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化食用菌栽培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90368阅读:370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化食用菌栽培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用菌栽培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自动化食用菌栽培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食用菌含有对健康有益的多糖类物质以及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价值高,是受大众欢迎的食用成品之一,在我国食用菌的种类繁多,大部分地区均有分为自然生长和人工种植的食用菌。目前,人工种植食用菌一般在室内进行,在对食用菌进行灌溉时,特别是当食用菌生长旺盛的时期,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所以要对食用菌进行喷水,但喷水时要特别小心,要尽量不冲击菇面避免影响生长,通常由人工小心喷水灌溉,但是这样操作十分繁琐,还要定时进行灌溉保持一定湿度,稍有不慎就会造成较大的减产情况,而且现有的食用菌栽培房的加湿设备都是固定不动的安装在食用菌栽培房的顶部,室内温度、湿度不均匀,导致食用菌生长速度不一、管控难度加大,生产成本高,成品质量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化食用菌栽培辅助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动化食用菌栽培辅助装置,包括移动车,所述移动车的底部设有导轨,所述移动车的内腔设有水箱,所述水箱的底部设有加热装置,所述水箱的右侧外壁与水管的一端连接,所述水管的底部设有增压泵,所述水管延伸至移动车的顶部外壁,并且水管的另一端与喷雾装置的左端外壁连接,所述喷雾装置与移动车之间通过安装架固定连接,所述移动车的内腔设有控制器,所述移动车的内腔底部设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的左右两端分别连接有滚轮,所述移动车的右侧外壁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的下侧设有湿度传感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加热装置、驱动装置、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导轨设有两组相互平行的铁支板,两组所述铁支板之间设有支架,所述铁支板的顶部开有大小与滚轮相适配的矩形凹槽,所述滚轮固定安插在矩形凹槽的内腔。

优选的,所述喷雾装置的内部设有中空内腔,所述中空内腔内设有杀菌剂层,所述喷雾装置的顶部设有三组雾化喷头,并且雾化喷头为喇叭的形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种自动化食用菌栽培辅助装置,能够实现全自动化效果,通过设有的湿度传感器与控制器可以调节室内的湿度,而且通过驱动装置带动移动车来回移动,进而对食用菌进行均匀的喷洒水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移动车内部结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导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喷雾装置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移动车、2滚轮、3导轨、31支架、32铁支板、33矩形凹槽、4水管、5喷雾装置、51中空内腔、52杀菌剂层、6雾化喷头、7水箱、8加热装置、9控制器、10温度传感器、11湿度传感器、12驱动装置、13增压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自动化食用菌栽培辅助装置,包括移动车1,所述移动车1的底部设有导轨3,所述移动车1的内腔设有水箱7,所述水箱7的底部设有加热装置8,所述水箱7的右侧外壁与水管4的一端连接,所述水管4的底部设有增压泵13,所述水管4延伸至移动车1的顶部外壁,并且水管4的另一端与喷雾装置5的左端外壁连接,所述喷雾装置5与移动车1之间通过安装架固定连接,所述移动车1的内腔设有控制器9,所述移动车1的内腔底部设有驱动装置12,所述驱动装置12的左右两端分别连接有滚轮2,所述移动车1的右侧外壁设有温度传感器10,所述温度传感器10的下侧设有湿度传感器11,所述控制器9分别与加热装置8、驱动装置12、温度传感器10和湿度传感器11电性连接。

其中,所述导轨3设有两组相互平行的铁支板32,两组所述铁支板32之间设有支架31,所述导轨3设有两组相互平行的铁支板32,两组所述铁支板32之间设有支架31,所述铁支板32的顶部开有大小与滚轮2相适配的矩形凹槽33,所述滚轮2固定安插在矩形凹槽33的内腔。所述喷雾装置5的内部设有中空内腔51,所述中空内腔51内设有杀菌剂层52,所述喷雾装置5的顶部设有三组雾化喷头6,并且雾化喷头6为喇叭的形状。

工作原理:通过驱动装置12带动移动车1在导轨3上来回移动,当温度传感器10和湿度传感器11感应到室内温度和湿度不足时,可以通过控制器9控制加热装置8对水箱7加热,之后水通过水管进入到喷雾装置5内,之后水通过雾化喷头6喷出,进而对食用菌加湿。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