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深海细菌新菌株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08245阅读:328来源:国知局
一株深海细菌新菌株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株深海细菌新菌株及其应用。本发明所公开的深海细菌新菌株是锰氧化黄氏菌(Huangia?manganoxydans)8047?CGMCC?No.6697。锰氧化黄氏菌(Huangia?manganoxydans)8047?CGMCC?No.6697能在NaCl诱导条件下合成四氢嘧啶,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其四氢嘧啶合成水平也相应提高。
【专利说明】一株深海细菌新菌株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海洋微生物新菌株及其应用,具体涉及一株深海热液羽流分离的微生物新属种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0002]大洋中脊热泉喷出的热液进入海洋水体后,在热浮力作用下迅速上升,并与周围海水混合,热液组分浓度迅速稀释至原有的10_4-10_5倍。混合后的流体在达到浮力平衡前可上升数百米,同时发生侧向扩散,其扩散范围在空间尺度上可达数千公里,从而形成热液羽流(hydrothermal plume)。热液羽流在与周围水体交换过程中形成各种参数的梯度,其物理和化学特性与周围海水区别鲜明,Fe、Mn离子、甲烷、氢、硫化氢等含量异常,与海洋其他生境(包括热液口及其沉积物)相比,热液羽流微生物的研究工作相对较少。事实上分离自该环境的微生物往往具有一些特殊的生理生化特性,并可能合成一些独特的代谢产物提高菌株的环境适应性,因此从该特殊环境中分离获得新的微生物资源一直是海洋微生物研究的热点之一。
[0003]1999年,Yurkov等从太平洋热液羽流采用酵母蛋白胨醋酸培养基(yeast-peptone-acetate medium)分离出需氧细菌 Citromicrobium bathyomarinum,该菌能合成光合色素;2005年,Beatty等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0.1%硫代硫酸钠从深海热液羽流分离光合绿硫细菌,可以作为初级生产者参与能量循环。2008,Rathgeber等采用酵母蛋白胨醋酸培养基添加1.5%(w/v)NaCl从太平洋热液羽流分离出需氧光合细菌Erythrobacter0 2010年,Dick等通过添加铁猛元素从Guaymas Basin深海热液羽流分离出八株Mn ( II )氧化细菌。在热液羽流中还存在大量的自养硫氧化还原细菌,它们通过氧化还原性硫获得电子能量,作为生产者提供热液区的生存能量。
[0004]可见深海热液区水体中存在着大量的浮游微生物,它们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这些微生物有望成为解决当前人们所关注的医药、环保、能源等问题的重要资源。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微生物菌种资源。
[0006]本发明所提供的微生物菌种资源是猛氧化黄氏菌(Huangia manganoxydans),其菌株号为8047,其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的登记入册编号为CGMCC N0.6697。
[0007]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用猛氧化黄氏菌(Huangia manganoxydans)8047CGMCC N0.6697制备四氢嘧啶的方法。
[0008]本发明所提供的制备四氢嘧啶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从经NaCl诱导的锰氧化黄氏菌(Huangia manganoxydans) 8047 CGMCC N0.6697 中提取四氢嘧唳。
[0009]其中,所述NaCl诱导是在含有NaCl的培养基中培养猛氧化黄氏菌(Huangiamanganoxydans) 8047 CGMCC N0.6697。[0010]所述含有NaCl的培养基中NaCl的含量大于Og/L,具体可为60g/L_90g/L。
[0011]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米用含有6%(质量百分含量)NaCl的液体培养基对猛氧化黄氏菌(Huangia manganoxydans) 8047 CGMCC N0.6697 进行 NaCl 诱导。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采用含有9% (质量百分含量)NaCl的液体培养基对锰氧化黄氏菌(Huangiamanganoxydans) 8047 CGMCC N0.6697 进行 NaCl 诱导。
[0012]所述含有NaCl的培养基具体可为如下培养基:每升由IOg胰蛋白胨、5g酵母提取物、60-90gNaCl和余量的水制成。
[0013]上述方法中,培养猛氧化黄氏菌(Huangiamanganoxydans) 8047 CGMCC N0.6697具体可为在所述含有NaCl的培养基中培养猛氧化黄氏菌(Huangia manganoxydans) 8047CGMCC N0.6697 6-12 小时,如 8-10 小时。
[0014]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产四氢嘧啶菌剂。
[0015]本发明所提供的产四氢嘧唳菌剂含有猛氧化黄氏菌(Huangia manganoxydans)8047 CGMCC N0.6697。
[0016]本发明的猛氧化黄氏菌(Huangiamanganoxydans)8047 CGMCC N0.6697 能在NaCl诱导条件下合成四氢嘧啶,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其四氢嘧啶合成水平也相应提高。
