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烘干机,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茶叶的烘干机,属于机械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烘干提香是绿茶生产中重要的操作工序,一般在茶叶烘干机中完成,利用热风对茶叶进行烘干。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茶叶是堆积在茶叶烘干机中的,茶叶容易出现受热不均。因此需要操作人员在烘干过程中不断的翻动茶叶,并观察茶叶的烘干程度,使用不便;茶叶在翻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断碎茶和茶尘,这些茶尘会随着热风从烘干机中逸出飘散在空气中和落积在机械设备上,对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以及影响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茶叶的烘干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茶叶受热不均,茶尘会随着热风从烘干机中逸出飘散在空气中和落积在机械设备上,对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以及影响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的问题;通过设有带有转轴的烘筒,可以在烘干时旋转烘筒,有效的避免了茶叶受热不均的现象,有利于提高烘干效率,且烘筒的密封设计,有利于防止茶尘对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以及影响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简单方便,便于使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种用于茶叶的烘干机,包括工作台、支撑臂和烘筒,所述工作台上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顶端固定设有所述支撑臂,所述电机的一侧并在所述工作台上安装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的顶端并在所述电机的一侧固定连接转轴,且所述转轴内设有加热器,所述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烘筒,所述烘筒的一端与所述支撑臂连接,所述烘筒内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安装有加热网,所述加热网与所述加热器连接,所述烘筒内设有温度感应器。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烘筒上铰接有进料盖和出料盖,且所述出料盖铰接在所述筒体的底端,所述进料盖和所述出料盖上均设有卡扣。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筒体的两端对称设有若干个通气孔。
根据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用于茶叶的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的外壁是由隔温材料制成的。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机和所述加热器均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温度感应器信号连接所述控制器。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且实用性强,通过设有带有转轴的烘筒,可以在烘干时旋转烘筒,有效的避免了茶叶受热不均的现象,有利于提高烘干效率,且烘筒的密封设计,有利于防止茶尘对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以及影响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通过设有加热器和加热网,可以对茶叶进行烘干,使茶叶受热均匀;设有的温度感应器,可以感应烘筒中的温度,并通过控制器控制烘筒中的温度,防止温度对茶叶的损害,简单方便,便于使用。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主观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烘筒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工作台;2、电机;3、支撑臂;4、烘筒;5、转轴;6、进料盖;7、出料盖;8、卡扣;9、通气孔;10、控制器;11、空腔;12、加热网;13、温度感应器;14、加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茶叶的烘干机,包括工作台1、支撑臂3和烘筒4,工作台1上安装有电机2,电机2的顶端固定设有支撑臂3,电机2的一侧并在工作台1上安装有控制器10,控制器10的顶端并在电机2的一侧固定连接转轴5,且转轴5内设有加热器14,转轴5固定连接烘筒4,烘筒4的一端与支撑臂3连接,烘筒2内设有空腔11,空腔11内安装有加热网12,加热网12与加热器14连接,烘筒4内设有温度感应器13。
进一步,烘筒4上铰接有进料盖6和出料盖7,且出料盖7铰接在筒体4的底端,进料盖6和出料盖7上均设有卡扣8,有利于茶叶的取放。
筒体4的两端对称设有若干个通气孔9,有利于排出茶叶产生的热气。
筒体4的外壁是由隔温材料制成的,防止烫手,有利于保护工作人员的安全。
电机2和加热器14均电性连接控制器10,便于控制器10控制电机2和加热器14的工作。
温度感应器13信号连接控制器10,便于控制烘筒4内的温度。
本发明的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且实用性强,通过设有带有转轴5的烘筒4,可以在烘干时旋转烘筒4,有效的避免了茶叶受热不均的现象,有利于提高烘干效率,且烘筒4的密封设计,有利于防止茶尘对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以及影响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通过设有加热器14和加热网12,可以对茶叶进行烘干,使茶叶受热均匀;设有的温度感应器13,可以感应烘筒4中的温度,并通过控制器10控制烘筒中的温度,防止温度对茶叶的损害,简单方便,便于使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