缚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49267阅读:595来源:国知局
缚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一种缚紧装置,尤指一种包括复数个凹槽、复数个接触垫、复数个弹性连接构件与一结合构件之缚紧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微型运动感应器的普及,以及健身运动的风行,感知使用者运动状况以提供健康资讯的穿戴式装置,譬如用于走路的计步器、跑步的跑步计、健身运动的动作感应器、可监测日常运动甚至睡眠状态的监测器以及甚至侦测水中运动,如游泳动作感测器等类型的穿戴式装置便逐渐流行。一般来说,此等穿戴式装置都是穿戴在手腕上居多,类似手表架构,也因此大多数穿戴装置皆采用一般的表带架构结合运动感应模块而穿戴固定在肢体上,譬如手腕。

然目前市面上流行的穿戴装置,大多以表带架构将感应模块附着于肢体的穿戴方式,则类似于一般手表的穿戴方式。也就是将表带本身一端穿过其另一端的扣环,接着将表带拉紧到所需的松紧度之后,将装置在扣环上的定位销穿过表带上的定位小孔,藉销与孔结合使表带维持在所需的紧迫度,而使穿戴装置穿戴附着在肢体上。但是,此等藉由传统表带的穿戴方式却有如下不可避免的缺点:那就是由于运动中的身体运动、肢体晃动、肌肉收缩舒张变形、身体发热升温、流汗、甚至身体所处环境之温度变化与遭遇的水分,譬如雨水等等因素造成操作环境变化而不同于初始穿戴时的缚紧条件;然而,传统表带却无法抗拒此等影响,而发生穿戴位置因此而移位变化,进而让穿戴装置松脱。此一缺陷不仅困扰使用者,让使用者穿戴的经验不佳,更会造成穿戴装置上的运动感测模块由于穿戴装置在运动中的移位运动;让使用者运动之运动量测以及使用者之心率量测皆严重 失准,进而让穿戴装置于操作中获得正确的量测资料以提供使用者了解自身运动状况及运动相关的心跳数据的功能受到极严重的影响。

因此,如何而可避免上述之缺点,是一个值得深思之问题。所以,一个可以承受上述的各种会在运动中不可避免的苛刻条件,且仍能维持穿戴装置的最初缚紧条件的缚紧装置确实值得研发。



技术实现要素:

职务之故,申请人鉴于已知技术之缺失,乃思及改良创作之意念,终能创作出本案之“缚紧装置”。

本案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缚紧装置,使用者仅以单手操作便能将该装置牢牢地缚紧在肢体,譬如手腕上;该装置可承受操作者本身因运动而发生的身体状况变化以及运动环境变化对缚紧装置之初始穿戴条件影响,免除此等影响松动该装置;该缚紧装置提供承载座可容纳/拆装不同功能或目的的其他装置,譬如可安置不同功能的运动感测模块、通讯模块,或视听模块等。

本案之又一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缚紧装置,其包含:一缚紧带,具有一第一侧及一第二侧;一承载座,设置于该缚紧带上;复数个锯齿状凹槽,分布及形成于该缚紧带上,其中各该锯齿状凹槽是由两个侧壁及一底部所形成,且该两个侧壁分别与该底部间的角度皆为锐角;复数个接触垫,对应形成在该复数个锯齿状凹槽的该底部以外;复数个弹性连接构件,对应形成并连接于该复数个锯齿状凹槽顶端;一第一结合构件,形成在该第一侧上;一第二结合构件,形成于该第二侧上;一滑槽,形成在该缚紧带上,且具有一滑动空间;以及一缚紧扣件,具有配置于该滑槽中的一第一杆与一扣件开口,其中该第一杆于该滑动空间上滑动,且该扣件开口可让该缚紧带的该第一侧及第二侧通过。

本案之另一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缚紧装置,包含:一缚紧带,具有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复数个锯齿状凹槽,分布及形成于该缚紧带上;复数个接触垫,对应形成在该复数个锯齿状凹槽底部,其中该第一表面与 该复数个接触垫同侧;以及复数个弹性连接构件,对应形成于该复数个锯齿状凹槽顶端,其中该第二表面与该复数个弹性连接构件同侧。