[0017]生物材料信息:
[0018]分类命名:猛氧化黄氏菌(Huangia manganoxydans)
[0019]菌株编号:8047
[0020]保藏机构: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
[0021]保藏机构简称:CGMCC
[0022]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I号院3号
[0023]保藏日期:2012年10月22日
[0024]保藏中心登记入册编号:CGMCC N0.6697
[0025]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发明,这些实施例用于理解而不是限制本发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6]图1 为猛氧化黄氏菌(Huangia manganoxydans)8047 CGMCC N0.6697 在不同盐浓度条件下四氢嘧啶合成水平的比较:A,四氢嘧啶标品;B,60g/L NaCl条件下四氢嘧啶的合成水平;C,90g/L NaCl条件下四氢嘧啶的合成水平。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的实施例便于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但并不限定本发明。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0028]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0029]实施例1、猛氧化黄氏菌(Huangia manganoxydans) 8047 CGMCC N0.6697 的分离及鉴定
[0030]1、猛氧化黄氏菌(Huangia manganoxydans) 8047 CGMCC N0.6697 的分离
[0031]猛氧化黄氏菌(Huangiamanganoxydans)8047 CGMCC N0.6697 分离自西南印度洋2800米处热液羽流海水样品的海洋细菌。。它的分离方法如下:热液羽流海水样品原位浓缩1000倍后取IOOul涂布于YTSS培养基(每升由IOg胰蛋白胨、5g酵母提取物、20gNaCl、150g琼脂和余量的水制成,pH为7.8)平板上于28°C培养,从中挑取一株橙黄色菌落的菌株,经反复纯化获得猛氧化黄氏菌(Huangia manganoxydans) 8047 CGMCC N0.6697。
[0032]2、猛氧化黄氏菌(Huangia manganoxydans) 8047 CGMCC N0.6697 的鉴定
[0033]I)形态特征:猛氧化黄氏菌(Huangia manganoxydans) 8047 CGMCC N0.6697 在YTSS培养基(每升由IOg胰蛋白胨、5g酵母提取物、20gNaCl、150g琼脂和余量的水制成,pH为7.8)中28°C培养28小时,菌体为杆状,大小约1.8-2.0*0.9-1.2um,侧生单鞭毛,可运动。菌落呈黄色,圆形隆起,不透明,边缘整齐。
[0034]2)生理生化特征:
[0035]按照下述文献中的方法测定了猛氧化黄氏菌(Huangia manganoxydans) 8047CGMCCN0.6697的下述生理生化特征:《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东秀珠、蔡妙英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01)中P353-386。
[0036]猛氧化黄氏菌(Huangiamanganoxydans) 8047 CGMCC N0.6697 为革兰氏阴性菌,氧化酶阳性,触酶阳性,脲酶阳性,明胶液化实验阳性,H2S实验阳性,硝酸还原实验强阳性,脂酶阴性,淀粉利用阴性,纤维素利用阴性,甲基红(M.R)实验阴性,VP实验阴性,对庆大霉素(IOug/片)敏感,新霉素(30ug/片)敏感。其对不同碳源利用的情况如表1所示。
[0037]表1.猛氧化黄氏菌(Huangia manganoxydans) 8047 CGMCC N0.6697 的碳源利用结果
[0038]
【权利要求】
1.猛氧化黄氏菌(Huangiamanganoxydans),其特征在于:所述猛氧化黄氏菌(Huangia manganoxydans)的菌株号为8047,其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的登记入册编号为CGMCC N0.6697。
2.权利要求1所述的锰氧化黄氏菌在制备四氢嘧啶中的应用。
3.制备四氢嘧啶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从经NaCl诱导的权利要求1所述的锰氧化黄氏菌中提取四氢嘧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aCl诱导是在含有NaCl的培养基中培养权利要求1所述的锰氧化黄氏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有NaCl的培养基中NaCl的含量为 60g/L-90g/L。
6.含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锰氧化黄氏菌的产四氢嘧啶菌剂。
【文档编号】C12R1/01GK103805528SQ201210443083
【公开日】2014年5月21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8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8日
【发明者】黄力, 戴欣, 张山, 宋磊, 郗丽君, 任菲, 黄英, 董志扬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