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茶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柿大茶良种制作红茶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柿大茶,是安徽省省级茶树良种,为黄山区太平猴魁茶产地所特有的茶树品种,是生产和发展太平猴魁产业的品种基础,属灌木型,大叶类,中芽种。太平猴魁茶是我国历史名茶之一,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茶叶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多达500多种,具有抗菌、抑菌、减肥、防龋齿和抑制癌细胞等功效。目前,柿大茶多用于绿茶特别是名优绿茶的加工,以柿大茶为原料制作红茶的加工工艺非常少见,现有技术缺少根据柿大茶原料的品质特点进行改进和调整的加工工艺。
此外,传统的红茶加工工艺中,对茶叶采取统一的加工处理,但不同鲜叶的含水量、内含物均不相同,即使同一批次的鲜叶,也存在嫩度不同、大小不同等差异,因此难以保证最终加工产品品质均匀一致,产品规格难以控制,致使产品品质难以进一步提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品质均匀良好、滋味浓醇鲜甜的柿大茶良种制作红茶加工工艺。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柿大茶良种制作红茶加工工艺,其步骤为:鲜叶采摘、萎凋、揉捻、发酵、干燥。所述的揉捻工艺要进行三次,第一次揉捻时间为40~50min,揉捻过程为先在常压下揉捻23~27min,然后轻压揉捻9~11min,重压揉捻4~6min,最后恢复常压揉捻4~6min,揉捻完成后进行解块分筛;
对分筛后的筛下茶和筛面茶分别进行第二次揉捻,揉捻时间为40~50min,先轻压揉捻8~12min,然后逐渐加至中压揉捻14~16min,再重压揉捻14~16min,最后恢复常压揉捻4~6min,揉捻完成后再次解块分筛;
将第二次分筛的筛下茶分离出来,对筛面茶进行第三次揉捻,揉捻时间为26~34min,先轻压揉捻4~6min,然后重压揉捻18~22min,最后恢复常压揉捻4~6min,揉捻完成后对茶叶进行解块。所述的轻压为0.12~0.2MPa,中压为0.2~0.35MPa,重压为0.35~0.6MPa。
优选的:所述的揉捻工艺是利用分筛揉捻机完成的,所述分筛揉捻机包括机体,机体为立式圆筒形,所述机体顶部设有可启闭的进料门;机体底部设置倒锥形的第一出料口,第一出料口处设置可密闭的出料门;所述机体中央设置一根沿机体轴线方向的主动轴,主动轴通过轴承固定在机体顶部,并与机体顶部外侧的减速电机相连;
所述主动轴由上往下依次设置上从动轴和下从动轴;所述上从动轴和下从动轴上分别均匀固定多根第一揉捻杆,所述第一揉捻杆分别垂直于与其相连的从动轴,且多根第一揉捻杆依次旋转60°环绕在从动轴上,第一揉捻杆上设置多根第一揉捻棒,第一揉捻棒以第一揉捻杆为中心可在垂直于第一揉捻杆的平面内进行转动;所述主动轴带动上从动轴和下从动轴转动,两个从动轴根部设置旋转连接结构使得从动轴上具有第一揉捻杆的部分可以绕轴心转动;