为了让本申请之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其显示一依据本申请构想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缚紧装置之上视图与侧视图。

图2:其显示一如图1所示经缚紧之缚紧装置的示意图以及该缚紧装置之一缚紧扣件的上视图。

图3a:其显示一依据本申请构想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相结合之弹性连接构件、锯齿状凹槽、接触垫与部分的缚紧带为自由体,用来表示作用于其上的诸种作用力及结构形变之示意图。

图3b:其显示一依据本申请构想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缚紧带上所承受拉伸应力同时作用在连接锯齿状凹槽顶端两侧之弹性连接构件及缚紧带本身时的诸种作用力及结构形变之示意图。

图4:其显示一依据本申请构想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缚紧装置之侧视图。

图5a:其显示一依据本申请构想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相结合之弹性连接构件、锯齿状凹槽、接触垫与部分的缚紧带为自由体,用来表示作用于其上的诸种作用力及结构形变之示意图。

图5b:其显示一依据本申请构想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缚紧带上所承受拉伸应力同时作用在连接锯齿状凹槽顶端两侧之弹性连接构件及缚紧带本身时的诸种作用力及结构形变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显示一依据本申请构想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缚紧装置之上视图 与侧视图。图2是显示一如图1所示经缚紧之缚紧装置的示意图以及该缚紧装置之一缚紧扣件的上视图。在图1中,该缚紧装置20包括:1.一缚紧带(其具有一第一侧1与一第二侧1’),由具有弹性系数K1的弹性材质构成;2.复数个弹性连接构件2/2’,由具有弹性系数K2的弹性材质构成,K2<=K1;3.复数个(锯齿状)凹槽3/3’,该等凹槽之尺寸规划是开口尺寸小于槽底尺寸;4.复数个凹槽侧壁4/4’,凹槽侧壁与凹槽底部之间的夹角小于90度;5.复数个接触垫5/5’,形成于凹槽底部之外,用来紧密接触皮肤;6.安装座6,连接于该缚紧带,用来承载欲藉由该缚紧带而被附着在其他物件或肢体上的装置;7.滑槽7/7’,用来搭配缚紧扣件,使该缚紧扣件能在该滑槽内运动,促成缚紧操作;8.结合部位8/8’,其厚度为渐次变化分布,且此厚度本质上不小于缚紧带1/1’之其他部分;9.结合构件9/10(亦可视为一第一结合构件),位于缚紧带1的结合部位8处,结合构件9/10分别与接触垫5及弹性连接构件2同侧;具体实施例,当缚紧带本体是采用纤维材质时,此结合构件可以是魔鬼毡,若缚紧带本体是硅胶、橡胶或树酯等高分子聚合物材质,或是金属类材质时,此结合构件可以是扣合件结构;此扣合件可以是凸状物搭配凹孔或是柱状物搭配穿透孔之构造;10.结合构件9’/10’(亦可视为一第二结合构件),位于缚紧带1’的结合部位8’处,且结合构件9’/10’分别与接触垫5’及弹性连接构件2’同侧;以及11.缚紧扣件11,具有配置于该滑槽7/7’中的一第一杆111(或扣件杆11R/11R’,见图2)与一扣件开口11H(见图2),其中该第一杆111于该滑动空间上滑动,且该开口11H可让该缚紧带的该第一侧1及第二侧1’通过。

本申请所提出之缚紧装置20具有复数个弹性连接构件2/2’、复数个(锯齿状)凹槽3/3’与复数个接触垫5/5’之结构,将沿着缚紧带纵长方向上作用的张力转化成一施压于皮肤上之正向力,使缚紧装置20牢靠地附着在肢体上。该缚紧装置20包括一缚紧带1/1’,该缚紧带1/1’具有一拉伸增强接触力架构。该缚紧带1/1’之结构,具有厚度分布配置(见结合部位8/8’),以搭配穿戴操作特定步骤之缚紧或固定效果。

