)。

表1:甲基毒死蜱与氯氟氰虫酰胺混配对甘蓝甜菜夜蛾的室内毒力

2.甲基毒死蜱与氟苯虫酰胺混配对甘蓝甜菜夜蛾的室内毒力

试验结果表明:甲基毒死蜱与氟苯虫酰胺混配防治甘蓝甜菜夜蛾增效效果显著。甲基毒死蜱与氟苯虫酰胺混配配比在50∶1~1∶70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明有明显增效作用(见表2)。

表2:甲基毒死蜱与氟苯虫酰胺混配对甘蓝甜菜夜蛾的室内毒力

二、甲基毒死蜱与酰胺类杀虫剂混配对甘蓝小菜蛾的室内毒力

试验方法:活性试验按照NY/T11547.7-2006杀虫剂联合作用划分标准,按照有效成分甲基毒死蜱(A):氯虫苯甲酰胺(B)质量配比为50∶1、30∶1、20∶1、10∶1、5∶1、1∶1、1∶4、1∶10、1∶20、1∶30、1∶50、1∶70进行试验,测定其对甘蓝小菜蛾的共毒系数。

1.甲基毒死蜱与氯虫苯甲酰胺混配对甘蓝小菜蛾的室内毒力

试验结果表明:甲基毒死蜱与氯虫苯甲酰胺混配防治甘蓝小菜蛾增效效果显著。甲基毒死蜱与氯虫苯甲酰胺混配配比在50∶1~1∶70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明有明显增效作用(见表3)。

表3:甲基毒死蜱与氯虫苯甲酰胺混配对甘蓝小菜蛾的室内毒力

2.甲基毒死蜱与氯氟氰虫酰胺混配对甘蓝小菜蛾的室内毒力

试验结果表明:甲基毒死蜱与氯氟氰虫酰胺混配防治甘蓝小菜蛾增效效果显著。甲基毒死蜱与氯氟氰虫酰胺混配配比在50∶1~1∶70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明有明显增效作用(见表4)。

表4:甲基毒死蜱与氯氟氰虫酰胺混配对甘蓝小菜蛾的室内毒力

3.甲基毒死蜱与溴氰虫酰胺混配对甘蓝小菜蛾的室内毒力

试验结果表明:甲基毒死蜱与溴氰虫酰胺混配防治甘蓝的小菜蛾增效效果显著。甲基毒死蜱与溴氰虫酰胺混配配比在50∶1~1∶70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明有明显增效作用(见表5)。

表5:甲基毒死蜱与溴氰虫酰胺混配对甘蓝小菜蛾的室内毒力

4.甲基毒死蜱与唑虫酰胺混配对甘蓝小菜蛾的室内毒力

试验结果表明:甲基毒死蜱与唑虫酰胺混配防治甘蓝的小菜蛾增效效果显著。甲基毒死蜱与唑虫酰胺混配配比在50∶1~1∶70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明有明显增效作用(见表6)。

表6:甲基毒死蜱与唑虫酰胺混配对甘蓝小菜蛾的室内毒力

三、甲基毒死蜱与酰胺类杀虫剂混配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的室内毒力

试验方法:活性试验按照NY/T11547.7-2006杀虫剂联合作用划分标准,按照有效成分甲基毒死蜱(A):四氯虫酰胺(B)质量配比为50∶1、30∶1、20∶1、10∶1、5∶1、1∶1、1∶4、1∶10、1∶20、1∶30、1∶50、1∶70进行试验,测定其对水稻的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的共毒系数。

1.甲基毒死蜱与四氯虫酰胺混配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的室内毒力

试验结果表明:甲基毒死蜱与四氯虫酰胺混配防治稻纵卷叶螟增效效果显著。甲基毒死蜱与四氯虫酰胺胺混配配比在50∶1~1∶70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明有明显增效作用(见表7)。

表7、甲基毒死蜱与四氯虫酰胺混配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的室内毒力

2.甲基毒死蜱与唑虫酰胺混配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的室内毒力

试验结果表明:甲基毒死蜱与唑虫酰胺混配防治稻纵卷叶螟增效效果显著。甲基毒死蜱与唑虫酰胺混配配比在50∶1~1∶70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明有明显增效作用(见表8)。

表8、甲基毒死蜱与唑虫酰胺混配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的室内毒力

四、甲基毒死蜱与酰胺类杀虫剂混配对甘蓝蚜虫的室内毒力

试验方法:活性试验按照NY/T11547.7-2006杀虫剂联合作用划分标准,按照有效成分甲基毒死蜱(A):氟啶虫酰胺(B)质量配比为50∶1、30∶1、20∶1、10∶1、5∶1、1∶1、1∶4、1∶10、1∶20、1∶30、1∶50、1∶70进行试验,测定其对甘蓝蚜虫的共毒系数。

1.甲基毒死蜱与氟啶虫酰胺混配对甘蓝蚜虫的室内毒力

试验结果表明:甲基毒死蜱与氟啶虫酰胺混配防治甘蓝蚜虫增效效果显著。甲基毒死蜱与氟啶虫酰胺混配配比在50∶1~1∶70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明有明显增效作用(见表9)。