所述两根从动轴之间设置第一筛板,下从动轴下侧与第一出料口之间设置第二筛板,第一筛板中央设有供主动轴穿过的孔;所述第一筛板和第二筛板的大小、形状均与机体内壁相匹配,第一筛板的筛孔孔径大于第二筛板,且两个筛板均由上下两层筛片构成,筛板的上筛片与下筛片的筛孔孔径一致,转动其中一层筛片可以将筛孔交错使筛板呈完全闭合状态;所述第一筛板与机体内壁之间设置供第一筛板上下移动的升降机构,且第一筛板的升降范围不影响上从动轴和下从动轴的转动;所述升降机构上与第一筛板相接触的部位、机体内壁上与第二筛板相接触的部位分别设置供筛板水平转动的滑槽;
所述机体侧壁上对应两根从动轴的高度分别设置两根管道,两根管道上均设有阀门并与空气压缩机相连。
优选的:所述的第一揉捻棒两端设置磁力球。
优选的:所述的升降机构包括沿机体轴线方向的齿条和与齿条相啮合的主动齿轮,所述齿条上端与第一筛板固定连接,主动齿轮中设有转杆,转杆与机体外侧的第一电机相连。
优选的:所述的第一筛板和第二筛板上均设有使筛板打开或闭合的转动机构,所述的转动机构包括设置在筛板的上筛片和下筛片对应同一位置的电磁铁和拉绳,电磁铁与电源之间设置能够改变电磁铁中电流方向的双刀双掷开关,拉绳的长度使转动后的筛板处于完全闭合状态。
优选的:所述的第一筛板的孔径为8~12mm,第二筛板的孔径为6~10mm。
优选的:所述的揉捻工艺是利用加压揉捻机完成的,所述加压揉捻机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置揉捻球及进料室,所述揉捻球由左半球壳和右半球壳组成,右半球壳位于进料室一端,左半球壳位于进料室另一端并由推杆组件驱动可移动并与右半球壳对合;
所述进料室形状是与揉捻球匹配的圆筒形,进料室顶部和底部分别置有进料口和可启闭的第二出料口;所述第二出料口处设置出料口插板和驱动出料口插板封闭或打开第二出料口的气缸;插板下方设置两个相互平行的转轴,两转轴的转动方向相反,转轴上设置分散杆;
所述右半球壳顶端通过轴承连接在固定轴上,右半球壳配套设置有驱动机构驱动其沿固定轴转动;所述的驱动机构包括围绕右半球壳的齿圈,齿圈与固定轴垂直;与齿圈相啮合的齿轮分别位于揉捻球两侧并由第二电机驱动;所述左半球壳顶点处通过轴承与推杆组件中的推杆固定,所述左半球壳和右半球壳边缘具有凹凸结合部;
所述固定轴位于揉捻球内部的部分固定有多根第二揉捻棒,所述左半球壳内腔沿环绕固定轴的位置设置多根第二揉捻杆,所述第二揉捻杆上固定有多根第二揉捻棒;所述左半球壳与右半球壳下部分别设置可连接压缩空气管道的管接头。
优选的:所述的萎凋工艺为日光设施萎凋,设置可控遮荫率的设施萎凋场,将鲜叶均匀摊放,摊叶厚度2~3㎝,调节遮阴率使叶面温度在32℃以下且不低于28℃,中间翻拌3~4次,萎凋时间为30min~50min,控制萎凋叶含水量为60%~63%。
优选的:所述的萎凋工艺利用萎凋槽完成,将温度控制在28~32℃,摊叶厚度为14~18㎝,每隔1h翻拌一次,翻拌时要停止鼓风,雨露水叶在萎凋前每30min需翻抖一次,萎凋时间为4~5h,控制萎凋叶含水量为60%~63%。