为产生出所构思的变形方式,本缚紧装置20所包括之缚紧带1/1’的材质经特别的选定,且搭配独特的构造设计来配置此等材质。此缚紧带1/1’ 本质上为一种弹性材质M,其弹性系数为K1,另外本缚紧装置20具有复数个弹性连接构件2/2’,其本质上为另一种弹性材质N,其弹性系数为K2。有关本缚紧装置20之构造,此缚紧装置20之长度方向侧面构造具有锯齿状凹槽结构3/3’,此凹槽横贯缚紧带1/1’之宽度方向,该凹槽的断面结构是,开口尺寸小于槽底尺寸的底部扩大凹槽,凹槽底部之下是一接触垫5/5’,另凹槽侧壁4/4’的度量角度小于90度,且凹槽的开口端两侧以一弹性连接构件2/2’连接,使此缚紧装置之纵长及横贯两方向之断面结构仍具作用力传递连续性。关于缚紧装置上应力分布及其形变,由于缚紧带材质的弹性系数K1大于连接凹槽开口之连接构件材质弹性系数K2,并且构造上此缚紧带之尺寸远大于该弹性连接构件之尺寸,使得此缚紧带之刚性高于此弹性连接构件的刚性,因此当缚紧带承受张力时,由于该张力在切线方向拉力使该凹槽开口上的弹性连接构件的形变量将大于缚紧带之形变量,造成此等凹槽侧壁4/4’之量测角度变大,进而使作用在缚紧带1/1’上的张力之沿着该侧壁上作用的正向压力分量增加,促成该复数个接触垫5/5’与肢体皮肤更牢靠的接触,让缚紧带更紧缚于肢体上。

图3a是显示一依据本申请构想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相结合之弹性连接构件、锯齿状凹槽、接触垫与部分的缚紧带为自由体,用来表示作用于其上的诸种作用力及结构形变之示意图。在图3a中,Ts是作用在表带上的拉伸应力,Rs是施加在接触垫上接触皮肤的反作用力。如图3a所示实线的线条部分是表示上述诸结构未受力前的形状,至于虚线的线条部分则是表示受力后,拉伸及压缩的作用应力的分布及结构相关的变形状况。

图3b是显示一依据本申请构想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缚紧带上所承受拉伸应力同时作用在连接锯齿状凹槽顶端两侧之弹性连接构件及缚紧带本身时的诸种作用力及结构形变之示意图。在图3b中,Tss是作用在表带上的拉伸应力之切线方向应力,Tsc是拉伸应力的正向压挤应力分量,A是因Tss而发生的锯齿状沟槽侧壁角度变化(较原先角度A0增大的角度),从原本的锐角A0变化成接近垂直角度90度,导致此正向压挤应力Tsc经由此近90度角的侧壁来传递而挤压接触垫,使接触垫确实地与皮肤紧密接触。

如图3b所示,因所用的材质不同或是结构组织厚薄度上的不同,使弹性连接构件的弹性系数K2小于缚紧带构件的弹性系数K1,造成弹性连接构件应变或是总几何变形量,譬如长度变形量大于缚紧带的应变或是总几何变形量,使得锯齿状凹槽的凹槽侧壁角度被拉伸应力的切线方向分量拉大,而增大了A的角度。由于弹性连接构件被拉长的变形量大于缚紧带之拉长变形量,造成变形后的弹性连接构件朝缚紧带接触皮肤的方向施加一压迫作用力,变形后的锯齿状凹槽侧壁角度(A0+A)更接近垂直90度,因而将作用在缚紧带上的拉伸应力的正向压挤应力分量变大且以更接近正向的方式施压在锯齿状凹槽底部之接触垫上,使接触垫更确实紧密的接触皮肤,也就是让缚紧带确实的绑缚在肢体上。

图4是显示一依据本申请构想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缚紧装置之侧视图。在图4中,该依据本申请构想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缚紧装置30与该依据本申请构想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缚紧装置20的不同处在于:配置在缚紧带上的复数个沟槽,其凹槽侧壁31为弧形断面。在图4中虚线框的放大图则如图5a及图5b所示。