表9、甲基毒死蜱与氟啶虫酰胺混配对甘蓝蚜虫的室内毒力

五、混配剂的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生物一:甜菜夜蛾

试验在浙江新农化工仙居生测中心试验田开展,前茬为白菜,土质为粘壤土,肥力中等。供试作物为甘蓝,品种为8132甘蓝,对象为甜菜夜蛾。设置实施例4、实施例5、3个单剂对照及1个清水空白对照共6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18个小区,每个小区10行甘蓝,面积约60m2,随机区组排列。

按每亩药量对水45公斤叶片正反面均匀喷雾。施药前在每小区中间2行选择25株生长一致、有甜菜夜蛾幼虫甘蓝株固定挂牌;逐株调查幼虫数,查后立即用背负式喷雾器按设定剂量进行针对性喷雾,施药后第1天、3天、7天调查残存幼虫数,结果见表8。

表8:实施例4、实施例5对甜菜夜蛾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上述试验结果表明:甲基毒死蜱与氯氟氰虫酰胺复配(实施例4)、甲基毒死蜱与氟苯虫酰胺复配(实施例5)对甜菜夜蛾有着较好的速效性及持效性。药后7天的田间防治效果均在96%以上,实施例4较于单剂40%甲基毒死蜱乳油、20%氯氟氰虫酰胺悬浮剂分别增效21.7%、12.3%,实施例5较于单剂分别增效20.8%、14.9%。复配药剂在速效性上明显优于单剂。上述混配农药的其它增效配方进行田间药效试验,也能达到本发明所述的有益效果。

试验生物二:小菜蛾

试验在浙江新农化工仙居生测中心试验田开展,前茬为白菜,土质为粘壤土,肥力中等。供试作物为甘蓝,品种为8132甘蓝,对象为小菜蛾。设置实施例1、实施例5、实施例6、4个单剂对照及1个清水空白对照共8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24个小区,每个小区10行甘蓝,面积约60m2,随机区组排列。

按每亩药量对水45公斤叶片正反面均匀喷雾。施药前在每小区中间2行选择25株生长一致、有小菜蛾幼虫甘蓝株固定挂牌;逐株调查幼虫数,查后立即用背负式喷雾器按设定剂量进行针对性喷雾,施药后第1天、3天、7天调查残存幼虫数,结果见表9。

表9:实施例1、实施例5、实施例6对小菜蛾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上述试验结果表明:甲基毒死蜱与溴氰虫酰胺复配(实施例1)、甲基毒死蜱与氟苯虫酰胺复配(实施例5)、甲基毒死蜱与唑虫酰胺复配(实施例6)对小菜蛾有着较好的速效性及持效性,药后7天的田间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复配药剂在速效性上明显优于单剂。上述混配农药的其它增效配方进行田间药效试验,也能达到本发明所述的有益效果。

试验生物三:稻纵卷叶螟

试验在浙江新农化工仙居生测中心试验田开展,前茬为白菜,土质为粘壤土,肥力中等。供试作物为水稻,对象为稻纵卷叶螟。设置实施例2、实施例7、3个单剂对照及1个清水空白对照共6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18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约30m2,施药后第3天、7天、14天调查小区残虫,调查时按小区随机取5点,每点20株株调查,记录活虫数,换算成百株虫量。计算虫口减退率和校正防效,结果见表10。

表10:实施例2、实施例7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上述试验结果表明:甲基毒死蜱与氯虫苯甲酰胺复配(实施例2)、甲基毒死蜱与四氯虫酰胺复配(实施例7)对稻纵卷叶螟有着较好的速效性及持效性。药后14天的田间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复配药剂在速效性上明显优于单剂。上述混配农药的其它增效配方进行田间药效试验,也能达到本发明所述的有益效果。

试验生物四:甘蓝蚜

试验在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仙居生测中心试验田开展,前茬为水稻,土质为粘壤土,肥力中等。供试作物为甘蓝,供试品种为京丰一号,防治对象为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Linnaeus)。设置实施例3、2个单剂对照及1个清水空白对照共4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12个小区,面积约24m2,随机区组排列。

按每亩药量对水45公斤叶面均匀喷雾。施药前在每小区中间2行选择10棵有蚜株,每株甘蓝调查下部3张老叶,统计叶片上蚜虫基数。施药前调查蚜虫基数,施药后第1天、3天、7天调查残存幼虫数,计算防效。

表11:实施例3对甘蓝蚜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上述试验结果表明:甲基毒死蜱与氟啶虫酰胺复配(实施例3)对甘蓝蚜有着较好的速效性及持效性。药后7天的田间防治效果为97.2%以上,实施例3较于单剂40%甲基毒死蜱乳油、10%氟啶虫酰胺悬浮剂分别增效24.0%、11.9%,在速效性上明显优于单剂(表11)。以上述混配农药的其它增效配方进行田间药效试验,也能达到本发明所述的有益效果。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组合物采用两种活性成分复配方案,其活性和杀虫效果不是各组分活性的简单叠加,与现有的单一制剂相比,除具有显著的杀虫效果外,而且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减缓抗性的产生,制剂残留量少,对作物无污染,安全性好,符合农药制剂的安全性要求。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发明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发明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