优选的:所述的发酵工艺控制室温保持24~26℃,湿度为95%~98%,保持空气流通,摊叶厚度为10~15㎝,发酵时间为4~6h,控制发酵叶色93%以上变为铜红色,青气逐渐消失,发出清新鲜浓的花果香,叶脉及汁液泛红;所述的干燥工艺采用先毛火干燥,中间摊晾一次,后足火干燥的方法,毛火温度为100~115℃,干燥至含水量为18%~22%;中间摊晾15~25min;然后足火温度为65~75℃、干燥至含水量为5%~8%。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揉捻过程中的多次筛分,将茶叶分为不同品质级别,使经过二次揉捻就能通过筛板的茶叶直接进行发酵过程,避免揉捻叶因过度揉捻而影响茶叶品质,也避免有些揉捻叶因揉捻不足而导致细胞破坏不充分,进而发酵不均,影响最终茶叶汤味。并且分级后可以在后续工艺中对工艺参数进行区别调整,使不同级别的茶叶都能达到更好的加工效果,也使各级别的茶叶都能够品质均匀。同时,揉捻过程中将加压和松压相结合,这样既能揉紧条索,揉破大部分细胞,又能使揉捻叶团松懈,散发热量,有利于揉捻叶的品质稳定,为良好的发酵准备条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采用的分筛揉捻机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第一揉捻杆的侧视图;
图4为主动轴与从动轴的一种连接方式;
图5为主动轴与从动轴的另一种连接方式;
图6为本发明采用的加压揉捻机结构示意图;
图7为揉捻球处于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的柿大茶良种制作红茶加工工艺中,所述揉捻工艺是利用分筛揉捻机完成的,如图1所示的分筛揉捻机包括机体1,机体1为立式圆筒形,所述机体1顶部设有可启闭的进料门12,进料门12与机体1之间设置密封圈。机体1底部设置倒锥形的第一出料口2,第一出料口2处设置可密闭的出料门,在出料门处于闭合状态时,机体1内部形成与外界隔绝的密闭空间。所述机体1中央设置一根沿机体1轴线方向的主动轴3,主动轴3通过轴承固定在机体1顶部,并与机体1顶部外侧的减速电机4相连,所述的轴承上设有轴承密封圈,以保证轴承处的密封效果。
如图1、2所示,所述主动轴3由上往下依次设置上从动轴5和下从动轴6。上从动轴5和下从动轴6上分别均匀固定多根第一揉捻杆7,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揉捻杆7分别垂直于与其相连的从动轴,且多根第一揉捻杆7依次旋转60°环绕在从动轴上。所述第一揉捻杆7上设置多根第一揉捻棒8,第一揉捻棒8以第一揉捻杆7为中心可在垂直于第一揉捻杆7的平面内进行转动。
例如:第一揉捻杆7与第一揉捻棒8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是第一揉捻棒8中央有个供第一揉捻杆7通过的孔,第一揉捻杆7上在第一揉捻棒8的两侧设置限位卡,或者第一揉捻杆7上设置多个第一沿揉捻杆7径向方向的凹槽,每个凹槽内固定一个第一揉捻棒8,使第一揉捻棒8能在垂直于第一揉捻杆7的平面内进行转动。
为了增强揉捻效果,所述的主动轴3带动上从动轴5和下从动轴6转动,两个从动轴根部设置旋转连接结构使得从动轴上具有第一揉捻杆7的部分可以绕轴心转动。如图4所示,所述的旋转连接结构可以是在两个从动轴的根部分别设置一个管套,管套固定在主动轴3上,上从动轴5和下从动轴6分别从管套中穿过,这样两个从动轴就可以绕主动轴3自由转动。或者如图5所示,两个从动轴分别与主动轴3固定连接,从动轴上与第一揉捻杆7连接的部分设置管套,第一揉捻杆7固定在管套上,这样就可以实现第一揉捻杆7绕从动轴自由转动。