图5a是显示一依据本申请构想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相结合之弹性连接构件、锯齿状凹槽、接触垫与部分的缚紧带为自由体,用来表示作用于其上的诸种作用力及结构形变之示意图。此为在穿戴状态下,缚紧带上凹槽的受力分析自由体图。锯齿状凹槽两侧受张力Ts拉伸,配置在凹槽底部的接触垫则承受穿戴肢体之接触力Rs,此等三个施力达成平衡而使此穿戴装置适当地被束缚在肢体上。当使用者运动时,此三个施力可能因肢体晃动、肢体肌肉收缩、肢体皮肤上的水分与身体之运动而发生变化,使静态穿戴时的平衡状态改变,进而使得穿戴装置发生位移或是也随身体或肢体的运动而运动。

图5b是显示一依据本申请构想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缚紧带上所承受拉伸应力同时作用在连接锯齿状凹槽顶端两侧之弹性连接构件及缚紧带本身时的诸种作用力及结构形变之示意图。如图5b所示,锯齿状凹槽之具有弧形断面的凹槽侧壁31的第一个优点是,与第一实施例之具有直线断面之凹槽侧壁4/4’相同的是,凹槽侧壁两侧所受之张力Ts之切线方向 分力Tss将圆弧侧壁拉伸角度θ,也就是圆弧侧壁受Tss拉力拉伸从实线线条位置变形到虚线线条位置,而连接在此凹槽开口上的弹性连接构件也对应所连接之凹槽侧壁之开口角度变形而变形,藉由此形变便产生束缚穿戴装置于肢体上的张力。第二个优点则是弧形断面侧壁31特有的,也就是Ts之正向方向分力Tsc会施加在此弧形断面侧壁31上,造成此侧壁朝向凹槽底部变形,不仅使Tsc稳定施加于底部压迫接触垫紧密接触肢体皮肤,更因为凹槽两侧互相对称变形而对凹槽底部之接触垫形成箝制效果,更进而让接触垫稳固于肢体皮肤上。

实施例:

1.一种缚紧装置,其包含:

一缚紧带,具有一第一侧及一第二侧;

一承载座,设置于该缚紧带上;

复数个锯齿状凹槽,分布及形成于该缚紧带上,其中各该锯齿状凹槽是由两个侧壁及一底部所形成,且该两个侧壁分别与该底部间的角度皆为锐角;

复数个接触垫,对应形成在该复数个锯齿状凹槽的该底部以外;

复数个弹性连接构件,对应形成并连接于该复数个锯齿状凹槽顶端;

一第一结合构件,形成在该第一侧上;

一第二结合构件,形成于该第二侧上;

一滑槽,形成在该缚紧带上,且具有一滑动空间;以及

一缚紧扣件,具有配置于该滑槽中的一第一杆与一扣件开口,其中该第一杆于该滑动空间上滑动,且该扣件开口可让该缚紧带的该第一侧及该第二侧通过。

2.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缚紧装置,其中各该锯齿状凹槽具有一凹槽开口、一凹槽侧壁与一凹槽底部,该凹槽开口之一尺寸小于该凹槽底部之一尺寸,该凹槽侧壁具有一直线断面或一弧形断面,且该凹槽侧壁与该凹槽底部之间的一夹角小于90度。

3.根据实施例1或2所述的缚紧装置,其中该缚紧带由一具有一第一弹性系数之弹性材质构成,各该弹性连接构件是由具有一第二弹性系数之弹性材质构成,该第二弹性系数不大于该第一弹性系数,该缚紧带之一尺寸远大于各该弹性连接构件之一尺寸,使得该缚紧带之一刚性高于各该弹性连接构件之一刚性,当该缚紧带承受一张力时,由于该张力在一切线方向之一拉力,使各该凹槽开口上之各该弹性连接构件之一形变量将大于该缚紧带之一形变量,造成各该夹角变大,进而使作用在该缚紧带上之该张力之沿着各该凹槽侧壁上作用的一正向压力分量增加,促成各该接触垫与一使用者之肢体的皮肤更牢靠的接触,使该缚紧带更紧缚于该肢体的皮肤上。

