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人造复合营养米成型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加工机械,具体是一种人造复合营养米成型装置。
背景技术:
米粒是稻谷去壳后的产品,其形状是水稻生长自然形成的,将大米粉与野生植物或杂粮作物的淀粉加工成像大米模样的人造复合营养米的食品加工机械,尚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能将大米粉与野生植物或杂粮作物的淀粉,加工成类似大米模样的颗粒,使非粮变粮,粗粮细做的人造复合营养米成型机。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人造复合营养米成型装置,包括顺序连接的拌粉机、制粒机、冷却振动机和往复烘干机,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制粒机主要由环形压模、压辊、分配器和切刀组成,环形压模为一个均匀布设有许多小通孔的环形柱体,其一端封闭,另一端与拌粉机连接,环形压模的环形柱体包围的空间内设置有由动力带动转动的压辊和分配器,切刀设置在环形压模的外边缘,还配有过载保护系统。所述环形压模的小通孔形状为直形孔、梯形孔、外锥孔或内锥孔等多种,以适应不同的原料。所述压辊为2-3个,环形压模与压辊之间的间隙为O. 1-0. 4_。所述分配器与环形压模内圆相切,并与压辊一起将物料挤入环形压模中的小通孔内。所述切刀为I把或2把,用来将从环形压模挤出来的柱状物切成长度适度的颗粒小段,切刀与切刀杆固接,切刀杆上设置有调节手轮,颗粒小段的长度由切刀和环形压模的距离来控制。所述过载保护系统与压辊连接,当遇到过载等紧急情况时,使压辊停止自转,并剪断安全梢使主机停止。本发明的优点是能将野生植物或杂粮作物的淀粉与大米粉混合制成人造复合营养米,实现了非粮变粮,粗粮细做;操作灵活,生产效率高,投资少,见效快;造出的米粒具有和普通大米一样的蒸煮性能,熟后呈颗粒状,有嚼头有香味,营养丰富;设有过载保护装置,使用安全,设有起吊装置,安装方便。
图1为本发明制粒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制粒机的切刀结构示意图。图中1.环形压模2.通孔3.压辊4.分配器5.切刀6.切刀杆7.调节手轮8.锁紧螺母。
具体实施例方式一种人造复合营养米成型机,主要由拌粉机、制粒机、冷却振动机、往复烘干机顺序连接构成,本机还配有过载保护系统,当遇到过载等紧急情况时,使压辊停止自转,并剪断安全梢使主机停止。参照图1,制粒机由环形压模1、压辊3、分配器4和切刀5组成,环形压模I为一个均匀布设有许多小通孔2的环形柱体,其一端封闭,另一端与拌粉机连接,环形压模I包围的空间内设置有由动力带动转动的压辊3和分配器4,切刀5设置在环形压模I的外边缘,环形压模I的通孔2形状为直形孔、梯形孔、外锥孔或内锥孔等多种,以适应不同的原料;压辊3为2-3个,环形压模I与压辊3之间的间隙为O. 1-0. 4mm ;分配器4和压辊3 —起将物料挤入环形压模I中的通孔2内;切刀5将从环形压模I挤出来的柱状物切成长度适度的颗粒,颗粒的长度由切刀5和环形压模I的距离来控制。参照图2,切刀5通过锁紧螺母8与切刀杆6固接,切刀杆6上设置有调节手轮7。工作时,将原料按配方重量份配比放入拌粉机内搅拌均匀成粉团,送入制粒机挤压成米粒状,再送入冷却振动机,将成型的米粒经冷却振动,使其不粘成团,再送入往复烘干机,由自动衡温系统将温度控制在250度左右烘干而成。所述的拌粉机拌粉的用水量为13-15%,具体是以将混合料放在手心中用力捏成团,松开时能自然慢慢松散为宜。
权利要求
1.一种人造复合营养米成型装置,包括顺序连接的拌粉机、制粒机、冷却振动机和往复烘干机,其特征是所述制粒机主要由环形压模、压辊、分配器和切刀组成,环形压模为一个均匀布设有许多小通孔的环形柱体,其一端封闭,另一端与拌粉机连接,环形压模的环形柱体包围的空间内设置有由动力带动转动的压辊和分配器,切刀设置在环形压模的外边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型装置,其特征是梯形孔、外锥孔或内锥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型装置,其特征是间的间隙为O. 1-0. 4mm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型装置,其特征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型装置,其特征是固接,切刀杆上设置有调节手轮。:所述环形压模的小通孔形状为直形孔、:所述压辊为2-3个,环形压模与压辊之:所述分配器与环形压模内圆相切。:所述切刀为I把或2把,切刀与切刀杆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人造复合营养米成型装置,包括顺序连接的拌粉机、制粒机、冷却振动机和往复烘干机,还配有过载保护系统,其特征是制粒机由环形压模、压辊、分配器和切刀组成,环形压模为一个有许多小通孔的环形柱体,其一端封闭,另一端与拌粉机连接,环形压模包围的空间内设置有由动力带动转动的压辊和分配器,切刀设置在环形压模的外边缘。本发明的优点是能将野生植物或杂粮作物的淀粉与大米粉混合制成人造复合营养米,实现了非粮变粮,粗粮细做;操作灵活,生产效率高,投资少,见效快;造出的米粒具有和普通大米一样的蒸煮性能,熟后呈颗粒状,有嚼头有香味,营养丰富;设有过载保护装置,使用安全,安装方便。
文档编号A23L1/10GK103027370SQ20121027343
公开日2013年4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3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3日
发明者李同庚 申请人:李同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