在揉捻过程中,减速电机4带动主动轴3和两个从动轴转动,第一揉捻杆7在绕主动轴3同步转动的同时,也在绕与其相连的从动轴自由转动,其上的第一揉捻棒8通过与茶叶摩擦绕第一揉捻杆7做无序的转动,可使揉捻更加充分。更好的实施方式是:所述的第一揉捻棒8两端设置磁力球15,由于磁力球15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这样第一揉捻棒8不仅受到与茶叶相接触的摩擦力,还受到其他第一揉捻棒8的吸引和排斥,这样加大了第一揉捻棒8的无序运动,进一步增强了揉捻效果。
为了满足被发明中对揉捻工艺的要求,在所述的两根从动轴之间设置第一筛板9,下从动轴6下侧与出料口2之间设置第二筛板10,所述第一筛板9中央设有供主动轴3穿过的孔。如图1所示,第一筛板9将机体1内部分隔成第一揉捻室和第二揉捻室,这样可以在第一次揉捻完成后将解块过筛的筛面茶和筛下茶分别进行第二次揉捻,也便于对茶叶进行分级。
如图1所示,所述的第一筛板9和第二筛板10的大小、形状均与机体1内壁相匹配,即两个筛板的边缘与机体1的内壁相接触,以保证所有的揉捻叶都经过过筛才能进入下一步骤。所述第一筛板9的筛孔孔径大于第二筛板10,例如:所述的第一筛板9的孔径为8~12mm,第二筛板10的孔径为6~10mm。且两个筛板均由上下两层筛片构成,筛板的上筛片与下筛片的筛孔孔径一致,转动其中一层筛片可以将筛孔交错使筛板呈完全闭合状态。在揉捻时,筛板处于闭合状态,以保证揉捻的效果,揉捻完成后,需要过筛时,再转动其中一层筛片,将筛板打开。
为了便于两个筛板的打开和关闭,在所述升降机构11上与第一筛板9相接触的部位、机体1内壁上与第二筛板10相接触的部位分别设置供筛板水平转动的滑槽,通过上筛片和下筛片分别向相反方向转动,达到使筛板打开或闭合的目的。进一步的,为了使筛板的打开和关闭更加方便,在所述的第一筛板9和第二筛板10上均设有使筛板打开或闭合的转动机构,所述的转动机构包括设置在筛板上筛片和下筛片对应同一位置的电磁铁和拉绳,电磁铁与电源之间设置能够改变电磁铁中电流方向的双刀双掷开关,拉绳的长度使转动后的筛板处于完全闭合状态。在需要筛板关闭时,通过控制双刀双掷开关使上筛片和下筛片上的电磁铁彼此排斥,这样上筛片和下筛片分别向相反方向转动,使拉绳绷直,此时筛板处于关闭状态。在需要筛板打开时,再控制双刀双掷开关使上筛片和下筛片上的电磁铁彼此吸引,这样上筛片和下筛片恢复原位,将筛板打开。
由于揉捻过程和解块过程对空间大小要求不同,在较小的空间内,无法完成解块的操作,因此需要将第一筛板9设为可升降的结构。在所述第一筛板9与机体1内壁之间设置供第一筛板9上下移动的升降机构11,且第一筛板9的升降范围不影响上从动轴5和下从动轴6的转动。所述的升降机构11可以为丝杆升降结构,将第一筛板9固定在升降丝杆上以实现升降运动。更好的实施方式是:所述的升降机构11包括沿机体1轴线方向的齿条和与齿条相啮合的主动齿轮,所述齿条上端与第一筛板9固定连接,主动齿轮中设有转杆,转杆与机体1外侧的驱动电机16相连。这样通过驱动电机16转动转杆,进而使主动齿轮转动,使齿条上下移动,就能实现第一筛板9的上下移动了。