4.根据以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缚紧装置,其中各该接触垫是用来紧密接触一使用者之肢体的皮肤,该承载座是用来承载欲藉由该缚紧装置而被附着在一其他物件或该使用者之肢体上的一装置,且该滑槽是用来搭配该缚紧扣件运作,以促成一缚紧操作,该缚紧带具有一结合部位,该结合部位是位于该滑槽周边,该结合部位之一厚度为渐次变化分布,且该厚度大于该缚紧带之其他部分。

5.根据以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缚紧装置,其中该第一结合构件与该第二结合构件各具有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各该第一表面与该复数个接触垫同侧,且各该第二表面与该复数个弹性连接构件同侧,当使用该缚紧装置时,首先使该第一侧与该第二侧共同穿过该缚紧扣件并拉伸该第一侧与该第二侧,以使位于该第一侧之该第一表面与位于该第二侧之该第一表面相结合,而后使经结合之该第一侧与该第二侧向一第一方向拉伸并使未穿过与穿过该缚紧扣件之该第一侧之该第二表面彼此结合以完成一第一次结合,其次使该经结合之该第一侧与该第二侧之该第二侧朝一第二方向分离并拉伸,且使未穿过与穿过该缚紧扣件之该第二侧之该第二表面彼此结合以完成一第二次结合。

6.一种缚紧装置,包含:

一缚紧带,具有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

复数个锯齿状凹槽,分布及形成于该缚紧带上;

复数个接触垫,对应形成在该复数个锯齿状凹槽底部,其中该第一表面与该复数个接触垫同侧;以及

复数个弹性连接构件,对应形成于该复数个锯齿状凹槽顶端,其中该第二表面与该复数个弹性连接构件同侧。

7.根据实施例6所述的缚紧装置,更包括一承载座、一第一结合构件与一第二结合构件、一滑槽与一缚紧扣件,其中该缚紧带具有一第一侧与一第二侧,该承载座连接于该第一侧与该第二侧间,该复数个锯齿状凹槽个别的因应一作用力而发生形变以强化被传递的一缚紧力,该复数个接触垫施加该缚紧力于一物体上,该复数个弹性连接构件用以传递该作用力,该第一结合构件形成在该第一侧,该第二结合构件形成在该第二侧,以提供该缚紧带一第一次结合,该承载座是承载一可拆卸装置,该滑槽形成在该缚紧带上,以提供一缚紧度调整功能,且该缚紧扣件在该滑槽上滑动,以搭配该第一结合构件与第二结合构件提供该缚紧带一第二次结合。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一种缚紧装置,使用者仅以单手操作便能将该装置牢牢地缚紧在肢体,譬如手腕上;该装置可承受操作者本身因运动而发生的身体状况变化以及运动环境变化对缚紧装置之初始穿戴条件影响,免除此等影响松动该装置;该缚紧装置提供承载座可容纳/拆装不同功能或目的的其他装置,譬如可安置不同功能的运动感测模块、通讯模块,或视听模块等,故其确实具有进步性与新颖性。

是以,纵使本案已由上述之实施例所详细叙述而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任施匠思而为诸般修饰,然皆不脱如权利要求书所欲保护者。

【符号说明】

1 缚紧带第一侧

1’ 缚紧带第二侧

2,2’ 弹性连接构件

3,3’ 锯齿状凹槽

4,4’ 具有直线断面之凹槽侧壁

5,5’ 接触垫

6 承载座

7,7’ 滑槽

8,8’ 结合部位

9,10 第一结合构件

9’,10’ 第二结合构件

11 缚紧扣件

11H 扣件开口

11R,11R’ 扣件杆

111 第一杆

20 本申请第一较佳实施例之缚紧装置

30 本申请第二较佳实施例之缚紧装置

31 具有弧形断面之凹槽侧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