在第一次揉捻前,将第一筛板9移至升降机构11的最高处,使第一揉捻室的空间最小,第一次揉捻完成后,先将第一筛板9下降至升降机构11的最低处,增大第一揉捻室的空间,然后打开减速电机4和第一筛板9,使揉捻叶解块并过筛。然后根据筛面茶和筛下茶的数量多少将第一筛板9移至升降机构11的中上部,因为留在第一揉捻室的筛面茶的揉捻效果较第二揉捻室的筛下茶差,所以要使第一筛板9移动到较高位置以增强第一揉捻室的揉捻效果。
为了实现本发明中揉捻工艺对加压和松压的要求,所述机体1侧壁上对应两根从动轴的高度分别设置两根管道13,两根管道13上均设有阀门并与空气压缩机14相连,通过开启和关闭管道13上的阀门及空气压缩机14调节机体1内部的气压。此外,由于在第二次揉捻时,将原本在第一揉捻室中进行揉捻的茶叶分为两部分并分别在两个揉捻室中揉捻,使得揉捻空间加大,为了保证最终的揉捻效果,也需要通过空气压缩机14对机体1内部进行加压。
或者如图6、7所示,所述的揉捻工艺是采用加压揉捻机完成,所述加压揉捻机包括机架21,所述机架21上设置揉捻球22及进料室23,所述揉捻球22由左半球壳25和右半球壳26组成,右半球壳26位于进料室23一端,左半球壳25位于进料室23另一端并由推杆组件驱动可移动并与右半球壳26对合,所述推杆组件可以由油缸或气缸与推杆34组成。通过左半球壳25的移动,缩小揉捻空间,对茶叶有加压作用,有利于揉捻过程的快速完成。如图6,也就是右半球壳26位于进料室23右端,左半球壳25位于进料室23左端,并由推杆组件驱动可以向右移动或退回。
所述进料室23的形状是与揉捻球22匹配的圆筒形,能容纳左半球壳25在其中运动,然后与右半球壳26口部对合形成封闭的揉捻球22。进料室23顶部和底部分别置有进料口24和可启闭的第二出料口29,进料口24可以直接是对接一个料斗的开口,也可以是可启闭的门板,门板进一步连接可启闭的驱动部件。在所述第二出料口29处设置出料口插板和驱动出料口插板封闭或打开第二出料口29的气缸,在第二出料口29下方设置两个相互平行的转轴27,两转轴27的转动方向相反,转轴27上设置分散杆37。完成揉捻过程后,第二出料口29打开,两个转轴27在电机驱动下开始反向转动,带动分散杆37同步转动打散茶叶团块,在出料的同时完成解散团块的过程。
所述右半球壳26顶端通过轴承连接在固定轴31上,右半球壳26配套设置有驱动机构驱动其沿固定轴31转动。所述的驱动机构包括围绕右半球壳26的齿圈32,齿圈32与固定轴31垂直,与齿圈32相啮合的齿轮38分别位于揉捻球22两侧并由第二电机33驱动。
所述左半球壳25顶点处通过轴承与推杆组件中的推杆34固定,所述左半球壳25和右半球壳26边缘具有凹凸结合部36,所述凹凸结合部36可以是由多个左半球壳25边缘的突出部分与右半球壳26边缘相配合的凹陷部分组成;也可以是多个左半球壳25边缘的凹陷部分与右半球壳26边缘相配合的突出部分组成;或者在左半球壳25与右半球壳26的边缘分别设置相互啮合的齿形结构。左半球壳25与右半球壳26通过凹凸结合部36连接成一个整体,驱动机构驱动右半球壳26转动,右半球壳26通过凹凸结合部36带动左半球壳25同步转动。
所述固定轴31位于揉捻球22内部的部分固定有多根第二揉捻棒30,所述左半球壳25内腔沿环绕固定轴31的位置设置多根第二揉捻杆28,所述第二揉捻杆28上固定有多根第二揉捻棒30。揉捻球22在驱动机构驱动下进行转动时,揉捻球22内的第二揉捻杆28与固定轴31相对运动,实现对茶叶的揉捻过程。
所述左半球壳25和右半球壳26上分别设置用途为连接气管的管接头35。揉捻球22内部通过管接头35连接压缩空气管道,以此调整揉捻过程中的压力。
实施例一
选择1芽2叶初展的柿大茶良种进行采摘,采摘下来的芽叶使用清洁、透气性良好的茶蓝或竹筐装运,以保持鲜叶的新鲜度和完整性。由于不同鲜叶的含水量和内含物各不相同,因此要将一天中不同时段采摘的鲜叶以及不同嫩度的芽叶分开加工,避免发酵不均,保证茶叶品质。
采用日光设施萎凋的方式,设置可控遮阴率的设施萎凋场,将鲜叶均匀摊放在尼龙布、篾垫或水筛上,摊叶厚度为2.5cm,调节遮阴率将叶面温度控制在32℃以下且不低于28℃,每15min翻拌一次。40min后结束萎凋,此时,萎凋叶的含水量在62%左右,表现为叶质和嫩茎萎软,失去鲜态时的挺展和脆性,握叶柔软、稍粘、可成团,叶色失去鲜绿光泽变为暗绿色。若萎凋程度不足,可延长萎凋时间至50min,避免茶叶因叶质过硬而在揉捻中断碎,影响茶叶品质。
利用分筛揉捻机对茶叶进行揉捻,先将分筛揉捻机的第一筛板9调至关闭状态,并将其升至最高处,然后通过进料门向第一揉捻室中放入茶叶,驱动减速电机4进行第一次揉捻,23min后打开连通第一揉捻室的管道13上的阀门和空气压缩机14,使第一揉捻室中维持轻压,9min后调节并保持重压继续揉捻4min,然后使第一揉捻室中恢复常压,再揉捻4min。驱动电机16将第一筛板9下移至最低处,并使第一筛板9变为打开状态,用减速电机4驱动主动轴3和上个从动轴5转动将揉捻叶解块打散。
筛分完成后再次关闭并调节第一筛板9的高度使之位于距升降机构上端1/4的位置,保持轻压揉捻8min,逐渐加压至中压并保持14min,再进一步加压至重压揉捻14min,最后恢复常压揉捻4min。调节第一筛板9的高度至最低处对第一揉捻室中的筛面茶进行解块分筛,分筛完成后再将第一筛板9升至最高处对第二揉捻室的筛下茶进行解块分筛,打开出料门,使通过第二筛板10的揉捻叶离开揉捻机并列为1号品。
分别关闭出料门和两块筛板,将第一筛板9移至距升降机构上端1/4的位置,保持轻压揉捻4min,然后加压至重压揉捻18min,再恢复常压揉捻4min。调整第一筛板9的高度先对第二揉捻室的茶叶进行解块和出料并列为2号品,然后再对第一揉捻室中的茶叶进行解块和出料并列为3号品。
分别对1号品、2号品和3号品进行发酵,控制发酵室的室温保持24~26℃,湿度为95%~98%,并保持空气流通。1号品的摊叶厚度为10㎝,发酵时间为4h;2号品的摊叶厚度为12㎝,发酵时间为5h;3号品的摊叶厚度为15㎝,发酵时间为6h。发酵时间可根据发酵程度稍作调整使发酵叶色93%以上变为铜红色,青气逐渐消失,发出清新鲜浓的花果香,叶脉及汁液泛红。
将三个品级的发酵叶均用100℃的毛火干燥至含水量为22%,使之手捏稍感刺手,折而不断,紧握茶叶放手即能松散,且有醇香。然后摊晾15min,最后用65℃的足火干燥至含水量为8%,得到的茶叶茶香明显,条索紧结乌润。
实施例二
选择1芽2叶初展的柿大茶良种进行采摘,利用萎凋槽进行萎凋,将鲜叶按16cm的厚度均匀摊放,利用鼓风机向萎凋槽中通入温度为32℃的热空气,每隔1h翻拌一次,翻拌时要停止鼓风。4h后结束萎凋,此时,萎凋叶的含水量在62%左右,若萎凋程度不足,可延长萎凋时间至5h,避免茶叶因叶质过硬而在揉捻中断碎,影响茶叶品质。
利用加压揉捻机对茶叶进行揉捻,先向进料室23中放入茶叶,推杆34推动左半球壳25向右移动并与右半球壳26闭合形成揉捻球22。驱动第二电机33带动揉捻球22转动,揉捻球22中的第二揉捻杆28和第二揉捻棒30对茶叶进行第一次揉捻。25min后停止揉捻球22的转动,在管接头35上连接与空气压缩机相连的管道,向揉捻球22中压缩空气使之进入轻压状态,然后移除管道揉捻10min。再次停止揉捻球22转动,重复操作并将揉捻球22中压强调整为重压揉捻5min,最后恢复常压揉捻5min。打开第二出料口29,两个转轴27反向转动,带动分散杆37同步转动,使茶叶在出料时完成解块。
对茶叶进行筛分,将筛面茶列为3号品、筛下茶列为2号品,然后对2号品和3号品分别进行第二次揉捻。先轻压揉捻10min,逐渐加压至中压并保持15min,再进一步加压用重压揉捻15min,最后恢复常压揉捻5min。对3号品的揉捻可采用较2号品稍大的压强,出料解块后,进行第二次筛分,并将通过第二次筛分的筛下茶分离出来并列为1号品。
对2号品和3号品茶叶分别进行第三次揉捻,先轻压揉捻5min,然后重压揉捻20min,再恢复常压揉捻5min,最后出料解块。
分别对1号品、2号品和3号品进行发酵,控制发酵室的室温保持24~26℃,湿度为95%~98%,并保持空气流通。1号品的摊叶厚度为12㎝,发酵时间为4.5h;2号品的摊叶厚度为13㎝,发酵时间为5h;3号品的摊叶厚度为14㎝,发酵时间为5.5h。发酵时间可根据发酵程度稍作调整。
将三个品级的发酵叶均用110℃的毛火干燥至含水量为20%,然后摊晾20min,最后用70℃的足火干燥至含水量为7%,得到的茶叶茶香明显,条索紧结乌润。
实施例三
选择1芽2叶初展的柿大茶良种进行采摘,利用萎凋槽进行萎凋,将鲜叶按15cm的厚度均匀摊放,利用鼓风机向萎凋槽中通入温度为30℃的热空气,每隔1h翻拌一次,翻拌时要停止鼓风。4.5h后结束萎凋,此时,萎凋叶的含水量在62%左右,若萎凋程度不足,可延长萎凋时间至5h,避免茶叶因叶质过硬而在揉捻中断碎,影响茶叶品质。
利用分筛揉捻机对茶叶进行揉捻,先将第一筛板9关闭并升至最高处,然后打开进料门放入茶叶,驱动减速电机4在常压下揉捻27min,然后打开连通第一揉捻室的管道13上的阀门和空气压缩机14,保持轻压揉捻11min,再重压揉捻6min,最后恢复常压揉捻6min。打开第一筛板9并将其下移至最低处,对茶叶进行解块过筛。
筛分完成后再次关闭并移动第一筛板9使之位于距升降机构上端1/4的位置,先轻压揉捻12min,逐渐加压至中压并保持16min,再进一步加压用重压揉捻16min,最后恢复常压揉捻6min。先对第一揉捻室的揉捻叶进行解块筛分,然后打开出料门对第二揉捻室进行同样操作,使通过第二筛板10的揉捻叶离开揉捻机并列为1号品。
关闭出料门和两块筛板,将第一筛板9移至距升降机构上端1/4的位置,轻压揉捻6min,然后重压揉捻22min,再恢复常压揉捻6min。先对第二揉捻室的茶叶进行解块和出料并列为2号品,然后再对第一揉捻室中的茶叶进行解块和出料并列为3号品。
分别对1号品、2号品和3号品进行发酵,控制发酵室的室温保持24~26℃,湿度为95%~98%,并保持空气流通。1号品的摊叶厚度为10㎝,发酵时间为4h;2号品的摊叶厚度为12㎝,发酵时间为4.5h;3号品的摊叶厚度为14㎝,发酵时间为5h。发酵时间可根据发酵程度稍作调整。
将三个品级的发酵叶均用115℃的毛火干燥至含水量为18%,然后摊晾25min,最后用75℃的足火干燥至含水量为5%,得到的茶叶茶香明显,条索紧结乌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